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沭阳县慈善组织的考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种“慈善”的传统。原始社会“自然地养成了在氏族内,所有成员一视同仁、绝对平均的狭隘的平等思想”一、存老恤孤类在慈善传统中,老人与幼儿是救助的首要对象,因而存老恤孤的慈善组织,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之后,相较其他也更为完善详备。明清时期,沭阳县存老恤孤类的慈善组织主要包括养济院、育婴堂、从善堂和义学。(一)养济院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诏:“鳏寡孤独废疾,及无田产,民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康熙重修沭阳县志》载:“养济院在治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养济院在治北。洪武八年,知县马希颜建。正房三间,门房一间,东西廊房各三间。每年冬衣花布银八两。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徐可达重修,增其衣粮,因兵火久废”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自周代开始,养老已经由自然向制度发展。历代统治者一度提倡“以孝治天下”。秦汉时期,政府通过向老者询问治国之道、赐予老年人珍贵的肉食、减轻赋役等措施体现对老人的尊重和敬爱。同样,因为婴幼儿对国家未来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历代统治者对孤幼者也很重视。明清时期的养济院是对尊老爱幼传统的延续。但此时养济院已经转变为以收容老人为主。(二)育婴堂和从善堂《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载:“育婴堂在城内。康熙四十五年,就旧百子堂改建,久废(唐州志)”据此资料可知:第一,沭阳县育婴堂为百子堂改建;第二,从善堂非本县的人建造;第三,从善堂建堂之初,钱粮来自于官绅的捐助,管理则由本县的士绅负责,后因钱款挪用被迫废除;第四,从善堂的收容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老幼病残,鳏寡孤独,其功能也比较健全,收容者死后还施予棺椁。(三)义学《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四“学校志下义塾附”1义学馆“义学馆在县署西街南。道光二十九年知县陆武曾用罚款建瓦屋九间,草屋六间”。“义学馆”亦即“义学”。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县用罚款建义学馆。此处记载比较模糊,只说“罚款”,但并未标明是罚何种款项,所罚是银钱或粮食,建馆后是否有盈余或不足等等问题。2义学“义学三处,一在城内准提禅院;一在东福缘巷;一在南蜡神庙。光绪四年知县庐思诚设立。光绪三十二年知县俞都改办学堂”。“义学七处,光绪七年由监务拨款设立。一在高流镇,一在阴平集,一在子埠镇,一在钱家集,一在胡家集,一在马厂,一在高家沟镇。十八年以无款停止”。第一则史料记载了义学的创建人、创建时间与义学地址,简单记叙了后续发展,即由义学改办为学堂。但有关经费方面的内容并未提及。第二则史料则记载了经费来源于官款,即监务所拨款项。后因拨款终止,导致义学停办。3家塾“程氏家塾在东城门外。程氏宗祠旁邑人程立炜设立。吴氏家塾在颜家集,吴氏宗祠旁邑人吴九龄设立”。家塾是私塾一种。据史料可知,程氏家塾与吴氏家塾都是宗族内设立。一般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用祠堂庙宇开馆设学。私塾仅收纳本宗族的孩童入学,一般会收取“束脩”,可以是实物,折为现银,都比较便宜,在家庭承受范围之内。特别困难的学生或许可以免费。二、养病丧葬类中国古代的慈善事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达到鼎盛,形成了一套生老病死皆有救济的较为完备系统。“生老”的慈善组织如上文的育婴堂、养济院,“病死”慈善组织即为本章将提及的惠民药局、漏泽园等。(一)惠民药局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福建省安溪县令陈宓在县城中门内外分别创办和剂局和惠民药局,进行诊病施药。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由此可知,明朝惠民药局是由政府建立的,行医施药之人也由政府选派。“洪武三年,命天下州、府、县开设惠民药局,拯疗贫病军民疾患。”(二)漏泽园漏泽园是官府设立,掩埋无主尸骨的慈善组织。《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漏泽园四园,各一裁定亩数,各有石界。万历十七年,知县苏生明置,后废。”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禁止焚烧尸体,除瘟疫时期,无论老死或病故,一律实行土葬。因郡县皆有贫民,存在无钱无地埋葬至亲,或无主尸骨未有收殓的现象,在此情况下,政府或慈善团体或族人出资,选择城郊空旷的地方立为坟场,为贫民葬亲,掩埋无主尸骨,因而称为“漏泽园”或“义冢”。漏泽园的始建已不可考。因战乱或水旱,致乡人死伤无数,而自然灾害也限制人们生存发展,无力无钱掩埋尸骨的大有人在,故而各乡镇漏泽园数量较多。沭阳县有四园,都在城外荒郊,其管理较为严格,在建造之初,还划定了占地面积,并以石头做碑界。三、仓储备荒类古代社会,人民的生活劳作依赖于自然。人们预测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薄弱,对自然灾害只能采取灾前预防、临灾救助和灾后善后的措施。仓储备荒的作用主要是灾前预防。秦汉以来,各王朝在备荒救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与教训,仓储制度也日趋完备。明朝以前,常平仓、社仓和义仓等业已存在,预备仓为明朝首创且独创的仓制。明清时期沭阳县的仓储制度,主要参考《康熙重修沭阳县志》卷一“建置下荒备附”与《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建置下善堂”(一)预备仓《康熙重修沭阳县志》载:“预备仓三所,一在治东一里,一在治西一里,一在治南一里。”《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载:“仓旧有三,一在治东一里,一在治西一里,一在治南一里。天顺六年知县孙忱以各廒低下,不足贮粮,徙于县北,买民地盖新廒三十一间,年久渐圮。万历十六年重修。”预备仓的主要作用就是贮粮赈灾。两则材料对比可知,民国本的“旧仓”就是预备仓,具体建仓日期已经不可考。明代沭阳预备仓年久失修与就地重建频繁,可见政府对预备仓的重视。(二)盐义仓《康熙重修沭阳县志》载:“盐义仓十所。”《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载:“盐义仓十所,下寺镇,庙头镇,东流庙镇,桑墟镇,黄军营镇,独树镇,颜家集镇,新挑河镇,高流镇,札下镇。万历十六年,知县苏生明条陈与人烟凑集,每遇夏秋,令各镇公直耆老劝化居民,有田一顷,出粮一斗,收贮各仓,四时举账。不愿出者听之。”明末清初,盐义仓的影响较大。沭阳县建十所盐义仓。作为慈善组织,盐义仓的经费一般来源于捐助。万历十六年(1588年),沭阳县知县在夏秋之际,令各镇德高望重的老人劝化居民,在丰年时,家有田地一顷,就拿出部分的粮食贮藏在仓中,以备赈济;各家所捐钱粮逐一记账,定时公布;捐助是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行,劝捐而不勒索。这体现了慈善事业公开透明、平等自愿的原则。(三)便民仓《康熙重修沭阳县志》记载:“便民仓,旧在府治河北。”《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载:“便民仓在淮安府治河北。天顺七年知府杨泉因兑运在淮安府水次僦屋交漕,改建于清河县。水次县丞林腾督工盖廒房十四间,官厅门楼具备就彼收粮交兑,官民称便。久废。”天顺七年(1463年)以前,沭阳县没有固定的仓廒存放漕粮,往往在漕运前“僦屋交漕”,即租赁房屋存放所交漕粮。此法多有不便。知府杨泉有鉴于此,于清河县建便民仓收粮交兑,后因经费不足、维护不当等原因废弃。(四)社仓与义仓《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载:“社仓在乡镇凡二十四(唐州志误作二十三),久废。见于前志者。辑山镇五社,兴隆镇一社,八堰庙镇二社,庙头镇一社,黄军营镇一社,十字桥镇一社,读书镇二社,子埠镇一社,桑墟镇一社,东流镇九社。”《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载:“又兴义仓。万历二十年,知县徐可达增建并久废。”《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三载:“又有社仓散在各乡镇,凡二十三。”沭阳县社仓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散落于各乡镇。卷一记载有24所,卷三记为23所。而两卷所列乡镇名称一致,社仓数量相同,合计为24所,可知卷三记载有误。卷一仅简单记载社仓仓址及数量,卷三则详细记载各仓储备的谷量,如“辑山五社贮谷一千一百八十七石二斗六升六合四勺,兴隆一社贮谷四百十四石……共贮谷一万三百三十八石二斗六升五合四勺”。《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一载:“雍正十一年,知县林瑛因治北后街旧仓三十间建常平仓,又以治东旧仓五间易治北民地三亩有奇,共建十三廒,凡三十五间。乾隆十八年知县温葆初申请重修。……光绪七年,知县杨凤朝重建。”《民国重修沭阳县志》卷三载:“张志所载关于仓储者均久废……所可稽者惟常平仓。其始创暨重修均详。建置门兹考其积贮定额。自乾隆十八年,贮谷二万石。”清朝仓储制度中,常平仓发展比较连续且长久,并有详细的史料记载。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建常平仓,共56间。乾隆十八年(1749年)重修。光绪年间,常平仓持续发展。光绪三年(1876年),知县陆鸿达将赈济所余钱粮及续捐的钱文合计,再建常平仓积谷备荒。光绪四年(1877年),知县庐思诚接收劝捐钱,此后收受劝捐钱成为传统。从六年知县严堃存钱“发典生息”开始,常平仓的经费来源又多一项,即以部分钱文存典出息,以利息为常年杂支所用。七年,知县又建仓房25间,九年补建仓房15间。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适值徐海水灾,知县于铭训禀查本邑常平仓积谷与积款,不仅能够支撑赈灾,还略有盈余。但自此以后,常平仓元气不继,终至衰落。四、结语北宋绍兴元年(1131年),绍兴府首先创立养济院,当时其主要职责是居养和安济,收容对象非常广泛。但到了明清时期,养济院的功能下降,明朝“养济院的原意也并非如宋代的收容所有贫病之人,而主要是收养老人”明清时期,沭阳县还设有惠民药局与漏泽园。惠民药局向军民施药,因为政府管理严格等原因,惠及贫病的人数有限。漏泽园掩埋尸骨的贡献很大。在混战和灾害频繁时期,漏泽园几乎遍布各乡镇。明清两朝仓储备荒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系统。沭阳县的仓储类型较多,仓储制度较为发达,但能够持续发展的仓制并不多。预备仓、便民仓、社仓等,因经营不善,或经费不足,或官吏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商贸学院《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前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岩土工程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摄影与影像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智能时代下的创新创业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计素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商大学《跨国企业经营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隆化租房合同范本
- 全国江西科学技术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控制的概念》教学设计
- 面向智能制造的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 (完整版)山东春季高考信息技术类技能考试题目
- (完整版)土的参数换算(计算饱和重度)
- PALL过滤器专题培训课件
- 林业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浓缩500题)
- 铁路土工试验培训课件
- 双膜法1500ta硫氰酸红霉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信息化项目前期准备
- 220kV升压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科技成果-企业污染物排放大数据监控及知识图谱构建
- 花篮拉杆悬挑架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