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秋天落人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_第1页
同是秋天落人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_第2页
同是秋天落人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_第3页
同是秋天落人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_第4页
同是秋天落人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是秋天落人从浪子到鱼尾狮新加坡文学中的华人困境意象

一多基型意象的探索在古代和现代中国文学和作品中,许多作家使用了“同一个人永远不会结束”的风格来表达人们的不幸经历。在現代作家中,郁達夫的小說《薄奠》敍述一位潦倒不得志的作家“我”和一位窮困至死的人力車夫的認識,另外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描寫一位落魄文人與煙廠女工陳二妹因同住在一層組屋而認識,並因彼此身世可憐,而產生同情與友情。這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主題,因爲符合人類古今層出不窮的同病相憐的現象,一直爲古今作家所套用。像上述這類敍事模式、人物形象、主題、或其他意象在許多作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它們也存在於夢境或神話傳說裏。因爲這類敍事模式(如“同是天涯淪落人”)或主題(如“流放之歌”),一再重複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這種文學模式,在西方現代文學批評中,被稱爲神話原型或基型(Archetype)。這類文學基型,早就存在於各民族遠古的神話中,流放中的苦難遭遇不但全種族一樣,全人類在古今世界也一樣。本文的目的是從新加坡華文文學大約七十年的發展中,尋找出幾種較有時代意義的基型意象。在許多基型意象中,我只探索表現華人困境的意象。在尋找這類意象時,我主要是以受中國現代文學“感時憂國”的文化社會意識影響所產生的作品爲例,而這種“感時憂國”的元素出現在新加坡華文文學中,我稱之爲中國情意結(obsessionwithChina)。爲了方便起見,我把新加坡華文文學隨意切斷,分成三個時期,即戰前(大約1920—1941),戰後至新加坡獨立前(1941一1965),新加坡獨立以後至今(1965—),每個時期只選一種較具有普遍性的基型意象作代表。我這裏所提出的一些心得,主要是前幾年在編輯《亞細安文學選集》中《新加坡文學選集》裏的華文作品時發展出來的一些看法,又因目前《新加坡文學選集》只出版了新詩與小說部分,我的看法的基礎,也只根據新詩與小說兩種形式的作品。二中民:新文民今年二月新加坡國立大學高級硏究中心主辦一項國際移民硏討會,廣邀世界各地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學科觀點與方法,硏究世界各國的移民現象與問題,其中的一個中心課題是華人移民的問題。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國的華文文學在第二次大戰前通稱爲馬來亞華文文學(或簡稱爲馬華文學),因爲新馬在英國殖民地統治時期原是一家,至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才分家。當我透過華人的移民社會看戰前馬華文學的本質時,不管在文學歷史的發展情況、文學思潮、或作品的內涵,處處都可以用充滿“中國情意結”來槪括其特點。我這裏所謂的中國情意結,即夏志淸在《現代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一文中的“感時憂國的精神”。現代中國的新文學作品極力表現道義上的使命感,無論小說家、戲劇家、詩人或散文家都把自己看作是人心與社會的改革家,因此作品中洋溢着愛國熱情。他們憂國憂民的精神,使他們針砭現實,對時局加以批判和暴露,對暴虐無能的貪官汚吏,加以指責,對貧苦大衆和受惡勢力壓迫的人,則表示同情。中國五四時代作家的感時憂國的精神,或稱社會意識,出現在中國領土外的新馬華文文學中時,我想稱之爲“中國情意結”比較妥切,因爲這些作家已遠離中國,移民定居異域。中國只存在於他們的感情血液之中,有些作家甚至在新馬的土地上誕生,中國對他們來說,只是書本上或父親口中一個偉大的名字。中國情意結出現在文學發展史時,造成僑民文學之蓬勃發展,並延續至戰後,形成與馬華文學之對抗局面。中國情意結在文學思潮上,促使新馬華文文壇有效並迅速地對中國文壇的大大小小各種論爭與運動作出響應與模仿。譬如中國在1920年代末期掀起普羅文學運動,新馬即刻作出反應,也積極推動,1930年中國大衆語與抗戰文學之興起不久後,新馬文壇也在響應。感時憂國的社會意識從淸朝末年就被中國移民、文化人、使館人員、旅行者帶來新馬華文文壇。陳獨秀、魯迅他們雖然提倡白話文學,更接近西方的文學觀,他們以文學改革民族靈魂思想和社會的啓蒙思想,如果不是繼承了晚淸譬如梁啓超(1873—1929)的“新小說”的啓蒙主義的傳統,就是另一種回響。梁啓超在《論小說與羣治的關係》一文中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以不新一國之小説,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説;欲新宗敎,必新小説;欲新政治,必新小説;欲新風俗,必新小説;欲新學藝,必新小説;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説。何以故?小説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啓超的“新小說”含義涵蓋很廣,包括各種文學形式,除了抒情的詩詞賦不算外,長短篇小說、戲劇、彈詞及其他通俗敍事文學都包括在內。這種改革世道人心的文學理論在新馬舊文學作品中就扎了根,等到新文學發展起來,新馬華文學作品中的中國情意結,便產生了許許多多描寫遙遠的中國人和事的作品。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爲了激起海外救國的熱心,描寫中國內地和前綫的作品更大大增加。三人的困境意象當我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新馬華人移民社會與華文文學的關係時,我發現同樣的華人移民作家,以英文創作的作品,很難找到中國情意結。在華文作品中,就非常强烈。只要我們翻開收集戰前1919一1942新馬華文文學作品的《馬華新文學大系》失了羣的小鳥,人海風波引我去飄泊,飄泊在馬來海峽!我孤冷又飄上人海的渡頭,經過疏落的椰林穿入清翠的膠樹,許多赤足裸身者一刀一刀在那裏取樹乳,我孤冷走入偌大的廣場,地窖中掙扎着數不清的羣衆,我走遍了整年是夏天的馬來半島,炎炎烈日只薰蒸着有色的方趾圓顱,這是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社會意識的詩,完全繼承五四文學揭發舊社會(這裏是殖民社會)黑暗的寫實傳統。作者以自我放逐的旅人的眼睛看到同胞在異鄕受苦受難,與國內並沒有兩樣。自我流放的目的是要尋找根,尋找失去的自我,尋找失去的國土樂園,可是在戰前他們往往是失望的。再看江上風下面這首《南洋沒有太陽》,作者遭到不止是隔離感,最重要是找不到政治信念裏的“太陽”。看樣子他是帶有左傾思想的作家,下面是該詩的幾段:雖然我不曾嘗試過榴蓮的味道,現在我已經到了南洋,但我思念着的南洋呀卻變了我看見了一羣失業工人,他們是在深山礦穴裏度過半生,他們的臉上雕着“南洋無太陽”的字句。我在馬路上走來走去,我看見人車同牛車並排走!哦!在這世界裏人牛是沒有分别了在戰前的小說中,作者也是繼承流放文學的傳統,把小說中的人寫成自我放逐或被迫放逐到南洋一帶,如饒楚瑜的短篇小說《囚籠》描寫一批割樹膠工人,在一個外國人的大園丘裏像囚徒一樣的生活,暴露白人殖民者的剝削政策。小說中其中一人叫扁頭七,他因爲媽媽一句話“你去過番,過番去賺些錢回來安家娶媳婦,”便自願把自己放逐到馬來亞。亞材同他的伙伴一批兩百多人,去年才被丁大財包到南洋來做膠園的工作。他們在唐山時,聽人家説南洋是怎麼的好,怎樣的可以發財,又被大財一般甜言蜜語説得他們心花都開了,以爲南洋是個極樂的世界……工頭在膠園內開雜貨店,强迫工人購物寄食,又引誘他們賭錢,企圖使他們永遠在膠林內做猪仔。最後他們因醒悟而搞鬥爭,爭取自由的生活條件。很顯然的,這些自我放逐或被迫放逐的人,都被作者安置在旅途中,讓這些旅人以旁觀者身分耳聞目睹或親身經歷,來引出苦難的生活場面。他們是民間疾苦的見證人,社會時弊的目擊者,因此新馬戰前的詩和小說,其現實主義的寫實方式,很多都引用遊記的模式。這種“錄見聞”的遊記小說,在淸末民初年間就開始,劉鶚的《老殘遊記》中的旅行者是自願四處游蕩的旅行者,吳趼人的《上海游驂錄》中辜望延是被迫背井離鄕的人。小說家借助旅行者的眼光來發現新事物,特別是民間疾苦。流放文學中的困境意象,除了地理和文化上的陌生疏離感所造成的失落和彷徨,便是自我放逐者或被迫放逐者所目擊的社會苦象,作者往往也是受苦受難的低下層老百姓。上面所擧例的作品中,華人困境的意象,正因爲涵蓋了新移民的種種苦難,它普遍的被作家重複,成爲當時很流行的一個意象。自我放逐也好,被迫流放也好,他們追求的是回歸,賺了錢,回到中國鄕下,像上面提過的扁頭七,“安家娶媳婦”,或是落地生根,永遠定居下來,成爲異鄕的主人。所以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着政治的認同,較重要的基型文學主題、人物、形象、意象便也改變了。四他到他的变化我曾經說過,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馬來亞的緊急法令(1948)和中國共產黨在大陸上的勝利(1949)帶來了種種客觀限制,諸如中國書刊被全面禁止和政治上的敏感,使得許多華文作家冷靜下來。他們於是停止盲目跟着中國文壇走,不再爲政治而狂熱,因爲中國已逐漸不是他們的祖國。作者最後被迫只好向自我尋找才華,用自己的獨創性去發展自己。他們突然發現到一種對創作很寶貴的自由,不必爲千萬里外的中國讀者而寫,不必追隨中國的文風和讀者的需求,完全自由的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喜歡的題材。這時期文學主流仍然是寫實,不過中國情意結簡化成爲本地服務的社會意識,這時用“感時憂國的精神”來形容,倒是很恰當,當然他們的“時”是新馬的社會,“國”是新馬這塊土地,不再是中國和中國社會。我讀戰後到新馬獨立期間的作品,文學作品中突出的意象,多是一些英雄性人物,如抗日英雄,反殖民地反壓迫的英勇人物形象,他們所過的日子,雖然比江上風和冷笑的自我放逐的人在苦難的生活上改善不了多少,但他們精神上卻完全不同了。因爲他們在新加坡土地上生了根,跟赤道上的風雨認同了,新馬已成爲他們的祖國。鐵戈的新詩《我們是誰》中的“我們”最能代表戰後至獨立前華人的政治意識及其社會遭遇:我們是誰?赤道底土地上我們是誰?被鐐銬鎖住的我們是誰?赤道的土地底孩子我們是誰?失去自由這時候的華人一方面熱烈的擁抱着土地,但卻遭到英國殖民地政府的壓迫和剝削。因此“我們是誰”最能表現這時期的華人困境的意象,而這種意象普遍的被用在小說和新詩中描寫當時華人的困境。五不能再下一尾今天在新加坡河口,有一座獅頭魚尾的塑像,口中一直的在吐水,形象怪異,它被稱爲魚尾獅。根據古書《馬來紀年》的記載,在十二世紀有一位王子在新加坡河口上岸時,看見一隻動物,形狀奇異,問隨從,沒人知曉,後來有人說它像傳說中的獅子,因此便認定爲獅子,遂稱新加坡爲獅城。新加坡河口魚尾獅塑像之處,今日成爲外國觀光客必到之地,魚尾獅也供奉爲新加坡之象徵。新加坡詩人梁鉞在1984年曾寫了一首《魚尾獅》,全詩如下:説你是獅吧你卻無腿,無腿你就不能説你是魚吧你卻無鰓,無鰓你就不能甚至,你也不是一隻蛙前面是海,後面是陸什麼也不是不論天眞的人們如何我忍不住去探望你因爲呵,因爲歷史的門檻外也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吐這隻魚尾獅,是“魚獅交配”的怪胎,作爲魚獅亂交而產生的後代的魚尾獅,它永恒地在吐苦水。他永遠在尋找自己的身分:自己旣然是獅,卻不能高視闊步的走在森林裏,做萬獸之王;有魚之尾,卻不能在水中游泳。今天的新加坡人,幾乎人人都發現自己像一隻魚尾獅,是一隻怪異的不知名的動物。新加坡的文化思想的發展,新加坡個人的成長,都正面臨這種困境,因爲新加坡正處於東西方之間的“三文治”社會裏,自己是黃皮膚的華人,卻沒有中華思想文化的內涵,甚至不懂華文。新加坡華人受英文敎育,卻沒有西方優秀文化的涵養,只學到個人主義自私的缺點。華族文化面臨的危機,從70年代以來,可以說是最受關注的課題,因爲人人將會變成魚尾獅。其實失落感、彷徨感、恐懼感並不限於文化精神的層次上,新加坡國家社會各個層面的變化都引起華人的不安,大家都怕在急速的變化中,自己會變成一個怪人。我讀希尼爾的《綁架歲月》土地變遷之後,在現代娛樂、現代文化衝擊下,傳統文化藝術如酬神的地方戲劇被人遺棄(《地方戲》),神廟已被拆除(《過故神廟》),甚至國家劇場也在一夜之間被鏟泥機夷爲平地(《變》),改建成高速公路,這些變遷都使新加坡人找不到自己的身分。因此“魚尾獅”的意象便成爲作家探討新加坡人困境的作品中常出現的一個基型意象,它的確代表目前新加坡人所面臨的困境。六生本文以上所分析的自我放逐的浪子,赤道上土生的殖民地苦難的人民,魚尾獅等三種意象,都是新加坡華文文學作品中的基型意象,它不但象徵華人在新加坡的移民、奮鬥和發展困境,每個意象也表現了人類共同的困境。三種意象都是由“中國情意結”所影響下所創造的文學產品。戰前的中國情意結很具體且明顯的霸佔了整個文壇,戰後則化爲反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愛國熱潮,新加坡獨立後,這種中國情意結變爲“感時憂國的精神”,繼續在華文文學界裏發生極大的影響力。由於這種社會意識之力量,華文文學比任何其他語文的文學,更關注新加坡的問題,特別是華族文化的危機問題。形單影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