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课件_第1页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课件_第2页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课件_第3页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课件_第4页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第二节交通事故调查第三节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第四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第五节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对策第六节道路事故经济损失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1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一、概述交通安全:在交通过程中不发生交通事故。不发生事故的概率大,交通安全度大。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交通参与者、车辆机械性能、道路交通环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状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一、概述2二、交通事故的定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交通事故是“在道路上所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有害或危险的事件”。日本对交通事故的定义:由于车辆在交通中所引起的人的伤亡或物品的损坏。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的定义:由于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二、交通事故的定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交通事故是“在道路3我国交通事故中的伤:指医生证明需要休息1d以上者,或有骨折,或有皮肉裂伤需要缝合者,或脑震荡者;交通事故中的亡:主要因交通事故二造成的在事故后7d内死亡者;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20元以上者(在城市)或50元以上者(在公路上)。我国交通事故中的伤:指医生证明需要休息1d以上者,或有骨折,4三、我国交通事故的分类轻微事故:一次1~2人轻伤,或经济损失(200~1000)元;一般事故:一次1~2人重伤,或轻伤3人以上或财损(1000~3万元);重大事故:一次3~10人重伤,或死亡1~2人或财损3~6万元。特大事故:一次11人以上重伤或死亡≥3人;或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财损6万元以上。三、我国交通事故的分类轻微事故:一次1~2人轻伤,5不列入统计交通事故范围的事故:1、轻微事故;2、厂矿、农场自建的不通行社会车辆的道路,用于田间耕作所用机具行走的机耕道,机关、学校、家属院内,火车站、汽车站、机场、货场内道路上发生的事故;3、参加军事演习,体育竞赛、筑路施工的车辆自身发生的事故;4、在铁路道口和渡口发生的事故;5、蓄意驾车行凶杀人、自杀、精神病患者、醉酒者自己碰撞车辆发生的事故;6、车辆尚未开动,发生的人员挤伤,摔伤事故;7、由于地震、台风、山洪、雷击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不列入统计交通事故范围的事故:1、轻微事故;6死亡:事故发生后7日内死亡为限。重伤:按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执行。轻伤:按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执行。财产损失:由事故造成的车辆、财产直接损失折款,不含现场抢救,人体伤亡后善后处理的费用,也不含停工、停产、停业等造成的财产间接损失。

死亡:事故发生后7日内死亡为限。7其它分类:按事故原因:责任事故、机械事故、道路事故;按事故现象:撞车事故、翻车事故、撞人事故、失火事故;按事故地点:平直路段事故、交叉口事故、弯道事故、坡道事故;按人员伤害: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轻伤事故。其它分类:按事故原因:责任事故、机械事故、道路事故;8第二节、交通事故调查查清事故原因,确定违规责任。调查目的交通事故调查:指发生事故后,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警察及时赶到肇事现场,进行必要的量测、拍照、填写调查表格、分析原因、明确责任。第二节、交通事故调查查清事故原因,确定违规责任。调查目的交通9一、交通事故调查内容人:车:道路情况:环境:时空区位:后果:一、交通事故调查内容人:10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碰撞:交通强者的机动车车体某部位与他方接触。碾压:交通强者的机动车对交通弱者的推碾或压过。刮擦:交通强者机动车的侧面部分与他方接触。翻车:车辆没有发生其他形态,两个以上的侧面车轮同时离开地面。坠车:车辆或车辆装载物的坠落。爆炸:车内有易爆物品,在行驶过程中,因振动等原因引起的突爆。失火:车辆行驶过程中,因人为或车辆的原因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碰撞:交通强者的机动车车体某部位与他方接触11二、交通事故现场勘查1)交通事故现场概念及分类交通事故现场的概念:指发生事故的地点及有关的空间场所。根据现场的完整真实程度分为3类:原始现场:没有遭到任何改变或破坏的现场。变动现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现场的原始状态部分或全部面貌改变的现场。伪造现场:当事人为了逃避责任,毁灭证据以达到嫁祸于人的目的有意改变或布置的现场。1.交通事故现场调查二、交通事故现场勘查1)交通事故现场概念及分类1.交通事故现121.交通事故现场调查2)现场调查的含义和内容现场调查:对交通事故现场的情况,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时间、空间、心理和后果的实地验证和查询,并将所得结果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时间调查:确定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坐标。空间调查:调查各有关物体的相对位置。心理调查:调查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身体与精神条件,以及交通条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后果调查:查明人员亡情况、致伤、致死的部位和原因,车物损坏和物资损失情况。1.交通事故现场调查2)现场调查的含义和内容131.交通事故现场调查3)现场丈量及绘图现场丈量的内容包括:确定方位:确定肇事路段的走向。选定坐定:选定一个永久性的固定点作为基准。现场定位:把现场一主要点确定为一个固定位置。绘制现场图现场草图平面图1.交通事故现场调查3)现场丈量及绘图142.当事人及目击者调查确定并监护事故当事人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驾驶人员、受伤(死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当事人陈述调查重点当事人的内容2.当事人及目击者调查确定并监护事故当事人153.车辆调查是对交通事故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查和鉴定,对于交通事故有直接关系的乘员、装载情况进行了解和认定。内容:转向、制动、档位、轮胎、喇叭、灯光、后视镜、刮水器及乘员、装载的具体情况。4.道路调查内容:路面状况、车道宽度、路基、路边、构造物、桥涵的质量、道路的坡度、弯道、超高和视距等。3.车辆调查16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交通事故处理:国家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按照特定的程序,依法处理事故案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法的应用。现场调查及迹证鉴定事故责任认定:是事故处理工作的核心。交通事故赔偿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交通事故处理:国家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按照特定17事故责任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分类:刑事、民事、行政责任认定依据:交通法规、现场调查、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技术鉴定、实验资料。交通事故处理的法规: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事故责任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分类:刑事、民事、行政责任18交通事故处理的新技术——道路交通事故智能处理体统1.信息快速采集子系统2.迹证智能鉴别子系统3.事故过程再现子系统4.事故责任认定专家子系统交通事故处理的新技术——道路交通事故智能处理体统1.信息快速19第三节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找出与驾驶员、车辆和道路有关的可能促成事故的原因,以便拟定防治措施,减少事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用路者因素、道路因素、交通流与车辆因素、环境因素。第三节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找20一、用路者因素道路使用者:驾驶员、骑乘者、行人,绝大多数交通事故与用路者有关,且主要为驾驶员所致。引起事故的驾驶员因素:直接因素:感知不准、反应不当、判断失误;间接因素:生理状况异常、心理状况异常、违章行驶、驾驶经验不足等。一、用路者因素道路使用者:驾驶员、骑乘者、行人,绝大多数交通211、车辆技术性能不良;2、现代车辆上的视觉减速功能、操纵的简易化,易使司机超速行驶。3、车辆种类多样化,又缺乏培训,咨询部门。二、车辆因素1、车辆技术性能不良;二、车辆因素22交通事故的生成,表象与直接诱因多为驾驶者的违章或过失,而潜在与间接的因素涉及道路的线形设计。(一)道路类型不同类型的道路,交通事故率也不相同。高速公路的事故率小于其他公路。三、道路因素交通事故的生成,表象与直接诱因多为驾驶者的违章或过失,而潜在231、直线:事故率高(1)长直线易导致驾驶疲劳、高速行驶、造成眩光等。(2)短直线:平曲线间的过度反向曲线间的短直线同向曲线间的短直线(二)道路的平面线形1、直线:事故率高(二)道路的平面线形242、平曲线:事故率为直线的10%平曲线半径(半径↓,事故率↑)平曲线转角(转角↑,事故率↑)平曲线曲率(曲率↑,事故率↑)平曲线设置频率(设置频率↑,事故率↑)2、平曲线:事故率为直线的10%25(三)道路纵断面线形1.纵坡坡度(i↑,事故率↑)2.纵向视距(视距↓,事故率↑)3.道路线形组合(三)道路纵断面线形1.纵坡坡度(i↑,事故率↑)26(四)道路横断面1.车道宽度:车道宽度↑,事故率↓。2.路肩:路肩宽度↑,事故率↓。3.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宽度↑,事故率↓。4.侧向净空:车道宽度↑,事故率↓。5.路面:路面和车轮间的附着系数↑,事故率↓。6.桥梁宽度:桥面比桥头宽度宽,事故率↓。(四)道路横断面1.车道宽度:车道宽度↑,事故率↓。27(五)交叉口1.平面交叉口平面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约占全部事故的50%。影响因素:交通量、有无信号灯控制、冲突点数、交叉口长度、车行道宽度。道路越多,冲突点越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交通流交角为50°~70°的平交路口安全性最佳。(五)交叉口1.平面交叉口282.立体交叉口匝道位置匝道的连接立体交叉的种类2.立体交叉口29四、交通流与车辆因素1、交通量当Q很小时,车辆的行驶主要取决于车辆本身的性能,此事交通事故是由于高速行驶、冒险行车,运行与道路条件不相适应。Q不断增加,交通条件成为影响安全行车的主要因素,车辆之间相互干挠,互成障碍,超车不当,避让不及。2、交通混杂程度与行车速度①混杂程度越严重,交通事故越多发。②事故率与单个车速关系较小,与道路上各种车辆行驶速度的离散程度成正比。若路段上:=50km/h,则30km/h和70km/h的危险性是一样大的,而20km/h和80km/h的危险性比前者更大。所以在混合交通中,顺应交通流的一般车速是最安全的。3、交通管理水平四、交通流与车辆因素30五、环境因素路面潮湿时的事故率是干燥路面的2倍;降雪时的事故率是干燥路面的5倍;结冰时的事故率是干燥路面的8倍;五、环境因素31第四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一、道路交通事故评价指标:1.绝对数字: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万人以上的国家:中国10.7万人,印度6.6万人欧盟4万多人,美国4多万人巴西3万多人,俄罗斯2.6万人,泰国1.3万人。第四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一、道路交通事故评价指标:322.10万人口事故死亡(致伤)率=2.10万人口事故死亡(致伤)率333.万台车事故死亡(或致伤)率=经统计: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的万车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中国的万车死亡率是9.9%,多年来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实际上万车事故率是下降的。比如1998年是17.8%,到去年降到了9.9%。3.万台车事故死亡(或致伤)率344.亿车公里事故死亡率=国际上通常用它来比较国与国之间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如80年,美:德:法=2.21:3.8:4.6第十三章道路交通安全课件35⑤百万车公里行车肇事死亡率:我国用于考核公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指标,平均每运行100万车km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⑤百万车公里行车肇事死亡率:我国用于考核公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361、概念及意义交通事故预测:对交通事故未来的形势进行估计和推测。由过去和现状资料,考虑相关因素变化,描述交通事故未来状态。意义:我国的交通事故目前正处于多发期,呈增长趋势。二、交通事故的预测1、概念及意义二、交通事故的预测372.交通事故预测的方法

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定性预测:主观概率法趋势判断法类推法相互影响分析法2.交通事故预测的方法专382.交通事故预测的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法定量预测: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组合预测法2.交通事故预测的方法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法393、交通事故预测步骤:确定目标收集信息并选择预测技术建立预测模型分析预测结果预测结果检验3、交通事故预测步骤:40一、健全交通法制交通法规:依法治理交通、保证交通安全、正确处理交通参与者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我国的交通法规:国际上的交通法规:第五节、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对策一、健全交通法制第五节、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对策41二、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美国:作为高中的必修课。日本:开展全国性的交通安全运动。我国:交通安全宣传、交通安全月、举行驾驶员学习班、交通民警到小学讲课等。二、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421.对驾驶员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驾驶员对安全行车的认识,提高交通道德水平、礼貌行车、保护交通弱者,树立安全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遵章守法、安全行车的自觉性。安全教育:学习交通规则对保证交通安全、畅通的意义和作用。1.对驾驶员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驾驶员对安全行车的认432.对骑车人的教育骑车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左右,虽然其是交通弱者,但常有横冲直撞现象。骑车人的违章行驶表现:走机动车道、与机动车抢道、截头猛拐、违章驮物。2.对骑车人的教育骑车人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4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加强交通管理法制建设严格实施交通法规加强交通规划,合理组织交通流3.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加强交通管理法制建设45三、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技术标准和路面质量拓宽投融资渠道和建设方式,增加交通安全设施。三、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高道路技术标准和路面质量46第六节道路事故经济损失一、交通事故损失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外至少有6种方法:总产量法(人力资本法)净产值法人身保险法法院裁决法公共部门的不明确估算法愿付费用法第六节道路事故经济损失一、交通事故损失的研究方法47二、道路交通事故损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