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成本控制培训PPT课件讲义教材_第1页
生产成本控制培训PPT课件讲义教材_第2页
生产成本控制培训PPT课件讲义教材_第3页
生产成本控制培训PPT课件讲义教材_第4页
生产成本控制培训PPT课件讲义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成本控制1.成本的分类2.什么是生产成本3.生产成本的控制企业管理很简单,按照公式走就对了。收入—成本=利润成功的企业都有各自成功的秘诀失败的企业各有各不同的难处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成功和失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

成本成本成功之本

同时也是失败之本成本生产成本构成*可见成本

人工成本:奖金、工资。

原材料成本:原、辅材料。

设备成本:设备的购买与维护。

能源成本:水电气汽。管理成本:管理费用、培训费用。*不可见成本:

库存资金成本:资金占用,

质量成本:不合格品、废品。

浪费成本:七种浪费(生产过度的浪费,提供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加工无效的浪费,库存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制造不良的浪费)。直接材料销售费用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间接人工、折旧、动力费用、房租、辅料~~利息、税金、分红~~销售人员工资、运费、促销、房租、业务费~~行政人员工资、办公、研发、房租、会议~~财务费用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包括1.设备(焊机、夹具、各种工具等等)2.人员(操作工、一线管理人员等等)3.动力(水、电、天然气等等)上述三种因素对应的成本提高1。设备引发的成本提高

1.1设备故障,必须停线停产。1.2不能正常使用(空闲、暂停、开机、减速等),耽误生产进度。1.3维保不到位,小毛病变成大毛病,维修费用增加。1.4影响士气。2.人员引发的成本提高

2.1管理不善

生产设计管控不到位2.2人员流失a.新进人员初期生产能力不足,无法实现生产需要的成本提高。b.重复培训的成本提高。

2.3工作态度不端正

a.制造矛盾,无事生非(除了工作,都可以)5%b.缺乏主动性(不想做)10%c.工作无计划,增加库存(胡做、乱做)20%d.低技能劳动(想做,可是不会做)40%

e.负效劳动(自己做不好,把能干的拉过去帮忙,让别人擦屁股)10%f.态度正常,绩效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15%

3.动力引发的成本提高

3.1高能低效(能耗过高)

新能源的出现,替代旧能源。

核能代替电能,火力发电厂的倒闭3.2管理不善(浪费资源)

不生产时,水电气没有关闭等等

怎么针对这三种成本浪费1.设备的管理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

中文为全员生产维修TPM是日本现代设备维修制度,它是以达到最高的设备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确立以设备为唯一对象的生产维修全系统,涉及设备的计划、使用、维修全部门,从最高领导到一线工人全员参加,依靠开展小组活动来推行的生产维修。

*T全员,全系统,全效率*PM生产维修(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护,维修预防)*TPM目标消除停机时间,达到零缺陷,无停机时间。*TPM主要内容日常点检,定期检查,计划修理,改善修理,故障修理,维修记录分析*TPM前提推行5s活动5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是TPM前提,是TQM的第一步。也是ISO9000等的有效推行的保证。2.人员生产成本控制1.生产方式的提高浪费的产生通常被认为是由不良的管理所造成的JIT生产方式(JustInTime,精益生产)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

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及时生产。JIT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JIT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是看板系统。JIT的目标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1.废品量最低。JIT要求消除各种引起不合理的原因,在加工过程中每一工序都要求达到最好水平。2.库存量最低。JIT认为,库存是生产系统设计不合理、生产过程不协调、生产操作不良的证明。3.准备时间最短。准备时间长短与批量选择相联系,如果准备时间趋于零,准备成本也趋于零,就有可能采用极小批量。4.

生产提前期最短。短的生产提前期与小批量相结合的系统,应变能力强,柔性好。5.减少零件搬运,搬运量低。零件送进搬运是非增值操作,如果能使零件和装配件运送量减少,搬运次数减少,可以节约装配时间,减少装配中可能出现的问题。6.机器损坏低7.批量小。2.2人员个体因素实现JIT生产方式的具体手法和工具有:①生产同步化:即生产工序、部门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立即转到下一工序,产品连续地生产出来。同步化是通过“后工序领取”或拉动式的方式来实现的,即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按照被领取走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并向更前一道工序去领取所需的零部件,直至原材料供应部门。②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的均衡化,是指总组装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混合生产各种产品。③生产柔性化:是通过设置细胞(或小型)生产线、固定变动生产线以及简易易拆装生产线等方式来实现的。当生产量发生变动,可以十分方便地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地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生产与成本理论

TheoryofProductionandCost问题的提出1994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国内钢材价格看涨。在年初钢材价格大幅度上升之后,美国的钢铁企业都计划在年末将板钢的价格再提高10个百分点,与钢材市场紧密相连的电镀产品的市场价格有望上升20个百分点。为了消除国内钢材价格上涨的影响,美国的汽车厂商开始到海外寻找新的供应商;同时,设法在生产中使用其他原材料,例如,到1995年,各家汽车公司都在发动机、传动装置、车体、空调和避雷装置中增加了铝的使用,以替代铸铁和钢材的消耗;另外,汽车公司还增加了科研经费,用于开发塑料、美和废旧原料在生产中的使用。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在可替代的投入要素之间选择?要素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最优投入量的变动?投入要素价格将如何影响企业最终的生产成本和产量决策?问题的提出(续)随着90年代贸易壁垒的削弱或消失,全球市场化和高度竞争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使仅仅依靠多种销售产品或降低价格的经营方式难以奏效。全球竞争促使经理们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以满足股东更多盈利的需要。----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圣杯!重组和重建成为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主题。企业面临的一般生产问题1、生产多少产品,或如何确定产量?2、为了有效地生产某一产量,企业应该投入多少生产要素?主要内容基本概念长期与短期生产理论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短期生产理论长期生产理论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理论规模报酬理论成本理论基本的成本概念短期成本理论长期成本理论成本-利润分析生产经营的两种决策框架短期经营与决策:一种或多种投入是固定的时期,产量和成本的变化完全是变动要素投入变化的结果。长期经营与决策:所有投入都可以变动的时期。不同企业与行业的长短期各不相同:钢铁、电力的短期可能长一些,如50兆瓦的水电站的建设期一般为3年,即固定投入的调整时间为3年,3年以内都为短期;而服装行业的缝纫设备相对容易改变,故而其短期非常短。

对于长期生存的企业,经理可能选择任意规模的厂房,使用任意数量的资产、设备。一旦企业建立了新的厂房或改变了现有厂房的规模,经理就可以运用短期决策框架。因此,可以将短期经营看作生产实际发生的周期内的经营,将长期看作对未来生产的计划水平。对应地,短期决策称为经营决策,长期决策称为计划决策,其重要区别在于投入要素是否可以变动,而不是以时间纬度进行划分(根据时间长短划分决策是战略管理的方法)。生产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在新成立的工厂中,使用多少台机器、雇用多少工人?为了提高产量,是雇佣更多的工人呢,还是另外再投资办厂?一家工厂是生产各种型号的同类产品呢,还是每家工厂只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成本如何随时间和产量而变化?生产理论的基本概念生产:将生产(投入)要素制造成产品或服务的过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机器、土地、原材料、资金、其他固定设备等生产函数:一个列表(或图表、数学方程),描述了在给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一定量的投入所能生产的最大量的产出,或者既定的产量与其所需的最小投入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只反映技术关系,不反映经济关系。简化函数形式记为Q=f(L,K)技术有效与经济有效:技术有效:给定投入而产量最大=给定产出而投入最小(数量相关、价格无关)。经济有效:给定产出,成本最低(数量、价格均相关);技术有效的不一定经济有效,经济有效的一定技术有效----生产函数已经技术有效固定比例与变动比例: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或生产技术)存在差异。固定比例技术中存在“短边规则”,衣服、皮鞋的生产要求要素固定比例投入;大部分生产是变动比例投入。固定投入与变动投入:当市场条件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其投入量不能立即随之变化的投入,如厂房、机器、土地等,称为固定投入;投入量能够立即随产出变化的称为变动投入,如劳动、部分原材料等。技术有效

----生产100台某小型机械的几种可能生产方法生产方法编号要素投入量资本劳动A6200B10250C10150D4050经济有效

不同要素价格下生产100台某小型机械的成本不同要素价格(元)成本资本劳动A(6,200)C(10,150)D(40,50)市场15039009502150市场220511209501050市场31551090900850短期生产理论假定生产函数为,即劳动投入可变动,资本投入固定总产量(TotalProduction)看作是劳动投入(变动要素)带来的最大产量,记作TPL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ion)一种要素的平均产量=总产量/要素投入量,即APL=TPL/L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ion)要素投入的增量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记作MPL=ΔTPL/ΔL

或MPL=d(TPL)/dL工人数量L总产量Q平均产量APL=Q/L边际产量MPL=△Q/△L备注00NANA1、红色数字存在增加的趋势2、蓝色数字存在减少的趋势3、边际产量减少的趋势超前于平均产量4、边际产量代表了俄总产量增加的幅度5、当劳动数量超过2单位后,边际产量递减,该事实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52525221125660317056.75842205550525851.638628647.728730443.418831439.310931835.341031431.4-4资本固定在2单位时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TPL的图示不同固定投入水平下的总产量系列2对应的资本投入固定为2单位TPL、APL、MPL的图示(K=2)L1L2L3TP0AP、MPLL0MPLAPLTPLL3L2L1生产的第Ⅰ阶段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的第Ⅲ阶段TPL、APL、MPL的关系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最后开始减少平均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边际产量先增加,到达一点之后,开始下降,最后甚至为负<L1=L1L1<L2<=L2L2<L3<>=L3TPL递增增加递减增加最大下降APL增加增加增加最大下降下降MPL增加>APL最大减少>APL减少=APL减少<APL=<0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当增加变动投入而保持其他投入不变时,总存在一点,变动投入超过这一点后,边际产量开始递减。----无法证明,是经验总结生产的三个阶段(TPL

)L2L3生产的第Ⅰ阶段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的第Ⅲ阶段ADCB生产的三阶段(续)生产的第Ⅰ阶段

劳动投入从0-L2,平均产量从0到最大,固定投入太多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边际产量为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有效使用资本存量(如缝纫机与人工的配合)。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劳动分工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有意义阶段

劳动投入从L2-L3,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下降,但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量均为正,资本和劳动得到有效利用。具体停留在哪一个投入水平上,依赖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例生产的第Ⅲ阶段

劳动投入大于L3,边际产量为负,平均产量不断下降,总产量开始下降。资本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但劳动投入过多,出现了不经济生产应该推进到哪一个阶段?情况1:厂商的目标是平均产量最大情况2:厂商的目标是总产量最大情况3: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各种情况下厂商应该雇用多少工人?短期中的劳动最优投入量短期生产中,劳动的合理投入量应该第二阶段中,其左端点满足AP=MP,右端点满足MP=0利润最大化的劳动投入数量按照下述原则确定:

p*MPL=w

通用汽车公司全球的实物资本存量的价值约为700亿美元。假定这就是企业的固定投入。约有760,000名工人在使用这一资本存量。那么,应该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雇佣人数的决策呢?一般来说,为了使利润最大,只要因增雇1名工人而引起的销售收入的增加,大于因雇佣这名工人而引起的成本,企业就应当雇佣新工人。例如,假定增加1名工人的编辑产量为2单位(汽车),每个单位产量的价值约20,000美元。那么,如果增雇1名工人,企业增加的销售收入就是40,000美元。如果增加1名工人的成本(即工资率)为30,000美元,公司就应当雇佣这名工人,因为这会使利润增加10,000美元。但如果工资率为45,000美元,就不应该雇佣这名工人,因为这会使利润减少5,000美元。

因此,决策的基本原理是:应当使用追加的可变投入要素,直到最后1个单位的边际产量收入与其成本相等例题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1L+9L2–L3(1)求该企业的平均产出函数和边际产出函数;(2)如果该企业现在使用了3个劳动力,是问是否合理?合理的劳动投入量应在什么范围内?(3)如果该企业的产品市场价格为3元,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为63元,那么,该企业的最优劳动投入量是多少?长期生产理论问题:假定所有要素投入都可以变动时,产出的变化将出现什么特征?生产函数

q=f(K,L),即两种投入都可以变动等产量线投入要素不同比例的组合可以生产给定产量水平的曲线,图示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在保持产量不变条件下,一种投入要素用来替代另一种的比例

MRTSLK=-ΔK/ΔL(或-dk/dL),图示可以证明MRTSLK=MPL/MPK

,即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边际产量之比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一般来说,随着一种要素越来越多的投入量与另一种要素越来越少的投入量相结合,边际替代率会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如L增加,保持产量不变时,K将减少,则MPL减少,而MPK增加,故MRTSLK递减等产量线

q=f(K,L)=某一常数KAQ2B0LQ1Q3Q4D1、不同的生产技术和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相同的产量2、离远点越远,产量水平越高3、连线AB的斜率即MRTS4、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趋势C长期生产理论成本方程

C=r*K+w*L等成本线(或厂商的预算限制线)

一定时期,现行市价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所能购买的两种要素所有可能的组合。等成本线的移动与转动OKL1、要素价格不变,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2、要素价格变动,成本不变时,等成本线发生转动等成本线及其变动

C=r*K+w*L=某一常数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理论问题:如何在生产的经济区域中无穷多个可行点中选择一个最优点?最优的含义:给定要素价格,在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或在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两者是等价的----与消费者选择理论对比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均衡:Lagrange法与图示则每种要素投入的单位货币成本的边际产量应该相等,否则,应该解雇该要素!要素价格变化时最优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

两种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

厂商的问题:

Max:Q=Q(K,L)

s.t.:C=r*K+w*LKAC/PKA`Q2BE0LC/PLQ1Q3Q4CE点的特征:等产量线Q3在E点的切线与等成本线重合,实现了

高效率生产1、成本线斜率:-PL/PK=w/r2、等产量线斜率:dK/dL而dK/dL=-MPL/MPK3、故:MPL/w=MPK/r等比例裁员是缩减开支的合理方式吗?目标:每月劳动成本降低10,000元,同时让产量损失最小方案1:按照50%的统一比例,解雇1名中层员工和2名普通员工。产量变化?方案2:按照大小MP/w排名,解雇位次最后的4名普通员工。此时,产量改变?问题:若管理层的MP/w排名比较靠后,是否应该优先解雇他?员工代码边际产量(MP)(或边际贡献)工资(w)/元MP/w中层管理者A2,5005,0000.40B2,5005,0000.40普通员工C1,0002,5000.40D1,0002,5000.40E1,0002,5000.40F1,0002,5000.40扩张路线与成本结构定义要素价格不变时,厂商成本扩张或产量扩张所导致的结果,显示了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数量)随成本和产量增加而变化的轨迹,是企业进行长期生产计划并高效生产时必须遵循的路线。KQ20LQ1Q3Q4C1C2C3C4扩张路径要素生产率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力质量(用教育程度和训练的水平来衡量)和资本物品的质量都同时有了提高。然而,由于生产过程的生产活动是两个或更多的投入要素一起作用的结果,要度量其中任一个要素的生产率的变化就会很困难。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只是把两个时点的产量除以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并把这两个比率的差异归之于该投入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有效度量多种投入要素的综合生产率的方法规模报酬问题厂商规模扩大后,生产函数会呈现什么样的特征?等比例投入是否带来等比例产出?为什么?规模报酬的定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所引起的产出变动,称为规模报酬规模报酬的分类

常数规模报酬:对生产函数q=f(L,K),若f(αL,αK)=αf(L,K),α为常数递增规模报酬:若f(αL,αK)>αf(L,K)

递减规模报酬:若f(αL,αK)<αf(L,K)规模报酬的来源及规律规模报酬递增的来源劳动分工(个人熟练程度、工作转化时间、机械简化----18世纪亚当.斯密)技术装备密集度与利用率集中采购与运输管理协调、财务效应(企业集团的银行)等规模报酬的一般规律

1、一般说来,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2、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

3、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成本理论某人适合于搞研发,不适合做市场屋主出租新房屋、租住旧房屋经济不景气年份最适合念书

王燕女士2002年花费150000元租赁当代商场的一个柜台销售服装,年终获得毛利200000元。如果她选择到神州数码做文秘工作,年收入大约为45000元。请问王女士赚了多少钱?她当初选择到当代卖衣服这个职业是否明智?

成本理论的基本概念会计成本(AccountingCost)

VS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1)会计成本:会计报表中,基于权责发生制记账法原理,记录的过去的成本,是回溯性的(2)机会成本:使用某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等于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机会成本反映了资源现在的市场价值,分两类:显性成本:使用他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等于向所有者交纳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隐性成本:使用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等于在市场上出租或销售这些要素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在公司行为理论中,强调的是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当评估公司过去的业绩、估计一个公司的资金实力或对不同公司进行比较时,会计报表和会计比率是可以利用的当需要从多个竞争性方案中选择一种是,机会成本的概念则给良好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最好的基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损益表:2002年(所有数字以千计)(1)销售收入$35,600(2)销售成本

商品制造成本加:期初存货(12/31/2001)减:期末存货(12/31/2002)合计:$13,740$3,300$2,950$14,090(3)毛利润:(1)-(2)$21,510(4)销售和一般管理费用$8,540(5)运营收入:(3)-(4)减:利息费用$12,970$1,210

税前净收入减:所得税$11,760$4,100

净收入$7,660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续1)会计成本的缺陷

只反映了历史的、帐面的价值,没有反映市场价值和市场机会,有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失误。一家面包房,它的库存小麦的原价为3美元/蒲式耳,现在的价格是5美元/蒲式耳。现在企业用这批小麦制作全新的面包,每单位面包售价5美元(共6个面包)。假设单位产品用小麦1蒲式耳,人工等成本为1.5美元/单位产品。单位产品的净利润如何?

传统方法经济方法成品价格减:小麦投入成本减:其他成本$5.00$3.00$1.50$5.00$5.00$1.50单位产品净利润$0.50$-1.50两种成本概念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会计成本:生产并出售面包经济成本:直接出售未加工小麦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续2)经济利润的计算:2002年(所有数字以千计)销售总收入减:直接成本(原料、劳动、电力等)$35,600$12,150毛利(企业一般管理费用的贡献)减:间接成本(折旧、一般管理费用等)$23,450$11,690税前净利润减:自有资金估算费用等(即隐性成本)如专利、土地等$11,760$1,000税前经济利润减:应支付的所得税$10,760$4,100税后经济利润$6,660(1)考虑了机会成本之后,企业的利润水平并没有想象的高!(2)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G.B.Stewart,1991)税后净运营利润-占用资金的成本,即:

EVA=运营利润-资金成本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续3)会计成本=显性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机会成本包含了会计成本典型的隐性成本:自有土地的机会成本、所有者机会成本隐性成本被经济学家成为正常利润,是使用要素的成本的一部分(应该在会计利润中扣除)----经济利润=0的经济学意义,此时,有没有会计利润?机会成本概念的作用----让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化企业价值区分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的意义

篮球运动员投进了很多球,你如何看待这一结果并评价该运动员的能力?对企业投资决策经营业绩评估有什么启示意义?厂商耗费都要列入机会成本?例1

企业几年前签订了长期租用仓库的协议,月租金1000元。但现在用不着这块地方,因此,企业打算转租出去。但他人愿意出的最高租金为每月800元。企业是否应该转租?为什么?例2

某证券公司为了扩大业务,计划将总部从北京搬往上海。2001年,该公司为了获得在购买浦东某建筑物A的权利而支付了40万元。2002年,为最终购买该建筑,公司还需要支付400万元。在这个时候,公司发现购买浦东另一栋建筑B只需花费420万元就可以获得其所有权。请问公司应该购买哪栋建筑?1、与决策无关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或旁置成本),不应计入机会成本。2、正确分析属下递交的投资分析报告中的总量数据的结构性问题,3、用内部的成本报表作为决策依据,而会计报表只是对外透露信息的方式其他成本概念固定成本(如一般管理费用和财产税)与变动成本(如直接人工和销售人员提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别通常是不明确的(维修和广告促销,既有固定也有变动;某些成本半固定(运送啤酒的卡车费用分区间固定)固定成本相对于产出不变,但可能受其他运营决策影响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外部性存在与否是该两类成本是否相同的关键(如污染)成本函数定义:要素价格不变情况下,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轨迹成本函数的获得:从生产函数推导成本函数

q=f(L,K)生产函数

C=rK+wL成本方程

C=h(q,w,r)=h(q)成本函数

g(L,K)=0扩张路径成本函数举例:当生产函数为q=AKαLβ----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时,成本函数为C=aq1/(α+β)生产函数为科布-道格拉斯时的成本函数(劳动、资本要素的价格分别用w、r表示)max:q=AKαLβs.t.:C=wL+rK构造Lagrange函数La=AKαLβ+λ(C-wL-rK)一阶条件:(1)/(2)得,即:(4)代入生产函数得:将K、L代入(3)得成本函数:C=aq1/(α+β)计划与现实----长期与短期企业的经营是短期的,但计划是长期的。在任一时点上,企业总会有一个或多个固定生产要素。所以,生产决策必须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来做。但是,从长期看,多数企业能通过改变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从而改变经营规模。这样,它们就有了一条更优的短期成本曲线。换言之,因为所有成本在长期都是可变的,因而长期成本函数给出了生产既定产量的最优(成本最小的)方案。一旦确定了生产规模并开始生产,公司就处于短期经营状态。厂房和设备建好后,如果公司想改变产量水平,它就不能改变所有的要素投入量,因而不能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新的产量水平。

例如:厂商计划将产出水平尽快由q0提高到q1,但现有能力只允许每年增加50单位资本(假设此期间要素价格不变)计划与现实--长期与短期(续)在向长期最优投入组合状态靠拢的过程中,总成本逐年减少,说明长期成本(C4)不会高于短期成本(C1、C2、C3)短期成本理论总成本(TC):总固定成本(TFC)、总变动成本(TVC)平均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AFC=TC/Q)平均变动成本(AVC=TVC/Q)

对产量而不是投入进行平均边际成本(SMC):SMC=ΔTC/ΔQ=ΔTVC/ΔQCSTCTVCQ0q0αq1q2B1AB2SMC=SACSMC=AVC短期总成本、变动成本、平均成本及边际成本的图形关系Q1Q2Q3各成本的变动与相互关系AFC连续递减AVC先降,在Q2处最小(此时与SMC相等),然后上升ATC先降,在Q3处最小(此时与SMC相等)SMC先降,在Q1处最小,然后上升,先后通过AVC、ATC的最低点AVC与AP、SMC与MP之间的对偶关系

AVC=TVC/Q=(w*L)/Q=w*(L/Q)=w/(Q/L)=w/APLSMC=ΔTVC/ΔQ=Δ(w*L)/ΔQ=w*(ΔL)/ΔQ=w/(ΔQ/ΔL)=w/MPL

平均成本函数呈现U形的解释。在产量较低时,相对于固定投入要素而言,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固定要素逐渐得到充分利用,产量迅速提高,总成本的增加没有总产量的增加快,边际成本下降,因此,单位成本下降(固定成本被分摊了,此时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增加的可变投入最终会导致产量增加速度的降低,而成本仍在不断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上升。当边际成本超过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开始上升。SMC,AVCMP,AP00QLMPLAPLAVCSMCABba(1)生产曲线(2)成本曲线短期生产与成本的对偶关系寻找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例题已知总成本函数为:TC=1,000+10Q_0.9Q2+0.04Q31、该企业的固定成本是多少?2、写出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表达式;3、求平均成本最低、平均变动成本最低时的产量(两种求法)。长期成本理论长期总成本:LTC----此时不存在固定成本,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长期平均成本:LAC=LTC/Q长期边际成本:LMC=ΔLTC/ΔQ曲线形状:与短期的相似,但从原点出发Cq1STC1Q0STC2STC3LTCq2q3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包络线(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1)如何判断短期生产的规模----即固定成本的大小?(2)对应于每一个生产规模,如何区分固定投入的利用率?生产规模的选择假设:只有大中小三种规模进行生产,每一种规模都有相应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生产规模大小可以用成本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固定成本规模----表示)问题:若厂商打算生产q1、q2、q3、q2a的产量,则分别应该选择什么规模?

公司在长期中计划(长期成本函数给出了生产既定产量的最优方案)。一旦确定了生产规模并开始生产,公司就处于短期经营状态,此时,由于有些要素投入不能调整,如果改变产量水平,公司就不能以长期最低成本生产新的产量。短期决策:由于生产规模(固定投入)不能变动,因此厂商要做到在既定的规模下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长期决策:在相应的产量下使总成本最低Cq1SAC1q0SAC2SAC3LACq2q3离散的生产规模的选择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成(1)对应于产量q1

、q2

、q3,应该如何选择现实(短期)的生产规模?为什么?(2)如果计划的产量为q2a,应该选择SAC2对应的生产规模还是SAC3对应的生产规模?(3)如何由短期平均成本曲线获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2a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1)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形规模经济的基本成因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技术因素(机器配合、安装费用、质量和数量同步)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规模报酬是指生产要素按固定比例增加时的产出变动情况。规模报酬所涉及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规模经济涉及的是规模大小与成本的关系规模报酬是规模经济的来源之一规模经济性与长期平均成本变化当LAC曲线下降时,规模的扩张就存在规模经济当LAC曲线上升时,规模的扩张就存在规模不经济当LAC曲线保持水平趋势时,就是规模经济不变的。

U形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意味着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前半阶段存在规模经济,而在其后半阶段则存在规模不经济。

(a)规模经济在比较小的规模范围内存在,如自行车修理业。(规模较小的行业)

(b)规模经济在相当大的规模范围内存在,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在很大一段区间内随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这种行业一般为自然垄断行业,如铁路业、公共事业等(主要是因为固定投入比较大)。(c)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既不存在规模经济,也不存在规模不经济,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在很大的范围内是水平的,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续)(2)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

单个企业联合生产多个产品的成本小于不同企业单独生产每个产品的成本之和。

例如一家铁路运输公司既从事客运,又从事货运,会比两家只从事客运或只从事货运的铁路运输企业节省成本。航空公司既运送旅客也发送货物,汽车公司生产小汽车、卡车与摩托车高校兼顾教育与科研等都会带来范围经济这些例子中的企业通常在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拥有技术和成本的优势,包括资源和信息的共享、联合市场计划、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统一经营管理等。还有一种联合生产的情况则是有些企业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而对之加以利用于企业是有利的。冶炼厂是这种情况的典型,它们在电解主要金属产品时将得到大量的阳极泥,从中可以提炼出多种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等),这些贵金属是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范围经济是企业集团理论的基础。原因在于:生产过程相互联系(如种粮食和养猪)、需求互补(如机场内的商店和餐馆)、风险分散、企业内部激励

2、范围经济既能由一家企业利用,也能有多家企业共享(如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战略联盟)

3、最新研究表明,如果范围经济不是依托于“技术相关”(如采购、生产、管理)或“市场相关”(如营销),则多元化不能作为企业增长的可靠战略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续)(3)学习曲线:

随着产品批量的累积性增加,长期平均成本下降

例如

1930年代,美国芮特飞机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分析最新生产几架飞机的成本时,发现飞机的单位工时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并且精确地估计出,累积产量每增加一倍,单位成本大约降到原有水平的80%。如果第1架飞机需耗费10000小时的人工,那么到第2架飞机制造完,平均成本将下降到8000小时人工,到生产到第4架飞机时,单位平均成本下降到约6400小时人工工人对设备和生产技术有一个学习与熟悉的过程,生产实践越多,他们的经验就越丰富,技术就越熟练,完成一定生产任务所需的时间也就越短。

例如,一名新工人第一次装配自行车也许要花费10个小时,而到他第一百次装配的时候,可能就只要3个小时了。劳动效率提高意味着同样投入(或成本)下的产量更多,平均成本当然下降。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组织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完善,走向成熟,这将使产品的成本降低。企业的协作者(如原料供应厂家)和企业合作的时间越长,他们对企业的了解越全面,提供的协作就可能越及时、有效,从而降低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

1、学习曲线广泛出现在计算机工业、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领域

2、学习曲线对新行业、新产品的进入非常重要:最初成本可能比较高,但长期平均成本会下降

3、企业中的一些拜师制度、比武制度、调研报告制度等有何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学习曲线?CLAC1LAC2Q0q0q1q2B1AB2学习效应规模报酬递增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识别:规模经济还是学习效应?1、同一生产批次中,如果不同产量对应的平均成本逐渐下降(此时MC<AC,成本产出弹性大于1),则存在规模经济2、不同生产批次中,如果相同产量规模对应的平均成本下降,则存在学习效率不同行业的成本优势不同飞机制造业的学习率一般在77%至80%之间;化工行业中成本的下降与累积的产量和资本设备的改良紧密相关,而与规模经济的相关程度反而较低。这项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每增长1倍,平均成本下降11%;而累积产量增长1倍,平均成本则下降27%。思考问题:哪些行业成本优势来自规模经济,哪些行业的成本优势在于学习效率,这些行业各有什么特征?不同的成本优势来源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是什么?成本理论中的专题:利润贡献分析法

----为了有效地进行产量和价格的管理决策,成本函数是不可缺少的利润贡献(ProfitContribution):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即出售1个单位产品得到的收入。在低产量时,企业可能是亏损的;只有在利润贡献被用于补偿固定成本之后,企业就能赚取利润。补偿固定成本和赚取“需要的”利润所必需的产量的确定

假定单位产量的价格和变动成本不变,目标利润为πR,则

πR=P*Q–[(Q*AVC)+TFC]

则保证该目标利润所必需的产量为

Q=(TFC+πR)/(P–AVC)

例如假定TFC=10,000,P=20,AVC=15,同时企业规定的目标利润为20,000,为了保证这一利润,企业就必须生产6,000单位的产品。企业盈亏平衡点:经济利润等于0的产量水平收入或成本产量Q0盈亏平衡点产量2,000总收入=20Q总成本=10,000+15Q特例:盈亏平衡点分析(BreakevenAnalysis)的图示1、成本方程为:TC=10,000+15Q2、假定产品价格固定为20盈亏平衡点的收入或成本40,000总固定成本=10,000盈利亏损假定有一张2000单位产品的新订单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产量以便接受这个订单,需要增加资本投入5000单位问题:这张订单是否有利可图?是否应该接受?收入或成本产量Q0盈亏平衡点产量2,000总收入=20Q总成本=10,000+15Q特例(续):固定成本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1、成本方程由TC=10,000+15Q变为TC=15,000+15Q

2、假定产品价格仍固定为20盈亏平衡点的收入或成本40,000固定成本=10,000固定成本=15,000总成本=15,000+15Q盈亏平衡点产量3,000盈亏平衡点的销售收入60,000收入或成本产量Q0盈亏平衡点产量2,000总收入=20Q总成本=10,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