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名词解释_第1页
区域名词解释_第2页
区域名词解释_第3页
区域名词解释_第4页
区域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区域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空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这样的区域小全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太平洋等等。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学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关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区域。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仅仅研究上述问题还远远不够。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他不同于其它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比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等等。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第一,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想与设想,规划可能最终得到实现,也可能半途而废;区域开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他起步于规划,但不限于规划,它是由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第二,主体不同,区域规划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区域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因为政府几乎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所有的区域开发过程,并且以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作为最终目标;企业之所以是区域开发的主体,是因为企业发展的过程客观上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但是,由于企业所追逐的不是区域利益,而是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企业的开发行为是在接受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进行的,因而企业只能是区域开发的第二主体,但它仍然是相对独立的主体,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区域开发主体的地位日益突出。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利用的资源已经远远超出自然资源的范围,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技术、文化等等的资源,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后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现在所指的资源开发意思是对各项资源的综合开发。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目前,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里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是经济学的,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上:其一是收益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经济规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其三是运输成本。假设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一外围模型”。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或者是“区域制度”学派,其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区域管理学派区域管理学派是区域经济融入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新的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区域管理起源于人们对20世纪50-60年代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对立,人口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而发达地区的产业部门却很难向落后地区转移,产业结构受到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认识到,仅有政策和规划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地域作为对象进行管理。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区域再开发等,都是著名的范例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体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来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从理论上看,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的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均衡增长理论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但主张打破这种均衡的方法和路径是不同的。1、 非均衡增长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认为,发展的路径好比一个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2、 连锁效应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⑴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⑵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⑶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地区主导产业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前提。地区生产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区域经济合作实际上是非实物贸易,是广义区域贸易的组成部分,是任何开放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向纵深发展。城市化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经济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它具有如下特点:(1)经济区的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任何经济区的存在都必然在客观上具备区内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通常表现为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同一性,共同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与问题,共同追求经济发展的特定目标、共同享受政府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等等。这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促使经济区的各子区域密切联合为一体,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共同付出努力。(2)当经济区的层次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他的合理发展通常受到政府的重视,并通过经济区划和制定区域规划来规范经济区的发展。因此,经济区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持或制约作用。经济区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经济区存在的客观性得到科学的认识,并通过经济区划来实现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便能够极大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区域经济规划(区域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简称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区域规划应当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的详细的安排。它包括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与发展战略的主要区别在于,战略应是粗线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规划应是细线条的,具有实施功能的安排。区域规划的特点1、 区域规划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区域规划应该是在对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之后制定的;它的制定同时可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可供作为依据的各类资料和实施的方案。2、 区域规划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它的制定应当能够反映某地区的资源特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特点。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是不同的,制定出来的区域规划也不应是相同的。另外,不同级别的区域,不同面积的区域,也应当具有不同的特点。3、 区域规划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发展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每一要素的变动,都可能对区域规划产生较大影响。在多因素作用基础上制定的区域规划当然应当有综合性。区域规划制定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沿革、经济基础、文化习俗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自然条件和资源丰度的差异性,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生产要素、需求水平和产品价格等的差异性,同时也构成劳动地域分工的互补性,这是由劳动地域分工原理所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区域条件,发展各种产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2、 兼顾全局原则。区域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因此,规划中要以区域整体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一般与重点、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生活与生产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坚持全局原则,才有可能使各类规划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始终如一地贯彻战略指导思想。3、 效益原则。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部门或区域的经济效益。通过规划,合理地布局工业、农业和其他产业,在相同投入下,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仅是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区域规划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区域能够长期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城市发展规划指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小城镇和郊县组成的地区规划。规划的中心内容是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重点解决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工业布局中老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人口分布与大城市市区规模控制、中小城镇建设及环境保护等。工业区域规划指由工业聚集形成的各类专业化的工业区,规划工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工业建设与农业相协调,对外交通布局和居民区布局等。工业区的规划中需要解决工业枢纽、工业点的配置、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系统、城镇和人口分布、卫生保健等一系列问题。当然由于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可以有能力解决许多建设问题,为区域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工业区废弃物多,对大气、土壤、水源往往发生污染,对生活环境造成危害,减少工业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活环境就成为工业区区域规划的主要课题之一。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资源开发区应包括水、土、森林、矿产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区域,如以某一河流为主体的开发规划,以某一类资源为中心的地区开发规划,以某一个或几个矿山城镇组成的区域开发规划等。这种性质的开发区域,与原苏联的区域经济综合体相类似,一般由一种资源的开发作为动力,启动区域的开发。比较典型的有:煤炭开发综合体,水电开发综合体,有色金属开发综合体等。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指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的发展规划。这类地区规划的重点内容是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产业建设及对外交通联系,解决工农业发展与自然景观保护之间的矛盾。农业区开发规划指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地区的开发规划。在一个区域内,农业区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以及扶贫等问题,都应当在这类规划当中进行解决。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区开发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土地利用早已不仅仅限于农业土地利用的范畴,而是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利用问题,或者说,城市、工业企业和交通用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满足各行业对土地需求,并保证农业的基本用地不减少,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性区域规划综合性区域规划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配套的规划,是详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综合性的区域规划一般是以行政区为单位的区域规划。其目的在于对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城镇的发展、工农林牧渔矿等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商业、金融、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的建设。综合性的区域规划实际包括了上述各种类型的规划。但由于各地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管理体制不同,规划要求不一,因此综合性区域规划的范围与研究的深度,各地有很大的差别。制定区域规划的一般程序准备阶段。制定区域规划,首先应开始规划研究工作方案的设计、论证和确定,即整个规划与制定的工作方法、程序、技术路线、研究课题的设置、力量的配备、研究工具与设备的准备、研究方向和重点的选择以及经费概算等;同时进行有关理论与方法的准备。调查研究阶段。调查研究主要是根据规划任务的要求考察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条件和可能前景,找到并明确区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首先要进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获取区域有关经济、社会、科技、自然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分析预测阶段。对收集、调查的资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形成对区域经济现状的总体认识,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长期和分阶段的预测。预测的方案应当是多个,而不能仅仅是一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因素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的预测。建立预测方案的方法很多,可以使用百分比的方法、趋势外推法、回归预测法、老手法(专家法)等多种方法,经济计量模型是最常用的预测方法。目标设计阶段。目标设计是区域规划的重点任务,目标设计的是否准确,关系到今后区域经济能否顺利发展的问题。目标设计应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形象目标。亦即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该区域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包括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发展水平。第二部分,是预测目标,即以各项指标的预测结果作为目标。这里有一个方案选择问题,是以预测的最高方案为目标,还是以最低方案为目标?或者选取中间方案?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并多方面征求当地的公众意见,最后才能确定。目标设计是十分关键的程序,是为区域的未来制定方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好大喜功、盲目冒进的思想。内容设计制定阶段。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应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这个阶段又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专题研究,其次是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包括区域主要产业部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等)、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如市场、资金、技术、人口等)的研究,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专题研究评审、论证、修订后作为综合研究的依据;综合研究则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6、方案制定阶段。制定规划方案是整个规划过程的关键环节。规划者要将各种分散因素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规划方案,工作难度较大。过去主要由人力完成,现在则多借助于高效率大容量的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编制各种规划方案,并对可选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规划者所需做的只是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在规划方面的能力。区域政策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归纳起来,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行为。区域经济政策的两种类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分化为两种类型: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美洲经济圈、欧盟、东盟经济圈等的有关政策。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涉及关税、货币发行、外汇管制、移民限制等多方面的政策。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指一国各级政府为解决各区域体系之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只涉及国家内部的区域公平发展、产业合理分布和地区利益协调等,并从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性的产业、投资、科技、劳动、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区域政策应该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综合协调的单项政策共同组成的政策体系,是中央政府和较高级的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规划各区域的产业重点及方向、协调区际关系的政策总和。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区域政策的手段包括使用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其主要手段包括:1、 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由财政转移收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手段组成。2、 基础设施投资手段。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基金地区分配等组成。3、 政府行政手段。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配、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订货分配、就业补助、技术援助等组成。4、 区域开发手段。由区域与城市开发规划、贫困地区开发基金、国土整治规划、研究与开发经费分配等组成。地区形象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内部公众对本区域的性质、地位、功能的实现、系统的认识。通过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公众一致认可的对本地区的综合评价,形成“地区形象”。对地区形象的这种认识,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经济关系,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外部公众对本区域综合评价的认同。一个地区的形象,必须经过外部公众的认同,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地区形象塑造的最后目的,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域外人、财、物到本区域来,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取得外部公众对本区域形象的广泛的认同,只有被区外公众广泛认同的地区形象,才真正能起到应起的作用。城市规划urban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