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3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3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3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3粤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15赤壁赋教案3粤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一、教材分析:《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借品味语言来领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尝试理解古代伟大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重在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路上的悲和喜,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初中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三﹑设计思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充分预习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更好地探讨苏轼在文中透出的悲喜,由普通人共有的悲喜情感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豁达。(如设计了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古文,品读古人的那种高雅的山水之乐,借山水来寄托个人的情怀。)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讨论、交流、合作等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赋特点;熟读成诵,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积淀文言语感;学会品评经典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作者的处境,尝试理解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又何尝不是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来到黄州,寄情山水、凭吊古人用诗文精彩地诠释了他苦难多变的人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二、整体阅读,检查预习情况。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节奏及重音。(参见学案)2、自由分享阅读感受、体会。(从文中你能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三、再读全文,共同研习。1、思考: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句。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乐)——(悲)——(乐)2、作者“乐”什么?(结合学案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3、苏轼和背景介绍并小结。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柳宗元《小石潭记》4、拓展延伸:再赏古人的山水之乐。(结合初中学习的文言诗句谈)游览山水,是古代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触发文思、寄托情感。他们在游览山水时往往会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得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面对巍峨的高山,会产生一种崇高感;面对涓涓的流水,会产生一种柔美感。大自然的雄伟高大、宽阔阴柔渐渐成为一种人格现象,“崇高”“优美”等便成为一种人格的象征。于是,文人们放怀山水,去寻找精神的自由解脱,在山水中以期得到一种人格的完善。自古诗人多名舛,不少诗人年轻时也曾气冲霄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如今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剑客》)。然而,这些恃才傲物睥睨天下的人大都在现实中碰得鼻青脸肿。但诗人的傲骨即使屡遭打击也不会变成媚骨,于是,诗人的一生注定坎坷而黯淡。理想的破灭,生命的潦倒终于让诗人认清了自己的“性”,认清了自己的“命”,仕途的穷处,并非生命的尽头,“引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在这儿,诗人们都找到了另外一扇窗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打开窗子,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人们一头扎进自然,用山水田园来平衡失重的命运,用山水田园来慰藉创伤的心灵。这山,这水,是他们政治、仕途坎坷的自我疗救。在他们的诗文中,不是充满激情,而是极具清淡。我们能够发现,昔日烦躁迷乱的情感生活,终于归入了独幽与宁静。他们禅机四布的诗文语境,或表现远离烟火的世外味,或表现慧心寂照而得的空明之感,或表现迷离恍惚的言外意和言外味。谈空寂与痛苦,谈命运与人生,仿佛隐居幽林中的一束阳光,令人眩目,进而窥见他们厌世以求解脱的心灵。5、作者情感由乐转悲,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学案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四、有感情诵读第一、二段,尝试背诵。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段。2、思考:苏轼由乐而转悲,他悲什么?如何理解这种“悲”呢?3、课后阅读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板书:①夜游之乐(泛舟饮酒赋诗)乐情景交融②赏景之乐(静谧澄澈空灵)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明确:乐——悲——乐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1、细诉悲情(第三段)(1)品读第三段,落实重点字词学习。①苏子的容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扣弦而歌——愀然——正襟危坐)②“客”的这段话联想到了历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迹?其目的是什么?明确:想到:文治和武功,还有与赤壁相关的失意和得意的经历目的:和现实的自己形成对比(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③对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这个悲有几层含义?明确:生命短暂、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无穷;愿望与现实之悲。三、课堂小结: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悲又从何而来?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背诵课文一、二、三段。2、思考: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成的悲哀,苏轼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3、课后阅读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板书:二、由乐转悲①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功业难成悲②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③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命运无常④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人生短暂第三课时一、有感情朗读第一、二、三段课文,复习导入学习二、继续品味,合作探究——听主客问答,参悟理趣1、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成的悲哀,苏轼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教学预设: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理解:水月人变: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生老病死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也精神永存代代相承(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6)小结: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通达。三、迁移拓展1、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教学预设:据说苏轼泛舟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陪,但有可能主客问答是虚拟的,是苏轼被贬后思想的两个方面。主客问答是赋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文中的“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

(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2、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四、课堂小结清风和明月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