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美容学经络概说_第1页
经络美容学经络概说_第2页
经络美容学经络概说_第3页
经络美容学经络概说_第4页
经络美容学经络概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推拿美容学

针灸推拿美容学第一篇绪论主讲闫润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内分泌代谢性疾病E-mail:tcmyrh@126.comTEL一章经络概说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以独特的经络理论来指导临床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密切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研究经络的起源、发展,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经络的形成1.针刺感应的推理(针刺、艾条)酸麻胀痛感感应扩散传导有一定的联系通路形成经络分布的大概轮廓针灸、按摩、艾灸的感传现象是描述经络的主要依据。2.腧穴治疗作用的归类,主治作用相似的腧穴有规律的分布在一条线上,古代医家正是从这种腧穴的分布和作用的异同中,作用相似的腧穴归纳分类,逐渐形成几条经络线路。经络的形成3.体表病理反应物的观察:脏腑有病反映于体表,形成途径的反复推测,确立经络。4.解剖生理知识的积累。5.气功养生术的出现。6.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针灸简史(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二)经络学说的确立《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三海经》《内经》在〈内经〉中就记载了“十二经”“奇经八脉”“腧穴”“九针”这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完备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针灸简史(三)经络学说的发展、成熟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古代针灸术做了总结2.唐代在医学教育中设置了:“针科”“针博士”“针助教”3.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元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5.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例:手太阴肺经循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督脉任脉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概念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的通路。经络经脉

络脉经络经脉:“经”有路径之意,是上下纵行的主干,多分布于在深部,有一定的数目及循行路线络脉:“络”有网络之意,是从经脉分出的大小支脉,分布于表浅部位经络的现代研究

1.经络与生物电,测出经络的低电阻现象2.经络与脉管3.经络与神经节段4.经络与中枢神经5.第三平衡论6.控制论与经络国外对经络的研究概况1.神经论2.肌肉论3.特殊结构论5.整体现象经络中医的认识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时珍唯有用自我机能观察(或曰内视、内照)的方法,才能观察和理解。即自我观察方法,亦称内省法经络内容示意图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脏腑(内)(外)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络脉浮络孙络十二经筋连属外连部分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经络系统

经络内容示意图十二经脉的名称

(一)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二)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

内侧手三阴经中手厥阴心包经后手少阴心经

前手阳明大肠经

外侧手三阳经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

前足太阴脾经

内侧足三阴经中足厥阴肝经后足少阴肾经

前足阳明胃经

外侧足三阳经中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上肢手下肢足十二经脉的特点1.分属十二脏腑2.表里相配3.循环运行十二经脉的特点—分属十二脏腑十二经脉的特点—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十二经脉的特点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足手之三阴手之

三阳足之三阳足之三阴手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2.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衔接3.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食指末端无名指端小指端足大趾足大趾后足小趾

2、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鼻翼旁(迎香)目内眦(睛明)目外眦(瞳子髎)心中胸中肺中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少阳经在体侧。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经胃经脾经肝经十二经脉的特点—循环运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足太阴脾

心中

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肺中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焦胆肝还肺奇经八脉特点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1.不同于十二经脉,虽然大部分是纵行,左右对称,但也有横行和分布在躯干的2.它不直接联系脏腑,没有表里相配,不受十二经脉的的制约,是变道奇行的经脉3.具有调节和贮藏气血的作用4.任、督之外的六脉在十二脉之间交叉贯穿,通过十二经脉与内脏间接发生联系,其循行路线多依附于十二经脉,没有专穴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三、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络的作用1.生理作用2.病理作用3.诊断作用4.治疗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沟通作用

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联络作用主要有:1、联络脏腑与体表。2、联络脏腑与官窍。3、加强脏腑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经别、别络;奇经。

(二)运行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得气

、行气、

(四)调节作用二、经络学说的应用:病理作用(一)阐释病理变化

1、传递病邪—(1)外邪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外邪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2)脏腑之间疾病通过经络相互传变:如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

2、反映脏腑的病变胃肠火盛牙痛;肝火上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