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供需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及产生变动的原因;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供需平衡规律。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及功能土地市场结构类型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上节内容回顾土地供需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及产生变动的原因;
上节内容回顾
问题1、土地供求关系变动的三个原因?2、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3、土地市场的主体和客体指什么?4、土地市场的功能?5、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问题1、土地供求关系变动的三个原因?2、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土地供需平衡一、土地供求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供给驱动型变动需求引致型变动双重驱动型变动
第三节土地供需平衡一、土地供求关系的一般变动规律供
第四节
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土地市场主体一、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管理者客体交易场所
第四节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土地市场主体一、土地市场的
第四节
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主体土地供给者一、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其他参与者土地需求者国家和集体土地使用者最终使用者土地的经营者政府出租人、承租人、抵押人中介服务机构
第四节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主体土地供给者一、土地市场
第四节
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客体一、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土地权利土地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地役权
第四节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客体一、土地市场的构成要素
第四节
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二、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2、充分实现土地价值体现土地的经济价值3、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地租、地价的杠杆作用引导土地资源在各个产业中实现合理配置,从而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
第四节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二、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
第四节
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二、土地市场的功能4、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5、合理分配土地收益,调节各方利益平衡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土地经营者三方的利益
第四节土地市场结构与功能二、土地市场的功能4、健全
第五节
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构成,其中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核心。
第五节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土地经济学
LandEconomics
第四章区位理论土地经济学
LandEconomics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农业区位论第二节
第四章区位理论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农业区位论第二节第四章第四章区位理论学习目标掌握区位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掌握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前提、区位地租形成机制以及杜能圈;掌握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前提及三种区位指向理论;掌握中心地理论的理论前提、系统结构理解三个区位论的理论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区位理论学习目标掌握区位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传统意义上的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将其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中,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如企业活动的场所,就是企业区位。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确定某经济活动场所的行为,即区位选择。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传统意义上的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将其译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区位某一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一、区位与区位理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区位某一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Location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一、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理论(Loc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内涵的工业区位论。其先驱者是龙哈德,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区位因子体系,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者杜能根据资本主义农业与市场的关系,探索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稍后,德国经济学者廖什利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框架,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日本的滕田等,在传统区位论的思想指导下,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开创了当代城市区位的研究。一、区位与区位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塔勒根据聚落和市场的区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一、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企业(消费者)区位产业区位城市区位研究单一的企业或消费者的最优区位,着眼于成本和运费最低研究某一产业的区位研究中心城市可能在哪里发育,贸易可能在哪里聚集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一、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理论企业(消费者1.自然因子。自然因子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2.运输因子。运费的高低,同产业区位关系最为密切。早期的工业区位论,便是主要以原料和产品的运费来讨论的,使运输因素在区位论中居突出地位。二、区位因子3.劳动力因子。一定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保证。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熟练程度)的空间分布是确定产业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1.自然因子。自然因子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第一节区位4.市场因子。(1)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2)市场的规模,即其商品或服务的容量;(3)市场的结构,即其商品或服务的种类。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二、区位因子6.社会因子。(1)政府的干预:包括不同制度的政府机构实行的政策,如资本主义下的保护关税;(2)经济发展中决策者的行为。5.集聚因子。集中和分散是产业空间布置的两个方面4.市场因子。(1)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2)市场的规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要求及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有所侧重的区位理论体系。第一节区位理论概述二、区位因子以成本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以市场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区位的行为理论
考虑人的行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社会要求及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就形成了有第二节农业区位论第二节农业区位论第二节农业区位论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冯·杜能是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经济活动空间模式的创始人。他的名著《孤立国》于1826年完成。第二节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1.在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该区位中,具有同样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宜于植物、作物生长。而在这平原之外,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只有荒原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这就是“孤立国”形成的起码条件。2.农村除同中心城市外,与其他任何市场无联系。即中心城市是唯一农产品贩卖中心,也是工矿品唯一供应者。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假定1.在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3.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皆假定固定不变。4.“孤立国”既无河川、亦无运河,马车是产品唯一的运输手段。5.农村的农民生产力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即纯收益,故他们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调整其生产品类。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运输费用由农业生产者负担。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假定3.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皆假定固定
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R)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C)、农产品的市场价格(P)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R=P–(C+T)
收益是随运输距离远近而发生变化的,由最高至0,再远实际上要赔本。农民选择的经营品类,是同距离密切相关的,但随着距离市场的里程增加,可选择的范围愈来愈小。二、经济指标第二节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
利润与运费的线性函数关系收入成本到中心城市的距离PCO农产品总成本:C+T农产品市场价格P运费T生产成本C第二节农业区位论利润与运费的线性函数关系收入成本到中心城市的距离PCO由上图可以看出: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利润额与其生产产地到中心城市市场的距离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关系。由此可得出结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着距离的递增呈带状变化,围绕中心城市形成一系列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由上图可以看出: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利润额与其生产产地到中心城市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草轮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城市自由农作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轮作圈畜牧圈林业圈杜能圈城市自由农作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轮作圈畜牧圈林业圈1.自由农作圈当时处在马车时代,又缺乏有效的贮存技术,农产品以新鲜蔬菜与鲜奶为主地租高,必须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获取肥料方便,地力不会下降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1.自由农作圈当时处在马车时代,又缺乏有效的贮存技术,农产品2.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建筑材料、薪材等重量和体积较大,运输条件有限在第二个圈层生产木材较粮食收益高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2.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建筑材料、薪材等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3.轮作农业圈马铃薯、大麦、苜蓿、黑麦、豌豆、燕麦六区轮作,没有休闲地,恢复土壤肥力50%的耕地种植谷物,作为商品出售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3.轮作农业圈马铃薯、大麦、苜蓿、黑麦、豌豆、燕麦第二节4.谷草轮作农业圈黑麦、大麦、燕麦,其余三区为牧草,第七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43%的耕地种植谷物,作为商品出售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4.谷草轮作农业圈黑麦、大麦、燕麦,其余三区为牧草,第七区为5.三圃式农作圈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地三区轮作24%的耕地种植谷物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5.三圃式农作圈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地第二节6.畜牧圈生产粮食自给,生产牧草养畜位于城市51-80KM处活畜、黄油和奶酪;菜籽、烟草、亚麻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杜能圈6.畜牧圈生产粮食自给,生产牧草养畜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三、现实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找不到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完全相同的土地。不可能有惟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边,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首都,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第二节农业区位论四、杜能圈的修正现实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第二节农业区位论四、杜
针对以上情况,杜能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第二节农业区位论四、杜能圈的修正第二节农业区位论四、杜能圈的修正第二节农业区位论第二节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离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2.杜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杜能以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差异,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模型。这一主导因素分析法成为区位研究的基本立足点。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2.杜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建立了合理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型,这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而且也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和地区布局的研究中。第二节农业区位论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3.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第三节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德国在产业革命以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在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德国在产业革命以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而伴随着大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人口与产业聚集原因。第三节工业区位论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
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他运用杜能的研究方法,结合德国工业实际,对德国1860年以来的工业区位、人口集聚和其他工业区位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于1909年出版了著名的《工业区位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他运用杜能的研究方法,结合德国(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而假定该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地质、地形、民族、工人技艺都是相同的。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生产条件和埋藏状况不变;消费地为已知点,需要量不变;劳动供给地为已知点,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3)生产和交易均就同一品种进行讨论。(4)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即运费同里程及载重吨位呈正比,运输方式为火车。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隐含的假设条件:(1)原材料供应的地理分布是给定的(2)区位的消费规模与状况是给定的,其暗含假设对所有的生产者是完全竞争。(3)每一区位中劳动力是不可流动的,且在固定工资的条件下,该区位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隐含的假设条件: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一、工业区位论的假设前提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就是研究各种区位因子对厂商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围绕区位因子分析,韦伯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术语,构成其区位理论的指标。它们不仅对韦伯的区位理论是工作的基础,对以后的经济、交通和工业的地理研究亦有重要意义。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就是研究各种区位因子对厂商生产区位选区位因子: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区位因子: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因子是对一般工业的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子,如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有了一般因子,才能建立工业区位的普遍规律,故这种因子是研究的重点。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特殊因子是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子,如对水质、空气湿度、易腐原料的保存等要求。这是区位论中次要的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一般区位因子与特殊区位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地方区位因子与聚集、分散因子
使工业固定于一定地点的因子,称为地方因子,如因运费而使工厂的原始分布趋向于某特定地方。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地方区位因子与聚集、分散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地方区位因子与聚集、分散因子
在工业固定于某些特定地点后,又会产生一些伴生的区位因子,使工业趋向于集中或分散。前者如协作、成组布局、动力使用等;后者如地价上涨和环境污染等。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地方区位因子与聚集、分散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自然技术因子与社会文化因子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特殊性,使工厂取得效益,称这些因子为自然方面的。它一方面是自然的地理差异,也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变化而引起,故可称之为自然技术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自然技术因子与社会文化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自然技术因子与社会文化因子
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和一定文化水平而使工厂取得效益,这些因子称为社会文化因子。韦伯在区位分析中主要考虑了自然技术因子,抽象掉了社会文化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分类自然技术因子与社会文化因子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区位因子及
韦伯使用区位因子来决定生产区位,区位因子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它包括了运费、劳动力、聚集等因素。第三节工业区位论韦伯使用区位因子来决定生产区位,区位因子是工业区位三、工业寻求最优区位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假设劳动费和聚集因素不起作用,研究运费因素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三、工业寻求最优区位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假设劳动费和聚集因1、运费指向论通过假设,韦伯把工业布局简化为寻找最小运费点的问题,即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条件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吨·公里)【重量·运距】最小的区位。第三节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通过假设,韦伯把工业布局简化为寻找最小运费点的1、运费指向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运费重量距离1、运费指向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运费距离1、运费指向论遍在原料(常见性原料):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料局地原料(稀有性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第三节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遍在原料(常见性原料):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1、运费指向论纯原料—生产过程中几乎把全部重量都能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损重原料—生产过程中只有部分重量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第三节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纯原料—生产过程中几乎把全部重量都能转移到制成局地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
=——————————————
制成品的重量第三节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用原料指数判断工业区位的指向局地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1的工业,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原料指数>1的工业,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第三节工业区
原料指数<1的工业,布局上是消费区指向如制冰厂、酒厂、汽水等饮料厂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原料指数<1的工业,布局上是消费区指向第三节工业区位原料指数=1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原材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之间的任何一点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原料指数=1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原材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之间的任制成品重量+局地原料的重量区位重量=———————————————
制成品重量
=1+原料指数第三节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制成品重量+局地原料的重量第
(1)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区位-区位重量大于2的企业,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区位重量小于2的企业,布局上是消费区指向-区位重量最小为2,可以设置在原材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之间的任何一点1、运费指向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1、运费指向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两个以上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当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再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两个以上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两个以上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当原料地为多个,且同市场不再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多边形,即区位多边形;用区位多边形或范力农构架确定企业指向重力中心。(如图1、2、3)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两个以上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图1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单位运费率是相同的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图1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单位运图2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Frame)
注意:单位运费率相同图2范力农构架(VarignnonFrame)注意:单
(资料来源:GetisA,GetisJ.TheUnitedStatesandCanada:TheLandandthePeople.USA:
Wm.C.BrownCommunicationsInc,1995.190)图3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资料来源:GetisA,GetisJ.The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图4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原料
市场
综合等费用线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图4综合等费用线示意图原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素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分布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第三节工业区位论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第三节工业区位论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另外存在着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引力工业区位的确定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2、劳动费指向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2、劳动费指向论第三节工图5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即在低廉劳动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劳动费指向就占主导地位。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成为临界等费用线。图5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
劳动费指数: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劳动费(劳动成本)劳动费(元)劳动费指数=———————
(劳动成本指数)制成品重量(吨)一般说,劳动费指数愈大,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就愈大。这时,廉价劳动力供应地对工业就更有吸引力。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数: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劳动费(劳动成本
促成工业区位从运费最低点向劳动费最低点转移的力的大小与区位重量成反比,与劳动费指数成正比劳动系数=劳动费指数/区位重量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促成工业区位从运费最低点向劳动费最低点转移的力的大小与区运费总支出最低点与劳动力供应地的地区分布:劳动系数高的工业,若其布局范围内工资水平无差异,则可不考虑劳动费因素;若工资水平差异大,则劳动费因素影响强烈运费率的高低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运费总支出最低点与劳动力供应地的地区分布:第三节工
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1)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2)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3)运输技术可加强劳动力成本指向性;(4)机械化则可能减弱劳动费指向性区位。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工业区位论2、劳动费指向论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素的作用时,工业分布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第三节工业区位论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第三节工业区位论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大规模生产或经营的利益企业间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使企业便于采用最新技术,使生产进一步专业化可以更好的开展厂际分工与协作,更合理的组织劳动力,更廉价购入原料、大量运销产品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集聚指向论
使企业便于采用最新技术,使生产进一步专业化第三节工业区位更易于取得银行的信贷可共同使用许多辅助企业与基础设施,减少间接开支,从而按不同比例降低每个参加聚集的工厂的生产成本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集聚指向论
更易于取得银行的信贷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集聚指向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又分为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和偶然集聚第三节工业区位论纯粹集聚偶然集聚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是集聚因子的必然结果纯粹集聚以外的集聚,如运费、劳动费指向带来集中3、集聚指向论
集聚又分为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和偶然集聚第3、聚集指向论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聚集指向论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的方
在聚集规模扩大的同时,地租与劳动力的价格会随之上涨,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距离也会随之增大。这些分散因素给聚集规模的扩大造成某种阻力。当阻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聚集的经济效益就会完全丧失,以致走向反面,这时分散因子的作用开始占上风。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聚集指向论
在聚集规模扩大的同时,地租与劳动力的价格会随之上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不是两个单独起作用的因素,而是相互消长的两个力的统一他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生产成本节约指数的增减,这是聚集是否合理、适度的重要指标只有把存在种种内外部联系而要求集中分布的工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第三节工业区位论3、聚集指向论
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不是两个单独起作用的因素,而是相互消长的两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3、集聚指向论
第三节工业区位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图6
集聚指向的图解
因集聚利益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曲线,即临界等费用线。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图6集聚指向的图解因集聚利益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一)理论借鉴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对其他产业区位乃至经济区位都有重大影响,被尊为近代工业理论的奠基人;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一)理论借鉴2、成本最低区位原则,这一经典法则对许多理论与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3、揭示了工业布局的某些特点和布局规律。第三节工业区位论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理论与现实差距1、单纯的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的,而现实中运费率往往因为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2、研究方法是局部均衡的,过分突出了部门布局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布局的研究;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理论与现实差距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理论与现实差距3、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还要追求最大利润;4、还有许多经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工业区位论(二)理论与现实差距第三节工业区位论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第四节中心地理论1.你购买以下商品通常会选择哪些地方?
洗衣液、香皂、牙膏、卫生纸
手机、电脑、高档服装2.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哪里就读?3.山东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的数量有什么特点?分布有什么特点?第四节中心地理论1.你购买以下商品通常会选择哪些地方?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目的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凸显。它成为工业、交通、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进行研究。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目的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出版了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成为第一位系统提出中心地理论的学者。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目的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出版了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克氏理论主要探讨“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什么规律?”他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目的克氏理论主要探讨“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德国南部所有的城市及中心聚集地采用演绎法来研究中心地的空间秩序分析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目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向周围地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居民聚居点,或者一个商业或服务业中心。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向周围地区消二、基本概念2.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中心地供给周围地区商品和服务的总量。C=B1-B2。B1为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的数量。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二、基本概念2.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3.商品的供给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的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范围的下限或内侧界限。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二、基本概念3.商品的供给范围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二、基本概念门槛人口
学校附近有一家米线店,如果它正常运营一天需支付房租、水电煤气等费用100元,原料费用100元,支付员工工资100元,假定每碗米线5元,且每人每次购买一碗。试计算这家米线店至少要卖出多少碗才能盈利?第四节中心地理论60碗=60人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门槛人口第四节中心地理论60碗=60人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水平,能够提供高级商品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二、基本概念第四节中心地理论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二、基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分布的特点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多。高级中心地除了具有自己固有的职能外,还具有所有比它等级低的中心地的职能。第四节中心地理论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分布的特点第四节中心地理论1、所研究的区域为无边界的平原,土地肥沃,资源、人口和收入分布均匀,对货物需求、消费方式都是一致的。2、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交通费和运距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移动都可行。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第四节中心地理论1、所研究的区域为无边界的平原,土地肥沃,资源、人口和收入分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需要的货物和服务,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第四节中心地理论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土地方面均质性地表无边界无原料分布差异移动便捷性在各个方向的等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土地方面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人口方面人口均匀分布人的需求均匀分布包括人的口味、喜好、花费习惯和行为理性经济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费用最低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人口方面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市场与消费市场是一个点状区位在市场区内分布其商品对商品的需求是有下列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来回于市场的交通运输费用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理论提出的假设条件市场与消费市场是一个点状区位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理论提出
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即产品的最大销售限界。在这个限界内产品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额,就是该产品的限界值。各种商品可按其限界值划归不同的等级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即产同样,城市也可按其大小分为多种等级据此,克里斯塔勒设计了几种由大中小多级城市和相应的不同规模的层层六边形市场区组成的网络系统,然后将界限值等级不同的商品,分别纳入到各级城市与市场区的经营范围中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同样,城市也可按其大小分为多种等级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四、中心地三原则
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受到市场因素、交通因素、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四、中心地三原则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受到市场因素、交(一)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一)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RTM均质性平原超额利润区域继续营业所需的最小区域
(拥有平均利润)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如果只有一个市场的话第四节中心地理论RTM均质性平原超额利润区域继续营业所需的最小区域
(拥有同样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会不止一个!那么,其他的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会在哪里布点呢?为了防止服务区的不必要重叠距离会>=2R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同样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会不止一个!第四节中心地理论RTM均质平原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RTM2R的距离第四节中心地理论RTM均质平原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RTM2124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尚有地区对同样商品与服务的需求没有满足124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如果市场区相互靠拢一点,这些需求未满足的区域就自动消失了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那么,市场区相互重叠的情况下,市场区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呢?重叠贸易区未满足的需求现在得到了服务市场之间存在竞争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RTM一个六边形的市场区域系统填满了这个均质平原地区:每个消费者都可就近消费,市场区也不存在重叠不存在重叠贸易区了未满足的需求现在得到了服务市场之间不存在竞争每个商品与服务提供者获取“平均利润”均质平原一个六边形的市场区域系统填满了这个均质平原地区:每个消费者都
k=3市场原则级别各个级别中心的个数高112236418
低554第四节中心地理论k=3市场原则级别各个级别中心的个数高112克里斯泰勒k=3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三的规则”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相当于三个低一级别的市场区,或者说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的面积是低一级别市场区的三倍中心地的数量随级别的增加呈1,2,6,18,54两个高一级别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两个低一级别中心地间的距离的3½(=1.72)倍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k=3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三的规则”AAAAA克里斯泰勒的
k=3(市场)原则难题:
低级别中心地B,不在两个高一级别A级中心地的直线连接线上BBBBBBBBBBBBBAAAAA克里斯泰勒的k=3(市场)原则难题:低级别是一种使交通效率/交通连接性达到最大的变通安排如果交通线首先必须连接最高级别的A级中心地,则B级中心则会在两个A级中心的道路连线的中点上——其结果产生了k=4的系统k=4不会使消费者的总的购物出行距离最短,但却使主要交通干道上的行使距离达到最短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是一种使交通效率/交通连接性达到最大的变通安排第四节中心克里斯泰勒
k=4(交通)原则问.低一级的B级中心地应该在哪里?答.连接两个A道路线的中点!AAAAABBBBBBB交通联系(连接性)克里斯泰勒k=4(交通)原则问.低一级的B级中心地应克里斯泰勒
k=4(交通)原则AAAAABBBBBBB交通联系(连接性)如.道路克里斯泰勒k=4(交通)原则AAAAABBBBBBB交克里斯泰勒
k=4(交通)原则问.低一级的C级中心地应该在哪里?答.连接两个B道路线的中点!AAAAABBBBBBB交通联系(连接性)如.道路克里斯泰勒k=4(交通)原则问.低一级的C级中心地应135克里斯泰勒
k=4(交通)原则AAAAABBBBBBB交通联系(连接性)如.道路135克里斯泰勒k=4(交通)原则AAAAABBBBB克里斯泰勒
k=4(交通)原则AAAAABBBBBBB交通联系(连接性)克里斯泰勒k=4(交通)原则AAAAABBBBBBB交
k=4交通原则级别各个级别中心的个数高1123312448
低5192第四节中心地理论k=4交通原则级别各个级别中心的个数高112克里斯泰勒k=4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四的规则”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相当于四个低一级别的市场区,或者说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的面积是低一级别市场区的四倍中心地的数量随级别的增加呈1,3,12,48,192,…两个高一级别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两个低一级别中心地间的距离的4½(=2)倍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k=4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四的规则”每一个高AAAAA克里斯泰勒的
k=3(市场)原则难题:低一级的B中心
及其市场区被高一级的A中心所分割BBBBBBBBBBBBBAAAAA克里斯泰勒的k=3(市场)原则难题:低一级(三)克里斯泰勒的K=7(行政)原则在等级体系中每一低一等级的中心应该在高一级贸易区的边界以内行政边界可能会禁止或阻碍穿越边界的贸易政治边界的作用商店关门时间不同星期天关门问题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克里斯泰勒的K=7(行政)原则在等级体系中每一低一AAAAA克里斯泰勒的
K=7(行政)原则正常贸易有贸易障碍AAAAA克里斯泰勒的K=7(行政)原则正常贸易有贸易障AAAAA克里斯泰勒的
K=7(行政)原则贸易被限制同一贸易范围AAAAA克里斯泰勒的K=7(行政)原则贸易被限制同一贸克里斯泰勒的
K=7(行政)原则每个绿色的六角形包含了七个蓝色六角形克里斯泰勒的K=7(行政)原则每个绿色的六角形包含了七个K=7行政原则级别各个级别中心的个数高11263424294
低52058第四节中心地理论K=7行政原则级别各个级别中心的个数高1126克里斯泰勒k=7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七的规则”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相当于七个低一级别的市场区,或者说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的面积是低一级别市场区的七倍中心地的数量随级别的增加呈1,6,42,294,2058…两个高一级别的中心地间的距离两个低一级别中心低间的距离的7½(=2.65)倍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k=7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的“七的规则”每一个高三原则的共同之处k值规定了中心地/市场的等级结构的序列次序顺序的模型特征:有规则、离散、严格、等级
体现空间经济中的均衡状态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原则的共同之处k值规定了中心地/市场的等级结构的序列次序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改。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情形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三原则适合的条件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事情,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在文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原则适合的条件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事情,以及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克氏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作用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克氏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三原则适合的条件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以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三原则适合的条件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中心地理论总结是一种思考等级结构的方式城市中心城市功能市场贸易区是对空间以及空间的动态进行理论化的起点为规划城市商业功能和宏观市场营销提供了商业和贸易研究的基础理论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总结是一种思考等级结构的方式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各大小商业中心及其市场区,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愈是高级中心,其所能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愈齐全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各大小商业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是全等的,因此两个相邻的同一等级中心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等的;愈是级别低的中心,相邻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愈短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是全等的,因此廖什等人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应允许它们相互交叉、部分重叠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局影响很大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的范围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布局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廖什等人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范围远不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1.促进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的研究。首次将演绎法引入地理学。2.克氏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第四节中心地理论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1.促进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六、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中心地布局是由上限决定的。对下限分析较少。2.克氏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实中各种因素是变动的。3.克氏将消费者看作是“经济人”,遵循就近购买原则。但现实中,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活动。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六、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中心地布局是六、存在的问题4.克氏忽视了集聚利益,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没有深入分析。5.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们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六、存在的问题4.克氏忽视了集聚利益,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关于区位理论的小结人类活动的空间是土地,因而可以说区位理论就是土地区位利用理论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关于区位理论的小结人类活动的空间是土地,因而可以说区位理论的区位理论的新发展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可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区位理论的新发展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又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了挑战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又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方法以成本(运输成本)为导向对农业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ob企业品牌年度规划
- 制作和管理工作日志一
- 化妆品公司培训方案
- 医疗废物的处置原则
- 5月份规划报告
- 中小学安全知识培训
- 学期末汇报培训
- 外科相关疾病护理科普
- 315幼儿园主题活动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
- 4D厨房设备设施管理责任卡
- GB/T 3655-2022用爱泼斯坦方圈测量电工钢带(片)磁性能的方法
- GB/T 25420-2021驱动耙
- 特应性皮炎积分指数AD 病情严重程度积分法(SCORAD)
- GB/T 19520.1-2007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m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1部分:面板和机架
- GB/T 16762-2020一般用途钢丝绳吊索特性和技术条件
- 2023年北京市昌平区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主要耗能设备管理台账
- 2018年木地板公司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
- 露天矿山开采课件
-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