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九章20世纪文学(一)——现实主义部分第一节20世纪文学概述(一)该时期文学的背景:•十月革命•世界大战•社会矛盾•现代哲学社会思潮1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的鲜明特征:•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结合时代和新的文学要求,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战斗性和乐观主义色彩;•植根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土壤,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无产阶级思想观察和描写现实,表现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规定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要求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并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个人崇拜、极左思潮导致文学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对现实主义作了狭隘的理解,忽视包括浪漫主义在内的非现实主义文学,讽刺性作品曾受到冷落排斥,并忽视文艺的娱乐、审美功能。2.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该时期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张扬人道主义的传统;•该时期文学更注重人的精神和个性探索;•艺术上,该时期作家仍坚持文学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原则,注重情节结构、形象和语言的完整连贯,但也吸收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3苏联文学20世纪苏联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17年至30年代初。•反映苏联内战的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绥(sui)拉菲莫维奇《铁流》、富尔曼诺夫《恰巴耶夫》、法捷耶夫《毁灭》。•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讽刺诗《开会迷》,代表作长诗《列宁》、《好》。4罗斯塔之窗——“罗斯塔”是俄罗斯通讯社的简称。在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及其艰苦的1919年秋,马雅可夫斯基响应党的号召,同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诗配画的《罗斯塔之窗》。每逢政府颁布政策法令、前线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时,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同志们就用粗糙的颜料和纸张作画写诗,迅速张贴在莫斯科街头上,有的还分送到其他城市,起到了揭露敌人、教育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之窗》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创作的诗配画总数达数千幅。第二时期,30年代初至50年代初。•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写出了知识分子同人民的结合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标志着苏联文学的成熟。•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第三时期,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暴露文学”:《区里的日常生活》被称为苏联当代文学的“第一只春燕”。“集中营文学”:《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解冻文学”: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战争文学”:《一寸土》等。“全景文学”:西蒙诺夫的军事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恰可夫斯基的《围困》。另:特里丰诺夫(1925—1981)的《滨河街公寓》。艾特玛托夫(1928—)的《白轮船》。爱伦堡(1891—1967)的《解冻》。华西里耶夫(1924—)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5解冻文学——(1)源于1954年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发表;(2)反映了“关心人”、“爱护人”这一主题富有时代性,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快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引人注目的作品;(3)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潮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的结束。(4)“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确立的苏联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其重要特点是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它对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曾在苏联文学界引起争论,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争议,1983年又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对其内涵和外延作过一次新的诠释。直到1991年苏联作协宣布取消这一创作方法,这一问题的争论才告结束。高尔基《母亲》的创作奠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7帕斯捷尔纳克事件——1956年2月苏共20大在文艺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于是苏联文坛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一股“解冻文学”思潮。在这种思潮推动下,帕斯捷尔纳克把自己长期构思,1948年动笔,直至1956年冬才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拿了出来,先投给《新世界》杂志未得发表,次年11月在意大利出版。不久,东欧、西北欧、北美诸国接连出了15种外语版,作家因此获得了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直此苏联政府对小说在国外出版并获奖一事尚未做出明确决定时,西方政界、文化界以及新闻媒体已蜂拥而起,进行大量政治性宣传,把小说问世称作是“自由俄国之声的重新回荡”。这才引起苏联当局的强烈反映,除禁止出版该书、组织一连串对作家和小说的严厉批评外,并将作家开除出苏联作协,还以驱逐出境相威胁,只是在作家写信给最高当局作了检讨并拒领诺贝尔奖之后,作协才恢复其会籍。这就是所谓的“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它实际上是当时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冷战反映,远远超出了文学界的范围,无论在苏联或西方均阻碍了对作品进行文学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研究。8苏联战争文学的历程:1945年:“光彩照人的英雄”——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1956年:“着地的普通人”——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1969年:“富有人性的英雄”——华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法国文学20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有二:一是开创了长河小说新体裁。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二是心理刻画向内心世界深化。马丹•杜•伽尔,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8卷本长篇小说《蒂博一家》是其最成功的作品。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爱的荒漠》与《蝮蛇结》。英国文学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1932年诺贝尔奖。劳伦斯,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代表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毛姆,成名作《人性的枷锁》。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典型的“荒岛小说”(人之初,性本恶)。德语国家文学亨利希•曼,批判德国帝国主义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托马斯•曼(亨利希•曼的弟弟),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海尔曼•黑塞,《荒原狼》1946年杰克·伦敦诺贝尔文学奖。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文学欧•亨利,被称为“美国的莫泊桑”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杰克•伦敦,有“美国的高尔基”之称。代表作:•属于“北方故事”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开创了美国文学中写美国梦幻灭的题材作品的先河。•《铁蹄》是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德莱塞,20世纪美国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另有作品《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噶(ga)》;《天才》。辛克莱•刘易斯,《大街》。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见专节)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斯坦贝克,美国左翼作家,《愤怒的葡萄》。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贝娄,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洪堡的礼物》。塞林格,“犹太小说”的代表。赛珍珠,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犹太小说——20世纪美国“犹太小说”不是一个文学运动或文学流派,它仅指一批出色的犹太作家所创作的大量作品。这些犹太作家的创作并不表现一致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有的在浓重的犹太文化背景中展示小说主题,关心着“犹太人的经验”;有的持批判态度把“犹太传统”置于现代美国社会之中;有的则丝毫不带犹太文化特征去表现美国社会。所以,作为作家,他们都是犹太人;作为作品,它们是千姿百态的。代表作品有辛格的长篇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苏美反战小说的区别:•苏联的反战小说反对的是法西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美国的反战小说反对的是所有战争。掌握英法美苏以及德语国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代表作: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德国)——《布登勃洛克一家》。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辛克莱•刘易斯(美国第一位)——《大街》。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高尔斯华绥(英国)——《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1937年诺贝尔文学奖,马丹•杜•伽尔(法国)——《蒂博一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美国)——《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安德烈•纪德(法国)——《伪币制造者》。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海尔曼•黑塞(德国)——《荒原狼》。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里亚克(法国)——《爱的荒漠》、《蝮蛇结》等。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美国)——《老人与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帕斯捷尔纳克(苏联)——《日瓦戈医生》。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斯坦贝克(美国)——《愤怒的葡萄》。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苏联)——《静静的顿河》。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德国)——《一生不吭》。第二节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1创作成就高尔基,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奠基人。是无产阶级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把世界无产阶级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高尔基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早期创作中催人奋进的力量。早期创作具有两种色彩:•浪漫主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现实主义——《切尔卡什》等。•发表了第一部长篇:《福玛•高尔杰耶夫》。革命准备时期:•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底层》。十月革命期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十月革命后完成)。十月革命后:•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最后一部长篇)。(萨姆金精神,揭示了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2高尔基早期(1892——1899)创作特色: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具有两种色彩和风格,一种是浪漫主义的,一种是现实主义的。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主要歌颂英雄的献身精神,反映劳动人民反抗沙皇统治、渴望自由解放的革命激情。如:取材于民间传说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3《海燕》的象征:诗中风、云、雷、电象征黑暗的反动势力;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社会阶层;汹涌澎湃的大海象征日益觉醒的革命群众;暴风雨象征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海燕则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是作者歌颂的中心形象。4为什么说《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母亲》的主题和内容。)长篇小说《母亲》是高尔基的代表作。它以母亲为连接整篇作品枢钮,又暗喻着群众是革命的母亲,通过沼地戈比事件、"五一"游行、法庭斗争三个阶段,开拓了文学创作中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创作方法,成为一部划时代的光辉著作。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①新的主题:《母亲》是一部反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景式作品。作品展现了俄国工人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小组的成长,人民群众的觉醒。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无一不在小说中得到鲜明的体现。(而十九世纪的《艰难时世》、《玛丽•巴顿》、《萌芽》是用人道主义,同情工人斗争。)②新的人物:《母亲》塑造巴威尔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巴威尔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典型,描述了他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⑴在"沼地戈比"事件中,由于还"不会说明真理",罢工失败。⑵"五一"游行中,他举着红旗走在最前头,表明他斗争的无畏和政治上的坚定与成熟。⑶法庭斗争使这个人物显出了他的全部光辉,他的演说义正辞严,一泻千里,是向旧制度宣战的檄文,说明他已具备高度的理论水平和革命胆略。终于成为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革命家形象。③新的创作方法:《母亲》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在革命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既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曲折性,又充满革命的激情、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光辉,是一部现实主义为主而又结合浪漫主义的作品。5《母亲》在世界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母亲》是高尔基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它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不仅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由于它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所起的教育鼓舞作用,以及对世界无产阶级文学所作的巨大贡献,而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性作品。在这部长篇中,作者从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出发,以新的主题、新的英雄人物和新的创作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历史进程向文学艺术提出的重要课题——表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问题,为无产阶级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它深刻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时代的本质,正确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母亲》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摧毁旧制度,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次,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巴威尔是20世纪初俄国先进工人的典型;•尼洛夫娜由一个不觉悟的家庭妇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再次,小说运用了崭新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小说里,现实生活是在新旧事物的斗争中,在革命的发展中被真实具体的表现出来的。高尔基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斗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使读者相信,革命虽然可能遭到挫折和暂时的失败,但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不可改变的,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小说还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小说虽然描写了革命者艰苦的斗争,但通篇却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崭新的创作方法与过去那种只能揭露和批判现实、却描绘不出社会远景的批判现实主义方法是有本质区别的。6巴威尔形象:巴威尔是高尔基在《母亲》中塑造的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是20世纪初俄国先进工人的典型。作品通过三次革命斗争,反映了巴威尔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过程:⑴在"沼地戈比"事件中,由于还"不会说明真理",罢工失败。⑵"五一"游行中,他举着红旗走在最前头,表明他斗争的无畏和政治上的坚定与成熟。⑶法庭斗争使这个人物显出了他的全部光辉,他的演说义正辞严,一泻千里,是向旧制度宣战的檄文,说明他已具备高度的理论水平和革命胆略。终于成为无产阶级文学中第一个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革命家形象。7母亲尼洛夫娜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母亲尼洛夫娜是一个由旧式不觉悟的家庭妇女经过革命斗争洗礼,变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发展经历三个阶段:①身受政权、夫权和神权三重压迫,无权的地位使她整天沉默不语,提心吊胆,显得悲哀和柔顺。②革命者常在她家里聚会,她从恐惧变为习惯,自发地认为革命事业是对的。出自母爱,主动承担送传单的任务,迈出了革命事业的第一步。③母亲被捕,彻底完成了这一形象从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到自觉工作、坚定无畏的革命工作者的转变。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母亲的变化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具体体现,显示了革命理论和运动在教育人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8巴威尔和斯梯芬(《艰难时世》)形象之比较:相同点:都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都有改变自己贫困地位的愿望和行动。不同点:(1)所处的时代不同。•斯梯芬处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刚开始传播;•巴威尔处于20世纪初的俄国,马克思主义已经实行并和俄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2)接受的社会思潮不同。•斯梯芬接受的是“工联主义”思潮;•巴威尔接受的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潮。(3)反抗的方式不同。•斯梯芬主张工人和资本家联合,依靠资本家发善心来改变工人的悲惨处境;•巴威尔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4)最后的结局不同。•斯梯芬最后遭到资本家诬陷,跌入废矿井而死去;•巴威尔带领广大工人展开革命斗争,革命烈火遍及城市和乡村,预示了工人斗争必定胜利的历史趋势。(5)典型形象的意义不同。•斯梯芬的形象既控诉了资本家的非人道,也反映了“工联主义”的破产。•巴威尔的形象为广大工人指明了一条翻身求解放的必然途径——以革命手段推翻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工人当家做主人。第三节肖洛霍夫1创作成就1924年,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1926——1940,代表作《静静的顿河》。1932年,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56年,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60年,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静静的顿河》的基本内容:《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展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哥萨克各阶层的生活。它通过探索葛利高里、娜塔莉娅、婀克西妮娅等主人公的悲剧性遭遇的原因,揭示出人民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的命运。全书共四部。3《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广阔的史诗画面。作家善于描绘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事件,并展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小说对顿河人的正常生活和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造成一种内容浩繁、人物众多、画面壮阔、结构宏伟的史诗效果。与此同时,小说广泛地引入了历史文献、命令、日记、书信等各种资料,并依据这些史料,对各种政治事件和军事形势作了精辟地概括和评价,赋予史诗以深刻的真实性和巨大的历史感。其次,是精巧的艺术结构。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主要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娅的爱情纠葛,补充线索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娅的关系,同时小说中还有大量表面看来似乎与主题没有密切联系的偶然性插曲,这一切经过作家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都糅合在一起,使长篇史诗结构尽管十分自由,却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再次,是浓厚的民族特色。作为一个出身于顿河地区哥萨克农民家庭的作家和顿河草原的歌手,肖洛霍夫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顿河哥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不仅写到了哥萨克农民的日常劳动情况,而且描绘了哥萨克人的节日、葬礼、婚宴、晚会、服装、唱歌、跳舞等,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最后,是多音调合奏曲色彩的语言。小说存在着两种显然不同的语言——顿河地区哥萨克的民族语言和文学语言。这两种语言的交织,以及作者的声音同人物声音的合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乡音调合奏曲的色彩。作家巧妙有效地指挥着这一曲乡音部的大合唱,使整部史诗在风格上达到了完整的统一。4葛利高里形象及其悲剧意义:葛利高里是“顿河哥萨克中农的一种独特的象征”,“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①他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善良、勤劳、纯朴,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的品质。②他身上带着哥萨克世代相传的种种偏见(要与俄族红军作战)。③在历史急骤变化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中,犹豫动摇,企图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寻找第三条路,结果只能脱离人民落得一个悲剧的命运。这个形象的悲剧实质上是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哥萨克的传统偏见和中农自私要求对抗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悲剧,这一形象反映了哥萨克历史道路的曲折性和矛盾性。5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的思想内容: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军事题材作品。①小说描写主人公安得烈•索科洛夫痛苦而坚强的一生,它没有直面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畅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娓娓叙谈,表现了对战争的回味和思考。②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中最普通的一员,所以他的遭遇才更能引起共鸣,具有更强的说服力。③作者正是通过"严酷的现实"来表现法西斯侵略战争给广大苏联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对侵略者的仇恨。第四节罗曼•罗兰(法国)1创作成就罗曼•罗兰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主要成就长篇小说、戏剧、名人传记。两部长篇:《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母与子》(《欣悦的灵魂》)。政论杂文创作。反战集子《超乎混战之上》、《向过去告别》戏剧创作贯穿罗曼•罗兰的一生。革命戏剧《群狼》、《理智的胜利》、《丹东》、《七月十四日》、《罗伯斯庇尔》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高尔基称它是一部“长篇叙事诗”。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要内容:第一,通过平民音乐家克利斯朵夫顽强奋斗的一生,揭示十月革命前西欧进步的知识分子追求——反抗——幻灭的心灵,讴歌他们孤军反抗不合理世界的“不健全文明”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二,通过克利斯朵夫的生活遭际,反映当时以德、法为主的欧洲国家的黑暗现实,抨击依赖于金钱与权势的虚伪、堕落的艺术,倡导真诚的能净化道德的艺术,以此创造健全的文明;第三,克利斯朵夫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是反对西欧各民族间的仇恨和战争,并可看出作家企图以“情爱”作为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团结的纽带。3《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特色:①首创了长河小说这一新体裁。传统性和现代性交融于一体是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②音乐性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独到的艺术特色。小说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克利斯朵夫是这部乐曲中的主音,处于核心地位;•奥里维、安多纳德和葛拉齐娅是其余的基本音,它们都倾向并围绕着主音。•更重要的是,音乐是主人公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克利斯朵夫心里都有回响。正因为如此,评论界一致公认它是一部音乐小说。4克利斯朵夫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①克利斯朵夫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天才音乐家,他的成长道路上有两个人的影响最直接,祖父最早发现并培养了他的音乐才能,舅舅教导他创作要发自心声,要真诚,引导他去野外聆听大自然的音乐。(起步)②克利斯朵夫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而敏感,从小就饱尝了人间不公。当发现巴黎文艺界简直像个杂耍市场,就对法国文艺界、文学界乃至整个法国社会进行了无所顾忌的抨击。为要使自己的音乐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他开始走出艺术的象牙塔,到民间去,到工人区去,与工人交朋友,还想办一所平民音乐学校。(反抗)③奋斗无望后的克利斯朵夫认为解决如此严重、复杂的问题的唯一手段是艺术,惟一思想武器是"爱"。他追求的真诚的艺术是超阶级的“纯艺术”,是超乎一切社会斗争之上的精神力量,这种认识基于其博爱主义,最终也使他走向妥协。创作上,他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艺术境界变得清明恬静,失去了往昔的战斗气息。就这样,克利斯朵夫在他所追求的心灵的和谐中走完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心灵的和谐)第五节海明威1创作成就1926年,《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迷惘和幻灭,揭示了战争给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从而成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1929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摆脱了悲观与迷惘。《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成功地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2“迷惘的一代”——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参战的一代美国青年他们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和人生理想全都被战争摧毁了。②他们厌恶战争,又无法制止战争,看不见希望,又不愿意抛弃希望,精神忧郁,前途渺茫。③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称这些青年是“迷惘的一代”。④“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⑤《太阳照样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⑥《永别了,武器》表现了战争与爱情两个主题,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3“冰山原则”——①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②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③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④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4《老人与海》象征意义:(一)总体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在这场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桑提亚哥赢得了胜利。他认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他的生活信条和“硬汉子”精神,也是这一形象留给读者的最深刻的启发。(二)个体象征意义:•用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狮子象征勇气和力量等。5桑地亚哥形象:《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他是一个正直、单纯的老人,过着贫困而孤独的生活。老人的生活尽管艰辛困苦。但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精神。小说中描写的捕鱼过程,充分表现了桑提亚哥的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84天捕不到鱼仍旧毫不气馁、精神焕发,同捕获的大马林鱼搏斗两昼夜,返航途中同鲨鱼奋力搏斗。在老人羸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崇高的精神力量,他面对厄运,既不抱怨,也不气馁,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去迎接灾难。在他与大海的搏斗中,展示出人的高贵与尊严。6《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海明威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又借鉴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老人与海》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风格。首先,象征手法的运用。如:•用大海象征变换无常的社会生活;•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狮子象征勇气和力量等。其次,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对桑提亚哥充满歌颂的感情,可是他却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叙述老人的故事,将自己的感情凝聚在艺术形象里。第三,是简约、清新的文化。•海明威的文体如同电报的电文,句子结构简单。他采用具体而感性的表达方式,将作者、对象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最低程度。《老人与海》的文体正是如此。第十章20世纪文学(二)——现代主义前半期第一节20世纪文学概述(二)1现代主义——①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艺流派思潮的总称。②它包括19世纪末的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和20世纪前期的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二战以后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③现代主义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2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思想、艺术特征)思想特征: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其思想特征表现为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这种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有以下三个共同的特征:第一,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诞感。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第二,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重要主题。第三,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艺术特征:①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③意识流。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20世纪前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一)象征主义(法国)。象征主义——①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一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②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③代表作家有瓦莱里(法国)、叶芝(爱尔兰)和艾略特(英国)等。•瓦莱里——《海滨墓园》。•叶芝——《驶向拜占廷》。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荒原》。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意象派——①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②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是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它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现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③意象派诗歌还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它的出现令欧美诗坛耳目一新。④代表作家有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等。意象派和象征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意象派是在象征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但又区别于象征主义:•象征主义重飘忽的音乐性,意象派则近坚实的雕塑性;•象征主义常用隐晦的象征或神秘的梦幻来暗示某种心理状态,意象派则用鲜明、质感、凝练的意象来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意象派诗歌还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日本俳句的影响,它的出现令欧美诗坛耳目一新。(二)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①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中心。②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当时巴黎画展上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③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④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是美国的奥尼尔。•卡夫卡:《变形记》、《城堡》。•奥尼尔:《毛猿》和《琼斯皇》。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三)意识流小说(英国)意识流小说——①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大本营是英国),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的小说。②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③“意识流”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④意识流小说的共同艺术特征是: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⑤代表作家: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美国的福克纳。•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福克纳:《喧嚣与骚动》。(四)未来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①20世纪初叶在欧洲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兴起于意大利,主要活跃在意大利和俄国文坛。②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重在表现“速(度)力(量)的美”。③在艺术形式上,他们主张彻底摈弃传统手法,作家可以用对自然界声音的模拟、数字符号、化学公式、乐谱等来写诗,取消形容词和副词,甚至不用连接词和标点,搞文字游戏和图案的剪贴、组合。④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法国的阿波里奈尔和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等。•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五)超现实主义(法国)超现实主义——①超现实主义是一战后在法国兴起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②1924年,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系统地阐述了运动的宗旨和理论观点,宣布超现实主义运动正式诞生。③在内容上,为了描绘这种“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强调梦幻、贬斥理性便成了超现实主义美学的重要标志。④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布勒东、艾吕雅、英国的托马斯等。(六)达达主义(瑞士)达达主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瑞士。(略)第二节T•S•艾略特(后期象征主义)艾略特,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现代西方开一代诗风的先驱。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识记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早期:《普鲁弗洛克情歌》写一个上流社会中年男子在前往求爱途中的矛盾心理。中期:作品《荒原》是其创作颠峰。《空心人》描写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有悲观与虚无色彩。晚期:《四个四重奏》描写一个人皈依宗教之后的精神历程。2《荒原》的思想内容。(危机意识、超越意识、拯救意识)现代主义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现代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主要是下意识的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①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深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之中,西方文明全面堕落为干涸的自我沉溺的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②艾略特还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则正是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似乎隐隐约约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生犹死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超越意识、拯救意识,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涅磐之死。③危机意识与拯救思索的重要代码就是"水"与"火"的意象。"水"既是生命的泉源,又是死亡的恐怖,"水"象征着情欲泛滥、人欲横流及其整个文化危机与死亡。但是死的过程也就是生的过程,因此,"水"之呼唤,水是生命之水,是拯救再生的圣灵。"火"既是情欲之火、死亡之火,也是再生之火、涅磐之火。"火"的意象是对"水"意象的补充与强调。3理解《荒原》的钥匙:①圣杯故事说:渔王(国王)患病丧失了性机能,其国民也丧失了性机能,于是大地一片荒芜。身佩利剑的少年骑士(代表勇敢与童贞)经过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找到象征繁殖力的圣杯,医治了渔王。于是,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受难与拯救乃至危机与超越的意义指向,因此这一意义便成为我们理解《荒原》一诗的钥匙。4《荒原》的艺术特色。象征的多样性、丰富性、神话色彩的框架结构。《荒原》的艺术特色也就是后象征主义的艺术特色,①内心独白的运用;整个《荒原》可以被看成是诗人个人感悟似的内心独白。②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整首长诗就是景象和场景在诗人的心理时间流程中的意识与下意识的自由显现。③把诗中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④通过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⑤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⑥大量地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第三节卡夫卡(表现主义)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1创作成就卡夫卡创作小说主要有3部分: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判决》、《乡村医生》;揭示人在现代的异化的《变形记》、《饥饿艺术家》;揭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的《地洞》;描写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的《在流放地》。《孤独三部曲》包括:《美国》、《诉讼》、《城堡》。2“卡夫卡式”——①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或"席勒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②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权威的不可抗拒;障碍的不可克服;孤独的不可忍受;真理的不可求寻。③"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浓烈的自传色彩。3《变形记》的主题: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4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浓烈的自传色彩。⑴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情节荒诞,但其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一种态度,世人对的反映却很真实,父亲用脚踩他、妹妹一心要把他弄走等细节,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非常真实。⑵怪诞。《变形记》人变甲虫本来就很荒诞。⑶象征。《变形记》中甲虫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着揭开外衣的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利害关系。⑷浓烈的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压抑,孤独忧郁,《变形记》中主人公体从性格和遭遇上都能体现出作者身上的一部分,带有浓烈的自传色彩。5《城堡》的寓意(思想内容)《城堡》表现了“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特征。⑴《城堡》从人与城堡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老百姓特别是小人物的象征,也是现代人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⑵"城堡"有多层寓意:它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已力量的象征。⑶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两者隔开,永不相通。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大小官吏的阻挠下,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人们最低的生存权力也是没有具体保障的。6《城堡》的艺术特色: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段:象征,荒诞,简洁,平淡,冷漠。①象征手法的独特运用。②整体的荒诞与细节的真实巧妙结合。③语言平淡直陈,冷静客观。第四节乔伊斯(意识流)1作品乔伊斯,爱尔兰作家,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创作“宣告了19世纪的末日”,“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描绘了城市下层市民的生活,其中的《死者》为经典之作。•《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是乔伊斯正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首次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手法。•《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乔伊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来表现梦幻意识的“梦幻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历史的独特看法。•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一种社会制度的最终解体”。被认为是一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析。三个人物说明了现代西方文明哺育出来人在古代英雄人物的反衬下显得那么卑微、苍白和渺小。2《尤利西斯》中的三个人物:布鲁斯,广告承揽员,一个平庸的资产阶级市侩。——“庸人主义”莫莉,布鲁斯的情欲旺盛的妻子。——“肉欲主义”斯蒂芬,布鲁斯精神上的“儿子”。——“虚无主义”3《尤利西斯》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色?(艺术特色)《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标志着乔伊斯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被称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1)《尤利西斯》采用与荷马史诗《奥德修斯》相对应的平行结构,以此来反衬当代西方社会的道德败坏、精神堕落。(2)作者抛弃了以往单向型意识流手法而将其发展为交错型意识流。斯蒂芬、布鲁姆、莫莉的三股意识流互相交织,在亲情和家庭的焦点上汇合,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折射出都柏林社会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3)作品采用内心独白手法。最后一章有40页无标点的独白,道出了莫莉脑海中的一切思想。(4)运用了平行类比和象征的手法。《奥德修斯》与《尤利西斯》的对应,《神曲》布局的借用。天空中阴云密布,象征着人类的种种罪恶,白天的熄灭和黑夜的笼罩大地,象征着人类的毁灭。(5)运用各种语言,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爱尔兰方言语等。打破了传统的语法和句法的束缚,独创了一些词汇。同时,广泛地引用史诗中的神话、双关语和天主教教义,并且涉及到了哲学、医学、音乐、天文和法律等领域。(6)结构奇特。作者试图通过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系统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第十一章20世纪文学(三)——现代主义后半期第一节20世纪文学概述(三)现代主义后半期文学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一)存在主义(法国)存在主义——(1)存在主义文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次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2)“存在主义”这一名词是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提出来的。(3)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4)“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5)在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体现“文”、“哲”一体的特点;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6)代表作家有萨特(法国)、加谬(法国)、波伏瓦(法国)、诺曼梅勒等。萨特:《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1964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加谬:《局外人》、《鼠疫》等,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波伏瓦,萨特的终身伴侣:《女客》。加缪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思想内容)⑴《局外人》是反映"荒谬世界荒谬感情"的典型的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莫尔索对一切都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面孔,说了许多无所谓的话,做了许多无所谓的事,萌生了许多无所谓的念头。但始终处于矛盾之中。⑵莫尔索那些介于"有所谓"和"无所谓"、"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表现,是一种在荒谬世界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的表现,也是对现实恶势力的揭露。⑶作者以"局外人"为题。正意反说,包含辛辣的讽刺。莫尔索似真却假的荒谬言行和心理,说明他是消极对抗荒谬社会的真正的局内人。(二)荒诞派戏剧(法国)荒诞派戏剧——①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②“荒诞派”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③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④代表作家: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让日奈、品特、爱德华阿尔比。尤奈斯库,荒诞派戏剧奠基人,荒诞派经典作家。——《秃头歌女》、《犀牛》、《椅子》。贝克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等待戈多》。(三)新小说派(法国)新小说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1)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2)新小说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3)代表作家:萨洛特、克洛德西蒙、阿兰罗布——格里耶、布托尔等。萨洛特,法国女作家,第一个写新小说的作家。西蒙,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成名作《风》、代表作《佛兰德公路》。1985年诺贝尔奖。阿兰罗布——格里耶,新小说派旗手:《窥视者》、《橡皮》。布托尔,——《变》。(四)“黑色幽默”(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黑色幽默”——(1)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2)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3)“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4)艺术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5)代表作家: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约翰巴思等。海勒,“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烟草经纪人》。(五)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3)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来自于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一书。(4)魔幻现实主义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60年代,以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达到了更加完美的程度。(六)“垮掉的一代”(美国)(1)“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2)“垮掉的一代”用同性恋、纵欲、吸毒、酗酒、爵士音乐、狂热的语无伦次的谈话等来逃避现实,认为“沉沦就是解放,堕落就是解脱”。以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因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3)代表作品:金斯堡的《嚎叫》。第二节萨特(存在主义)1创作成就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哲学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著作:《什么是文学》。存在主义小说:《墙》、《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境遇剧:《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共11部。《恶心》写“我”对周围的恶心感。是萨特的成名作。《自由之路》三部曲表现“自由选择”的命题,包括:《理性的时代》、《延缓》、《心灵之死》。境遇剧《苍蝇》、《禁闭》、《毕恭毕敬的妓女》、《肮脏的手》等表现人在特定处境中的自由选择。2“境遇剧”——⑴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境遇"二字。即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⑵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代表作品《死无葬身之地》。3以《死无葬身之地》为例,简述"境遇剧"的特色。⑴"境遇剧"即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⑵在《死无葬身之地》中,萨特让人置身在最艰难的情境中,即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让他们"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道路。5个游击队员抵抗暴力,维护民族和人格尊严,宁死不当叛徒,决不出卖同志,作出了有意义的选择。⑶作品中的游击队员们并非生就英雄,只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自由选择"了自己的"本质",并在特定的情境中实现了自己的选择并确定了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作品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4简述《死无葬身之地》的艺术特色。⑴现实主义成分突出。反映了二战时期法国人民开展抵抗运动的现实。⑵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境遇剧"。剧中通过几次波澜的设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人物在特定境遇中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⑶场景和对话要而不繁,简短有力,既有戏剧性,又意味深长。5简析《禁闭》的主要思想内容。⑴萨特的《禁闭》中三个鬼魂在地狱里继续为非作歹,始终不得安宁。他们争风吃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彼此猜疑忌恨,相互妨碍牵制,谁也不能如愿。⑵他们在一起时,每个人都能置对方于痛苦境地,每个人都成了对方的地狱。自此,“他人就是地狱”成为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句名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句名言。⑶这个地狱实际上是作者所熟悉的资本主义社会,地狱中鬼魂与鬼魂的争斗和利害冲突,象征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第三章)
- 技术创新与研发项目申报管理制度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各类阅读真题(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名师解析连载
- 基础知识综合(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
- 2024年江苏客运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黑龙江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解析
- 2024年海口客运从业资格考试题库app
- 2024年黑河小车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渭南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版试题
- 2024年安徽客运资格证培训考试题
- 检验科报告双签字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乡镇地图可编辑PPT行政区划边界高清(北京市)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教学课件中班数学《水果列车》课件
- 小学语文五年级读写大赛试卷
- 二年级(上)音乐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 集团公司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暂行办法
- 挡墙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 我们学习的榜样4王继才PPT课件模板
- 2022年心理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工作计划思路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