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五四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导入:展示北大校徽,简单讲解。1917年鲁迅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校徽,有三个含义:以人为本、启迪民智、形似脊梁,鲁迅先生希望北大学子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于是,1919年北大学子肩负起民族的复兴的重任,发动了五四运动。过渡: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是如何爆发的呢?我们通过一些史料来探讨一下五四运动的背景讲授新课:一、史料实证——探背景展示几段史料(包括文字史料,漫画图片、史料数据等),学生思考,尝试回答,最后教师总结。过渡:通过史料,我们了解了五四运动前当时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再加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却遭遇了外交的失败。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哗然,率先起来的是青年学生,他们将愤怒、护国的心情通过集会、游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怎样生动激昂的历史呢?一起来看段视频——播放视频。二、时空观念——理过程看完视频后,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当时学生们的示威游行路线,简单分析了一下学生火烧曹家楼这一行为。--留下疑问,该如何看待?谈论合作——根据视频和讲解,完成表格,梳理五四运动的过程。教师根据表格内容,再强调一下重点,中心的转移,主力军的变化。结果是取得了初步胜利。再根据图片,总结胜利的表现。分析性质——根据口号,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段话(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反封建主义。)由此得出五四运动的性质。过渡:毛主席曾经说过:“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为什么主席会对五四有这么样高的评价呢?分析其影响。三、家国情怀——析影响学生根据预习总结回答,教师点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那它“新”在何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PPT展示答案。展示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由此阐释伟大的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强调其中爱国是主旋律。用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一段话,激励学生努力奋斗,绽放青春,继承弘扬五四精神。总结:整节课知识构建体系。课堂练习,当堂检测布置作业:理性爱国:五四时期曾有人发出过不同的声音,梁漱溟先生针对学生火烧赵家楼,暴打卖国贼的行为,主张将学生绳之以法,告上法庭。对于这种观点你怎么认为呢?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理性爱国?请同学们思考,下节课请谈谈你的看法。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初中教材已对五四运动做了有力铺垫,2019年时刚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学生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对此也有了较广泛的认识,结合本校学生的历史基础,学生已初步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已有了基础知识的良好铺垫。学习基础: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能够初步掌握史料解读的历史学习方法。不足:初中和高中最大的差别就是看待历史的视角。从初中基础式的学习到高中较提升,全面性的学习,中间跨度较大,学生开始普遍较难适应,如何引导学生用一种新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潜力:学生身心发育较初中更为全面和进步,他们思维较活跃,求知欲和参与性强,在信息时代里他们视野较为开阔、知识见闻丰富,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效果分析1、充分运用历史视频和历史图片,历史视频和历史图片形象直观,包含了很多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降低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使学生能从宏观上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了解。2、整个教学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盛老师亲切的教学态度,优雅的教学语言感染了每个学生,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气氛活跃。3、充分运用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既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4、重点突出,有效解决难点,通过对五四运动口号地分析,学生分析理解出五四运动的性质,老师点拨提炼五四精神的核心,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并点拨,“新”在何处。5、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这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能从直观上了解五四运动的有关史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分析《五四爱国运动》是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炮利的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危急之秋。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本课上承辛亥革命,下启新式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教材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及其伟大的五四精神。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理解难度不大。在讲课的过程,会充分运用史料教学、图片、视频等,并设置一些讨论,课堂问答等环节,并在讲解的时候,立足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注重体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评测练习1.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4.下列史实与结论不相符的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B.《人间喜剧》是法国一部浪漫主义文学杰作C.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D.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5.1920年5月,胡适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谈到:“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胡适这段话是在()A.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B.认为学生运动得不偿失C.指责巴黎和会外交失败D.反思五四时期社会风潮6.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一些北洋军阀也参与了进来。上述现象表明五四运动属于()A.资产阶级运动B.社会主义运动C.民族主义运动D.自由主义运动7.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课后反思课前,我依据课标进行了教材分析,并结合我校学生实情,确定了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我校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史实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欠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念,对许多历史事件了解认识不全面、不客观。学生对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理解掌握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对历史事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理性分析,是历史课程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所欠缺的。我在本课的设计上,必须以理性分析,让学生确信史实,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革命历史的凝练。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北京大学校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我依据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教师以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本课也分为“史料实证——探原因”、“时空观念——理过程”、“家国情怀——析影响”三部分。在过程中,我播放了学生游行示威这一片段,再现历史情境,在这一环节中,历史情境的再现和情感的营造,使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当代学生心中更加可信,更加顺理成章。接着,我以课件展示资料,以设计的六个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思考。借学生的探究成果,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强化了学习重点,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感悟五四精神这个环节,我以课件展示资料,以课件形式鲜明地展示五四精神的核心和意义。这样得到的结论,对当代学生更加可信。也借此对学生的五四精神教育铺垫顺利完成。缺点:本节课展示的资料较多,学生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较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