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_第1页
《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_第2页
《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_第3页
《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_第4页
《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儿童的心理现象;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临床事实的证明;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3个阶段。.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活动).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表现为(心理支配人的行为;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人看做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是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心理学研究除了运用一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外,还要运用(个案法)。.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儿种。.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植物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大脑)组成的。.大脑包括(脑干、下丘脑和中脑)。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和神经结构)。.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颍叶)等组成部分。.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对一般人来讲,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对一般人来讲,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I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过程)是指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社会动机的功能有激活(激发个体产生行为,是行为的启动因素),指向(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维持与调节(达到目标前起维持作用,行为受阻时的调节作用)。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是(倒U型曲线)。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也(下降)。.社会动机主要分为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起源于依恋;能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影响因素有情境因素,情绪因素(恐惧与焦虑两者相反的亲合倾向,恐惧越高亲合倾向越高,焦虑越高亲合倾向越低),出生顺序(长子的合群倾向较高))、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目标的吸引力,风险和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家庭教养方式(越严厉,越强),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积极和消极的权力动机(温特,1973);影响的因素有社会控制的需求及对无能的恐惧;)、侵犯动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由侵犯动机引起;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构成;侵犯的原因分为本能论,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抵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成正相关),社会学习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和利他动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上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中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态度)是指上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成分有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性behavior。也称ABC模型。一般地说,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态度的功能分为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被动保护自我价值与形象),价值表现功能(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和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态度的形成(凯尔曼,1958)包括依从(按社会规范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是权宜之计,是印象管理策略),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一致)和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三个阶段。.态度转变是指由于接受新信息或意见而发生的态度变化,这个过程也是说服的过程。霍夫兰德(1959)的态度转变模型中:传递者受威信(威信越高,态度转变量越大),立场(自我服务的立场不可信,自我牺牲的立场说服力大),说服的意图(传递者是否刻意地去影响接受者,如果不是则态度易转变)和说服者说服力(说服力越高越好,比如明星代言产品)所影响。沟通信息受信息差异(传递者威信高时,差异越大,转变量最大;传递者威信低时,差异适中,转变量最大),畏惧(不是正的线性关系,大多情况下,畏惧能增强说服效果,但畏惧过大,反而态度转变量小。中等强度的畏惧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从,单一倾向性较好;文化水平高的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信息较好),信息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比大众传媒效果好)影响。接受者受原有态度与信念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影响。情境因素也会影响态度转变如预先警告,分心,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因此,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最好)。海德(1958)的平衡理论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使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模型可简称为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模型。三个肯定或两个否定加一个肯定为平衡状态,三个否定或两个肯定加一个否定为不平衡状态。其中P和。的关系最重要(强平衡与弱平衡)。.沟通是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的直接沟通)和大众沟通(传媒沟通为中介)。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要素构成。沟通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现实沟通(面对面或通过媒体如电话沟通)和虚拟沟通(网络上扮演各种角色,对对方身份和角色不清楚,沟通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沟通网络分为正式沟通网络(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传递速度快,群体成员满意程度高)和Y式)和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体语即身体语言,包括目光(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和面部表情(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身体运动(最易为人发现的体语)与触摸(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姿势(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与装饰(服装,化妆,饰品和携带品)、身体间的空间距离(公众距离■正式场合12・25英尺;社交距离■彼此认识的人4・12英尺;个人距离一朋友之间1.4・4英尺;亲密距离.亲人及夫妻之间0-18英寸)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有相互性原则(要相互喜欢),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得大于失,至少得别太少于失),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接受肯定自我价值的人,疏离否定自我价值的人)和平等原则(平等待人)。舒茨(1958)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又称基本人际关系取(FIRO)理论,指出人有三种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都人主动和被动两种,故总共有六点需要。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与解体,提出群体整合原则。群体的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解体过程为情感不各-失去控制-难于包容。.人际吸引是上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程度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影响因素有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关系),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安德森(1968)研究表明,真诚是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等。.人的互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组成;而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主要形式为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与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由多伊奇(1973)提出,认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中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从众有助于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有助于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但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容易让个体失去主动性和个性,正确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从众分为真从众(表里一致的从众),权宜从众(迫于群体压力,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和反从众(内心倾向一致,但外在行为表现与群体不一致,比中领导有时候为防止形势失控需要表现出来的理智与冷静)。从众的原因在于寻求行为参照(比如,由于不熟悉情况而需找可靠的参照),对偏离的恐惧,以及群体凝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临界值为3-4人,),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低容易从众,个体自信心低容易从众),情境的明确性(情境明确不易从众,情境模糊容易从众)。性别、智力与从众的影响尚未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反之,绩效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观众效应是提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着明显影响。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1965)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优势反应是指已经熟悉和常握的动作,不假思索便可做出。如果不是优势反应,比如正在学习中的不熟练的动作,他人在场会使效率低下。社会惰化也叫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叫磨洋工。.模仿是指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能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发展从无意到有意,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外部特征模仿到内部实质模仿。塔尔德(1980)的《模仿律》提到下降律(社会下层模仿上层),几何级数率(模仿一旦开始,呈几何级数增长),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行为方式的模仿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暗示是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分为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三个环节。按信息来源分为他人暗示(信息来自他人)和自我暗示(信息来自本人);按暗示者目的分为有意喑示和无意暗示;按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可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接暗示效果可分为暗示(达到预期效果)及反暗示(达到预期反效果)。影响暗示的主要因素有暗示者的个人魅力,被暗示者的人格(女比男易受暗示),环境。社会感染是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的现象。其特点是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分为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球迷闹事,邪教狂热,战争与灾变中的惊慌失措)。.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其特点是相异性(一般在异性之间);成熟性(个体身心发展到成熟阶段,幼儿没有爱情);高级性(高级情绪,不是低级情绪);生理性(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精神的依恋);利他性(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在于:1.依恋(爱情双方会高度特异性地寻找对方来伴同,而喜欢则不会);2.利他(最自私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理解与宽容);3.亲密(爱情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爱情的发展经历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四个阶段。李(1973)总结了六点爱情形式:浪漫式(相互吸引,一见钟情);好朋友式(长时间培养出来的深厚情谊);游戏式(有很多情人);占有式(紧张爱人和别人在一起);实用式(找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利他式(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爱的人受苦)。哈特菲尔德(1988)认为爱情分为激情爱和伙伴爱。斯坦伯格(1988)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婚姻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其动机一般有经济、繁衍和爱情。其顺序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婚姻分为爱情型(基于美貌和性;基于人格魅力);功利型(较理性,以财产为权衡标准);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各自分工,料理家政);建设性(在共同目标下勤恳工作,精神生活不够丰富,一方达到目标后可能会变懒散);惰性型(迅速对婚姻失去热情);失望型(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但对现实生活有很多不满);一体型(双方把对方看成自己的一部分,但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由于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远离的“自我”;夫妻的性差异.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其结构模式分为核心家庭(夫妻和未婚子女);主干家庭(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联合家庭(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其它家庭(如丁克家庭)家庭的功能有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心理发展;广义的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的心理比较的动物心理学)、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民族心理学)、及个体心理的发展(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基本性质:1,方向性和倾向性(比如儿童先说‘不'后说'是');2.不平衡性(速度不同:出生到幼儿-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平衡发展期;青春发育期■第二发展加速期;成人期-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心理变化呈下降);3.普遍性和差异性;4.增长与衰退的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展心理学研究任务为:1.提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1882年,普莱尔发表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建立。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标志着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横断研究是指在短的相同时间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的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便于提示量质、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中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样本少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横断研究和纵断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断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同一批被试者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成为纵向研究。这种方法结合了两种研究的优点,做到了扬长避短。.单因素论一遗传决定论(高尔顿;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环境决定论(华生;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二因素论-(施太伦,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相加;可以相乘;是各自发挥作用的。)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他们的相互作用爱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顺应(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和平衡四个概念。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手抓取和嘴吸吮,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自我中心,认为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思维不可逆性:只知A>B,不知B<A;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可以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前期(0-2)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7)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三元是指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期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学习的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道德两难故事法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成熟的程序化制约;婴儿动作发展受环境的影响;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包括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是婴儿主动探索和认知周围事物的表现;为知觉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和独立行走(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主动行走可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乂会增强。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视崖是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置,婴儿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个月。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婴儿期。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言语发展的先天学习理论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叫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同时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主要概念有: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别语法。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0-4月,多音节阶段4.9月,有意义的语音9.12月)。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为(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月后)。婴儿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一痛苦的经验引起;怕生;预测性恐惧-由想像引起)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系,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的发展阶段有(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分为(安全型依恋一积极依恋;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一不安全型依恋)(自我意识)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能用适当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母亲教养行为的衡量指标有(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点是(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具有想象的特点;具有概括性质)。游戏能帮助儿童(促进认知;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体质)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词汇中各类词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幼儿期的语法结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从词数少的句子到词数多的句子)幼儿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幼儿记忆的特点有(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幼儿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模式是(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开始有独立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到向内在品质的评价转化;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和趋向。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年纪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纪大的以敌意型攻击为主。同伴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和拥有有趣的玩具)基础上同伴关系的作用有(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第一反抗期(3・4岁).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12岁。主导活动是(学习)。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习兴趣的特点有(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才是学习的内容;最初学习兴趣不分化,以后才分学科感兴趣;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小学阶段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并成为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童年期记忆策略主要有(复述;组织-把要识记的记忆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包括归类和系列化)。(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如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如何影响等。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童年期的思维基本特征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童年思维的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具体形象思维转变成形象逻辑思维;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即小学四年级,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小学期儿童思维结构特点(掌握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一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理解补偿关系一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如饼状虽大了,但同时也薄了).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为(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转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加)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口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依次为6岁前的父母控制一6-12岁的共同控制--12岁以上的儿童控制))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儿童伙伴集团形成的阶段依次划分为(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一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划分为(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6-9岁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9-12岁;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有(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岁至15.16岁)。属于特殊时期,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困难期”和“危机期”,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有(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和挫折感的交替).记忆容量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其记忆主要特点表现为(自觉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机;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短时记忆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此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变得十分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萦绕于心,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成绩。情绪变化特点有(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青春期躁动)第一反抗期(三四岁幼儿)一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青春期)一独立自主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争取行动和人格的独立。主要表现形式有(硬抵抗;软抵抗;反抗的迁移),形成原因有(社会、心理、生理)原因,属于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交友范围开始(缩小);男女同学间(先疏远,后接近),对老师(开始评头论足),对父母(也看到父母有很多缺点)。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青年期的年龄范围是(17-18岁至35岁)。“第二次诞生”,第一次为了生存,第二次为了生活。(生理与心理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一承受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晶体智力一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流体智力在25岁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晶体智力保持稳定,并随经验的上升而上升。成人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表现为(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以(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他人的评价)来作为修正自我意识的主要依据。两种个体表现形式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自我否定)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有(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自我意识的成熟水平;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的成熟水平)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三重关系被称为人生的护航舰(恋爱与结婚;家庭成员关系;朋友的关系)。青年期朋友关系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女性朋友之间是相互聊天;男性朋友之间是一起做事)。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35岁或40岁-60岁或65岁)。(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午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发生在(50岁左右),女性早于男性,称为“第二青春期”。.中年期的记忆变化表现为(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而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并没下降).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人格变得较为成熟,表现为(内省日趋明显—不冲动,更关注内心世界;性别角色日趋整合一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男女同化”的完美人格;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为人处世日趋圆通)中年人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繁衍(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事业的发展).老年期的年龄范围是(60岁以后)。两种观点(丧失期和毕生发展观)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心身健康、社会角色、经济基础、生活价值)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展的总趋势,最明显的是(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老年期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是速度因个体而不同。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记忆、再认与回忆等的减退与下降)思维的年老变化特点表现为(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老年人人格的变化特点是(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趋于保守;回忆往事)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精神异常群体的比例较小;即便是有精神障碍的人,其心理活动也不完全是异常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是可以转换的)变态心理学(以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而精神病学研究的侧重点是(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变态心理学(始于公元前400年;与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体液学说”有关;显现出“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推论的雏形),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认为(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主要论点有:-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力必多'有一定的发展阶段(口腔欲-肛门欲-生殖器欲);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是人类的生物本能;-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具有层次性;对应相应的人格结构(本我一快乐原则;自我一现实原则;超我一道德原则)-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有防止焦虑的能力,称为“防御机制”,(是一种压抑或克制的能力)。精神分析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看法有(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上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二性心理的‘退化'或发展‘固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弗洛伊德主义诞生后,遭到了严重的抨击和打压,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宗教界)。心理学界的批评(主要是在方法论上,对其逻辑演绎式的方法论存在质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以强迫症和瘠症为研究的基础;缺乏严格的实验研究;以研究潜意识为出发点)历史的眼光看,他的主要功绩有(坚定地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用‘力必多’这一生物本能,代替了上帝的意志;人的动机和行为,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还给了人类自己)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演变有(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被'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成为质疑精神分析对症状的解释的科学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是(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说说明了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通过动物试验;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是(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过程)。认为(区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判断是区别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特性上;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后期理论的整合趋势有(美国的行为主义和俄国的行为主义互补;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以及其他学习理论的产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现代脑科学的有机结合)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目前仍然是一个哲学理念,既然是哲学理念,就不用任何科学手段去证明任何东西。它只要(提出一种假设,赋予这种假设某种‘固有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种‘固有特性'推论开来,形成一种‘学说‘).人类正常心理的主要功能有(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隙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能使人类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区别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方法有:常识性(有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有无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有无个体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有无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非标准化(就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就文化人类学而言,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就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就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就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作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标准化(李心天,1991;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统计学标准,心理正常或异常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内省经验标准,病人及观察者双方的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根据社会要求及道德规范做事)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主-客观世界统一原则;(临床上,可以将'自知力'不完整或‘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是‘自我认知‘和‘自我现实'一致性的丧失)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心理咨询师掌握心理异常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前者移交给精神科医生,对后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前者,也需一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包含条件有(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基本消失以后;主要以社会功能的康复为主;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认知障碍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生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如“杯弓蛇影”;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根据感受器官的不同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内脏不适感))根据幻觉体验的不同真实性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为(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显小或显大,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非真实感”,患者感觉周围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患者感觉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开关)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量增加,联想速度增快,语量多,语速快,滔滔不绝);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患者是答非所问);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妄想(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其特点是(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疑,不能通过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的结论);按内容分类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按妄想的起源及妄想与其它精神症的关系分类分为(原发性妄想一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找不到任何心理学上的解释、继发性妄想一以错觉、幻觉、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是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的别一种妄想,可以见于很多种精神疾病,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不同于强制性思维,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多见于强迫症。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属于强制思维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观念是片面的,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者。注意障碍: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有属性;注意对判断是否有意识障碍有重要意义。'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见于有意识障碍,也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注意减弱':主动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者,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记忆障碍:记忆包括(识记、保存、认知、回忆)四个过程。‘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原来记不起来的都记起来了,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偏执障碍)。‘记忆减退’表现为远记忆力和近记忆力的减退,主要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遗忘’(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的经历不能回忆)分为(顺行性遗忘一忘掉受伤后一段时间的经历和逆行性遗忘一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心因性遗忘症一,对生活中某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多见于疮症)。'错构'■记忆的错误,见于脑器质性疾病。‘虚构'一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内容常常变化;很容易受暗示影响;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柯萨可夫”综合症■记忆减退时,错构、虚构以及定向力发生障碍,又称遗忘综合症,多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及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智能障碍:智能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精神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一般知识的保持和计算力等)知能障碍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两种。‘痴呆'是一种综合症,是(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常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脑器质性的,本能的意向活动亢进。'假性痴呆'(由心理应激(精神创伤)引起,大脑无器质性损害,预后一般较好)。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病态的主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完整’是指(患者能主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性要求治疗,可以随病情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对自己精神病态有认识和批判能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临床意义在于(判断患者有无精神障碍;判断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二单元.情感障碍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一面带笑容,自诉高兴,像过节一样。易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情感情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情感低落一面带愁苦,表情痛苦,喜欢独处,自我评价低,自信不足,自责自罪,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思维迟缓,愉快感消失。易构成抑郁状态,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焦虑恐怖一正常人临危时也会出现恐怖情绪反应;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伴有明显的、无法摆脱恐怖的内心体验;恐惧感与特定环境或事物存在类似于因果的关系。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正常情感反应量的减少;患者的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等受损;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早期情感淡漠:对事物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表情呆板;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遇到快乐的事情反而悲伤脑器质性损害的情感障碍: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一痴呆基础上的高兴,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高兴.第三单元.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终日忙碌,却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结果一事无成意志缺乏:生活极端懒散,行为被动,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时,也见于痴呆患者。意志减退:因抑郁状态所致;意志低下患者。两者意志均减,但患者内心不同,需区别精神运动性兴奋:区别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紧张性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紧张型抑郁性木僵一抑郁症心因性木僵一心因性精神障碍器质性木僵一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违拗':主动性违拗一患者对他人的要求做出完全相反的动作被动性违拗一患者对别人的要求不做任何反应‘蜡样屈曲’:肢体任人摆布'缄默’:患者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有时可用手势或写字与人交流;多见于疮症患者'被动性服从':绝对服从其他人的命令与要求,即使要求很不利'刻板动作':机械刻板地反复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模仿动作':无目的地模仿别人的动作'意向倒错’:意向活动与一般常理相违背,如患者吃屎、喝尿'作态':做出幼稚愚蠢、古怪做作的姿势‘强迫动作':违反本人意愿,反复出现的动作,如强迫性洗手,强迫地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患者感到痛苦但又无法摆脱;多见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患病期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极其脱离现实)。常见类型包括(青春型-联想障碍,精神活动紊乱,思维检验,行为愚蠢;偏执型一妄想、幻觉为主;紧张型一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可能有冲动行为;单纯型一意向逐渐减退,进程缓慢,预后不良,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注意损害,社会中断)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以思维障碍为主的精神性障碍;妄想常有系统化的倾向;有时人格可以保持完整;病程进展缓慢)。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两周内急性起病;2-3个月同痊愈;起病前经历相应的心理创伤).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的特点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抑郁发作的特点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双相障碍(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替发作)持续性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发作形式有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高涨和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混合状态-躁狂和抑郁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精神病性的(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性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良好;自知力充分)主要类型包括: 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分为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性对立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强迫性询问,强迫性计数)躯球形式障碍:躯体化障碍(反复陈述躯体症状,无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症状多种多样,症状经常变化--一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2年以上);疑病症(坚信自己患不治之症,反复陈述……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3个月以上);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器官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症);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不能用生理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神经衰弱:脑和躯体衰弱为主要特征,主要症状为(易烦恼、易激惹;注意力难集中;多梦多醒;入睡困难).应激相关障碍: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上包括:定性应激障碍: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遭受强烈或灾难性的精神打击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适应障碍: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人格障碍通常有:偏执性人格障碍一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分裂性人格障碍一观念、行为、外貌夸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缺陷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一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违反乱纪冲动性人格障碍一攻击性人格障碍,阵性情感暴发,明显冲动表演性人格障碍一痛症性人格障碍,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强迫性人格障碍一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焦虑性人格障碍一一贯感动紧张、不安和自卑,总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依赖性人格障碍一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无助。.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神经生理学家是(罗杰。斯佩里)。.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抑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叫(无条件反射)。(吃食物流口水,瞳孔在强光作用下收缩)是无条件反射。(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反射)。.吃酸梅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是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除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扩散和集中规律以及条件反射的抑制规律外,还有(动力定型)。条件反射的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现象叫(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相互诱导包括(正诱导和负诱导;同时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叫(相互诱导)。.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感觉是指(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画属性的反映)。.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韦伯定律可以表示为(△I/I=K)。韦伯定律(说的是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可以用公式△〃=!<表示).费希纳定定律可以表示为(S=KIrR).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属于感觉适应。.对光/暗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暗环境中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绿色的后象,这叫(负后象后(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炮的形状;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的现象属于感觉后像。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同时对比现象;彩色对比)。(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一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背景和黑背景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的现象属于感觉对比现象。.(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的现象属于联觉现象。.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光波)。.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Hz-20000Hz)范围内的空气振动。(5000赫兹的空气振动;1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乐音;噪声)在听觉适宜刺激的范围内。.人耳对(1000Hz-4000Hz)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内耳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声音的基本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嗅觉适宜刺激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具有挥发性)。嗅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分子能散布于空气当中;具有挥发性;有气味)。.(鼻腔上膜的嗅细胞)是嗅觉的感受器。性心理障碍:性行为和心理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不包括单纯的性欲减退或亢进及性功能障碍。性身份障碍—易性症性偏好障碍一露阴症,恋物症性指向障碍一同性恋.心理生理障碍是(与心理因素相关、以生理活动异常为表现形式的精神障碍)。包括:进食障碍一神经性厌食、贪食及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某性发作性睡眠异常如恶梦,梦游

性功能障碍一性欲减退、阳疾、性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瘠症,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多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反复迁延。包括: 分离性障碍,又称瘠症性精神障碍,包括(意识障碍、情感暴发、假性痴呆、遗忘、身份障碍、漫游、瘴症性精神病)转换性障碍,又称痣症性躯体障碍,表现为(运动障碍一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肢体瘫痪,行走不能)和(感觉障碍一感觉过敏、感觉缺失、瘠症性失眠、失聪等).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比如:智力水平与心理健康高低并无显著相关,因此把智力作为衡量标准是不合理的。许又新(1988)综合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体验标准一个人主观体验、操作标准一通过观察或实验等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如学习效率的高低、发展标准一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衡量时需把三者联系起来考察。郭念峰(1986)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不同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不同,这种抵抗力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周期节律性: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紊乱与否;心理活动的形式和效率存在自身的变化规律意识水平:意识水平高低通常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标准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易被环境中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康复能力: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自信心:自我评估的过高与过低。自信(个体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这种能力)社会交往:过分交往导致躁狂状态,交往中断导致接触不良;与亲友、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交流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随其做顺应性改变的能力。包括主动适应(积极地去改变环境)和消极适应(躲避环境的冲击,环境改变时,个体采取忍耐环境的适应方式).心理正常: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不包含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正常和异常,是用来标明和讨论有病和没有病的。健康和不健康是包含在正常的范围内,因此,不健康不是有病。从静态角度讲,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从发展角度讲,心理健康是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健康学是试图依照现代医学模式探索健康问题的学科。是被美国心理学会确认不久的新分支学科。工作领域包括(躯体疾病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心理学问题)健康与疾病中的心理学问题,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情绪低落;时间感觉发生了变化;精神偏离日常状态).借鉴许又新对神经症的分类模式,我们对心理不健康状态进行分类的目的,包括(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咨询方案的制定;疗效评估;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职业培训;心理健康善调查;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效度标尺时,可使用症状学效度一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预测效度一对心理不健康状态的自然发展的预期包括(三个月内,部分人可能自行缓解;不良情绪和行为会泛化到其它类似对象,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心理不健康导致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下降)对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外界干预下的预期分为非专业的社会支持(来自亲朋好友、社会福利或援助机构)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结构效度一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人口学因素;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诊断为心理问题需满足(因现实生活或工作压力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持续一个月或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不良情绪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仍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但效率有所下降;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事件也引不起不良情绪。)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需满足(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遭受的刺激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泛化;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区别。)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方面的人格缺陷。与神经症的区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持续时间在一年以内。如果在一年以内,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方面出现严重缺损,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提出会诊和转诊。)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本身就是神经衰弱和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也把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列入这一类。.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适应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变化的性质和强度进行评估;对个体的能力进行评估;意味着脑力与体力的付出)。假如发生了某个事件,在(抱怨事件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体验到压力。压力源分为:生物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如疾病、饥饿‘,性剥夺等精神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的事件,如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压力源的测评有三种(社会再适应量表、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知觉压力的测评)压力源的内省体验中,(无法选择、无所适从、左右为难)会产生压力体验,(漠不关心)不会产生压力体验。压力体验中,内心冲突分为(双趋冲突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趋避冲突一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却面临重重困难,如想炒股乂怕风险;双避冲突一如腹背受敌时产生的听天由命的想法;双重趋避冲突一一个工作工资高,没前途,一个工作工资低,但发展好,不管选哪个都有利有弊).压力按照强度可分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某段时间内,经历着一件事不足以使个体崩溃,并可以努力适应的事件;如入学考试,恋受,婚姻等。叠加性压力:分为同时性叠加压力(同一时间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四面楚歌”)和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压力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祸不单行”)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被绑架、被强暴等。易造成(创伤后压力失调及灾难症候群)。强大的自然灾害后心理反应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特征有三个阶段(惊吓期一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失魂落魄”,往往事件不能回忆;恢复期一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等症状,“后怕”,常逢人便说自己的遭遇;康复)塞利(1956)提出适应压力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统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警觉阶段:发现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个体出现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搏斗阶段:全力投入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个体变敏感、脆弱衰竭阶段: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压力源到临床相的过程:*对压力的响应:(生物性的、社会性的、精神性)的压力事件可能引起个体强烈响应。*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压力作用于个体后,并不直接表现为临床症状,而是先进行中介系统。中介系统的三个子系统:认知系统一认知、评估作用,比如正确认识和评估压力可使压力的强度相对降低;面对压力,个体通常会(评估压力对自身的利弊及程度、评估压力的性质、评估自己的实力、确定自己对待压力的方式)—调节控制作用,比如当事人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或能自主地控制和调解压力的出现与发展,比如非典流行时对疾病的传染原理的认知、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对局面的控制类型有三种(行为的自我控制一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认知的控制一如听无聊的报告不能不礼貌地退席但却可以思想开开小差来减压;环境的控制一社会治安不好,让人焦虑,但可以安装防盗门窗来缓解压力)—人格的影响作用,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内控型人格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社会支持系统一分为(具体地支持当事人)如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和(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如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生物调节系统一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如部分压力会破坏免疫功能,使癌细胞容易侵入器官。*临床相阶段22.心理测量学.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元素包括(事物一要测量的对象、数字一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这些数字有自然数的特点如(区分性,序列性或等级性,等距性,可加性)、法则一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任何测量都具备两个要素(参照物和单位)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命名量表,”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顺序量表,“将学生的考试结果按名次排队”这次名次属于顺序变量,又如比赛名次,数安仅表示等级、等距量表一不但有大小,还有相同的单位,可做加减,不做乘除,因为没有绝对的零点,如摄氏温度、等比量表一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如体重)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变量上进行的。.心理测验,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