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太平桥的建造与维修_第1页
池河太平桥的建造与维修_第2页
池河太平桥的建造与维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池河太平桥的建造与维修

一池河太平桥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这项研究非常成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关于安徽省定远县境内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池河太平桥,目前只是在地方志和研究者的著作中有零星的记录,尚未对该桥进行深入研究。由孙波主编的双语版大型画册《中国古桥》,其中收录了“池河大桥”的摄影图片在罗英、唐寰澄编著的《中国石拱桥研究》一书中,曾两处提到“安徽池州桥”,并用简短的文字以“安徽池州桥”为例,与薄墩联拱桥对比,论述厚墩联拱桥的结构优势:薄墩联拱桥“局部损害影响全部,多孔联拱石桥在全桥长度内,若干桥墩受水流冲击的威胁,造成坍孔。假如是厚墩,各孔可独自存在,尚可不波及全桥,如安徽池州桥”。二池河太平桥木桩及桥桥池河为淮河支流,地处江淮分水岭东部,发源于安徽省长丰县,全长182km,经定远、明光、江苏盱眙东,注入淮河,是安徽省定远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超过2000km池河太平桥初建时设计工巧,砖石结构,极为雄伟、美观。建造采用干修法,建桥时,堆土券桥孔,为使河水不滞留,于池河镇西五里人工开挖一条八里长的引河,桥建成后,引河变成八里长塘,今人称“红心沛”。因河底沙石较厚,每个桥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桩为基,称之为“万年桩”,桥墩建于木桩之上,现枯水季节木桩仍然可见,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图版6-黑白-6安徽定远池河桥木桩”图片也对池河太平桥的木桩基作了清晰的展示。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的“囊石”为粗糙短小的石料或碎砖,十分坚固。建桥的条石采自池河镇东北五里的小石山,桥建成后小石山形成一个大石塘,附近的村庄因此得名“石塘岳”、“石塘朱”等(当地村民多姓“岳”或姓“朱”)。中孔桥面略隆起,桥面两边为“白玉栏杆,饰狮子32只(有说13孔为36只),其形各异,栩栩如生,桥右设五彩洞(又叫观音阁),并树有桥碑,桥东头一边一个水门洞,供居民挑水、洗衣用”关于池河太平桥的重修,《道光定远县志》记载较略:“太平桥,洪武八年知县朱玉造,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冲圮,七年补建”池河太平桥南侧的新大桥建成通车后,太平桥桥面被改造利用为肉食、水产专业市场。东与池河镇主街相连,西与粮行、西瓜市场相通,此间,小商贩的小型机动车和农用机动车依然通行于太平桥上。1988年,池河交易所集资2万元,在桥面北侧搭建砖石结构固定营业间30个,总面积约320m三池河太平桥面临的景观环境问题太平桥基础采用的是木桩基,而河床土质以粗砂和淤泥为主,在长期重载作用下,基础难免产生下沉。加之太平桥为厚墩,墩身体量大,压缩河床多,且阻水严重,河水对基础底部的冲刷量较大,甚至局部被掏空而引起桥基下沉和倾斜,加之年代久远,这是太平桥面临险境的主要内部原因。就外因来说,当地的气候环境也加速了太平桥的老化。池河地处安徽江淮分水岭东部地区,其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地带性特征,降水变率大和易旱是本地区气候上的最大特色。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统计资料,该地区年降水量在900~1100mm间,其中汛期5~9月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5%左右,春夏两季降水占本地区全年降水总量的72.1%,秋冬两季只占27.9%除了当地的气候和桥下的水流环境严重威胁太平桥的安全外,人为因素也给太平桥带来了破坏性影响。抗战期间对该桥中间三孔的爆破就是对太平桥的一次最为严重的破坏,使太平桥永远失去了其完整性,成为一架残桥,虽然修复,但是“这样修复的桥梁,将如补缀的衣裳,损伤了原桥的和谐的统一形象”当地相关部门和居民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太平桥面临险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史籍和地方志中,关于池河太平桥的记载只是寥寥数语,其记载之详远不如其同时代的宫殿、城池和庙宇,可见太平桥在建造之初所受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一直以来,当地政府和居民只重太平桥的交通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太平桥做过多次维修和加固,但并不是从保护太平桥的目的出发的,而是为了此桥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丝毫没有意识到作为一座古桥的文物价值。尤其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池河太平桥几乎成了当时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一次次加固是在最大限度的增加其载重量和通行量,客观上增大了太平桥的负担,加速了其老化过程,减短了桥的寿命。罗英、唐寰澄在谈及古桥濒临险境时给出了他们的切身感受:“究其原因,首先是从人们思想上厚今薄古,不重视民族文化的成就。其次是职责有别,解决交通问题是我们桥梁工作者的责任,文物古迹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事情,没有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任”四池河太平桥的历史意义池河太平桥是工程实体,也是文化与科学的物质体现;它融生活实用性、观赏艺术性、人文纪念性为一体,见证了当地历史的发展,展示出中国古桥建筑上的高超技艺。对于古桥的价值,茅以升、唐寰澄都给了极高的肯定:“古桥建成时,并未梦想它有千年寿命,更不料桥上会有今天这样繁重的运输,古桥在结构形式和结构细节上还有近代桥梁所没有的,还可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池河太平桥的建造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结合池河流水季节性涨落大的特点,以及车马流量大的实际情况,在桥型上选择了多孔厚墩联拱石桥,具有诸多优点:“厚墩厚拱的石拱桥,由于过去凭经验建造,尺寸厚实,潜力较大,即使对于近代交通工具,静活载的比例仍以恒载为主”除技术上的成就以外,池河太平桥还见证和承载了一段厚重的历史。首先,池河太平桥见证了明、清的建桥技术水平。历六百多年依然跨于池河之上的太平桥便是现实而有力的证明。其次,太平桥也见证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从两部地方志的记载来看,定远知县朱玉捐俸修桥,其精神实属难能可贵。道光七年重修太平桥,《光绪凤阳府志》对于捐资建桥者以及金额都作了相对详细的交代。由捐俸和捐银筹集的建桥款,可以折射出古代定远人无论是官还是民,或道或邑,都对公益事业持积极支持态度,见证了一方文化。茅以升给予募捐造桥行为极高的肯定:“综观地方志记载,历来修建桥梁的方式,不外四种……二是募捐资金,士绅僧道,广事劝募,报经官府支持,协力兴工;……其中以募捐集资的一种,最为常见,效果也最好。”综上所述,太平桥作为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当时,也在于现在和将来。我国历史文献中,虽然不乏有关桥梁的记载,但共同的缺点是缺乏关于桥梁的技术资料。拱桥的安危及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桥技术,古代造桥技术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惜在封建社会中,建桥素来被视为鄙贱行业,桥工名不列传记,功不载史册。在我国存在众多古旧石拱桥,但记述其构造施工的古籍寥寥无几,聊可告慰的是古桥尚存,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出古代的修建技术,这就使得太平桥更有保护价值和意义。幸运的是,安徽省政府通过严格审核考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