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20曹刿论战
《左传》一、新课引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吗?官渡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他称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新课讲解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简介二、新课讲解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二、新课讲解故事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新课讲解读准字音1.
曹刿()2.又何间()焉3.肉食者鄙()4.弗()敢加也5.小惠未遍()6.小信未孚()7.公与之乘()8.战于长勺()9.下视其辙()10.登轼()而望11.彼竭()我盈()12.望其旗靡()13.夫(
)战14.牺牲玉帛()guìjiànbǐfúfúbiànchéngsháozhéshìjiéyíngmǐfúbó二、新课讲解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曹刿也叫曹沫,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二、新课讲解疏通文意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第一段军队攻打鲁庄公当政的人参与鄙陋,目光短浅于是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回答说:“做官掌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庄公)。二、新课讲解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凭不个人专有把回答遍及,普遍译文:(曹刿)问道:“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随您的。”二、新课讲解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祭祀用的猪、牛、羊丝织品虚夸,谎报诚实使人信服赐福,保佑译文:鲁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将实情报告给神灵。”(曹刿)回答说:“这是一种小的信用,还不能使人信服,神不会保佑你的。”二、新课讲解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案件即使实情竭力做好本分的事凭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跟据实情慎重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自己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二、新课讲解第二段疏通文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击鼓译文:鲁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了。”二、新课讲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军队崩溃驱车(追赶)车轮压出的痕迹车前的横木追赶追击译文: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乘胜追击齐军。二、新课讲解
第三段疏通文意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已经动词,战胜缘故,原因发语词,无实义振作第二次衰竭充满译文: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士气低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二、新课讲解
分析第一段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二、新课讲解
3.为什么说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取信于民。
二、新课讲解
分析第二段
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二、新课讲解分析第三段
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分两层意思:
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
二讲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二、新课讲解
研读赏析——分析人物结合文中内容,谈谈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认识。句式:我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一个_________的人,从文中_____________(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来。二、新课讲解
曹刿:曹刿有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曹刿问战,表现他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远见(“肉食者鄙”、取信于民)。
曹刿参战(“齐人三鼓”——反击、“下视探望——遂逐”),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敌疲我打、辙乱旗靡——敌退我追),表现他过人的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二、新课讲解
鲁庄公:文章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和曹刿的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二、新课讲解
研读赏析——分析手法
文章刻画人物主要采用了那些写作手法?结合内容分析。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国家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将战”相呼应(映衬),表现他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二、新课讲解
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研读赏析——分析取材齐鲁长勺之战1、齐师伐我2、公将战4、曹刿入见3、曹刿请见5、曹刿论战前准备:战略——取信于民6、曹刿指挥作战:战术7、曹刿总结胜利原因略写一鼓作气敌乱我追详写二、新课讲解
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这样安排,使课文剪裁详略得当,又能突出了曹刿的“远谋”。三、归纳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四、强化训练
1.结合文中内容,总结一下鲁国取胜的原因有哪些?1.战略因素: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2.战术因素:反攻时机——彼竭我盈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四、强化训练
2.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论”“谋”上。五、拓展延伸名人言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六、布置作业你对鲁庄公其人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在他的身上你集中看到了什么优点?
请写一篇小短文进行适当阐述,阐述要有理有据。九年级人教版·下册21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一、新课引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新课讲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战国策》二、新课讲解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二、新课讲解题目讲解你理解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吗?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二、新课讲解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政治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邹忌其人二、新课讲解齐威王其人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读准字音二、新课讲解
昳窥间进期年谤讥
朝服衣冠皆朝于齐yì
kuījiànjībàngjīzhāocháo二、新课讲解朗读课文:朗读语气指导:第1自然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2自然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3自然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二、新课讲解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疏通文意第一段长光艳穿戴“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早晨对……说谁,哪一个极、很比得上,赶得上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二、新课讲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相信自己,动宾倒置又,再“与……相比,谁更……”。孰:副词,谁第二天省略句。(邹忌)与(客)坐谈“……与……孰……”,句式:“与……相比,谁更……”
及、比得上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二、新课讲解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通假字,“熟”,仔细认为太远了在晚上以……为美。(认为……美)意动用法偏爱介词,对译文: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的原因二、新课讲解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实在,确实认为比土地方圆国君旁边的近侍,近臣因受蒙蔽而不明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第二段二、新课讲解第三段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好,对名词作状语,当面指责过失议论使……听到公共场合满一年即使译文:齐威王说:“好!”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过失,并传到我耳朵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后,有时偶而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有时间或、偶尔二、新课讲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第四段听说这件事动词朝见到介词,在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第1节:写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第2节: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第3节: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研读赏析分析第一段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并进行分析。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的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二、新课讲解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二、新课讲解第二段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话回答。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二、新课讲解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二、新课讲解1.“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2.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二、新课讲解第四段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二、新课讲解总结一下,邹忌能够劝谏成功的原因有哪些?1.语言委婉,巧妙设喻,以小见大(由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推己及人。2.进谏的内容有针对性,符合当时的政治需要。3.善于揣摩国君心理,使国君乐于接受。4.齐威王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善于纳谏。二、新课讲解评价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邹忌和齐威王各是怎样的人?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人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用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三、归纳小结四、强化训练1.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做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四、强化训练2.邹忌成功地说服齐威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是用委婉劝说的方式成功说服齐王的。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五、拓展延伸
晏子辞幕僚春秋时的齐相晏子,门下有众多幕僚。其中有个名叫高缭的,平日里,他对晏子十分尊敬,百依百顺,交给他做的事均能完成,与同僚间也相处融洽。转眼间,三年过去,高缭虽没什么大功劳,也无什么过错。同僚们都认可他的工作能力,看好他,认为他会得到晏子的提拔重用。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高缭竟被辞退了。五、拓展延伸同僚们十分不解,有的还为高缭喊冤,并有几人相约去见晏子,要为高缭讨说法。晏子知道幕僚们的来意后,真切地说:“我之所以辞退他,是因为几年内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过意见……我之所以任用你们,就是为了让你们给我挑毛病、提建议,以利于我不断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啊!”六、布置作业试用课文中的话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九年级人教版·下册22出师表
诸葛亮一、新课引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其“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二、新课讲解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标准,作文的楷模。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二、新课讲解
读准字音崩殂()菲()薄裨补()遗()陛下费祎()攸()阕()陟()罚臧()否()行()阵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斟酌()cúbì
yīquēpǐhángsùzōuzhēnfěiwèizhìwěinúrǎngyōu
zāng
二、新课讲解朗读课文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
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然
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
忘身于外者,盖追
先帝之殊遇,欲报之
于陛下也。3.若有
作奸犯科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
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
内外异法也。4.侍中侍郎
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
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5.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重要句段停顿/
/
//
/
/
/
/
/
/
//
/
/
/
/
///二、新课讲解疏通文意第一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半路
指皇帝死亡
分裂成三个国家人力疲劳,物力缺乏确实时懈怠朝廷中忠诚有志的将士连词,表推断原因追念优待,厚遇代词,先帝的恩情扩大圣明的听闻连词,来,表目的发扬光大二、新课讲解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发扬扩大随意看轻自己讲话不恰当连,以致,表结果阻塞忠言劝谏的道路二、新课讲解
第一段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二、新课讲解第二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奖励惩罚善恶此处指异。“同”字无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做尽忠行善的人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奖来显示
公正严明的治理偏袒,有私心刑赏之法不同二、新课讲解第二段译文: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二、新课讲解第三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志向心思善良诚实的人因此选拔来给予古时自称,我全部介词,拿来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好处二、新课讲解第三段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二、新课讲解第四段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平正通晓,熟悉过去称赞有才能因此商议,推举做中部督
军队团结和睦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各得其所(即用人得当)二、新课讲解第四段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二、新课讲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疏远……的原因兴隆昌盛倾覆,衰败没有不痛心遗憾坚贞善良,以死报国数着日子而等待。指为时不远二、新课讲解第五段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二、新课讲解第六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平民亲自在苟且保全闻名显达因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拜访询问介词,拿因此感动于是答应奔走效劳遇到危难,指兵败奉命出使在危难紧迫的关头从那时以来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二、新课讲解第六段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二、新课讲解第七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临终托付把白帝城托孤早晚没有成效以致不长草木,指人烟稀少的地方平定武器装备奖励率领全军希望竭尽才能平庸排除,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二、新课讲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用来职责除去兴办、增加二、新课讲解第七段译文: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二、新课讲解第八、九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委托把任务功效告慰发扬圣德的忠言责备怠慢、疏忽表明,显扬过失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考察采纳正言(正确建议)遗命承担不了将面对眼泪二、新课讲解第八、九段译文: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二、新课讲解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向后主提出建议,以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二、新课讲解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那几条建议?三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阅读第1-5段,思考:研读赏析二、新课讲解研读赏析2.第一段指出当时天下形势对于蜀国有何利弊?造成有利形势的原因是什么?
弊: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利: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3.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二、新课讲解3.第二段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严明赏罚4.第五自然段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它和第三、四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和第一、二段呢?第五段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它是对第三、四两段的总结。也是第一、二条建议能得以实行的基础。
二、新课讲解5.你认为作者提出的三项建议中,哪一项是核心?为什么?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二、新课讲解分析6-9段1.诸葛亮表明自己身份和志趣的句子?身份:臣本布衣志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诸葛亮“感激”的原因是什么?先帝不以……咨臣以当世之事(三顾茅庐)3.哪句话高度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尽诸葛亮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新课讲解4.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二、新课讲解分析第七段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哪些句子表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二、新课讲解4.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哪两件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二、新课讲解5.作者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在第七自然段中,诸葛亮为了北伐曹魏都做了哪些准备?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准备。二、新课讲解6.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三、归纳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四、强化训练1.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作用是什么?勉励后主“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成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大业。四、强化训练2.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五、拓展延伸1.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五、拓展延伸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五、拓展延伸诸葛亮用兵——诸葛亮当军师——诸葛亮的锦囊——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草船借箭——神出鬼没名副其实神机妙算有先见之明计上心来神妙莫测略施小技用的是疑兵计六、布置作业在我国古代的小说、戏剧中,诸葛亮的故事、传说、俗语很多,请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文章。九年级人教版·下册23诗词曲五首
一、新课引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诗词曲,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关于“乐府”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南北双璧”。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
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正音、句读āzhǒngdòuzhìchōnggēngyí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十五岁的少年参军出征,八十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哪些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诗文翻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诗文赏析二、新课讲解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数十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诗文赏析二、新课讲解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我那慈祥的父亲啊,你埋在哪里?我那和蔼的妈妈啊,你葬在何方?还有我活泼可爱的小妹啊,此刻,你可否听到了我撕心裂肺呼唤?还有我可敬的兄长啊,你可还在人世?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诗文赏析二、新课讲解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如今,我忘却了沙场的喧嚣,忘却了战火尘烟;带着满心的欢悦,更带着对你们不尽的思念回来了。可你们在哪里?我做的这菜和汤该送给谁啊?
茫茫苍天,浩浩群山,谁来告我?群山无语,苍天默默。诗文赏析二、新课讲解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诗文赏析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二、新课讲解小
结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即在西北边塞的冰雪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解题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诗文翻译二、新课讲解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诗文翻译二、新课讲解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儿走过的脚印。诗文翻译二、新课讲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坚强意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这首诗从内容上写了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怎样的环境?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诗意分析二、新课讲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名句赏析二、新课讲解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修辞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二、新课讲解名句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二、新课讲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名句赏析二、新课讲解小结: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
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二、新课讲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二、新课讲解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二、新课讲解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二、新课讲解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诗文翻译二、新课讲解上片
问江山
问兴亡壮丽河山,风景不再,山河变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悠悠”指时间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内容分析二、新课讲解下片
运用典故,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不惧强敌的盛赞,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偏安江南的不满。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借古讽今,寄情委婉深沉,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内容分析二、新课讲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名句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问语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的无穷。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正如这长流不息的江水!二、新课讲解天下英雄谁敌手?
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慨雄壮,意境高远,沉郁顿挫。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手笔之大气。名句赏析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之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二、新课讲解小结:《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二、新课讲解过零丁洋文天祥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第二年正月经过零丁洋时写的,里面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当时元军的都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作为回答。《过零丁洋》这首诗意境雄浑,气势豪迈,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新课讲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诗文翻译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二、新课讲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如今被浮,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诗文翻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二、新课讲解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内容分析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二、新课讲解理解颈联中“惶恐”“零丁”含义。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内容分析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财务软件采购与技术支持合同3篇
- 2024年离婚时房产处理协议
- 医疗器械行业产品安全检测方案
- 健康行业营销实践总结
- 电商业务流程培训心得
- 数学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助力学生数学成绩提升
- 2025版全球供应链管理合作协议样本在线阅览3篇
- 2025年电梯设备安装与运营管理合同
- 保健品行业业务员工作总结
- 2025版高端离婚协议书起草及咨询服务合同3篇
- DL-T 2231-2021 油纸绝缘电力设备频域介电谱测试导则
- 员工月度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 2023年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GB/T 41904-2022信息技术自动化基础设施管理(AIM)系统要求、数据交换及应用
- GB/T 41908-2022人类粪便样本采集与处理
- GB/T 3745.1-1983卡套式三通管接头
- 信息系统运维服务方案
- 简支梁、悬臂梁挠度计算程序(自动版)
-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六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商票保贴协议
- 高支模技术交底(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