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教程课件_第1页
透视学教程课件_第2页
透视学教程课件_第3页
透视学教程课件_第4页
透视学教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透视学

第一讲透视基础知识李占方设计透视学

第一讲透视基础知识第一节透视的概念《林间小道》作者霍贝玛第一节透视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物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物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

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会看到本来平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我们的视觉中,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也叫透视现象。透视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会看到本来平行的马路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内部构造有关,光线照到物体上并通过眼球内水晶体把光线反射到我们眼内视网膜上而形成图像,我们把光线在眼球水晶体的折射焦点叫做视点,视网膜上所呈现的图像称为画面,只是人脑将倒过来的图像转换成正立图像。假定在我们眼前放置一个透明平面,以此来截获物体反射到眼球内的光线,就会得到与实物一致的图像,这个假定的平面,就是我们画画的画面,这就衍生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透视学。什么是透视,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内部构造有关,光线照到物体上并通过眼球

作者丢勒透视为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就是透过透明的介质看物体,并将物体描绘下来进行研究,简言之就是“透而视之”。最初研究透视就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作者丢勒透视为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透视:其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展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本节重点)透视:其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展原理,变第二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引言在人类的早期对世界的观察和表现是非常模糊和感性的。面对自然和景物,人类不断探索如何表现客观事物的方法。但是人类的视觉经验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很难,其发展也是个很漫长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才逐渐发现表现物质空间的方法,这些方法通过画家、建筑家、数学家和手工业劳动又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导入透视学的发生和发展,与绘画,建筑艺术实践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对透视原理的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透视作为数学和几何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对其研究开始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中叶。第二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引言1.透视发源于古希腊,在古罗马艺术中有所预示,但此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透视理论仍处在一个十分感性的认识阶段。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公元前27年)包含透视原理。其中记载古希腊人最初有了图像的缩减和投影的想法,目的是使所画舞台布景中的房屋达到错觉幻象的表现。有许多希腊和早期罗马的湿壁画都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空间幻觉。在这些画中,物体的侧面都被表现为向一个角度缩减,尽管它们没有集中于一点。1.透视发源于古希腊,在古罗马艺术中有所预示,但此时并没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意大利艺术家们热心对透视学的研究,透视学与解剖学成为当时绘画艺术的支柱。运用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来研究透视规律。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通过众多画家、建筑师和雕塑家不断实践,创立了一些科学的透视画法,用于对客观事物真实、准确、生动的表现。透视学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2、布鲁涅列斯基——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雕刻家——总结前人经验研究透视原理,在消失点方面取得进展——教授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最早运用透视3、阿尔贝蒂——意大利画家、建筑家、剧作家——1433年著《绘画论》一书——论述了“线性透视”问题——克服了布鲁涅列斯基的某些缺点

4、弗朗西斯卡——意大利画家——是15世纪对透视学研究最有贡献者——写《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基本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透视教课书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基本上确立了绘画透视的理论基础透视学教程ppt课件5、达·芬奇——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画家、工程师、自然科学家——阅读了13世纪波兰学者维太罗的透视著作,结合阿尔贝蒂的《绘画论》和弗朗西斯卡的《绘画透视学》——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实践,写了许多有关解剖、透视、明暗、构图方面的笔记——后人将其整理成《画论》。达·芬奇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形体)、色彩透视(空气)、隐没透视(模糊),至此绘画透视学终归系统而完整。5、达·芬奇——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画家、工程师

《三位一体

》是大胆利用透视法的第一件作品

作者马萨乔

作者弗朗西斯卡透视学教程ppt课件《最后的晚餐》运用透视学中平行透视原理突出画中主体人物

作者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运用透视学中平行透视原理突出画中主体人物作者

丢勒

6、让·佩雷林——1505年,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透视学著作公开发行。改变了以往透视学论著均为手抄本的历史。书中提出一种先进的画法,“透视深度”——用对角线相连的方格图形来确定距离,

7、丢勒——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家、版画家、建筑师——著作《圆规和直尺测量法》,书中提出一种分格画法,试图以平行透视正方形网格作精确的余角透视图。把几何学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去——作图法史称丢勒法。作者丢勒6、让·佩雷林——1

8、德·弗里茨——荷兰画家、建筑师——他继承并发扬了丢勒的理论,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对物体在地平线上的消失点和等高人物的透视高度作了精确的研究。9、沙葛——十七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建筑师——著作《透视学》——运用数学知识来研究透视理论,给出了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10、泰勒——英国数学家——1715年出版《论线透视》——确立了我们今天知晓的透视绘图及其依据的全部原理8、德·弗里茨——荷兰画家、建筑师——他继承并发作者

丢勒作者丢勒作者

丢勒作者丢勒

第三节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

公元前三、四百年《墨经》——记载小孔成像的观察——从感性上已经认识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谈到了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南北朝·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论述了山水画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和在画中的运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山水论》——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清楚远模糊的透视规律影响最大的是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就是仰视、俯视、平视的透视规律在画中的运用第三节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

公元前三、四百年《墨经“高远”构图(仰视)

作者北宋郭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之色清明,山势突兀;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高远之色重晦,山势重叠;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构图(仰视)

作者北宋郭熙“深远构图(俯视)“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高远之色重晦,山势重叠”深远构图(俯视)“平远”构图(平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从前景到中景再到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

作者北宋郭熙“平远”构图(平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叫“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是画家的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来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自己的画面中来。也就是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眼睛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叫散点透视,也叫动点透视所以,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而用西方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就没法达到。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叫“散点透视”《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神,使得中国画始终未与真正意义上的透视结缘。中国画家历来以“文人”为主流,缺少科学研究的精神,使得中国画第四节两大透视学体系的特点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叫“远近法”,这一点是中西方绘画共同符合的规则。1、西方的透视——定点透视(焦点透视),是画家在一个固定视点位置观察景物形象,相互平行的物体边线在视觉上愈远愈靠拢,最后集中消失在一个点上,在画面上产生真实的三维空间感。但受空间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受进来了2、中国的透视——动点透视(散点透视),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是多视点的透视,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根据观察需要,将不同视点所看到的景物,都组织进画面中来。第四节两大透视学体系的特点透视的基本原理是近大远小,所以定点透视应用在纯绘画上,能使观赏者领略到画家要表达的空间意境感,得到完美的视觉享受;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上,可以获得高度的真实感。定点透视应用在纯绘画上,能使观赏者领略到画家要表达的空间意境设计透视是设计师在平面上解决空间效果,使其设计意图更直观、真实的有力表达工具。设计透视是设计师在平面上解决空间效果,使其设计意图更直观、真第二章透视学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第一节透视三要素

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要素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的客观依据。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第二章透视学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第一节透视学教程ppt课件第二节透视的常用术语在学习透视学时经常会使用一些专业词语,即术语。这些术语表示一些特定的含义,后面学习会经常用到。第二节透视的常用术语在学习透视学时经常会使用一些专透视的常用术语

1、基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也是画者站的平面2、画面:视点前方假设的一个透明平面。3、基线: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4、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5、足点:又叫立点,就是画者站立的位置6、视心点:又称心点、主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画面的点。它是画面视域圈的中心,平行透视的消失点。透视的常用术语1、基面:放置物体的水平面,也是画者站

7、视平线:以心点为中心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

称视平线,它与眼睛平行。在透视图的绘制中,视平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画者眼睛的高度就是视平线的高度,人立的位置高低变动,视平线的位置也就不同,人的位置愈高,地面的视野愈广;人的位置愈低,天空和上部就愈看到的多,

7、视平线:以心点为中心平视时,地平线和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就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下方。平视时,地平线和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就是视平线。俯视时,地平线

8、视高: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9、中心线:过视心点所作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正中线10、视线:视点与物体的连线,均称视线11、视距: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也叫视中线(视点到画面的距离)8、视高: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视点与视距:画者眼睛的位置为视点,画者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为视距。视点与视距:画者眼睛的位置为视点,画者与画面之间的12、视锥:由视点放射到视域(视圈)的线段所形成的圆锥体。13、视域:视锥的底面,也叫视圈,是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人与画面距离远,则视域大,反之则小。14、60o视锥(正常视域):人眼正常观察范围是有限度的。在60o视域范围内,物体透视正常,视觉清晰,出了这个视觉范围物体透视变形,视觉也模糊。12、视锥:由视点放射到视域(视圈)的线段所形成的圆锥体。视圈(视域):人眼位置固定时所见外界景物的范围,头部不转动,眼光向前看,视锥与透明“画面”相接的底面圆形,叫视圈或者视域。视圈(视域):人眼位置固定时所见外界景物的范围,头部不转图中圆圈内为60°视域以内的方形。圆圈以外是超出60°视域以外的方形。图中圆圈内为60°视域以内的方形。15、灭点:又称消失点,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逐渐向远方消失的一个点。(变线有五种,灭点也就有五种,即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16、距点:以视点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园称作视距圈,此视距圈与视平线相交的两个对称点,(距点到心点的距离等于视点到心点的距离)。15、灭点:又称消失点,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逐渐向远方消失17、余点: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直角和45o角外。直角为心点,45o为距点)的线段的消失点,称为余点,也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和外,都是余点的位置。各种与画面之间成角度的变线,都有各自的余点位置.17、余点: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直角和45o透视学教程ppt课件18、天点:也叫升点,在视平线上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各种方向,斜度不同的上斜变线都有各自的天点位置.)19、地点:也叫降点,在视平线下方。是近低远高向下倾斜线段的消失点(各种方向,斜度不同的下斜变线,都有各自的地点位置)18、天点:也叫升点,在视平线上方。是近低远高向上倾斜线段的地点(降点)地点(降点)第三节原线和变线

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同类的线彼此平行不消失于灭点。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叫变线。向远处延伸,消失于灭点。原线与基面位置关系有三种:水平线垂直线斜线1、水平线——平行于画面——平行于基面——无灭点

2、垂直线——平行于画面——垂直于基面——无灭点

3、斜线——平行于画面——倾斜于基面——无灭点第三节原线和变线透视学教程ppt课件变线与基面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和基面平行(水平消失),又分两类

1、直角线——垂直于画面——平行于基面——消失到心点2、成角线——与画面成任意角——平行于基面——消失到余点(与画面成45o角的成角线消失到距点)

变线与基面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二、和基面成角度(倾斜消失),也分两类

1、近低远高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低远高角度——消失到天点

2、近高远低线——与画面、基面均成近高远低角度——消失到地点二、和基面成角度(倾斜消失),也分两类透视学教程ppt课件原线与变线的规律

原线:

1)、放向上:在画面上

原线无论在何种方向状态,都保持原来的方向。相同方向的原线在画面上保持相互平行,没有灭点。2)、在远近位置上,有近宽、高,远窄、矮的透视变化,并向远处逐渐变窄、矮而消失于地平线上。3)在高低位置上:都保持相同的长度。

变线:1)方向上:在画面上

都消失在变线自身角度所决定的固定灭点上。2)在远近位置上:有近宽、长,远窄、短的透视变化,并远处逐渐变窄、短而消失于地平线上。3)在高低位置上:在画面上,变线在地平线上方,向下斜;在地平线下方,向上斜。离自身灭点近的斜度大,自身灭点远的斜度小。在地平线上于地平线重合在一起变成水平线。原线与变线的规律原线:透视的种类所谓透视关系,主要指的是视点与物体的方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画面与物体之间的基本状态,即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而为了研究透视关系中的物体形状变化规律,透视学中常以正立方体为理论分析体——其具有三向空间的分析意义。透视的种类所透视学教程ppt课件第三章平行透视第一节平行透视概念第二节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第三节平行透视的规律第四节平行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五节平行透视图作法第六节平行透视的应用第三章平行透视第一节平行平行透视平行透视透视学教程ppt课件第三章平行透视第一节平行透视概念我们在60°视域中观察正立方体,不论正立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和视点、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其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只有一个灭点——心点,所以也叫一点透视。它是最常用的透视形式,也是最基本的作图方式之一。第三章平行透视第一节一个六面正立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三种面,只要有一种面与画面平行,就是平行透视。一个六面正立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三种面,只要有一种面与画平行透视凡是物体与画面成平行的那个面,它们的形状在透视中只有近大远小比例上的变化,而没有透视上的变形变化。一图、是一座中国古代牌楼,它们一近一远都与画面成平行方向,每一建筑只有本身的近大远小的变化,而形状比例一点未变平行透视凡是物体与画面成平行的那个面,它们的形状在透视中只有

二图、是个教堂,其内部柱子、拱窗、顶和地面的间距、形状比例本身实际上是一样的,但在画面上却产生了长短、大小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变化,它们的原线产生了长短、间距的变化,变线却向灭点集中,变成了斜线。二图、是个教堂,其内部柱子、拱窗、顶和地面的间第二节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一)从外部观察有三种形态

1、立方体在心点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2、立方体处于心点以外的视平线或视垂线上,可以看到两个面。3、除以上情况,立方体可以看到三个面。第二节平行透视立方体的形态(一)从外部观察有三种形态(二)从内部观察:最多可以看到五个面

视点在保持同一高度对室内选位观察时,视点在中间位置,心点也在中间,左右两侧墙面透视变化相当。(二)从内部观察:最多可以看到五个面

视点在保持同一高度对室视点离开中间位置,心点靠近一侧,这一侧透视消失就加快,墙面变窄;而另一侧,透视消失缓长,墙面变宽。视点离开中间位置,心点靠近一侧,这一侧透视消失就加快,墙面变第三节平行透视的规律

1、只有一个主向灭点(消失点),所以也叫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中的灭点就是心点2、正立方体有三组边线,水平边线、垂直边线、直角边线。前两组为原线,不消失。后一种是平行透视中唯一的变线,并且都集中消失到心点上,构成一种辐射效果。3、正立方体有一个可见的面(一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均属原线。

第三节平行透视的规律1、只有一个主4、正立方体水平面和侧立面都发生透视形变: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侧立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5、正立方体水平面与视平线等高,就会压缩为一条直线贴于视平线。同理,侧立面贴于正中线(视垂线)也会压缩为直线。6、等大的正立方体,在同角度方向,不同距离位置上的比较,不是同一形状的放大缩小,它们之间在近大远小中,含有直角边的平面都要发生形变。4、正立方体水平面和侧立面都发生透视形7、正立方体不论在视圈内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45o角,分别消失到视平线左右两个距点上。同理,侧立面的对角线,分别消失到正中线上下两个天点、地点上。7、正立方体不论在视圈内什么位置,水平面的对角线都与画面成4第四节平行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主要有:

(1)距点不能离心点太近,太近说明立方体离视点太近,超出60°正常视域,正立方体透视变形失真。第四节平行透视容易出现的问题平行透视图中的常见错误主要(2)在同一个视域的平行透视的形体,不论大小,在何位置,都消失到一个心点,不能出现多心点。彼此平行、前后成排的建筑物的侧面,处在同一直角面上,上下两条直角边消失到一个心点,而不能因为建筑物近大远小,心点就有远近。(2)在同一个视域的平行透视的形体,不论大小,在何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桌子直角边应消失到一个心点,不能一左一右。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桌子直角边应消失到一个心点,不能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书、桌子直角边,不能因为位置高低,而心点也分上下。左图为错误,两个心点,引出两条视平线。右图为正确,上下直角边应消失到同一个心点。同一视域的平行透视的书、桌子直角边,不能因为位置高低,而心点同深度的建筑侧面,不能因深度相同,不论在何角度,宽度都处理成一样。上图为错误,下图为正确。同深度的直角面,距离心点远则宽,近则窄,恰在心点时会压缩为一条直线同深度的建筑侧面,不能因深度相同,不论在何角度,宽度都处理成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灭点,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所以能较突出地表现主题形象;二、是因为它能使画面产生平衡稳定之感,对称感和纵深感强,通常适于表现庄重、严肃的大场景或大场面题材,并为题材主题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视心点位置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透视学教程ppt课件透视学教程ppt课件透视学教程ppt课件透视常用术语的英文标注视点E:

EP

(EyePoint)视心(主点)CV:(CenterOfVision)足点S:SP(StandingPoint)画面(透明平面)PP:(PicturePiane)基面GP:(GrandPlane)

。基线GL:(GrandLine)视距VD:(Vision

Distance)距点D:(

Distance)视平线HL:透视常用术语的英文标注视点E:EP(EyePoint)中心线(正中线)CL:(CentralLine):视高H:(Height)灭点VP(V):(VanishingPoint)视域:(VisualThreshold):天点(T):地点(B):中心线(正中线)CL:(CentralLine):第五节平行透视图作法(一)正立方体透视图作法作图原理:平行透视中,正立方体有一个由原线组成的可看见的平行面,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且位置永远不变。正立方体透视图的关键在于掌握深度的变化,主要利用直角边线与水平面的对角线相交的方法,来确立直角边的深度。

第五节平行透视图作法(一)正立方体透正立方体透视图具体作法:(1)先画出视平线(2)根据预定的视距,在视平线下方确定视点位置,由视点向视平线引垂线,得心点。将视距标在心点两侧视平线上,得到距点。(3)在60°视圈内画出平行面。(4)从正方形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5)再从右顶点向左距点连线,与心点连线相交,从交点画水平线,顶面透视图画出。(6)从顶面右后角向画垂直线,与右下角至心点的连线相交,正立方体透视图作出。正立方体透视图具体作法:透视学教程ppt课件(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1.先在画面上确定出HL线,并在该线上确定CV点、M(D)点,以上为完成平行透视的基本要素。CV●●HLM(D)(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1.先在画面上确定出HL线(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2.根据正方形大小画一条与HL线平行的正方形近处边AB线段。CVABHLM(D)(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2.根据正方形大小画一条与H(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3.从A、B点连接HL线上的CV点。HLCVM(D)AB(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3.从A、B点连接HL线上(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4、从A点向HL线上的M(D)点连线,该线与B点向CV点消失的线相交得C点。HLCVM(D)BCA(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4、从A点向HL线上的M((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5.由C点画一条与HL线、AB线平行的线,该线与A点和CV点的连线相交得D点,CD线段就是正方形的远处边,这样AD、BC就是这个正方形ABCD的透视深。HLCVM(D)BCDA(二)、正方形平行透视图的画法

5.由C点画一条与HL线、

正方体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1.从A、B点分别向上作垂线,得正方体高E、F点。ABCDM(D)HLFVPE正方体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1.从A、B点分别向上作垂线正方体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

2.从E、F点分别向VP点作消失线。ABCDM(D)HLFVPE正方体形的基础上画立方体

2.从E、F点分别向VP点作消失线正立方体的画法3、从C、D点分别向上作垂线,该线与E、F点向CV点的消失线相交得G、H点。CDM(D)FGCVHLEH正立方体的画法3、从C、D点分别向上作垂线,该线与正立方体的画法4.连接E、F点。G、H点得正立方体平行透视图。ABCDM(D)HLCVEHFG正立方体的画法4.连接E、F点。G、H点ABCDM(三)、用距点法求作地面网格透视

步骤:

(1)

画出水平线HL,在上面定出心点C.V,定出距点D2(即视点E到心点C.V的距离),在视点的位置画出基线G.L,再把地网格平面的尺寸量在G.L上,并以这些刻度点分别向CV连透视线(2)由G.L上的B点向距点D2连线,与透视线相交的点便是地网格平面的透视深度。(3)由各交点再分别作平行线,即完成地面网格透视。(三)、用距点法求作地面网格透视步骤:透视学教程ppt课件(四)透视图中局部的简捷画法1.直线的透视分割步骤:

(1)画已知直线AB,并延伸至心点(cv),从A点起作出水平线段并量出所需要的等分(1、2、3、4、5)(2)连接5和B点,并延长与H.L相交找到距点D的位置。(3)把水平线段的各点与D点相连,分别在直线AB上交得各点,即分割点。如再分割可继续作透视线和水平线,即完成了直线的透视分割。(四)透视图中局部的简捷画法1.直线的透视分割5432154321第六节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1):按室内实际比例画房间内框ABCD,作为后墙立面,把AB6等份,CD3等份。在高度(通常采用眼睛的高度)1.65m左右定出视平线H.L,并确定心点C.VAHLBCVDC第六节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1)第六节平行透视的应用

步骤(2):由CV分别作A、B、C、D各点延长线。并向右延长AB线,量得B1、B2、B3、B4、B5各点(进深的具体数量),每段刻度与内墙刻度一致,在视平线H.L上确定测量点M(根据画面任意定)AHLDBCCVM(D)HLB1、B2、B3、B4、B5第六节平行透视的应用步骤(2):由CV分别作A第六节平行透视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