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1页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2页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3页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4页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1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反射弧(一)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分析综合。环层小体感受器的分类触觉小体神经肌梭第2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调节:主要在中枢膝跳反射:腰脊髓角膜反射:脑桥呼吸中枢:延髓、脑桥、下丘脑、以及大脑皮层↓第3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功能:把内在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活动变化;所以感受器是一种能换装置特定反射是在刺激某特定的感受器后发生;这种特定感受器所在的部位称为反射感受野第4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入:出=3:1中间神经数目最大:140亿一个兴奋又可以引起多个兴奋

许多神经元作用都引起一神经元的兴奋而发生总和也有可能使不同作用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

传入辐散信息传递的广泛性传出聚合多方修正,然后执行第5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射原则聚合原则第6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冲动传递方式

ExcitablecellExcitablecellInhibitorcell负反馈正反馈第7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冲动传递方式

链锁状空间范围增大第8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兴奋在中枢上传布需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而突触传递要复杂。(一)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冲动经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膜内分电位差值降低)并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到整个神经细胞。此种电位变化称兴奋性突出后电位。(EPSP)电位变化取决于刺激量大小刺激量大则突触数目增多总和起来突触后电位增加;达到—52—动作电位。始段第一个爆发动作电位。第9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兴奋突触的机制:神经轴突兴奋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到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对一切离子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出现兴奋后电位→兴奋性突触电在突触后神经元转化为始段锋电位。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整个神经元。第10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

慢突触电位

慢抑突触后电位(慢IPSP)DA有关(交感神经节超级化)

慢兴突触后电位(慢EPSP)后期EPSPGNRH(促性腺释放激素)M(Mg↑Ca↓阿托品阻断

第11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一)

反射弧中枢部位兴奋传布的特征1.

单布传布: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传递;而不能逆向传布。反射弧中后根传入,前根传出,而不能相反。——贝氏定律(Bell—mogendie)单向传递是由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而后膜则不能。2.

中枢延搁:即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耗时较长的缘故。一个突触耗时0.3-0.5ms多突触联系10-20ms而那些和大脑皮层活动相联的反射活动中可达500ms所以中枢延搁就是突触延搁。第12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总和

在中枢内,由一根神经纤维传人的单一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效应,如果若干神经纤维同时传入至同一神经中枢,则这些冲动就会协同起来发生传出效应(但膝反射、角膜反射除外)这一过程称为总和。原因:因中枢一个Nc基本与多个Nc联系,一个单独传入冲动往往能引起该Nc局部阈下兴奋,一较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而不扩布该兴奋。如果同时或多个兴奋突触后电位总和起来,在神经始段形成较强的分流电流。爆发扩布性兴奋发生反射性传出效应。

易化:局部阈下兴奋呈神经元兴奋性提高状态。此时神经元对原来不易发生的传入冲动就比较敏感了。易发生效应—待激状态。

意义:内外环境的各种不同刺激不断作用于机体;除一小部分引起明显的反射效应外。它们对中枢神经兴奋性改变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第13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4.

兴奋性节律改变

决定因素1)传入冲动节律

2)中间神经功能状态(待激程度)5.后放(后发放、后放电)

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中间环路导致了中枢延搁原因在效应器发生效应时:继发性传入冲动反馈作用,能纠正和维持原发的反射活动。6.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性和易疲劳性突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最易受内环境变化的影响,缺O2,CO2

,麻醉。

第14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高位中枢的兴奋能抑制低位中枢的反射活动。每一次反射都有兴奋与抑制相伴为宜。常见;屈伸肌的活动过程,呼吸与吞咽活动,若二者不协调则出现了病变。突触前抑制中枢抑制的分类突触后抑制第15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神经元兴奋释放递质,使突触后膜对某些小离子(包括K+↑

Cl—↓尤其是Cl-但不包括Na+

)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外电位差增大,超过静息膜电位的数值;向—80mv水平靠近。这种超级化的膜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轴突始段将出现内向电流,造成该处不易爆发动作电位。也就表现为抑制。后膜产生的—突触后抑制。第16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化学递质不同

Na+k+Cl-2.受体性质不同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k+Cl-第17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

交互抑制因为抑制的不是同一个神经元,这样抑制就可以使不同中枢的活动协调起来兴奋抑制抑制伸肌收缩屈肌舒张传入第18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回返性抑制

脊髓分布丘脑海马

EI第19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回返性抑制

作用1.它能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2.也能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同步化。因为抑制神经元发出纤维不止一条。ERENSHALLlII第20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所有的突触后抑制都是突触抑制中间神经元活动所引起的,由这一神经元发出的突轴末梢释放的递质,能使与它相联系的神经元都产生突触后电位。

ExcitablecellExcitablecellExcitablecellInhibitorcellInhibitorcell第21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突触前抑制

抵达末梢动作电位是触发化学递质释放的因素动作电位大→释放递质量↑反之亦然动作电位的大小又受膜电位的影响大则大,小则小。

突触前抑制:B纤维传入经多突触接替后,兴奋性抵达并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末梢使其去极化,从而使膜电位变小 A纤维兴奋时,其末梢动作电位变小,使释放递质减少运动世界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

B纤维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使A纤维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而实现的,由于这种抑制是改变突出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因此,称为突触前抑制。

第22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枢抑制突触前抑制

这样,使先发动兴奋的树突及时受到反馈抑制起到局部整合作用。

树突——树突型抑制

视网膜丘脑——中枢抑制形式。嗅球突触前抑制可以发生在

1.轴丘始段(超极化)

2.小脑、兰细胞与蒲肯野细胞轴丘

3.可以在局部神经元回路第23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活动过程中反射调节

正反馈:效应装置尚未达到最大效应之前发挥作用。加强作用分类用于发讯装置。负反馈:自发的稳定特征。减弱作用与发讯装置的变动

颈A窦、主A弓血压上升传入冲动增多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分析)心脏活动减弱传出效应装置(心脏血管)部分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颈窦主弓

传入冲动减少

中枢

传出

效应装置血压上升

第24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反射活动过程中反射调节

大脑

α、γ肌肉收缩

加强程度达不到要求收缩冲动。

第25页,课件共2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结本章从神经细胞的微观结构讲起,系统阐述了神经细胞的电生理。主要阐明了神经递质的作用。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神经原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微观物质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