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_第1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_第2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_第3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_第4页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18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刘耕年崔之久)(()河北省地理研究所,石家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摘要昆仑山垭口热水剖面的沉积特征观测、粒度分析如下:图1值、粘粒代换量、含量、有机质含量、/及粘度组成pHCaCO3Si0223沉积物中可溶盐总的状况是:HCO含量01024%—010336%,平均22270段的含量较高,平均值为010304%;剖面170以上的含量较低,平均值33cmHCOcmHCO22为0102635%。的含量010054%—011295%,平均010218%。剖面170—270段的含ClcmC1量较低,平均010056%;剖面170以上含量较高,平均010326%;地表10010728%,平均0101215%。+2量异常高,达010728%;以下含量较低,仅010019%—+2010022%—01009%,平均010061%。地表10层含量较高,达01009%,在40—150cmCacm+2+2段的含量由下向上减少,的含量01003%—01046%,平均010094%。地表10层CaMgcm18以来一直处于草原和荒漠草原环境。剖面200—270段孢粉浓度较低,环境较恶劣kaBPcm()图2。剖面200以上,孢粉浓度有明显的增加和波动,在170—190段有其中90—120段,藜cmcmcm(科、麻黄和豆科花粉的峰值突出。10—40段孢粉浓度较低,地表10层孢粉浓度较大图cmcm)2。()孢粉百分比浓度分析图3显示藜的含量在200—270段较高,向上降低。()黄藜蒿+麻黄的比值变化可以反映温度变化,比值变大气温变低,反之则200—270段为明显的寒冷期;另外,在160—170层和40—50层有两个冷波孢粉分析反映18144—11为寒冷期,代表末次冰期冰退,其中大约14—13k 有一次冷峰,自11以来气候变暖,其中10—718和415—3有两次明显的变()暖,在617—5166和213以来有两次变冷约119—115最冷。全新世最暖5出现在415—3,其时在纳赤台一西大滩一带有古人类活动。kaBP11剖面沉积结构构造特征反映200—270段为风积物,粒度组成中砂占50%明当时风力作用很强,反映的是干冷的冰期气候。剖面200以上是流水作用的雅冰帽的结果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