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方程式总汇讲解_第1页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汇讲解_第2页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汇讲解_第3页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汇讲解_第4页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汇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84g-1.24g=l.60g(0.4g-0.09g)+0.4g=0.71g四氧三铁11.6g;反应消耗氧气3.2goC7.B8.B9.C10.A11.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剩余固体中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镒,分别为7.45g和2.75go12.50%13.82.4%14.生成氧气0.64g;反应中消耗高镒酸钾6.32g;需要氯酸钾1.63go15.剩余固体中有生成的镒酸钾和二氧化镒,还有没反应完的高镒酸钾;质量分别是19.7g、8.7g、8.4go16.1.58g17.63.8%提示:该题可设原混合物质量为m,则其中二氧化镒为0.2m,氯酸钾为0.8m。做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镒反应前后质量不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后仍为0.2m,反应后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0.2m:25%=0.8m.。此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m—0.8m=0.2m,将其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即可计算出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当求分解的氯酸钾占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时,“m”被约掉18.31.6g提示:此题可有多种计算思路,仅介绍一种。先利用49g氯酸钾的质量计算出其生成氯化钾的质量。则剩余固体58.2g与其的差值是高镒酸钾分解生成的镒酸钾与二氧化镒的质量和,将其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即可计算出原高镒酸钾质量。代入方法可以是:加热2KMnO4K2MnO4+MnO2+O2f197•-.、_787316284答;氯化钾的质量是29.8g,原高锰酸钾的质量是31.6g。19.4.9g提示;该题的一般思路是根据672mL氧气质量(0.96g),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计算出第二次分解时氯酸钾的质量;则固体物质4.04g中除二氧化锰质量与第二次分解时的氯酸钾的质量外就是第一次分解时产生的氯化钾的质量。再利用氯化钾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第一次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两次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和即为该题所求。需两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此题的另一思路是,先利用密度计算出第二次分解得到的氧气质量(0.96g)则4.04g—0.96g-0.1g=2.98g是两次分解反应生成的氯化钾的总质量(这是因为4.04g是第一次生成的氯化钾质量十二氧化锰质量+第二次生成氯化钾质量+第二次生成氧气质量的和)。则将其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可计算出原混合物中的氯酸钾的质量。只需一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还有其它思路,不一一介绍在此。20.分析:147g氯酸钾在此题中没有完全分解,所以反应后所剩固体残余物中应有三种物质,没反应的氯酸钾、生成的氯化钾、催化剂二氧化锰。其中氯酸钾与氯化钾中均含氯元素,但所含元素应与原混合物氯酸钾中含有的氯元素相等。解:固体残余物中的氯元素的质量即氯酸钾中氯元素的质量147gX35.5/122.5=42.6g固体残余物的质量42.6g;30%=142g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147g+43g—142g=48g设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2KC1O3-2KCl+3O2f24548gX48g245:96=X:48gX=122.5g答: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g。21.分析:该题目不知高镒酸钾在加热一段时间后是否反应完全,故不可用高镒酸钾完全分解来计算生成的二氧化镒的质量。反应后剩余固体中的钾元素应与原高镒酸钾中所含的钾元素质量相等。解:高镒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15.8gX39/158=3.9g反应后固体剩余物质量:3.9g:25%=15.6g生成氧气质量:15.8g—15.6g=0.2g设生成二氧化镒质量为X。加热2KMnO4K2MnO4+MnO2+O2f8732X0.2g87:32=X:0.2gX=0.54g0.54g:15.6gX100%=3.5%答:剩余固体中二氧化镒的质量分数为3.5%。拓展趣谈质量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发现的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一些玻璃容器,分别装入铅、铁、铜、锡等金属,用火焰将容器口封闭。他分别称量并记录了各个容器的质量,随即把这些容器放在一个大型加热炉上加热。他慢慢拉起风箱,炉火温度逐渐升高,过了一会,铅屑熔化了,光闪闪的白色金属液滴蒙上了一层白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黑色的粉未;锡生成白色的氧化锡;而铁则变为黑色。罗蒙诺索夫知道这些都是金属与封在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现象,他确信反应过程中容器里没有再进入其它物质,也没有任何物质逸出。他重新称量了每个容器的质量,发现这些容器的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结果相同。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1758年,罗蒙诺索夫第一次提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质量等于全部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可惜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吸取了罗蒙诺索夫的经验,以天平为工具,将定量研究的方法用到化学研究中。他不仅成功地重复了罗蒙诺索夫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而且对金属的氧化和还原进行了精确的定量研究。他加热氧化汞,使之分解成汞和氧气,实验测得45份质量的氧化汞分解后,生成41.5份质量的金属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他又使汞和氧气化合成氧化汞,3.5份质量的氧气又恰好与41.5份质量的汞生成45份质量的氧化汞。这一精确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在化学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之始和反应之后都是相同的。此后这一定律才获得科学界的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小于0.2%的质量变化就觉察不出来)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因为这是一个物质变化时有关量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以求解决。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所用的容器和反应物质量为1千克左右,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克,质量的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正确理解与使用反应条件初中学习的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有:“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求将反应的条件正确写在方程式等号上方。“点燃”一般用于燃烧反应的启动条件,给可燃物质加温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燃烧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例如:京如4P+5O22P2O5“加热”一般用于某些吸热反应进行的条件,这是在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即可达到的温度,一般不过500℃。此条件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CuO+H2Cu+H2O“高温”一般需要吸收热量较高的反应进行条件,温度需达到700C〜800C。这是在实验中需用酒精喷灯才能达到的温度,或在普通酒精灯上加保温罩,使其能达到高温所需温度。例如:高温C+2CuO2Cu+co2f“通电”一般是该化学反应需在通入直流电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例如:2H2。2H2f+0J“催化剂”某一个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剂都是特定的某种物质,一般要求将催化剂的名称或化学式写在化学方程式等号上方,如果此反应还有其它反应条件,则其它条件一般写在等号的下方。例如:二江一,2KC1O3.2KCl+3O2f一种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分数系数过渡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尤其是生成物中有两种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种配平的方法是,首先配平除氧元素外的其它元素的原子个数后,在氧气化学式前的系数写上一个n(n应等于生成物中所有氧原子总数),最后用数学上的"去分母”法,将各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式前的系数都乘以2,这个配平就完成了。例如:P+02-P2O5的配平①先配平P原子个数:2P+02-P2O5o②再在氧气化学式前加一个分数系数使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个相等:2P+202=P2O5o③将各反应物与生成物化学式系数均乘以2:4P+502=2P2O5O完成配平。再例如:C8H18+02-C02+H20的配平①先配平C原子和H原子:C8H18+02-9H20+8C02。②在氧气的化学式前加一个分数系数使反应前的0原子个数等于生成物中0原子的总和:CHr+?0产9H0+8C0,o^③将各反应物与生成化学式系数均乘以2:2CgHlg+2581822281802=18H20+16C02O完成配平。请同学们学会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