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_第1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_第2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_第3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_第4页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思路从何而来李大东二〇一一年十月前言世界原油质量变化趋势含硫和高硫原油比例在增加2010年世界产原油39.14亿吨,其中含硫和高硫原油占75%,含硫量在1%以上的占57%,在2%以上的超过30%全球剩余可采储量中硫含量>1.5%的高硫原油约占70%含酸和高酸原油产量有所增长世界高酸原油产量1998年1.4亿吨,2004年2.0亿吨,2009年达4亿吨,占全球原油产量近10%我国高酸原油约5700万吨/年,占全国产量30%32010年中国大陆的炼油能力已经达到57527万吨,是2000年的1.77倍。2010年中国加工原油4.23亿吨,进口原油2.36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55.8%。2010年中国石化加工原油21297.2万吨,共计144个油种。按照原油性质分类原则:加工高硫、高酸劣质原油的比例达到了49.58%,同比增加0.64个百分点加工含硫、含酸及以上原油的比例达到了80.66%,同比增加0.68个百分点。我国炼油工业面临原油劣质化压力进口主要原油总体评价:总体趋势变重,硫含量、酸值上升2010年炼油企业进厂原油平均性质:硫含量为1.24%,最高达2.4%酸值为0.6mgKOH/g,最高达1.85mgKOH/g盐含量53.8mgNaCl/L,最高达195mgNaCl/L4我国炼油工业面临原油劣质化压力5我国炼油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世界各国的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与之相适应的汽柴油标准也不断升级。欧盟及日本、韩国等国家车用汽、柴油产品的硫含量已经要求小于10ppm,北美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其硫含量的要求也控制在30~50ppm。根据预测,全球硫含量低于10ppm的汽、柴油产品产量今年将达到60%以上。从未来发展看,各国汽、柴油产品质量主要向超低硫方向发展。6从2010年起,我国汽油硫含量控制在150ppm,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从2010年起控制汽油产品中的苯含量不大于1%,与欧美、日本及韩国等国家对苯含量的要求相当。201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车用柴油标准,硫含量有较大幅度降低。我国炼油企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最大量生产清洁产品日益劣质化的原油资源7?用日益劣质的原油,尽可能多地生产优质产品,别无选择,只有依靠技术创新!中国炼油工业面临巨大挑战什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并将这些新技术成功商业化而创造价值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技术差异,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产生更大价值。技术创新过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要开发的技术在对现有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的基础上,以缺点、不足为突破口,找准问题,逐个解决,形成新技术,最终用于市场、创造利润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起点就是正确地找到问题找对了问题,就找对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技术创新就成功了一半本报告通过石科院实际开发加氢技术的5个例子,说明找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创新思路的形成过程RN-1催化剂的开发RS-2000催化剂的开发RTS技术开发RICP技术开发IHCC技术开发1.RN-1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上世纪80年代,重油催化裂化生产的柴油安定性差国产原油氮含量高导致柴油中杂环氮化物含量偏高,是柴油安定性差的根本原因。首先要准确表征氮化物的类型杂环氮化物与其加氢产物存在热力学平衡,影响加氢脱氮深度,后者在高温和低压或中压下存在一个最大值如何脱除杂环氮的问题,转化为“低温下如何强化C-N键氢解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对活性组分、催化剂载体、制备工艺、成型技术反复探索,开发出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RN-1催化剂,并出口意大利,是我国炼油催化剂首次走向国际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原油中典型含氮化合物(一)原油中典型含氮化合物(二)吡啶加氢脱氮的反应机理杂环氮化物与其加氢产物的热力学平衡能够限制和影响总的加氢和脱氮反应速度

热力学平衡问题关系到脱氮反应工艺条件及催化剂选择活性组分:Ni-W体系载体的选择:最佳孔分布60-100Å最大几种载体和催化剂的孔分布数据两种Al2O3载体每平方毫米上特大孔的孔数(孔径为4×104~12×104Å)无论用何种助挤剂,含磷Al2O3载体的特大孔数据都远超过SB-Al2O3。如何使活性组分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抑制活性组分与载体的强相互作用混捏法与浸渍法焙烧温度与焙烧时间抑制NiAl2O4生成四配位的NiAl2O4无活性B、Mg、Zn两种催化剂的紫外漫反射光谱

NiAl2O4运转初期催化剂活性和积炭量示意图运转时间积炭量

活性如何抑制?运转初期催化剂迅速结焦问题比较严重1式中:NB=碱性氮化物Br=Bronsted酸中心L=Lewis酸中心-S=缺质子表面原料油中的碱性氮化物与催化剂表面酸性中心的相互作用

23解决积炭的办法——引入助剂,未配对电子与L酸中心结合积炭量比较低是RN-1催化剂保持高稳定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复合助挤剂与三叶形孔板复合助挤剂多元羧酸+田菁粉三叶形催化剂压碎强度高床层压降低反应活性高2.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的开发背景柴油的超低硫化是清洁柴油的发展方向2009年欧盟实行欧V排放标准,柴油硫<10g/g

北京201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国V排放标准ULSD的生产:需要相应的工艺和催化剂提供技术支撑现有催化剂:500g/gS→50g/gS→10g/gS―运转周期缩短,处理量降低要全面解决10g/g硫含量ULSD的生产问题,需要开发更高活性的新型催化剂S含量从500g/g

到50g/g

-催化剂面临的挑战脱硫深度g/g脱硫活性%温度℃催化剂装填量500100基准基准350130+7200190+17100300+2950420+38基准4KnudsenKG,CooperBH,TopsøeH.Catalystandprocesstechnologiesforultralowsulfurdiesel[J].ApplCatal.1999,189:205-215

生产10g/g硫柴油

-必须脱除4,6-DMDBT类硫化物4,6-DMDBTGO142ppmGO326ppmGO395ppmGO395ppm

4,6-DMDBTS10ppm取代基阻碍活性中心接近硫原子位阻效应4,6-DMDBT的反应网络提高加氢性能的关键

-增加活性中心数量Arrheniusequation:指前因子活性中心的数目活化能活性中心的本征活性a―增加活性中心数量的途径增加活性金属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活性中心数量,但这种促进效果随金属载量上升而递减受载体担载能力和成本限制而不能无限增加提高活性金属利用率取决于对活性相本质和形成机制的透彻理解新的理念技术进步加氢催化剂中金属的存在形态低活性NiSx,Co9S8无活性Ni,Co:Al2O3(强相互作用物种)加氢活性相Co-Mo-S,Ni-Mo-S,Ni-W-S金属高效利用的前提之一:抑制低活性、无活性物种(NiSx、Co9S8、Ni(Co):Al2O3)的形成加氢活性相的形成机制Ni-W-S形成机制

硫化形成WS2和Ni-S物种NiS迁移至WS2晶粒附近并吸附形成Ni-W-S活性相Ni-W-OW-ONi-O载体Ni-intW-OWS2NiSNi-OWS2NiSNi-OWS2NiSNi-OW-OW-ONi-W-SW-OWS2Ni-W-SNiS载体载体载体载体~200硫化温度/℃250~300300~360>360Ni-intWS2NiSWS2NiSWS2NiSNi-W-SWS2Ni-W-SNiS迁移吸附载体载体载体金属高效利用的前提之二:提高金属的硫化度和分散度,形成尽可能多的WS2(MoS2)晶粒形成活性相的可能状态金属高效利用的前提之三:

金属匹配合适,实现对WS2(MoS2)晶粒边角位的充分利用活性相:Co-Mo-S,Ni-Mo-S,Ni-W-SSupport单独Mo(W)中心非理想状态活性相:Co-Mo-S,Ni-Mo-S,Ni-W-SSupport非理想状态利用络合技术促进活性相形成

(1)活性评价结果络合制备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催化剂的脱硫、脱氮活性络合剂的用量影响催化剂的活性产品硫含量/(g/g)产品氮含量/(g/g)相对脱硫活性/%相对脱氮活性/%常规制备技合制备技术6712162139利用络合技术促进活性相形成

(2)XPS表征结果络合剂可促进W的硫化,进而促进Ni-W-S的形成利用络合技术促进活性相形成

(3)TPR、IR和HRTEM证据WS2片晶特征(HRTEM结果)硫化温度/℃数量/(1000nm2)-1平均长度/nm平均堆叠层数NiWNiW-CNiWNiW-CNiWNiW-C3005.57.14.413.862.32.73609.913.45.144.702.02.0络合技术促进生成小晶粒WS2,可提供更多棱边位置供Ni吸附,形成更多Ni-W-S活性相利用缓和活化技术充分发挥

络合剂的作用避免因金属-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而形成无活性物种减少络合剂流失,充分发挥络合剂的作用缓和活化较常规活化更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活化苛刻度络合剂保留量产品硫含量/(μg/g)产品氮含量/(μg/g)相对脱硫活性/%相对脱氮活性/%低基基准×0.6301296964利用载体表面性质调控技术调节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W硫化度/%(XPS方法测定)调变前基准调变后基准+21NiW催化剂产品硫含量/(g/g)产品氮含量/(g/g)相对脱硫活性/%相对脱氮活性/%调变前11736100100调变后8124129129载体表面性质调控技术减弱金属-载体相互组作用,促进金属硫化利用金属精确匹配技术实现最佳

协同效果进行助剂金属-主金属之间的精确匹配,可以获得最佳的活性助剂金属-主金属协同利用金属精确匹配技术实现最佳

协同效果产品杂质含量/

(g/g)相对活性/%催化剂钼钨原子比SNHDSHDNNiMoW-1非最佳值5417100100NiMoW-2最佳值3712129116进行主金属W-Mo之间的精确匹配,可以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主金属Mo-W协同Mo-W协同效应的本质Ni-Mo-S、Ni-W-S的协同配合效应物理分隔导致活性相更高的分散度(更小的活性相晶粒)金属更高的硫化度更多的活性中心Mo-W协同硫化度/%MoWNiMo无78.3NiW无66.1NiMoW有9067.0NiMoW最佳10072.9钼钨原子比金属分散度Mo+WMoWRS-2000催化剂的物化指标项目RS-2000金属组成Ni-Mo-W载体改性氧化铝比表面积/(m2/g)≥160孔容/(mL/g)≥0.27径向压碎强度/(N/mm)≥18形状蝶形RS-2000提供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RS-2000与国外参比剂的超深度

脱硫活性比较催化剂生产ULSD所需反应温度/℃RS-2000基准国外参比剂基准+17生产小于10ppm硫柴油时,RS-2000反应温度比参比剂低17℃左右RS-2000催化剂的工业试生产项目实验室定型剂工业放大剂金属组成/%WO3基准基准+1.6NiO基准基准-0.3MoO3基准基准物化性质比表面积/(m2/g)基准基准+4孔容/(mL/g)基准基准+0.01径向压碎强度/(N/mm)27.329.2反应条件氢分压/MPa6.4温度/℃340355340355产品硫含量/(g/g)72.04.11.4产品氮含量/(g/g)<0.2<0.2<0.2<0.23.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RTS)技术开发常规加氢精制工艺

生产超低硫柴油的主要措施1、更换高性能加氢脱硫催化剂

-新催化剂脱硫活性要提高3-5倍2、使用现有催化剂提高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品硫含量的减少出现所谓“台阶”(脱硫极限)现象-产品颜色加深(黄绿色),甚至达不到柴油规格要求-操作周期大大缩短3、使用现有催化剂降低体积空速

-反应器及催化剂投资大大增加-降低装置负荷4、提高氢分压和氢油比常规加氢精制工艺超深度脱硫效果

(提高反应温度)氢分压/MPa4.84.84.8平均反应温度/℃360370380体积空速/h-12.62.62.6氢油体积比300300300油品性质原料油精制柴油精制柴油精制柴油密度(20℃)/(g/cm3)0.81760.81700.8161硫含量/(g/g)100001611034氮含量/(g/g)710.6<0.5<0.5色度(ASTMD-1500)(直观颜色)0.9(淡黄)0.7+(浅绿)1.0+(深绿)1.5+(黄绿)十六烷指数(ASTMD4737)55.560.059.759.4馏程(ASTMD86)/℃207~400200~389200~387200~382氢分压/MPa4.8空速/h-11.0反应温度/℃336氢油比/(Nm3/m3)300油品性质直馏柴油加氢柴油密度(20℃)/(g/cm3)0.84240.8244硫含量/(g/g)1250027色度(ASTMD1500)1.00(水白色)十六烷指数(ASTMD4737)56.761.3馏程(ASTMD-86)/℃228~371198~367常规加氢精制工艺超深度脱硫效果

(降低空速)问题的提出能否开发出一种既在较高空速下操作,又能使柴油各项指标合格的超深度加氢脱工艺?1、柴油馏分中硫化物的类型与加氢脱硫反应

2、影响超深度加氢脱硫反应的主要因素问题的分析柴油馏分中硫化物类型不同加氢脱硫深度产品硫化物4,6-DMDBTSulfurSpeciesinSRGOatVariousHDSLevels(byCOSMO)

FeedstockS:1.4%ProductS:35ppmProductS:380ppmSCH3CH3S>C3Time/min8101214161820硫含量为10μg/g的加氢柴油中硫化物

4,6-DMDBT4,6-DMDBT的反应网络原料氮含量对超深度脱硫的影响

原料油性质性质SRGO-ASRGO-BSRGO-CSRGO-D密度(20℃)/(g.cm-3)0.86300.86260.86210.8609硫含量/(g.g-1)13000130001300013000氮含量/(g.g-1)235160148113碱性氮/(g.g-1)95686243馏程(ASTMD86)/℃初馏点21221221221250%31731731731790%369369369369烃类组成/%链烷烃40.339.839.240.5环烷烃25.426.026.126.5单环芳烃19.119.019.218.6双环芳烃13.313.113.412.4三环芳烃1.92.12.12.0影响超深度脱硫的主要因素

(氮化物)原料SRGO-ASRGO-BSRGO-CSRGO-D原料油氮含量/(g.g-1)235160148113相对脱硫体积活性/%100134159239原料氮含量对脱除4,6-DMDBT的影响

原料SRGO-ASRGO-BSRGO-D4-MDBT原料/g/g969193产物/g/g6.56.14.54,6-DMDBT原料/g/g188182183产物/g/g14.59.84.7原料中氮化物对深度加氢脱硫的影响脱除氮化物后的柴油馏分超深度脱硫结果氢分压/MPa4.84.8反应温度/℃280280空速/(h-1)6.06.0氢油比/(Nm3/m3)300300油品性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密度(20℃)/(g/cm3)0.81760.81610.81700.8139硫含量/(g/g)161121037氮含量/(g/g)0.6<0.5<0.5<0.5色度(ASTMD-1500)0.7+(浅绿)0.1(水白)1.0+(深绿)0.1(水白)总链烷烃/%53.153.453.852.8总环烷烃/%28.628.628.628.0总芳烃/%18.318.017.619.2单环芳烃15.416.414.317.6双环芳烃2.71.43.11.4三环芳烃0.20.20.20.2多环芳烃含量对超深度脱硫的影响

原料油性质性质B1B2密度(20℃)/g.cm-30.84900.8572总硫/g.g-189008900总氮/g.g-18686总芳烃/w%43.943.9单环芳烃/w%37.231.4多环芳烃/w%6.712.5多环芳烃含量对超深度脱硫的影响B1B2单环芳烃/w%37.231.4多环芳烃/w%6.712.5RTS技术的提出以上试验研究和分析表明,提高加氢脱氮深度和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程度可以有效促进超深度加氢脱硫。据此,提出超深度加氢脱硫的RTS工艺。RTS工艺采用加氢精制催化剂,将柴油的超深度加氢脱硫通过两个反应区完成:

第一反应器为高温、高空速反应区,在第一个反应区中完成大部分易脱硫硫化物的脱硫和几乎全部氮化物的脱除、多环芳烃部分饱和;第二反应区为低温、高空速反应区,脱除了氮化物的原料在第二个反应区中完成剩余硫化物的彻底脱除和多环芳烃的进一步加氢饱和,得到颜色近水白的超低硫柴油。RTS技术路线RTS技术路线-将超深度脱硫放在两个反应区域(反应器)内完成:第一个反应区在高温和高空速下完成深度脱硫、脱氮;第二个反应区在低温和高空速下完成超深度脱硫和多环芳烃饱和,得到超低硫柴油。-RTS技术的优点:空速高、产品颜色近水白RTS与常规加氢精制比较工艺技术RTS常规精制原料油-3氢分压,MPa6.46.4

反应温度,℃360/270350总空速,h-12.01.0

氢油比,Nm3/m3300300

密度,g/cm3

0.80300.80600.8310硫含量,μg/g699600色度D-1500<0.5<0.5-十六烷指数(ASTMD4737)57.858.152.9初馏点16717218250%240245266干点3443513564.渣油加氢-催化裂化

双向组合工艺(RICP)传统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单向组合工艺传统单向组合存在的问题

(催化裂化方面)回炼油含有大量多环芳烃回炼油自身回炼带来的轻油收率低,高价值产品占1/3如果要将回炼油在催化裂化过程中转化,将生成相当大量气体和焦炭,占2/3

催化裂化回炼油(HCO)化学组成和特点:

RRRR传统单向组合存在的问题

(渣油加氢方面)渣油加氢反应是扩散控制的反应,粘度大将造成渣油反应速率低如果采用常渣加氢或减渣中掺入部分VGO作为原料,则造成和加氢裂化装置争原料的情况,不利于生产中间馏分油渣油加氢反应规律: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主要是金属(Ni、V)和结焦造成的随着渣油加氢反应的进行,沥青质周围的胶质和芳香分逐渐加氢饱和并转化,失去对沥青质的溶解能力,造成沥青质的析出,后部催化剂结焦严重。周围油分饱和性越高,催化剂结焦越严重传统单向组合存在的问题

(渣油加氢方面)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传统单向组合存在的问题

(渣油加氢方面)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双向组合工艺

-RICP“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可提高催化裂化轻油收率,减少硫排放可降低生焦量和再生器负荷,提高催化裂化加工量RR+H2RRRR+对催化裂化,回炼油经加氢,可增加氢含量,降低硫、氮含量“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渣油加氢反应:渣油被HCO稀释降粘后可提高扩散和反应速率高芳香性的HCO有助于沥青质的扩散,可提高加氢脱金属、脱沥青质等反应HCO可顶替出减渣加氢的稀释油—直馏VGO,直馏VGO供加氢裂化装置加工,生产更多优质中间馏分油产品和乙烯裂解原料“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有助于催化剂上金属分布的改善镍、钒沿脱金属催化剂颗粒半径的分布VR+10%HCOVR渣油加氢原料组成和操作条件(齐鲁石化)标定方案RICP方案参比方案总进料量,t/h194184总进料中渣油量,t/h150150总进料中稀释油量,t/h4434其中:焦化蜡油3434HCO100减三线蜡油00PH2,MPa15.115.1反应温度,℃393.3393.6“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渣油加氢装置原料中减渣性质(齐鲁石化)标定方案RICP方案参比方案密度(20℃),g/cm31.00241.0020粘度(100℃),mm2/s428.6381.4S/N,w%3.45/0.513.51/0.48残炭,w%17.717.5H,w%10.5110.48Ni/V,ppm32.7/85.327.8/68.3饱和烃/芳烃,w%18.4/51.520.0/51.4胶质/沥青质,w%24.7/5.423.8/4.8“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催化裂化产品分布(齐鲁石化)标定方案参比方案RICP差值干气,w%2.142.02-0.12液化气,w%13.5313.40-0.13稳定汽油,w%39.1340.721.60柴油,w%32.9733.280.30油浆,w%3.542.45-1.09焦炭,w%8.668.09-0.56“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催化产品收率变化趋势(齐鲁石化)总液收=汽油+柴油+液化气“一箭多雕”的问题解决方案5.多产轻质油的FGO选择性加氢与选择性FCC集成技术(IHCC)催化裂化的作用全国催化裂化能力14393万吨,平均掺渣量25%(约3600万吨)轻收增加5个百分点,将年增产720万吨汽、柴油,相当于年节省1000万吨原油焦炭减少3个百分点,将减少CO2排放1580万吨/年催化裂化过程的选择性重要现象:转化率大于70%后,干气和焦炭急剧增加非石蜡基原料转化难度更大问题:不易转化的部分的分子结构是什么?这些分子进一步在催化裂化条件下转化的途经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转化?未反应重油(FGO)组成烃类组成,%饱和烃(链烷+环烷)41.3总芳烃53.3其中:单环芳烃15.8双环芳烃12.2三环芳烃7.3四环芳烃7.8五环芳烃2.3总噻吩4.0未鉴定芳烃3.9胶质5.4FGO中多环芳烃单体烃分布不同氢含量三环芳烃催化裂化反应原料二氢菲52%八氢菲/34%全氢菲/5%四氢菲产物烃收率,wt%氢气、饱和烃9.218.92单环芳烃3.527.02双环芳烃13.022.79三环芳烃65.9(转化34)18.45(转化81.5)焦炭8.4

1.04试验结论:二氢菲脱氢缩合倾向明显地高于开环裂化能力八氢菲和全氢菲开环裂化能力明显改善

多环芳烃加氢转化率渺位缩合芳烃易加氢,迫位缩合芳烃难加氢100.0二苯并蒽86.13苝100.0苯并(a)蒽+屈85.2芘100.0蒽99.0菲转化率/%类型结构只发生缩合生焦反应单环加氢两环加氢三环加氢多产高辛烷汽油的加氢处理多产汽油和丙烯的加氢处理耗氢最低的加氢处理控制芳环加氢深度,实现选择性加氢多环芳烃的选择性加氢FGO加氢前后性质和组成原料与产品FGOHFGO密度(20℃),g/cm30.95170.9119H,%10.8512.35链烷烃/环烷烃13.5/27.813.5/45.0总芳烃53.341.5其中:单环芳烃15.821.7双环芳烃12.29.4三环芳烃7.33.5四环芳烃7.82.2五环芳烃2.30.8总噻吩4.01.9未鉴定芳烃3.92.0胶质5.40.0FGO来自中型试验,其原料为齐鲁石化加氢渣油HFGO来自HAR中型试验加氢产品。加氢前后芳烃类型及碳数分布变化碳数碳数ZZZ齐鲁FGO齐鲁HFGO多环芳烃含量高单环芳烃含量高三环以上芳烃含量减少烷基苯类环烷苯类二环烷苯类萘类苊类芴类菲类环烷菲类芘类屈类苝类二苯并蒽类-8-10-12-14-16-18-20-22-24-26-38Z类型-6FGO与HFGO小型试验结果原料FGOHFGO操作条件反应温度,℃500500剂油比66重时空速,1/h1010产物分布干气1.390.95液化气7.5615.68汽油29.5656.90柴油17.6015.76重油37.427.82焦炭6.472.89IHCC工艺构思HSCCHAR催化蜡油(FGO)FCCorMIP干气液化气汽油油浆原料油干气液化气汽油柴油加氢蜡油柴油>95%X<70%焦炭焦炭中型试验试验装置:10kg/h中型装置,RU中型装置,加氢中型装置原料油:大庆减压渣油荆门混合渣油齐鲁加氢重油催化剂:专用催化剂IHCC与FCC比较(中型)总液体收率相差9.2个百分点轻质油收率相差11.5个百分点总结梳理这些成功的技术创新案例,我们会发现技术创新是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过程只有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之后才会产生技术创新找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就为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找准问题是技术创新的起点,是技术创新思路的源头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磁共振成像发生事件作者或公司磁共振发展史1946发现磁共振现象BlochPurcell1971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Damadian1973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Lauterbur1974活鼠的MR图像Lauterbur等1976人体胸部的MR图像Damadian1977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1980磁共振装置商品化1989

0.15T永磁商用磁共振设备中国安科

2003诺贝尔奖金LauterburMansfierd时间MR成像基本原理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人体内氢原子核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没有核辐射)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理等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自然状态下,H核进动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zMyx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ZZYYXB0XMZMXY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ABC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三、弛豫(Relaxation)回复“自由”的过程

1.

纵向弛豫(T1弛豫):

M0(MZ)的恢复,“量变”高能态1H→低能态1H自旋—晶格弛豫、热弛豫

吸收RF光子能量(共振)低能态1H高能态1H

放出能量(光子,MRS)T1弛豫时间:

MZ恢复到M0的2/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M0恢复愈快T2弛豫时间:MXY丧失2/3所需的时间;T2愈大、同相位时间长MXY持续时间愈长MXY与S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如何观看MR图像: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分清扫描序列、扫描部位、扫描层面。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T2WI看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空间分辨力,对比分辨力一、如何确定MRI的来源(一)层面的选择1.MXY产生(1H共振)条件

RF=ω=γB02.梯度磁场Z(GZ)

GZ→B0→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共振

3.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GZ的强度↑层厚↓〈二〉体素信号的确定1、频率编码2、相位编码

M0↑--GZ、RF→相应层面MXY----------GY→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MXY旋进速度不同同频率一定时间后→→GX→沿X方向1H有不同ω沿Y方向不同1H的MXYMXY旋进频率不同位置不同(相位不同)〈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某一层面产生MXYGX----MXY旋进频率不同

GY----MXY旋进相位不同(不影响MXY大小)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有不同频率、相位

MRS(FID)第三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检查技术产生图像的序列名产生图像的脉冲序列技术名TRA、COR、SAGT1WT2WSETR、TE…….梯度回波FFE快速自旋回波FSE压脂压水MRA短TR短TE--T1W长TR长TE--T2W增强MR最常用的技术是:多层、多回波的SE(spinecho,自旋回波)技术磁共振扫描时间参数:TR、TE磁共振扫描还有许多其他参数:层厚、层距、层数、矩阵等序列常规序列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FE)反转恢复(IR),脂肪抑制(STIR)、水抑制(FLAIR)高级序列水成像(MRCP,MRU,MRM)血管造影(MRA,TOF2D/3D)三维成像(SPGR)弥散成像(DWI)关节运动分析是一种成像技术而非扫描序列自旋回波(SE)必扫序列图像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目前只用于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FSE)必扫序列成像速度快多用于T2加权像梯度回波(GE)成像速度快对出血敏感T2加权像水抑制反转恢复(IR)水抑制(FLAIR)抑制自由水梗塞灶显示清晰判断病灶成份脂肪抑制反转恢复(IR)脂肪抑制(STIR)抑制脂肪信号判断病灶成分其它组织显示更清晰血管造影(MRA)无需造影剂TOF法PC法MIP投影动静脉分开显示水成像(MRCP,MRU,MRM)含水管道系统成像胆道MRCP泌尿路MRU椎管MRM主要用于诊断梗阻扩张超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任意方位重建窄间距重建技术大大提高对小器官、小病灶的诊断能力三维梯度回波(SPGR) 早期诊断脑梗塞

弥散成像MRI的设备一、信号的产生、探测接受1.磁体(Magnet):静磁场B0(Tesla,T)→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permanentmagnet)常导型(resistivemagnet)超导型(superconductingmagnet)磁体屏蔽(magnetshielding)2.梯度线圈(gradientcoil):

形成X、Y、Z轴的磁场梯度功率、切换率3.射频系统(radio-frequencesystem,RF)

MR信号接收二、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数模转换、计算机,等等;MRI技术的优势1、软组织分辨力强(判断组织特性)2、多方位成像3、流空效应(显示血管)4、无骨骼伪影5、无电离辐射,无碘过敏6、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1.禁忌证

体内弹片、金属异物各种金属置入:固定假牙、起搏器、血管夹、人造关节、支架等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维持系统不能合作病人,早期妊娠,高热及散热障碍2.其他钙化显示相对较差空间分辨较差(体部,较同等CT)费用昂贵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1.病人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最好更衣,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甚或伤及病人。2.扫描过程中病人身体(皮肤)不要直接触碰磁体内壁及各种导线,防止病人灼伤。3.纹身(纹眉)、化妆品、染发等应事先去掉,因其可能会引起灼伤。4.病人应带耳塞,以防听力损伤。扫描注意事项颅脑MRI适应症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脑血管性疾病梗死、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等颅脑外伤性疾病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等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多发性硬化(MS)等先天性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1.肿瘤性病变椎管类肿瘤(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椎骨肿瘤(转移性、原发性)2.炎症性疾病脊椎结核、骨髓炎、椎间盘感染、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脊髓炎等3.外伤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血肿、脊髓损伤等4.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变性、膨隆、突出、游离,各种原因椎管狭窄,术后改变,5.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6.脊髓脱髓鞘疾病(如MS),脊髓萎缩7.先天性畸形胸部MRI适应证呼吸系统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其他较CT无明显优越性心脏及大血管大血管病变各类动脉瘤、腔静脉血栓等心脏及心包肿瘤,心包其他病变其他(如先心、各种心肌病等)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应用不广腹部MRI适应证主要用于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肝肿瘤性病变,提供鉴别信息胰腺肿瘤,有利小胰癌、胰岛细胞癌显示宫颈、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先天畸形肿瘤的定位(脏器上下缘附近)、分期胆道、尿路梗阻和肿瘤,MRCP,MRU直肠肿瘤骨与关节MRI适应证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部分情况可作首选:1.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早期骨缺血性坏死,早期骨髓炎、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2.结构复杂关节的损伤(膝、髋关节)3.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脊柱、骨盆等)软件登录界面软件扫描界面图像浏览界面胶片打印界面报告界面报告界面2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概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2/3发生在切口医疗费用的增加病人满意度下降导致感染、止血和疼痛一直是外科的三大挑战,止血和疼痛目前已较好解决感染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4%~16%,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居院内感染第3位严重手术部位的感染——病人的灾难,医生的梦魇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

手术部位感染的40%–60%可以预防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外科医生的困惑★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预防什么感染?★哪些情况需要抗生素预防?★怎样选择抗生素?★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要用多长时间?定义: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分类: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SSI定义和分类二、SSI诊断标准——切口浅部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红热,肿胀,疼痛或压痛,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注意: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二、SSI诊断标准——切口深部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为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注意: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

二、SSI诊断标准—器官/腔隙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二、SSI诊断标准—器官/腔隙感染

不同种类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感染有:

腹部:腹腔内感染(腹膜炎,腹腔脓肿)生殖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盆腔脓肿血管:静脉或动脉感染三、SSI的发生率美国1986年~1996年593344例手术中,发生SSI15523次,占2.62%英国1997年~2001年152所医院报告在74734例手术中,发生SSI3151例,占4.22%中国?SSI占院内感染的14~16%,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三、SSI的发生率SSI与部位:非腹部手术为2%~5%腹部手术可高达20%SSI与病人:入住ICU的机会增加60%再次入院的机会是未感染者的5倍SSI与切口类型:清洁伤口 1%~2%清洁有植入物 <5%可染伤口<10%手术类别手术数SSI数感染率(%)小肠手术6466610.2大肠手术7116919.7子宫切除术71271722.4肝、胆管、胰手术1201512.5胆囊切除术8222.4不同种类手术的SSI发生率:三、SSI的发生率手术类别SSI数SSI类别(%)切口浅部切口深部器官/腔隙小肠手术6652.335.412.3大肠手术69158.426.315.3子宫切除术17278.813.57.6骨折开放复位12379.712.28.1不同种类手术的SSI类别:三、SSI的发生率延迟愈合疝内脏膨出脓肿,瘘形成。需要进一步处理这里感染将导致:延迟愈合疝内脏膨出脓肿、瘘形成需进一步处理四、SSI的后果四、SSI的后果在一些重大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可占到1/3。SSI病人死亡的77%与感染有关,其中90%是器官/腔隙严重感染

——InfectControlandHospEpidemiol,1999,20(40:247-280SSI的死亡率是未感染者的2倍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1)病人因素: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免疫低下、低氧血症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2)术前因素: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对有指征者未用抗生素预防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当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等手术特定时间是指在大量同种手术中处于第75百分位的手术持续时间其因手术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超过T越多,SSI机会越大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4)SSI危险指数(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制定):病人术前已有≥3种危险因素污染或污秽的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T)

(或一般手术>2h)六、预防SSI干预方法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正确脱毛方法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维持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血糖控制氧疗抗菌素的预防/治疗预防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前给药治疗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后给药

防患于未然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68预防和治疗性抗菌素使用目的:清洁手术:防止可能的外源污染可染手术:减少粘膜定植细菌的数量污染手术:清除已经污染宿主的细菌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69需植入假体,心脏手术、神外手术、血管外科手术等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抗菌素使用指征:可染伤口(Clean-contaminatedwound)污染伤口(Contaminatedwound)清洁伤口(Cleanwound)但存在感染风险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抗菌素显示有效的手术有:妇产科手术胃肠道手术(包括阑尾炎)口咽部手术腹部和肢体血管手术心脏手术骨科假体植入术开颅手术某些“清洁”手术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

理想的给药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最佳的给药时机研究显示:切皮前45~75min给药,SSI发生率最低,且不建议在切皮前30min内给药影响给药时间的因素:所选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性手术中污染发生的可能时间病人的循环动力学状态止血带的使用剖宫产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后的生长动力学

手术过程

012345671hr2hrs6hrs1day3-5days细菌数logCFU/ml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75术后给药,细菌在手术伤口接种的生长动力学无改变

手术过程抗生素血肿血浆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Antibioticsinclot

手术过程

血浆中抗生素予以抗生素血块中抗生素血浆术前给药,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在手术伤口的生长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77ClassenDC,etal..NEnglJMed1992;326:281切开前时间切开后时间予以抗生素切开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不同给药时间,手术伤口的感染率不同NEJM1992;326:281-6投药时间感染数(%)相对危险度(95%CI)早期(切皮前2-24h)36914(3.8%)6.7(2.9-14.7)4.3手术前(切皮前45-75min)170810(0.9%)1.0围手术期(切皮后3h内)2824(1.4%)2.4(0.9-7.9) 2.1手术后(切皮3h以上)48816(3.3%)5.8(2.6-12.3)

5.8全部284744(1.5%)似然比病人数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抗生素在切皮前45-75min或麻醉诱导开始时给药,预防SSI效果好179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切口切开后,局部抗生素分布将受阻必须在切口切开前给药!!!抗菌素应在切皮前45~75min给药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有效安全杀菌剂半衰期长相对窄谱廉价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抗生素的选择原则: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

手术最可能的病原菌预防用药选择胆道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头孢呋辛或头孢哌酮或

(如脆弱类杆菌)头孢曲松阑尾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

(如脆弱类杆菌)+甲硝唑结、直肠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

(如脆弱类杆菌)头孢噻肟;+甲硝唑泌尿外科手术革兰阴性杆菌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妇产科手术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

B族链球菌,厌氧菌头孢噻肟;+甲硝唑莫西沙星(可单药应用)注:各种手术切口感染都可能由葡萄球菌引起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单次给药还是多次给药?没有证据显示多次给药比单次给药好伤口关闭后给药没有益处多数指南建议24小时内停药没有必要维持抗菌素治疗直到撤除尿管和引流管手术时间延长或术中出血量较大时可重复给药细菌污染定植感染一次性用药用药24h用药4872h数小时从十数小时到数十小时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用药时机不同,用药期限也应不同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优点: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减少毒副作用不易产生耐药菌株不易引起微生态紊乱减轻病人负担可以选用单价较高但效果较好的抗生素减少护理工作量药品消耗增加抗菌素相关并发症增加耐药抗菌素种类增加易引起脆弱芽孢杆菌肠炎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延长抗菌素使用的缺点: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正确的给药方法: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静脉给药,2030min滴完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血液和组织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常用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为12h,若手术超过34h,应给第2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可能有损伤肠管的手术,术前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局部抗生素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效果,不予提倡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生素应用于伤口局部(诱发高耐药)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等抗生素缓释系统(PMMA—青大霉素骨水泥或胶原海绵)局部应用可能有一定益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不提倡局部预防应用抗生素:时机不当时间太长选药不当,缺乏针对性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用药易犯的错误:在开刀前45-75min之内投药按最新临床指南选药术后24小时内停药择期手术后一般无须继续使用抗生素大量对比研究证明,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降低手术后感染率若病人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可再用1次或数次小结预防SSI干预方法

——正确的脱毛方法用脱毛剂、术前即刻备皮可有效减少SSI的发生手术部位脱毛方法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备皮方法 剃毛备皮 5.6%

脱毛0.6%备皮时间 术前24小时前 >20%

术前24小时内 7.1%

术前即刻 3.1%方法/时间 术前即刻剪毛 1.8%

前1晚剪/剃毛 4.0%THANKYOU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ART01磁共振成像发生事件作者或公司磁共振发展史1946发现磁共振现象BlochPurcell1971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Damadian1973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Lauterbur1974活鼠的MR图像Lauterbur等1976人体胸部的MR图像Damadian1977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1980磁共振装置商品化1989

0.15T永磁商用磁共振设备中国安科

2003诺贝尔奖金LauterburMansfierd时间PART02MR成像基本原理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人体内氢原子核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没有核辐射)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理等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自然状态下,H核进动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zMyx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ZZYYXB0XMZMXY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ABC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三、弛豫(Relaxation)回复“自由”的过程

1.

纵向弛豫(T1弛豫):

M0(MZ)的恢复,“量变”高能态1H→低能态1H自旋—晶格弛豫、热弛豫

吸收RF光子能量(共振)低能态1H高能态1H

放出能量(光子,MRS)T1弛豫时间:

MZ恢复到M0的2/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M0恢复愈快T2弛豫时间:MXY丧失2/3所需的时间;T2愈大、同相位时间长MXY持续时间愈长MXY与S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如何观看MR图像: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分清扫描序列、扫描部位、扫描层面。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T2WI看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空间分辨力,对比分辨力一、如何确定MRI的来源(一)层面的选择1.MXY产生(1H共振)条件

RF=ω=γB02.梯度磁场Z(GZ)

GZ→B0→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共振

3.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GZ的强度↑层厚↓〈二〉体素信号的确定1、频率编码2、相位编码

M0↑--GZ、RF→相应层面MXY----------GY→沿Y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