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_第1页
第15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_第2页
第15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_第3页
第15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_第4页
第15章 色谱分析法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色谱分析法导论

§15-1概述§15-2色谱分离原理§15-3色谱法基本理论§15-4色谱分离基本方程§15-5色谱定性分析§15-6色谱定量分析1§15-1概述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的技术。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1906年使用的色谱装置如图15-1所示。图15-1色谱原型一、色谱法他为了分离植物色素,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装有碳酸钙粉末的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由于不同的色素在碳酸钙颗粒表面的吸附力不同,随着淋洗的进行,不同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形成一圈圈不同颜色的色带,使各色素成分得到了分离。他将这种分离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2碳酸钙(固定相)色素混合液石油醚(流动相)1906年,Tsweet

发现色谱分离现象色谱柱色带3植物色素分离图示4Tswett将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很显然色谱法(Chromatography)这个词是由希腊语中“色”的写法(chroma)和“书写”(graphein)这两个词根组成的。由于Tswett的开创性工作,因此人们尊称他为"色谱学之父",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Tswett奖也成为了色谱界的最高荣誉奖。Chromatography5固定相(stationaryphase):CaCO3颗粒流动相(mobilephase):石油醚作用机理:分配吸附离子交换π-π相互作用被分析物:无色和有色化合物(80%的有机化合物)试样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也就是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分离柱中的两相间不断进行分配的过程。6在色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英国人A.J.P.Martin(马丁)和R.L.M.Synge(辛格),他们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1952年,因为他们对分配色谱理论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A.J.P.Martin

(1910-2002)R.L.M.Synge

(1914-1994)NobelPrizeinChemistry(1952)fortheinventionofpartitionchromatography.7色谱法的发展历史年代发明者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1906Tswett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出色谱概念。1931Kuhn,Lederer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a-、b-和g-胡萝卜素。使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1938Izmailov,Shraiber最先使用薄层色谱法。1938Taylor,Uray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了锂和钾的同位素。1941Martin,Synge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1944Consden等发明了纸色谱。1949Macllean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黏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进入实用阶段。1952Martin,James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了气-液分配色谱法。1956VanDeemter等提出色谱速率理论,并应用于气相色谱。1957Golay发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1959Porath,Flodin发表凝胶过滤色谱的报告。1964Moore发明凝胶渗透色谱。1965Giddings发展了色谱理论,为色谱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75Small发明了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强电解质为流动相,采用抑制型电导检测的新型离子色谱法。1981Jorgenson等创立了毛细管电泳法。8

9图15-2气相色谱仪101、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按流动相的状态分类: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二、色谱法的分类11

液相色谱:液固色谱液液色谱适用于高沸点、不易气化的、热不稳定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通常在室温条件下工作。超临界流体色谱气相色谱:气固色谱气液色谱适用于气体和低沸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可在不同操作温度条件下使用。12按分离柱不同可分为:柱色谱和平板色谱。2、按固定相所处的外形分类柱色谱又分为: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柱色谱;平板色谱又分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133.按组分在两相间的分离机理分类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空间排阻色谱等。141.分离效率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复杂混合物、性质相近的有机同系物及旋光异构体等。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4.应用范围广:几乎能分析所有的化学物质,无论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缺点: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色-质,色-红联用可解决这个问题。

三、色谱法的特点151.气相色谱法与分馏法的比较色谱分离比分馏快,得到的物质纯度比分馏法高。石油化学家采用分馏法花了20多年才鉴别出石油中的200余种组分,而当今采用毛细管GC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四.气相色谱分析法与其它方法比较16苯和环己烷的沸点仅差0.6℃,如用精馏分离柱进行分离是不可能的。环己烷苯173.气相色谱法与光谱、质谱分析法的比较光谱、质谱主要是定性分析工具,色谱是分离分析的工具。色谱法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它最擅长分离分析多组分的复杂体系。2.气相色谱法与经典化学分析的比较化学分析根据物质具有某种独特的化学性质来进行测定,而色谱分析能使许多化学性质相同/相似的复杂组分相互分离后测定。18§15-2色谱分离原理一、分离原理气相色谱分离过程是在色谱柱内完成的,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两者的分离机理不同。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颗粒,其分离是基于固体吸附剂对试样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不同。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由担体和固定液所组成,其分离是基于固定液对试样中各组分的溶解能力的不同。19

气相色谱分离过程当试样由载气携带进入色谱柱与固定相接触时,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随着载气的不断通入,被溶解或吸附的组分又从固定相中挥发或脱附,挥发或脱附下的组分随着载气向前移动时又再次被固定相溶解或吸附。随着载气的流动,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的过程反复地进行。由于组分性质的差异,固定相对它们的溶解或吸附能力将不同。易被溶解或吸附的组分,挥发或脱附较难,随载气移动的速度慢,在柱内停留的时间长。反之,不易被溶解或吸附的组分随载气移动的速度快,在柱内停留的时间短。所以,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性质不同的组分便彼此分离。20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

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作用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作用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211.分配系数K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15-1)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二、分配系数和分配比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即:22某组分K=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K值相差越大,越容易实现分离。试样一定时,K值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232.分配比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分配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总质量之比,用k表示: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分配容量。它是衡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值也取决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柱温、柱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体积有关。24填充柱(Packingcolumn):6~35毛细管柱(Capillarycolumn):50~1500式中VM为色谱柱中流动相体积;VS为色谱柱中固定相体积。相比(Phaseratio,β):反映各种色谱柱柱型及其结构特征。3、分配系数和分配比之间的关系=ms/mM25§15-3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图15-3气相色谱流出曲线26一、基线色谱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27二、峰高

从色谱峰顶点到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h)。28三、保留值1、用时间表示的保留值1)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时间。292)死时间(tM):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因为这种物质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故其流动速度将与流动相的流动速度相近。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度u0时,可用柱长L与

tM的比值计算。u0303)调整保留时间(tR'):

tR'=tR-tM31VR=tR×F02、用体积表示的保留值1)保留体积(

VR

):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

(F0为色谱柱出口处的流动相体积流速,单位:mL·min-1)3)调整保留体积(VR'):VR'=VR-VM=tR'

×F02)死体积(VM

):色谱柱内未被固定相占据的空隙体积VM=tM×F032

它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3、相对保留值r21组分2与组分1调整保留值之比:

相对保留值r21可作为衡量固定相选择性的指标,又称选择性因子。r21越大,相邻两组分的tR'相差越大,分离得越好;r21=1,两组分不能分离。335.保留值与分配比k

的关系4.保留值与分配系数K

的关系tR=tM(1+k)=k2k1——ktM=tR-tMtMVM34(1)标准偏差():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四、区域宽度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图15-5气相色谱流出曲线35(2)半峰宽(Y1/2):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它与标准偏差σ的关系是:

Y1/2=2.354图15-5气相色谱流出曲线36图15-5气相色谱流出曲线(3)峰底宽度(Y

):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它与标准偏差σ的关系是:

Y=437(1)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或位置),可以进行定性分析;(3)根据色谱峰的面积和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从色谱流出曲线中,可得到许多重要信息:38§15-4色谱法基本理论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因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为。39一、塔板理论塔板理论把色谱柱比作一个分馏塔,假设柱内有n个塔板,每个塔板高度称为理论塔板高度,用H表示,在每个塔板内,试样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并达到平衡,最后,挥发度大的组分和挥发度小的组分彼此分离,挥发度大的最先从塔顶(即柱后)逸出。尽管这个理论并不完全符合色谱柱的分离过程,色谱分离和一般的分馏塔分离有着重大的差别,但是因为这个比喻形象简明,因此几十年来一直沿用。40(3)以气相色谱为例,载气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ΔVm)。(4)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0号塔板上,而且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5)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一塔板上的量无关。(2)塔板内一部分空间由固定相占据,另一部分由流动相占据,称为板体积;(1)在柱内一小段长度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H。该理论假定:41当一个板体积(lΔV)的载气以脉动形式进入0号板时,就将气相中含有mm部分组分的载气顶到1号板上,此时0号板液相(或固相)中ms部分组分及1号板气相中的mm部分组分,将各自在两相间重新分配。故0号板上所含组分总量为0.5,其中气液(或气固)两相各为0.25而1号板上所含总量同样为0.5.气液(或气固)相亦各为0.25。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该组分的分布可计算如下:开始时,若有单位质量,即m=1(例1mg或1μg)的该组分加到第0号塔板上,分配平衡后,设k=1,即ms=mm故mm=ms=0.5。以后每当一个新的板体积载气以脉动式进入色谱柱时,上述过程就重复一次(见下表)。4243图15-4气相色谱分离过程4445色谱流出曲线将离开色谱柱物质的量作纵坐标,载气塔板体积做横坐标得到色谱图46随着脉冲载气的加入,组分从色谱柱出口流出进入检测器。实际上,组分在柱内的分布就是二项式的展开式:

p为组分分配在液相中的质量,q为组分分配在气相中的质量。当n>50,流出曲线的形状就呈对称分布,一般气相色谱柱的n约为103~106。47对于色谱过程而言,n很大,采用数学上近似处理方法,可推导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样品的浓度值:C-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样品的浓度;n-理论塔板数;m-溶质的质量;VR-溶质的保留体积;V-色谱流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保留体积。决定色谱峰最大浓度的因素:48则三者的关系为:色谱柱长:L;虚拟的塔板间距离:H;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理论塔板数与色谱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塔板理论—柱分离效能指标从上两式可以看出,色谱峰Y越小,n就越大,而H就越小,柱效能越高。

因此,n和H是描述柱效能的指标。Y49单位柱长的塔板数

n

越多,表明柱效越高。注意:同一色谱柱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塔板数。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则计算式如下:组分在tM

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有效塔板数有效塔板高度Y50塔板理论的特点:塔板理论是一种半经验理论,它初步揭示了色谱分离过程。塔板理论在色谱中的意义在于:色谱流出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塔板数n作为衡量柱效指标是有效的;浓度极大点的位置Cmax符合实验结果。51塔板理论的特点:1.当色谱柱长度一定时,塔板数n越大(塔板高度H越小),被测组分在柱内被分配的次数越多,柱效能则越高。2.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分配系数不同,用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衡量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

523.柱效不能表示被分离组分的实际分离效果,当两组分的分配系数K相同时,无论该色谱柱的塔板数多大,都无法分离。4.塔板理论无法解释同一色谱柱在不同的载气流速下柱效不同的实验结果,也无法指出影响柱效的因素及提高柱效的途径。塔板理论的特点:53二、速率理论前面已知,用塔板理论来说明色谱柱内各组分的分离过程并不合理,因为色谱柱内并没有塔板。当同一试样进入同一色谱柱,当流动相速度变化时,得到不同的色谱图。测得的n和H也不同,充分说明塔板理论不足以说明色谱柱的分离过程。1956年荷兰学者VanDeemter等人在研究气液色谱时提出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它是在吸收了塔板理论中塔板高度概念的同时,考虑了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指出理论塔板高度是峰展宽的量度,导出了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式,即速率理论。54速率理论—影响柱效的因素H:理论塔板高度;u:载气的线速度(cm·s-1);A:涡流扩散项;B:分子扩散项系数;C:传质阻力项系数荷兰VanDeemter

速率方程(也称范·弟姆特方程式):

H=A+B/u+

Cu

551.涡流扩散项(A)气体碰到填充物颗粒时,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使试样在气相中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引起色谱峰的扩张。56A=2λdpλ:固定相的填充不规则因子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对于毛细管柱,A=0涡流扩散项系数572.分子扩散项(B/u)纵向分子扩散是由浓度梯度造成的。组分从柱人口加入,其浓度分布的构型呈“塞子”状。它随着流动相向前推进,由于存在浓度梯度,“塞子”必然自发地向前和向后扩散,造成谱带展宽。58B=2γ

Dgγ:组分分子在柱内扩散路径的弯曲程度有关的因子Dg:试样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填充柱色谱:γ=0.5~0.7毛细管柱:γ=1分子扩散项系数59(1)存在着浓度差,产生纵向扩散;(2)扩散导致色谱峰变宽,H↑(n↓),分离变差;(3)分子扩散项与流速有关,流速↓,滞留时间↑,扩散↑;(4)扩散系数:Dg∝(M载气)-1/2;M载气↑,B值↓B=2γ

Dg分子扩散项系数60分子扩散项B/u(纵向扩散项)与载气分子量,温度,压力和流速有关。

减小纵向扩散项B/u采取措施:①适当提高流动相流速u,减小保留时间;②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气体作流动相;③适当降低柱温Tc。gg613.传质阻力项(Cu)以气相色谱为例,传质阻力系数C等于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l之和:C=Cg+Cl62有的分子还来不及进入两相界面,就被气相带走(Cg);有的则进人两相界面又来不及返回气相(Cl)。这样,使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到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从而使色谱峰变宽。担体(Substrate)固定液(Liquidstationaryphase)组分(Component)uCCuClg)(+=dpdf63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为式中k为容量因子气相传质阻力:是指组分分子由气相移动到气液两相界面进行交换,这一传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64由上式看出,气相传质阻力与填充物粒度dp的平方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流中的扩散系数Dg成反比。因此,采用粒度小的填充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如氢气)做载气,可他Cg减小,提高柱效。

固定相颗粒越小dp↓,Cg↓;Dg↑,Cg↓65Dl为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Dl↑,Cl↓液相传质阻力:组分分子由气液两相界面扩散至固定液内部,进行质量交换达到分配平衡后,再返回气液两相界面的传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df为固定相液膜厚度,df↓,Cl↓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1为66

由上式看出,固定相的液膜厚度df薄,组分在液相的扩散系数D1大,则液相传质阻力就小。降低固定液的含量,可以降低液膜厚度,但k值随之变小,又会使C1增大。当固定液含量一定时,液膜厚度随载体的比表面积增加而降低,因此,一般采用比表面积较大的载体来降低液膜厚度,但比表面太大,由于吸附造成拖尾峰,也不利分离。虽然提高柱温可增大Dl,但会使k值减小,为了保持适当的Cl值,应控制适宜的柱温。67

H=A+B/u+Cu

将上面式总结,即可得气液色谱速率板高方程这一方程对选择色谱分离条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它指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填料颗粒的大小,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的影响。68讨论:影响柱效的因素1.被分离组分分子在色谱柱内运行的多路径、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4.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69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载气流速高时:

传质阻力项是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载气流速低时:

分子扩散项成为影响柱效的主要因素,流速,柱效。

H=A+B/u+Cu

HuACBuopt.Hmim70载气流速与柱效——最佳流速H-u曲线与最佳流速:

由于流速对这两项完全相反的作用,流速对柱效的总影响使得存在着一个最佳流速值,即速率方程式中塔板高度对流速的一阶导数有一极小值。以塔板高度H对应载气流速u作图,曲线最低点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

H=A+B/u+Cu

综合考虑:u实际稍高于uopt1.右侧曲线斜率小,u稍变不会引起H的大变化2.为提高分析速度,因为u↑,则tR↓71

右图说明了柱效和选择性对分离的影响。§15-4色谱分离基本方程(a)两色谱峰距离近并且峰形宽。两峰严重相叠,这表示选择性和柱效都很差。(b)虽然两峰距离拉开了,但峰形仍很宽,说明选择性好,但柱效低。(c)分离最理想,说明选择性好,柱效也高。72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①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②△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完全分离;③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④△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分离度示意图由此可见,单独用柱效或选择性不能真实反映组分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故需引人一个综合性指标——分离度R。73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分离度是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性的指标,称总分离效能指标。

分离度又叫分辨率,它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即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分离度Y1Y274当两峰等高,峰形对称且符合正态分布时:Rs

=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Rs

=1,分离程度98%;Rs

=1.5,达99.7%(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75二、色谱分离基本方程柱效能:

n有效越大,越有利于分离;选择性:

r21是两种组分能否分离的依据;

Rs是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可以判断物质在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反应了柱效能与选择性影响的总和。

分离度:76114kknRs+-=r21r21Y1Y2实际上,分离度受柱效(n)、选择因子(r21)和容量因子(k)三个参数的控制。由上式,得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分离度Rs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影响分离度的诸因素。对于难分离物质对,由于它们的分配系数差别小,可合理地假设k1≈k2=k,Y1≈Y2=Y。77114kknRs+-=r21r21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用n有效,代替n。可以看出,后者为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又一表达式。有效nkkn·+=2)1(处理上式可得)1(4r21r21-·=有效nRs78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

由分离方程式看出,具有一定相对保留值r21的物质对,分离度直接和有效塔板数有关,说明有效塔板数能正确地代表柱效能。)1(4r21r21-·=有效nRs而分离方程式表明分离度与理论塔板数的关系还受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当固定相确定,被分离物质对的r21确定后,分离度将取决于n。79虽说用较长的柱可以提高分离度,但延长了分析时间。因此提高分离度的好方法是制备出一根性能优良的柱子,通过降低板高H,以提高分离度。2121221)(LLnnRsRs==这时,对于一定理论板高的柱子,分离度的平方与柱长成正比,即114kknRs+-=r21r2180由基本色谱方程式判断,当r21=1时,Rs=0,这时,无论怎样提高柱效也无法使两组分分离。)1(4r21r21-·=有效nRs2.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显然,r21大,选择性好,对分离越有利。研究证明,r21的微小变化,就能引起分离度的显著变化。一般通过改变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和组成或降低柱温,可有效增大r21值。81柱效能n有效很大,选择因子r21接近于1,可能分不开柱效能n有效很大,选择因子r21很大,分离得很好柱效能n有效很大,选择因子r21等于1,一定分不开柱效能n有效很小,选择因子r21接近于1,一定分不开柱效能n有效很小,选择因子r21很大,可能分开)1(4r21r21-·=有效nRs823.分离度与容量因子的关系如果设:

则分离方程式写成

r21r21114kknRs+-=r21r2183

由上述R/Q-k的曲线图看出:当k>10时,随容量因子增大,分离度的增长是微乎其微的。一般取k为2~10最宜。

对于GC,通过提高温度,可选择合适的k值,以改进分离度。

而对于LC,只要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就能有效地控制k值。它对LC的分离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84将上式变换形式可得:)1(4r21r21-·=有效nRs85例题: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1.5。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0.1cm,柱长应是多少?解:r21=100/85=1.18

n有效=16R2[r21/(r21—1)]2

=16×1.52×(1.18/0.18)2

=1547(块)

L有效=n有效·H有效=1547×0.1=155cm

即柱长为1.55m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86“相同的色谱条件”samplestandard§15-5气相色谱定性分析一、利用纯物质对照定性通过比较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87峰高加入法进样量“低”二、利用加入纯物质峰高增加定性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峰高增加的组分可能为这种纯物质。88四、利用保留指数定性保留指数又称Kováts指数(柯瓦茨指数),是一种重现性较好的定性参数。保留指数测定方法:将正构烷烃作为标准,规定其保留指数为分子中碳原子个数乘以100(如正己烷的保留指数为600)。三、利用相对保留值定性

相对保留值r21仅与柱温和固定液性质有关。在许多色谱手册和书籍中,都列有各种物质在不同固定液上的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定性鉴定。89其它物质的保留指数(IX)是通过选定两个相邻的正构烷烃,其分别具有Z和Z+1个碳原子。被测物质X的调整保留时间应在相邻两个正构烷烃的调整保留值之间,如图15-8所示:进样空气峰tR(Z)tR(x)tR(Z+1)图15-9保留指数测定示意图五、利用与其他分析仪器联用的定性方法色质谱联用仪;色谱-红外光谱仪联用仪。90§15-6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定量依据:在一定操作条件下,检测器的响应信号与进入检测器的被测组分的质量(或浓度)成正比:mi=fiAi式中:mi为被测组分i的质量;Ai为被测组分i的峰面积;fi为被测组分i的校正因子。91此法算出的面积是实际峰面积的0.94倍:一、峰面积的测量

1、峰高(h)乘半峰宽(Y1/2)法:A=hY1/2A=1.065hY1/2

在作相对计算时1.065可略去。近似将色谱峰当作等腰三角形。92自动处理数据,报出分析结果。当峰形不对称时,可在峰高0.15和0.85处分别测定峰宽,由下式计算峰面积:当操作条件严格不变时,色谱峰的半峰宽相同,所以在峰形狭窄时,峰高定量法比面积定量法更准确。3、峰高表示峰面积法:2、峰高乘平均峰宽法:A=h(Y0.15+Y0.85)/24、自动积分和微机处理法:93二、定量校正因子1.绝对校正因子

试样中各组分质量与其色谱峰面积成正比,即:mi=fi·Ai系数fi:绝对校正因子,单位面积对应的物质量:f

i=m

i/Ai绝对校正因子与检测器响应值成倒数关系:f

i=1/Si绝对校正因子fi与仪器灵敏度及操作条件有关,不易准确测定,也无法直接应用。942.相对校正因子当mi、mS以摩尔为单位时,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称为相对摩尔校正因子;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f

i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fs之比:当mi、ms用质量单位时,以f

/m表示,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称为相对质量校正因子;95由于相对校正因子值只与被测物和标准物及检测器的类型有关,与操作条件无关,可通过文献查出引用。相对校正因子也可通过实验测出: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待测组分和标准物质的纯物质mi、ms,混合后注入色谱仪一定量,出峰后分别测量峰面积Ai,As。标准物:FID正庚烷TCD苯96

归一化法仅适用于试样中所有组分全部出峰的情况。简便、准确,进样量的准确性和操作条件的变动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1.归一化法三、常用的定量方法972.外标法

外标法也称为标准曲线法。.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Awi图15-11外标法标准曲线98内标物要满足以下要求:(1)试样中不含有该物质;(2)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3)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4)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对组分峰无影响。3.内标法适用于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只需对试样中某几个有色谱峰的组分进行定量的情况。99试样配制:准确称取一定量的试样m,加入一定量内标物mS。若将内标法中的试样取样量和内标物加入量固定,则:特点:内标法的准确性较高,操作条件和进样量的稍许变动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每个试样的分析,都要进行两次称量,不适合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计算式:优点:简便,受操作条件影响小,不需准确进样,无须另外测定校正因子,适于生产控制分析。100101102103解:不饱和度(1)3030,1610,1510,1450cm-1为苯环的和,可能含有苯环。(2)2220cm-1为(3)815cm-1为对位取代苯 (4)分子中除之外还有-CH3,2920,1380cm-1为-CH3的吸收特征峰, 故此化合物的结构为:其熔点符合。,可能为芳腈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8H7N,熔点为29℃,其红外光谱如下图。试根据所标的主要吸收峰解析其结构。

104(1)1500-1300cm-1

δC-H

-CH31380cm-1(S)和1460cm-1(M)两个峰异丙基:1460cm-1,1380cm-1,分裂为两个强度相等的吸收峰,(C-C骨架振动峰在1170cm-1,1150cm-1处肩峰)叔丁基:1460cm-1,1380cm-1,分裂为强度不等两个吸收峰,低波数峰高

(C-C骨架振动峰在1250cm-1,1200cm-1处中等强度峰)4.X-Y伸缩振动,X-H变形振动区(1650-600cm-1)指纹区(1300600cm-1),较复杂。C-H,N-H的变形振动;C-O,C-X的伸缩振动;C-C骨架振动等。精细结构的区分。105教材:

p112,倒数第9行,例2,

1193cm-1。

p113,图10-2,

1168cm-1。

p118,倒数第8行,

1170,1150cm-1。106解:不饱和度(1)3080,1600,1500,1450cm-1为苯环的和(2)760cm-1,690cm-1(3)1745cm-1为羰基的(4)1255cm-1(宽、强),1110cm-1为酯的故此化合物的结构可能为,可能含有苯环。,为单取代苯2、分子式为C9H10O2的化合物红外光谱如下图,试推测其结构。107酯基1740酯羰基,何酸可看碳氧展。1180甲酸酯,1190是丙酸,1220乙酸酯,1250芳香酸。1600兔耳峰,常为邻苯二甲酸。108

乙酸乙酯的红外光谱图1743cm-1为C=O伸缩振动,1243,1048cm-1为C-O-C的不对称和对称伸缩伸缩振动。109

苯甲醛的红外光谱图2820、2738cm-1为醛基的C-H伸缩振动,1703cm-1是C=O伸缩振动,1597,1584,1456cm-1为苯环的骨架振动,746,688cm-1说明为单取代结构。110解:不饱和度,可能含有苯环。(1)3010,1615,1500,1460cm-1为苯环的和(2)750cm-1,690cm-1为,单取代苯

(3)3350cm-1(宽、强)为,示有-OH存在

(4)1050cm-1为伯醇(5)2935cm-1,2855cm-1为烷烃基,1460cm-1为(6)由减去上述结构:故此化合物的结构为

3、试推断分子式为C8H10O的结构式。111醇羟基醇酚羟基易缔合,三千三处有强峰。C-O伸展吸收大,伯仲叔醇位不同。1050伯醇显,1100乃是仲,1150叔醇在,1230才是酚。112红外光谱识谱法识图先学饱和烃,三千以下看峰形。2960、2870是甲基,2930、2850亚甲峰。1470碳氢弯,1380甲基显。二个甲基同一碳,1380分二半。甲基113=CH在3018cm-1,骨架振动在1606、1495及1466cm-1,四个邻接氢的吸收在742cm-1。114解:不饱和度,为饱和化合物。

(1)3360cm-1(宽、强)为,示有-OH存在

(2)1150cm-1为叔醇(3)2960cm-1为(CH3),1475cm-1为(CH3)(4)1380cm-1附近有两个一强一弱的峰,并伴有1235cm-1,1200cm-1碳骨架振动吸收峰故此化合物的结构为4、根据下列红外光谱,推断分子式为C4H10O的结构式。115(1)1500-1300cm-1

δC-H

-CH31380cm-1(S)和1460cm-1(M)两个峰异丙基:1460cm-1,1380cm-1,分裂为两个强度相等的吸收峰,(C-C骨架振动峰在1170cm-1,1150cm-1处肩峰)叔丁基:1460cm-1,1380cm-1,分裂为强度不等两个吸收峰,低波数峰高

(C-C骨架振动峰在1250cm-1,1200cm-1处中等强度峰)4.X-Y伸缩振动,X-H变形振动区(1650-600cm-1)指纹区(1300600cm-1),较复杂。C-H,N-H的变形振动;C-O,C-X的伸缩振动;C-C骨架振动等。精细结构的区分。116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磁共振成像发生事件作者或公司磁共振发展史1946发现磁共振现象BlochPurcell1971发现肿瘤的T1、T2时间长Damadian1973做出两个充水试管MR图像Lauterbur1974活鼠的MR图像Lauterbur等1976人体胸部的MR图像Damadian1977初期的全身MR图像

Mallard1980磁共振装置商品化1989

0.15T永磁商用磁共振设备中国安科

2003诺贝尔奖金LauterburMansfierd时间MR成像基本原理实现人体磁共振成像的条件:人体内氢原子核是人体内最多的物质。最易受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磁共振现象(没有核辐射)有一个稳定的静磁场(磁体)梯度场和射频场:前者用于空间编码和选层,后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之形成磁共振现象信号接收装置:各种线圈计算机系统:完成信号采集、传输、图像重建、后处理等

人体内的H核子可看作是自旋状态下的小星球。自然状态下,H核进动杂乱无章,磁性相互抵消zMyx进入静磁场后,H核磁矩发生规律性排列(正负方向),正负方向的磁矢量相互抵消后,少数正向排列(低能态)的H核合成总磁化矢量M,即为MR信号基础ZZYYXB0XMZMXYA:施加90度RF脉冲前的磁化矢量MzB:施加90度RF脉冲后的磁化矢量Mxy.并以Larmor频率横向施进C:90度脉冲对磁化矢量的作用。即M以螺旋运动的形式倾倒到横向平面ABC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能量

三、弛豫(Relaxation)回复“自由”的过程

1.

纵向弛豫(T1弛豫):

M0(MZ)的恢复,“量变”高能态1H→低能态1H自旋—晶格弛豫、热弛豫

吸收RF光子能量(共振)低能态1H高能态1H

放出能量(光子,MRS)T1弛豫时间:

MZ恢复到M0的2/3所需的时间

T1愈小、M0恢复愈快T2弛豫时间:MXY丧失2/3所需的时间;T2愈大、同相位时间长MXY持续时间愈长MXY与S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磁共振诊断基于此两种标准图像磁共振常规h检查必扫这两种标准图像.T1的长度在数百至数千毫秒(ms)范围T2值的长度在数十至数千毫秒(ms)范围

在同一个驰豫过程中,T2比T1短得多

如何观看MR图像:首先我们要分清图像上的各种标示。分清扫描序列、扫描部位、扫描层面。正常或异常的所在部位---即在同一层面观察、分析T1、T2加权像上信号改变。绝大部分病变T1WI是低信号、T2WI是高信号改变。只要熟悉扫描部位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表现,通常病变与正常组织不会混淆。一般的规律是T1WI看解剖,T2WI看病变。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空间分辨力,对比分辨力一、如何确定MRI的来源(一)层面的选择1.MXY产生(1H共振)条件

RF=ω=γB02.梯度磁场Z(GZ)

GZ→B0→ω

不同频率的RF

特定层面1H激励、共振

3.层厚的影响因素

RF的带宽↓

GZ的强度↑层厚↓〈二〉体素信号的确定1、频率编码2、相位编码

M0↑--GZ、RF→相应层面MXY----------GY→沿Y方向1H有不同ω

各1H同相位MXY旋进速度不同同频率一定时间后→→GX→沿X方向1H有不同ω沿Y方向不同1H的MXYMXY旋进频率不同位置不同(相位不同)〈三〉空间定位及傅立叶转换

GZ----某一层面产生MXYGX----MXY旋进频率不同

GY----MXY旋进相位不同(不影响MXY大小)

↓某一层面不同的体素,有不同频率、相位

MRS(FID)第三节、磁共振检查技术检查技术产生图像的序列名产生图像的脉冲序列技术名TRA、COR、SAGT1WT2WSETR、TE…….梯度回波FFE快速自旋回波FSE压脂压水MRA短TR短TE--T1W长TR长TE--T2W增强MR最常用的技术是:多层、多回波的SE(spinecho,自旋回波)技术磁共振扫描时间参数:TR、TE磁共振扫描还有许多其他参数:层厚、层距、层数、矩阵等序列常规序列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FE)反转恢复(IR),脂肪抑制(STIR)、水抑制(FLAIR)高级序列水成像(MRCP,MRU,MRM)血管造影(MRA,TOF2D/3D)三维成像(SPGR)弥散成像(DWI)关节运动分析是一种成像技术而非扫描序列自旋回波(SE)必扫序列图像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目前只用于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FSE)必扫序列成像速度快多用于T2加权像梯度回波(GE)成像速度快对出血敏感T2加权像水抑制反转恢复(IR)水抑制(FLAIR)抑制自由水梗塞灶显示清晰判断病灶成份脂肪抑制反转恢复(IR)脂肪抑制(STIR)抑制脂肪信号判断病灶成分其它组织显示更清晰血管造影(MRA)无需造影剂TOF法PC法MIP投影动静脉分开显示水成像(MRCP,MRU,MRM)含水管道系统成像胆道MRCP泌尿路MRU椎管MRM主要用于诊断梗阻扩张超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任意方位重建窄间距重建技术大大提高对小器官、小病灶的诊断能力三维梯度回波(SPGR) 早期诊断脑梗塞

弥散成像MRI的设备一、信号的产生、探测接受1.磁体(Magnet):静磁场B0(Tesla,T)→组织净磁矩M0

永磁型(permanentmagnet)常导型(resistivemagnet)超导型(superconductingmagnet)磁体屏蔽(magnetshielding)2.梯度线圈(gradientcoil):

形成X、Y、Z轴的磁场梯度功率、切换率3.射频系统(radio-frequencesystem,RF)

MR信号接收二、信号的处理和图象显示数模转换、计算机,等等;MRI技术的优势1、软组织分辨力强(判断组织特性)2、多方位成像3、流空效应(显示血管)4、无骨骼伪影5、无电离辐射,无碘过敏6、不断有新的成像技术MRI技术的禁忌证和限度1.禁忌证

体内弹片、金属异物各种金属置入:固定假牙、起搏器、血管夹、人造关节、支架等危重病人的生命监护系统、维持系统不能合作病人,早期妊娠,高热及散热障碍2.其他钙化显示相对较差空间分辨较差(体部,较同等CT)费用昂贵多数MR机检查时间较长1.病人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最好更衣,以免金属物被吸入磁体而影响磁场均匀度,甚或伤及病人。2.扫描过程中病人身体(皮肤)不要直接触碰磁体内壁及各种导线,防止病人灼伤。3.纹身(纹眉)、化妆品、染发等应事先去掉,因其可能会引起灼伤。4.病人应带耳塞,以防听力损伤。扫描注意事项颅脑MRI适应症颅内良恶性占位病变脑血管性疾病梗死、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等颅脑外伤性疾病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等感染性疾病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等脱髓鞘性或变性类疾病多发性硬化(MS)等先天性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脊柱和脊髓MRI适应证1.肿瘤性病变椎管类肿瘤(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椎骨肿瘤(转移性、原发性)2.炎症性疾病脊椎结核、骨髓炎、椎间盘感染、硬膜外脓肿、蛛网膜炎、脊髓炎等3.外伤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血肿、脊髓损伤等4.脊柱退行性变和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变性、膨隆、突出、游离,各种原因椎管狭窄,术后改变,5.脊髓血管畸形和血管瘤6.脊髓脱髓鞘疾病(如MS),脊髓萎缩7.先天性畸形胸部MRI适应证呼吸系统对纵隔及肺门区病变显示良好,对肺部结构显示不如CT。胸廓入口病变及其上下比邻关系纵隔肿瘤和囊肿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其他较CT无明显优越性心脏及大血管大血管病变各类动脉瘤、腔静脉血栓等心脏及心包肿瘤,心包其他病变其他(如先心、各种心肌病等)较超声心动图无优势,应用不广腹部MRI适应证主要用于部分实质性器官的肿瘤性病变肝肿瘤性病变,提供鉴别信息胰腺肿瘤,有利小胰癌、胰岛细胞癌显示宫颈、宫体良恶性肿瘤及分期等,先天畸形肿瘤的定位(脏器上下缘附近)、分期胆道、尿路梗阻和肿瘤,MRCP,MRU直肠肿瘤骨与关节MRI适应证X线及CT的后续检查手段--钙质显示差和空间分辨力部分情况可作首选:1.累及骨髓改变的骨病(早期骨缺血性坏死,早期骨髓炎、骨髓肿瘤或侵犯骨髓的肿瘤)2.结构复杂关节的损伤(膝、髋关节)3.形状复杂部位的检查(脊柱、骨盆等)软件登录界面软件扫描界面图像浏览界面胶片打印界面报告界面报告界面2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概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2/3发生在切口医疗费用的增加病人满意度下降导致感染、止血和疼痛一直是外科的三大挑战,止血和疼痛目前已较好解决感染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4%~16%,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居院内感染第3位严重手术部位的感染——病人的灾难,医生的梦魇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

手术部位感染的40%–60%可以预防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外科医生的困惑★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预防什么感染?★哪些情况需要抗生素预防?★怎样选择抗生素?★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要用多长时间?定义:指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分类: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SSI定义和分类二、SSI诊断标准——切口浅部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红热,肿胀,疼痛或压痛,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则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注意: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二、SSI诊断标准——切口深部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为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注意: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

二、SSI诊断标准—器官/腔隙感染

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

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人工植入物:指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等二、SSI诊断标准—器官/腔隙感染

不同种类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感染有:

腹部:腹腔内感染(腹膜炎,腹腔脓肿)生殖道: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盆腔脓肿血管:静脉或动脉感染三、SSI的发生率美国1986年~1996年593344例手术中,发生SSI15523次,占2.62%英国1997年~2001年152所医院报告在74734例手术中,发生SSI3151例,占4.22%中国?SSI占院内感染的14~16%,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三、SSI的发生率SSI与部位:非腹部手术为2%~5%腹部手术可高达20%SSI与病人:入住ICU的机会增加60%再次入院的机会是未感染者的5倍SSI与切口类型:清洁伤口 1%~2%清洁有植入物 <5%可染伤口<10%手术类别手术数SSI数感染率(%)小肠手术6466610.2大肠手术7116919.7子宫切除术71271722.4肝、胆管、胰手术1201512.5胆囊切除术8222.4不同种类手术的SSI发生率:三、SSI的发生率手术类别SSI数SSI类别(%)切口浅部切口深部器官/腔隙小肠手术6652.335.412.3大肠手术69158.426.315.3子宫切除术17278.813.57.6骨折开放复位12379.712.28.1不同种类手术的SSI类别:三、SSI的发生率延迟愈合疝内脏膨出脓肿,瘘形成。需要进一步处理这里感染将导致:延迟愈合疝内脏膨出脓肿、瘘形成需进一步处理四、SSI的后果四、SSI的后果在一些重大手术,器官/腔隙感染可占到1/3。SSI病人死亡的77%与感染有关,其中90%是器官/腔隙严重感染

——InfectControlandHospEpidemiol,1999,20(40:247-280SSI的死亡率是未感染者的2倍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1)病人因素: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肥胖、吸烟、其他部位有感染灶、已有细菌定植、免疫低下、低氧血症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2)术前因素: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对有指征者未用抗生素预防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3)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术中发生明显污染置入人工材料、组织创伤大止血不彻底、局部积血积液存在死腔和/或失活组织留置引流术中低血压、大量输血刷手不彻底、消毒液使用不当器械敷料灭菌不彻底等手术特定时间是指在大量同种手术中处于第75百分位的手术持续时间其因手术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超过T越多,SSI机会越大五、导致SSI的危险因素(4)SSI危险指数(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制定):病人术前已有≥3种危险因素污染或污秽的手术切口手术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T)

(或一般手术>2h)六、预防SSI干预方法根据指南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正确脱毛方法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维持手术患者的正常体温血糖控制氧疗抗菌素的预防/治疗预防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前给药治疗

在污染细菌接触宿主手术部位后给药

防患于未然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86预防和治疗性抗菌素使用目的:清洁手术:防止可能的外源污染可染手术:减少粘膜定植细菌的数量污染手术:清除已经污染宿主的细菌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187需植入假体,心脏手术、神外手术、血管外科手术等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抗菌素使用指征:可染伤口(Clean-contaminatedwound)污染伤口(Contaminatedwound)清洁伤口(Cleanwound)但存在感染风险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预防性抗菌素显示有效的手术有:妇产科手术胃肠道手术(包括阑尾炎)口咽部手术腹部和肢体血管手术心脏手术骨科假体植入术开颅手术某些“清洁”手术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对哪些病人有用?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种类选择?使用单次还是多次?采用怎样的给药途径?六、预防SSI干预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

理想的给药时间?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最佳的给药时机研究显示:切皮前45~75min给药,SSI发生率最低,且不建议在切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