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1页
《宗教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2页
《宗教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3页
《宗教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4页
《宗教人类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5《宗教学与宗教人类学》教学大纲ReligionandReligiousAnthropology【课程编号】BJ29618【课程类别】考查课【学分数】3【先修课程】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基础【学时数】51【适用专业】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一、教学目的、任务本课程在讲授人类世界宗教知识的基础上,主要讨论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人类学的基本框架、宗教的起源、原生性宗教、创生性宗教、宗教信仰与宗教实践、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以及宗教人类学三大派别(涂尔干学派、韦伯学派、马克思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宗教理论。对于该等学派学者提出的有关“宗教”、“巫术”、“神话”、“象征”、“仪式”、“信仰”、“崇拜”、“朝圣”等概念进行讨论外,还注重中国的宗教研究与本土观念之发展,以鼓励学生在理论与现象之间作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发展更适合西方与非西方宗教完整的解释观念。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分析宗教人类学中的重要论题的运思路径,理解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宗教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阅读教学参考书,认真做好课前知识准备和课后的知识扩充;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绪论1学时主要内容:本“绪论”讲授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学习宗教人类学的目的、意义。(二)第一章人类的宗教15学时主要内容:绪论部分主要叙述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其他传统宗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神道教、摩尼教,中国民间宗教,以及新兴宗教等宗教的历史与现状、传播与扩张、教义、教规、组织、经典、节庆、圣地。第一节世界性宗教第二节其他传统宗教第三节道教第四节中国民间宗教第五节新兴宗教第六节当代邪教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用一种“宽容与理性”的心态,看待与研究宗教,对当今世界“万花筒”般的人类宗教现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其它教学环节:举办“秘密宗教”专题讲座(三)第二章宗教人类学要义3学时主要内容:本章讨论宗教、宗教人类学的定义、宗教的构成要素,叙述宗教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流派、研究框架。第一节何为宗教人类学第二节宗教人类学史略第三节宗教人类学的理论第四节宗教人类学的框架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宗教的定义、宗教“四要素说”,了解宗教人类学的历史、理论流派,以及宗教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第三章宗教的起源与类型3学时主要内容:本章根据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叙述宗教是如何起源的、宗教起源的理论(自然神话论、万物有灵论、泛生论、图腾论),以及宗教类型的划分。第一节宗教的起源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理论第三节宗教的分类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宗教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的宗教有哪些类型,特别要理解“制度化宗教”与“扩散型宗教”、“世界宗教”与“原初宗教”、“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等概念的内涵。(五)第四章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与祭仪12学时主要内容:本章叙述建立在“超自然存在”基础上诸种“弥散型宗教”(泛灵信仰、泛生信仰、图腾信仰、祖灵信仰、巫术信仰、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表达方式,宗教仪式的基本要素、结构、类型、功能,以及宗教神职人员的分类与角色。第一节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第二节对超自然存在的实践第三节宗教仪式的执行者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弥散型宗教”的类型,理解“巫术”、“图腾”、“祖先崇拜”、“民间信仰”、“仪式”等重要宗教概念的内涵,以及仪式的结构、分类、功能,特别要理解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和把握李亦园先生所提出的“三层和谐”理念。其他教学环节:举办“人类学巫术研究综述”专题讲座,讨论“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六)第五章宗教的象征3学时主要内容:本章讨论宗教仪式中象征的性质与功能、分类与意义,文化建构下的“神圣空间”与“神圣时间”,研究宗教象征的路径,以及象征在宗教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宗教祭祀的象征意义,以及宗教仪式“阈限”阶段的象征意义。其他教学环节:讨论“宗教仪式中祭品的象征意义”(七)第六章宗教与人类社会9学时主要内容:本章简要介绍宗教与社会控制、宗教与战争、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宗教与社会控制第二节宗教与战争第三节宗教与政治第四节宗教与经济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宗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八)第七章宗教运动与社会变革5学时主要内容:本章叙述宗教运动与社会运动、宗教运动中的群体心理、宗教与社会叛乱活动、宗教复兴运动、宗教复兴的类型、宗教运动的进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宗教复兴”、“鬼舞宗教”、“船货运动”、“本土化运动”、“千禧年运动”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宗教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塔利班”运动与宗教复兴运动之间的联系。其他教学环节:讨论“宗教与社会叛乱”四、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掌握“宗教”、“世界宗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制度化宗教”、“扩散型定型”、“自然宗教”、“人为宗教”、“泛灵信仰”、“泛生信仰”、“图腾”、“民间信仰”、“巫术”、“萨满”、“仪式”、“神圣”、“世俗”、“鬼舞宗教”、“船货运动”、“本土化运动”、“千禧年运动”等重要宗教概念的内涵;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神道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的教义、教规、组织、经典、神职人员、宗教圣地;理解吕大吉的“宗教四要素”说;厘清宗教人类学的理论流派、宗教产生的理论、人类学仪式理论、宗教运动理论;把握宗教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怎样通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锡克教、犹太教、神道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等宗教的教义、教规、组织、经典、节庆、圣地来理解宗教的构成要素,以及正确区分“制度宗教”与“扩散型宗教”、“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等概念;如何通过考古学、民族学资料证明宗教出现的标志,以及让学生理解宗教产生的理论、宗教类型的划分;如何通过“信仰”与“仪式”让学生理解宗教体系,以及信仰的表达、仪式的结构;怎样能够在宗教仪式的结构中,寻求宗教的象征意义;怎样让学生走出以往的误区,正确理解宗教的功能、宗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怎样让学生通过“宗教复兴运动”的学习,理解当代社会的宗教复兴现象,以及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授课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如前所述,课程实践有:(1)实践环节:课堂提问、简短讨论;组织学生就自己家乡的宗教现象进行评介;如有相关配套经费,安排一次所在班级全体同学参加的田野工作实践。(2)检查方式:在教学中体现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加强课堂对话意识。经常随堂组织简短的课堂讨论。讨论部分的评估,既考查学生的发言准备情况,又考查他们的发言水平,包括观点、思路、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等。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实践,在学期末写1篇学习心得。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出勤考核、课堂表现、期末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判,它们所占分值分别为10%、10%、20%、60%。期末每位同学结合本课程的学习,按专业论文写作要求写1篇心得体会,字数要在3000字以上,要求用A4纸幅面打印。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一)教材1.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2.菲奥纳·鲍伊著:《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布林·莫利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二)参考书目1.陈浩:《宗教文化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戴康生主编:《当代新兴宗教》,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3.杜继文等:《佛教史》,杭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高师宁:《新兴宗教初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5.吉田祯吾著:《宗教人类学》,王子今译、周苏平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史》,杭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李亦园:《宗教与神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李亦园:《宗教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李亦园:《信仰与文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3年。9.刘平:《中国秘密宗教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濮文起主编:《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1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13.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杭州: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4.史宗主编:《20世纪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15.约翰·B·诺斯、戴维·S·诺斯著:《人类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6.维克多·特纳著:《仪式过程》,黄剑波等译,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