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_第1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_第2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_第3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_第4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岑嘉州诗集》序(唐)杜确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讲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属:这些人近建安之遗范矣遗范:遗存风范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担任官职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假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认为,自宫体诗以来人们做诗致力于铺陈华丽,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也不被看重。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风气渐渐改变。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只是没过多久,岑参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答案】(1)D(2)B(3)C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②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解析】【分析】(1)D项,“假:假意”错误,依据“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故"假"的意思是:借助、依仗。故选DoA项,其:代词,代指岑参/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B项,贝V: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于:连词,与、同/介词,表示被动,被。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oC项,“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错误,依据第四段“旋轸有日,犯軷俟时,吉往凶归”和注解可知,岑参遇上动乱延误了回京时间,然后死在了异乡。又依据“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可知,"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的是岑参的嫡长子岑佐公。故选Co注意抓住动词,“观览”的主语是“后之词人”,且“后之词人有所观览”都是“倘(假设)领起的,故“观览”后断句,(注意,为了突出人物“后之词人”,“词人”后面也可以断句);接着抓"……者……之”的句式结构反复出现,构成整句,故可知"之韵”“之色”后都要断句;“足以”足够用来,表目的,“莹彻心府”“发挥高致”都是对应的目的,但要注意语气词"焉"用在句末,故"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后面分别都要断句。考生据此可以准确断句。(5)①其:其中;敦尚:崇尚;颇:很;存规正:使文风规正;者:……的人;为当时所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由是:从此。②绝笔:停下笔、搁笔;贝y:就;虽:即使;闾里士庶:平民百姓;莫不:无不;讽诵:吟诵。故答案为:(1)D;QB;⑶C;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⑸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②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参考译文】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庚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的诗歌,叫做宫体诗。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华丽。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风范。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伯父岑義,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岑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练。他读遍诗书,特别会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天宝三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兵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又升职为大理评事,兼任监察御史,后充任安西节度判官,进京做右补阙。岑参不断给立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巨,就改为起居郎,不久出仕虢州长史,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后入朝做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任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京做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蜀地。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廷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是没有福分啊。岁月流逝,近30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辈传统,也凭着出众的文采,登名文坛。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岑家世交深受文章之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纂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如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雅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京兆人杜确作序。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小题。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谕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土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仨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具。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虛。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簿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梄守仁/(2)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归省,文中指回家省亲(探望父母),不同于鲁迅《社戏》中“归省”: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乞骸骨,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与“致仕”的意思不太一致。(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答案】(1)B(2)C(3)B(4)①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②(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解析】【分析】(1)正确断法:第一处“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苗僚”少数民族名称,作主语,“杂居”为谓语,应在“苗僚”前断开;第二处“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夷人喜”,是完整的主谓,应在其前后都断开;“伐木为屋”,结构对称,语意连动,应在其后断开。整句译为:守仁向皇帝上书相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群山万重,树木丛生,少数民族杂居一处。王守仁依循着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的人们十分高兴,一个接一个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王守仁居住。故选B。(2)C项说法错误。文中的“归省”,结合语境“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可知,指回家省亲(探望父母)。和鲁迅《社戏》中的“归省”意思是相同的。故选C。(3)B项“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怂恿早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可见朝廷并没有派遣边疆守兵、京城驻军和王守仁等人所率领的军队进攻叛军驻地南昌,这是王守仁派间谍故意散布的迷惑叛军的虚假消息。故选B。(4)本题关键词有:①逾:超过;卒:去世;寝苫:睡在草席上;蔬食:吃粗食;多:称赞。②遗:送给;国:朝廷;东下:向东进攻;纵:放纵、任凭;补充省略的主语。故答案为:(DB;QC;⑶B;⑷①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②(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被授予修撰的官职,多次升任为学士。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正德元年冬夭,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相救,刘瑾大怒,把守仁廷杖四十,又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龙场群山万重,树木丛生,少数民族杂居一处;王守仁依循着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少数民族的人们十分高兴,一个接一个地砍伐树木建造房屋,来让王守仁居住。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屡次升迁为考功郎中,擢升为南京太仆少卿,又升迁为鸿胪卿。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于是召集众人商量说:“贼人如果从长江出来,顺流向东而下,那么南京就不能够保住。我想要用计策阻挠他,至少十天没有忧患了。”于是多派遣间谍,张贴府县榜文说:“都督许泰、郤永率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兵,各四万人,从水陆两路齐头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统领的军队一共十六万,直捣南昌,所到之处有关官员缺乏供给的,以军法论罪。”王守仁又写了一封用蜡密封的信送给伪相李士实、刘养正,讲述他们归顺朝廷的诚意,让他们怂恿宁王早点发兵向东攻打南都,然后放纵间谍泄露这件事。朱宸濠果然怀疑,与士实、养正商量,两人都劝朱宸濠快点袭取南京登上帝位,宸濠更加怀疑他们。十几天才知道中外兵都没有到,才知道王守仁骗了他。七月壬辰初一,留下宜春王守城,而劫掠他的军队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从长江而出,靠近安庆。有的人请求援救安庆,王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的后路,那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的精锐都派出去了,守城力量空虛。我们军队刚刚召集,士气锐利,攻打南京一定能攻破。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战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在黄家渡两军遭遇。所有军队殊死作战,叛军大败,撤退到樵舍,把船连接起来形成方阵,拿出所有的金玉珠宝犒赏士兵。第二天,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换了条船逃跑,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竟然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卒伯诸侯,兼列邦土伯:称霸B.遂执不移等哉等:同样C.刑罚不可捐於国捐:捐献D.朕常为动心伤痛动心:不安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乃有所不得已也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答案】(1)C(2)A(3)C(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解析】【分析】(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国家不可抛弃刑罚。C错误。故选C。(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项,第一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第二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故选A。(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C错误。故选C。(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富”后断句;“鸣鸡吠狗”与“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可谓”,一般用在一句话开始,意思是可称得上,在“可谓”前断句。综上这段话断句为“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这段话翻译为: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5)本题翻译赋分点: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判断句;兵”军队;所以”用来•…的(工具);夷”使…•平。②哙”恰逢;苦”,苦于,为•…所苦;偃”停止,偃息;“休息”,休养生息;“羁縻”,拘束,约束。故答案为:(1)C;⑵A;⑶C;⑷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⑸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帝王掌握事态,建立法纪,对物品进行度量,确定准则,一概要承受六律的控制,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呀。六律对于兵家尤其重要,所以说“两军相遇望见敌阵上的云气、日晕就可以知道出师的吉凶,军中的太师应用律听到军声就能够占验交战的胜负”,这是无论哪一个君王都不能改变的法则。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吹动音律探听声气,从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和纣王的暴虐酷急相应是兼有很重的杀气,在五音中武王是崇尚军中和协士卒同心的宫音。同声气的事物互相依从,这是万物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工具。连口含利齿头戴犄角的野兽受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与它角力抵抗,更何况人还怀抱有好恶喜怒的意气呢?喜欢就会产生爱心,愤怒就会施加暴力,这是情性中的自然道理。从前黄帝发动了涿鹿地区的战斗,来平定五行中属火的灾难;颛顼摆布下对共工氏的战阵,来消除五行中属水的危害;成汤发动了使桀逃奔到南巢山去的攻伐,来灭绝夏代的暴乱。(动用武力)一个时期兴盛一个时期废弃,胜利的人掌管国家权力,他的权力是从上天那里接受下来的。从此之后,有名的武士更迭兴起,晋国任用咎犯(狐偃,亦即胥臣),而齐国任用王子成父,吴国任用孙武,申明军事行动的规范,赏罚措施必守信用,终于称霸诸侯,兼并了列国的封土,虽说比不上三代时期由天子发布诰令誓命所给予的封赏,然而自身得到宠荣,国君受到尊重,在当世名声显扬,能说不荣耀吗?难道和社会上的儒生不明大法大理,不权衡利害得失,苟且地宣言道德教化,说不应当动用武力,大至君主受辱国家失守,小则受到侵犯国家削弱,仍然是固执己见不加变通的情况能够等同吗!所以家庭不能够废掉教鞭,国家不能够捐弃刑罚,天下不能够偃息诛伐,只是武力动用起来计谋上有巧妙笨拙,施行起来有顺从还是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同罢了。夏桀王、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光脚追赶四匹马拉着的车,勇力并不弱;身经百战都能取得胜利,使得诸侯对他们恐惧服从,权势是不轻的。秦二世把军队驻扎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边界上连接着大量兵员,力量是不弱的;和匈奴结有深怨,被於越的祸患所碍,势力不算寡弱。等到他威权耗尽势力疲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相当于自己敌对国家一样的势力。罪过就是产生于他们穷兵黩武不知止足,嗜好贪婪之心永不停息。高祖统一天下后,三方边境都有外族叛乱;诸侯大国的封王虽称为天子的屏藩辅佐,但他们并没有尽到做臣属的礼节。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直到孝文帝即位,将军陈武等建议说:“南越、朝鲜自从秦朝统一时内属为臣子,后来又拥有军队据守在险要地带,时时想动身进取而密切观望。高祖时天下刚刚平定,人民刚刚得到一点安宁,没有能再次兴兵去讨伐他们。如今陛下以仁德、惠爱抚治百姓,恩泽及于整个天下,应该趁着士卒民众乐于为陛下所用的机会,讨伐叛逆的党徒,来统一疆土。”孝文帝说:“朕能够承担天子的重任,从来没有想到这些。赶上吕氏作乱,功臣和宗室共同认为让我登位不算是羞耻,阴差阳错使我得了皇帝的正位,我常战战兢兢,特别不安,唯恐国事不能有个好的终结。况且军事装备是凶恶的器械,虽然能够达到所设想的愿望,动用起来也是有耗费的弊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抛家离业远方征讨?先皇帝知道劳乏的百姓不可去烦扰,所以不能把动用军队作为一种意愿。我怎么可以自己逞强称能?如今匈奴入侵内地,军官士吏御敌没有功劳,边境上民众中的父子们扛着武器守候日子已经很长,我常常为此不安和伤痛,没有一天能够忘记。如今既不能销毁兵器,长守安定,但愿暂且坚守边防,远设斥候,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这样做的功劳就是很多了。暂且不可再议论动用军队的事了”。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太史公说:文帝时,赶上天下刚从水火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心生产,顺着他们的意愿,能不受到战事扰乱,所以百姓都很安定。即便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未曾到过集市之中,游玩嬉戏起来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孔子所称道的有德君子吧!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土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牛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撒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辽史•大公鼎传》)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进士”分等级,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卿,即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辽东地区发牛水涝,官府大规模调发壮丁来修缮堤防,他力陈征役之弊,朝廷最终停止了劳役。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任良乡县县令期间,为百姓减省傜役,重视农桑,兴办学校,使百姓顺服,并得到教化。大公鼎为官耿直,忠于职守。他调任长春州钱帛都提点时,公主按照惯例向他借钱,他予以拒绝,即使被埋怨责骂也不为所动。大公鼎以诚待人,令人信服。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答案】(1)C(2)A(3)D(4)①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解析】【分析】(1)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公鼎”“朝”“大臣”“上”“一郡”“幸(幸运的事)”“他郡”“此”“天下”,虚词“之”“为”“者”“其”“于”,标志性词“曰”,A、D项,“一郡”作“获安”的主语,“获”为谓语动词,“安”为宾语,意思是“一个郡得到安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前后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从之"的主语为“皇上”,承前省略,不是"天下",意思是“(皇上)听从(采纳)了他的意见”,所以“从之”前必须断开,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通赐天下。”又被采纳。句子可以断开为: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故选C。(2)A项,“一甲三人,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说法错误,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较多,赐同进士出身。故选A。(3)D项,“东京盗贼发动暴乱,百姓也互相猜忌、争夺,他向百姓陈说祸福,发给盗贼凭证,劝他们改过,众人都听从命令”说法错误,选项把大公鼎担任东京户部使和中京留守时的事揉在一起。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为“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故选D。(4)①中"独”,只有;"边障”,边境要塞;"甫”,刚刚;"大兴”,大规模做(兴办);“大兴役事”,大规模征傜役;“利国便农”,造福国家便利农业;“道",方法。②中的“时”,当时;“反侧”,指不安;“虑”,忧虑;“生变”,发生变乱;“布”,布施;“以”,目的连词,来;“安”,安定;“为之肆赦”省略主语“皇上”,翻译时补齐;“为”。因为;“肆赦”,指大赦天下。故答案为:⑴C;⑵A;⑶D;⑷①只有大公鼎说:“边境要塞刚刚安宁,大规模征傜役,不是造福国家便利农业的方法。"②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参考译文】大公鼎为渤海族人,祖先世居辽阳率宾县。大公鼎幼年时庄重有志,长大后好学。辽道宗咸雍十年,考中进士,调任为沈州观察判官,当时辽东地区雨量过大,庄稼深受其害,北枢密院大规模调发辽河两岸壮丁维护堤防,官府依照命令催促得很紧迫,只有大公鼎说:“边境地区刚刚安宁,又大规模征摇役,不利于国家安定、发展农耕。”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奏报朝廷,停止了这项工程,雨水也未造成灾害;沿河两岸千里之内的人无不喜悦。改任为良乡县令,减省摇役,重视农桑,兴办孔子庙学,县民悦服并得到教化。经多次迁升至兴国节度副使。当时隶属于鹰坊的人,以捉鸟为名,扰害乡间田里,时间长了,百姓都不堪忍受。大公鼎向皇帝报告了这种情况,当即命令禁止。正值大公鼎进朝,大臣告知皇帝嘉奖采纳他建议的事,大公鼎说:“一个郡得到安宁,确实是很幸运的事;其他郡这种事还很多,希望把这一恩惠通赐天下。”又被采纳。调任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当他到达春水,贵族、公主照例向钱帛司借贷,大公鼎说:“岂可停止官家用度,他舞弊徇私拉人情?”予以拒绝。因此多听到怨恨垢骂之语,他说:“这是我的职责,不敢渎职。”不久拜为大理卿,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天祥皇帝即位之后,他历任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任为东京户部使,当时贼盗杀死东京留守萧保先,开始是图谋他的财产,进而发动暴乱,百姓之间也互相猜忌,各家互相争斗。大公鼎一个人单骑到郡中,向百姓晓以祸福,众人都扔下兵器叩拜说:“只要不欺压我们,我们怎敢不听你的命令。”从此安居如故。被拜为中京留守,赐为贞亮功臣,乘坐驿车赴任,当时盗贼充斥,有些盗贼在路上遇到大公鼎,都在他的马前叩拜,请求改过自新。大公鼎发给他们凭证,让他们回家恢复旧业,盗贼听说后,接踵而来,要求改过。不到十天,境内的贼盗便被肃清了。天祥皇帝听说后,加赐他为保节功臣。当时人心不安,大公鼎忧虑发生变乱,请求布施恩惠来安定人心,(皇上)因此大赦天下。大公鼎多次上表请求归家,皇帝不同意。正巧奴贼张撒八率无赖聚集起事,大公鼎想平乱而没有力量,叹息说:“我想辞职已很久了,因为被世俗之念所牵思,才不幸到这一步,难道不是天命吗!”从此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舜禹之事唐)柳宗元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丕以来皆笑之。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干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问者曰:“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注释】忘:遗忘:系:拥护。(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明我者舜也明:引导B.舜之君我也君:君主C.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D.丕嗣而禅嗣:继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A.吾知之矣俯察品类之盛B.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拔剑撞而破之D.天下若丧考妣若亡郑以为东道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答案】(1)B(2)C(3)A(4)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5)①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解析】【分析】(1)B项,“君”,结合“舜”“我”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句意: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故选B。(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助词,舒缓语气;用于句末,表判断。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好像;如果。故选Co(3)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错误。“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故选Ao(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吾”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尧"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句意: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5)①“往",以前;“所谓”,所说的;"果",结局,与"因"相对;"乌”,文言疑问词,哪、何;"或”,代词,有的人;"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匿”,隐藏、躲藏、隐匿。②“若”,像;"是”,代词,这样做;"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尧”;"与",禅让。故答案为:⑴B;(2)C;⑶A;⑷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⑸①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我柳先生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隐居起来了。”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所以我说: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有人问:“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我回答说: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6.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芙蕖①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注释】①芙蕖:莲花(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答案】(1)A,C(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故答案为:(1)AC;⑵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参考译文】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叶生

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丕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牛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公不忍去,徐待之。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生亦喜。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谕年游泮。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而所如不偶不偶:不对等B.疾革难遽瘥瘥:病愈C.公喜,逆而问之逆:迎接D.所以淹君柩者淹:长久停留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游扬于学使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辞而归,杜门不出贝y知明而行无过矣C.以犬马病但以刘日薄西山D.余深信焉去今之墓而葬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叶生终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没有断绝:他知恩图报,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离不弃,死后化作灵魂去报恩,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作者并非仅仅叙述了一个凄恻动人的故事,比照叶生,结合作者自己科考的辛酸往事,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是借科考之事,抒孤愤之情。本文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力避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做到了奇幻多姿,浪漫主义手法高超。通过“异史氏曰”,卒章显志,既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又谈了自己的看法,更抒发了对科考取士以及难得如丁公那样的知己的感慨。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谕年游泮。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答案】(1)A(2)C(3)A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①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②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乘鹤出现,让人生跟随他呢?【解析】【分析】(1)A项,而所如不偶。但是命运不济。不偶:不幸,不好。B项,疾革难遽瘥。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瘥:病愈C项,公喜,逆而问之。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逆:迎接D项,所以淹君柩者。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没有埋葬。淹:长久停留故选A。A项,介词,在/介词,被。B项,表承接/表递进。C项,连词,因为。D项,句末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故选C。(3)A项,“终让丁公实现科考梦想”错,是帮助丁公实现了科考梦想。故选A。“即命驾哭诸其室”从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并且后面“出橐营丧”承前省略主语,领起另一句子,所以在“室”和“丧”后停顿;通过一个“又”字可知,“葬以孝廉礼”及“厚遗其子”是两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礼”和“子”后停顿;“为延师教读”是针对“其子”的,所以在“读”后停顿;“言于学使”和“逾年游泮”结构完整,意思清楚,所以在“使”后停顿。(5)“不意”没料想到。“时数”时运。“憎命”好命不佳。“依然”仍旧。“铩羽”名落孙山。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顾”回首四顾。“从”跟随。“沦落如叶生其人”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故答案为:(1)A;(2)C;⑶A;⑷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⑸①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②天下才华不凡却如叶生那样沦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顾,天下哪里会再有一个丁乘鹤出现,让人生跟随他呢?【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河南)淮阳有个姓叶的秀才,不知道他的名字。(他的)文章词赋,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命运不济,始终未能考中举人。恰巧关东的丁乘鹤,来担任淮阳县令。(他)见到叶生的文章,认为不同寻常,便召叶生来谈话,(结果)非常高兴。到了开科考试的时候,丁公在学使面前称赞叶生,使他得了科试第一名。丁公对叶生的前途寄予极大的希望。乡试考完,丁公要叶生的文稿来阅读,拍案叫好。没料想时运限人,文章虽好命不佳,发榜后,叶生仍旧名落孙山。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感到辜负了丁公的期望,很惭愧,身形消瘦,呆如木偶。丁公很同情他,约好等自己三年任满进京,带着他一起北上。叶生非常感激,辞别丁公回家,从此闭门不出。没过多久,叶生病倒在床上。丁公经常送东西慰问他;可是叶生服用了一百多副药,根本不见效。丁公正巧因冒犯上司被免了官职,将要离任回乡。他给叶生写了封信,大致意思说:“我东归的日期已经定了,所以迟迟不走的原因,是为了等待您。您若早晨来到,我晚上就可以上路了。”叶生看着信哭得非常伤心,他让送信人捎话给丁公说:“我的病很重,很难立即痊愈,请(您)先动身吧。”送信人回去如实说了。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过了几天,看门的人忽然通报说叶生来了。丁公大喜,迎上前来慰问他。叶生说:“因为小人的病,有劳先生您久等,心里怎么也不安宁。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边了。”丁公于是整理行装赶早上路。丁公回到家,让儿子拜叶生为师,并让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当时十六岁,还不能写文章。但是却特别聪慧,过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笔成文。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进了县学成为秀才,不久就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