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中的应力计算课件_第1页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课件_第2页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课件_第3页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课件_第4页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地基中的应力计算地基中的应力计算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第2章地基中的应力计算本章学习要求>2,0概述>2,1地基中的自重应力>2.2基底压力>2.3地基中的附加应力>2.4地基中附加应力的有关问题本章学习要求●本章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土力学基本内容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中应力计算的基本知识。●掌握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和土中附加应力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职能则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人才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德州学院关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实施意见》(德院字〔2011〕6号)的文件精神,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拓跨学科创新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寻找更多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潜力大、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国际竞争呈现出崭新的态势,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能否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知识创新的竞争能力,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摒弃应试教育模式,着力抓好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二、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勤奋刻苦,但缺乏挑战精神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负面效应和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基本功扎实,善于考试,但缺乏挑战精神,难以自主创新。2、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目标不明确许多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能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甚至产生灵感的火花,但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加之与社会联系不足,对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学生的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技能掌握不足。3、思维敏捷,但创新思维运用不足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于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足,实践能力薄弱,平时考虑问题顺从惯性思维,只想去模仿,不会主动去创新,缺乏革新意识和应变能力,所以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性,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并且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难而退。三、跨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途径报道较多,主要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启动时间、完善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营造合适的校园气氛等,但利用竞赛平台,鼓励跨学科参加科技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鲜见报道。以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阐述跨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旨在与同行切磋、学习。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这一赛事为全国机械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平台。但是,参赛单位多为某一个专业或一个系统的学生,以机电、机械专业为核心,医学专业学生参赛较少。笔者认为,医学与机械专业学生联手设计,可能会加速医疗器械的更新和发展。近期,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与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联合参与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医学护理专业学生负责设计临床护理床的功能要求,基于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对患者病情的了解,他们在设计护理床的功能时更多的是从临床专业护理角度考虑,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护理床的不同要求,包括对患者病情及身高、体重差异,设计了实用、功能齐全、易操作的护理床,摒弃了现有护理床的缺点和不足,机电工程专业学生负责机械功能设计,根据相应的机械原理设计出合适的无阻力机械装置,这是医学生所不能比拟的。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设计及模型制备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在不断的设计、修改和探讨中,完成了即实用又美观的产品模型。通过本次活动,两个专业的参赛学生都有很大收获。四、分析和讨论跨学科研究是把来自两个以上的学科或专业知识团体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视角、概念或理论进行融合,以拓展基本知识,或解决那些用单一学科或研究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跨学科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一大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意识地发展跨学科研究,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大学生参加跨学科竞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护理专业学生与机械专业学生联合设计竞赛,打破了以往某种竞赛的局限性,是探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跨学科参与科技竞赛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团结协作,相互渗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开阔思维,培养团队协精神,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德州学院医药与护理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与其他系部联合,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创造发挥其跨学科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跨学科参与全国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其综合素质。通过以点带面和榜样的示范作用,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全面而深入的开展。五、结语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跨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大学生开放思维和交叉学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将以护理专业本科生参与跨学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与竞赛,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科技创新竞赛,搭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多变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通过有目的地交流、互动,获取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让知识以学生易于接收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在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进行分析与探索。一、构建和谐课堂,鼓励积极反馈要想借助反馈来摸清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首先我们就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问,积极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集到更多反馈信息,才能通过全面的“诊断”及时发现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常常缄口不言,自己的优势分享不出来,不懂的问题也由于不敢问得不到及时地解决。这样的情况肯定不能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我们要调整教学态度和方法,和学生打成一片,创造温馨、和谐的民主课堂,让学生放下心理的包袱,不懂就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准脉搏,对症下药,从而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最终将课堂带入交流、反馈、启发思考的良性循环。请看下例子:如图,在矩形ABCD中,AB=m(m是大于0的常数),BC=8,E为线段BC上的动点(不与B、C重合).连结DE,作EF⊥DE,EF与射线BA交于点F,设CE=x,BF=y.(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若m=8,求x为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3)若y=■,要使△DEF为等腰三角形,m的值应为多少?初三遇到的难度较大的题一般都是这样的类型,其三个问题代表着三个能力层次。针对该题教学,笔者根据大家的做题结果搜集反馈信息:①只有少数同学们大约18%没能找到思路,第一问也没能解决;②大概42%的学生能完成第二问;③剩余30%的学生能正确解答第三问。练习结果是重要的捕捉反馈信息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识到:层次①的学生动手尝试能力不足,不能进行全局观察,建立有效的数学联系,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需要做辅助性的几何证明题让他们练习,帮他们完善几何思维。层次②的同学我们要加强二次函数问题及相关区间与最值问题的指导和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教师看到有学生连第一问都没能做上就暴跳如雷,这样就会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信息反馈的途径。所以说,反馈教学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这是我们捕捉有效反馈信息的基础。二、鼓励动手操作,及时完善指导针对反馈信息和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启发和指导,笔者建议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一边操作一边指导,这样从始至终体验问题生成的整个过程,才能薄物细故,全面掌握知识生成的关键要素和细节。针对上例,我们重点要辅导层次①的几何基础,引导他a们敢于动手实践,寻找相关的数学联系。第一问是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那我们就要找到CE和BF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图我们发现他们唯一可能产生的联系就是做辅助线DF构建直角三角形DEF,这样就发现DF2=EF2+DE2,而EF2=BF2+BE2,DE2=CE2+DC2,带入就可以得到:(m-y)2+82=x2+m2+(8-x)2+y2,得出函数为:y=■-x2+■x。通过一步步指导,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能帮他们树立此类问题的解答模型。如果每类问题都能及时跟进反馈进行指导,那没多久就能让后进生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针对第②层次的学生,我们要重点指导二次函数区间内最值问题,该函数二次幂常数项小于0所以开口向下,当x=-■,即x=4时,其有最大值。此问不难,只要同学们掌握最基本的此函数的最值问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典型问题诱导反馈,然后通过学生的反应和答题状况摸清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进度,这样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和指导。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对每个环节都有反馈的预期性,然后再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推理、练习和解说等让反馈信息帮助我们在短期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参照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式只有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习和认知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薄物细故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还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方式。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与学生适时互动,及时诱发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根据适时反馈,调节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侧重性。初三主要以复习为主,所以我们要适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于调节课堂的进度,及时弥补知识漏洞。这样的话我们针对大家都反馈觉得理解比较透彻的地方,我们可以加快进度,为重难点教学节约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发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就要放缓进度,仔细剖析和启发。(二)根据练习反馈,调节教学侧重课堂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我们还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迁移。我们要及时跟进学生练习题的完成速度和质量来捕捉反馈信息。如果发现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较好,我们就可以适当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或者提高课外练习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如果课堂练习不理想,那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将大家没有掌握的地方再讲解一遍,课外练习也要提出侧重要求,以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初三阶段是新知识学习和旧知识复习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巧妙捕捉信息反馈,不能及时跟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就不能有效弥补教学盲点,无法给与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和启发。本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对怎样通过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的分析与研究。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还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补充和方法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便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调节,从而提升知识迁移的速率。第2章地基中的应力计算本章学习要求>2,0概述>2,1地基中的自重应力>2.2基底压力>2.3地基中的附加应力>2.4地基中附加应力的有关问题本章学习要求●本章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土力学基本内容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土中应力计算的基本知识。●掌握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和土中附加应力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计算方法;20概述口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建筑物地基亦随之沉降。地基变形控制是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口地基土中的应力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重应附加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地基变形除与附加应力有关外,还与土的压缩性直接有关,土的压缩性是引起地基变形的内因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由于压缩而引起的竖向位移称为沉降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由上覆土体自重引起的应力称为土的自重应力,它是在建筑物建造之前就已存在土中。对于形成地质年代比较久远的土,由于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其变形已经稳定,因此土的自重应力不再引起地基的变形(新沉积土或近期人工充填土除外)。口由建筑物荷载作用引起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附加应力由于是地基中新增加的应力,将引起地基的变形,所以附加应力是引起地基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2.1地基中的自重应力2.1.1竖向自重应力均质土的自重应力假设地表面是无限延伸的水平面,在深度水平面上各点的自重应力相等且均匀地无限分布,任何竖直面和水平面上均无剪力存在,故地基中任意深度z处的竖向自重应力就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土柱重量。竖向自重应力:a=y(y计算探度内的士层的天然重度)自重应力数值大小与土层厚度成正比天然地面土当地基由多个不同重度的土层(成层土)时=121+y2+…+Yn2n=△y说明:天然地面1.地下水位以上土层采用天然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土层考虑浮力作用采用浮重度2.在地下水位以下如埋藏有不透水层(如连续分布Y2的坚硬粘性土层)时,层水位面|x=1+yz2面及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应按上覆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3.非均质土中自重应力沿深度呈折线分布21+y21+y2+y323+4地下水位变化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口地下水位以下的土,由于受到水的浮力也下水位上升后地下水位的作用,减轻了土的有效自下降后地下水位原地下水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