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第四章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_第1页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第四章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_第2页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第四章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_第3页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第四章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_第4页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第四章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

所谓自由主义经济学,是指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奠定的、由新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和数理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以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生活,主张不同程度上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要特征。经济自由主义者并非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并非一概反对政府的作用,然而在绝大多数的案例中,他们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政府的干预过度了。

早在凯恩斯主义鼎盛的20世纪50~60年代,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就打着所谓的“新古典复兴”的旗号,开始抨击和责难以萨缪尔森为首领的新古典综合派。到了20世纪70年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得明显有利于自由主义,而不利于凯恩斯主义。由于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和实践上无法对当时西方世界普遍出现的滞胀作出解释,凯恩斯主义不战自败,西方经济学再次出现危机。在经济理论的大危机和大混乱中,一大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从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经济政策思想等方面,向凯恩斯主义发动了全面进攻,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运动。主要包括: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等。这些学派构成了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针锋相对的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第四章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theAustrianSchoolofEconomics)一词最初是表示由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他的两个学生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一种主观主义和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资本理论与分配理论。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奥地利学派变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地理的概念和历史的名称。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其标志性的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以及他们在美国的弟子们——发掘和拓展奥地利经济学中那些与主流经济学相异质的部分,他们反对主流经济学家的均衡分析、数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主张建立在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过程分析、心理分析和结构分析,这些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经济科学中有别于主流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另一种范式的基本框架。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也是古典的自由主义坚决捍卫者,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干涉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一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奥地利学派的复苏总的说来,这要归功于第三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和第四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坚忍不拔和努力工作,以及第五代、第六代和第七代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传统理论的挽救和发展。一、作为“历史名称”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1871年,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1840~1921)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出版。门格尔的学生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vonBöhm-Bawerk,1851~1914)和弗雷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vonWieser,1851~1926)发展了老师的主观价值理论,并且成功地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融入到主流经济学之中。许多纯正出身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哈伯勒、马赫鲁普、摩根斯坦都是通过发展奥地利学派论题而成为新古典主义的一份子,并以奥地利学派的主要理论被接受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而以自己的维也纳学术传统出身为荣。二、米塞斯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vonMises,1881~1973)是庞巴维克的学生,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奠基者和精神领袖。米塞斯于1881年9月29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莱姆堡(今乌克兰境内)的一个犹太家庭。1912年,米塞斯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货币与流通手段理论》,后来被译成英文,题为《货币与信用理论》。在该书中,米塞斯用边际效用价值论解释了货币的起源、价值及作用,并运用其老师的“迂回生产方法”和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的“自然利率假说”提出了一个挑战费雪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模型,这个模型后经哈耶克加以发展,成为奥地利学派独具特色的商业周期理论,用以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相对抗。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米塞斯所领导的奥地利学派突然成为世界经济学界瞩目的中心。1920年,米塞斯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的文章——两年后,米塞斯将此文加以扩展,写成专著,以《社会主义》为题出版——挑起了一场持续近30年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问题的大论战,吸引了众多的英、美经济学家参加。1926年,米塞斯与哈耶克共创办了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监视和预测欧洲经济状况,并且相当准确地预测到了即将来临的大萧条。1936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击败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1934年,米塞斯逃亡到日内瓦。1940年,他又流亡到美国的纽约市。他从1945年开始一直担任纽约大学的客座教授直到1969年退休为止,不过他始终没有从大学领取薪资,他的生计是由一些赏识他的商人所资助的。他的鸿篇巨制《人类行为》(1949年)出版。这是一部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之大成的著作,从人从事有目的的行为这一简单的公理出发,通过文字演绎的方式,推出人需要选择特定的手段去达到目标,手段是稀缺的,选择受到知识的约束,行动需要时间,未来是不确定的,等等;最终推导出了从个人选择到商业周期的整个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三、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格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1899~1992),1899年5月8日生于维也纳。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得到政治学博士学位。米塞斯对哈耶克的影响是巨大的。哈耶克毕生的努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把米塞斯未明言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把米塞斯勾画的轮廓变得丰满,以及回答米塞斯未及回答的问题。1931年,哈耶克应莱昂内尔·罗宾斯的邀请到伦敦经济学院就经济周期理论问题举办讲座。哈耶克用他著名的三角形对1929~1933年大灾难提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他指出,经济衰退是20世纪20年代无法维持的繁荣的必然结果。短时间,伦敦经济学院的师生都成了哈耶克主义者。就在这一年,哈耶克用英文出版了他的著作《价格与生产》,在英语国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可以成为对抗正在形成的凯恩斯周期理论──储蓄过多,消费不足导致危机──的武器。凯恩斯和哈耶克分别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的两大阵营。凯恩斯是国家干预主义者,而哈耶克是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1931年8月,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上发表批评凯恩斯《货币论》的文章《反思凯恩斯的纯粹货币理论》。1931年11月,凯恩斯在《经济学》上对哈耶克的书评作出回应。此后,双方进入了一年多的论战。虽然在论战中哈耶克一直没有占上风,但通过同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论战的结果,使他得到了广泛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遭到抛弃,哈耶克的经济学说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哈耶克与凯恩斯之间的论战至此由历史给出结论。哈耶克从与凯恩斯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他变得性情抑郁,加之,他用四个年头写《资本纯理论》非常艰苦,这使他对经济理论感到厌倦,于是他停止经济学的写作而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1944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小册子《通往奴役之路》。1950年,哈耶克离开英国,前往美国,申请芝加哥大学的教授职位。芝加哥大学最终雇佣了他,但是作为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而不是经济学教授。1962年,63岁的哈耶克到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担任经济政策的教授。1969年退休后,应邀到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工作,一直工作到78岁(1977年)。四、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复兴与新奥地利学派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证明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出色的预言能力。米塞斯和哈耶克对凯恩斯主义和极权社会主义的批判都不幸言中了。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导致了西方国家的“滞胀”,随即被抛弃了;而极权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遭遇到困境,不久就崩溃了。自由市场原则在东西方同时复兴。米塞斯和哈耶克理所当然被看作是席卷东西方的那场亲市场的革命的智力教父。

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样在这一年,新一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来自美国各地和其他三大洲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南罗约敦召开了长达一周的首届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讨会。会议论文以题为《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编辑出版,它被认为是新奥地利学派的宣言。

所谓“新奥地利学派”,按照卡伦·沃恩的解释,主要是指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的某个时期开始,他们自认为加入到了由门格尔首开先河、由米塞斯传承并修订的经济学传统。因此,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并不是根据其出身而是根据他们所接受的信仰来确定的。而且他们开始主要推崇的是米塞斯,其次才是老一辈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其他人。他们主要包括第五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穆雷·罗斯巴德((MurrayN.Rothbard,1926~1995)、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M.Kirzner,1930~)和路德维希·拉赫曼(LudwigLachmann,1906~1990),他们是新奥地利学派最杰出的理论家和领袖,对推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复兴起到关键作用;以及第六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杰德·奥德利斯库(GeraldO,Driscoll)、马里奥·里佐(MarioRizzo)、罗杰·加里森(RogerGarrison)、劳伦斯·怀特(LawrenceWhite)、丹·拉瓦伊(DonLavoie)和第七代的乔治·塞尔金(GeorgeSelgin)、彼得·勃特克(PeterBoettke)、斯蒂文·霍维兹(StevenHorwitz)、大卫·普雷奇特科(DavidPrychitko)等人。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的奥地利学传统中那些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内容,而把经济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动态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关于时间、无知、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一部分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试图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融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将前者视为后者的重要补充;而另一部分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试图超越主流经济学,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发展成为一种关于激进的演化经济学。第二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方法论一、作为人类行为学的经济学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独特方法论。最先把这个词应用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是米塞斯。人类行为学的基本公理是:“个人从事有特定目的的行动”。作为人类行为学的经济学意味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哈耶克用“科学主义”(scientism)一词形容经济学无视物理现实和非物理现实本质区别而对物理学研究方法盲目的模仿,将其称之为“经济科学的弄虚作假主义”,认为它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社会现实的一些关键因素。依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经济学必须用人的动机解释这个世界。二、激进或动态的主观主义:时间、无知和未来不确定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指出,人的行为绝非简单地在一个既定的手段目的框架下进行选择,它还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行动”概念比“最大化”概念更为有用,因此它认识到了人类进行选择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主张“动态的主观主义”或“激进的主观主义”,它具有颠覆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切特征。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强调,经济学不仅是偏好和约束的经济学,而且是一种关于时间和无知的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反对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分析方法,主张代之以过程分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人的行动经由时间发生,而且是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要求经济学在发展其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剥离时间和无知。一旦将时间和无知引入经济分析之中,就必然导致对所谓的“均衡状态”的根本否认。时间的动态概念,即对时间推移的主观理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对时间观念的独待观点。时间的动态概念,即对时间推移的主观理解,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对时间观念的独待观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主张“真实时间”。“真实时间’属于人类的时间。人事实上是存在于时间之中——从诞生到成长直至死亡。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真实时间”的特点是:(1)动态连续性,而不是数学连续性。(2)异质性。(3)因果效应。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对不确定性的强调是与这样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人对知识的了解是有局限性的以及人们如何去克服这些局限性。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所强调的知识的含义要比通常所谓技艺的东西更宽泛,它还包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对机会的认识和把握,对未来变动趋势的预测,以及人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等等。知识是指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在利用手段达到目的时所有有用的东西,它通常具有这样的性质:(1)私有性和分散性。知识是分散地掌握在每一个独立的个人手中的。(2)主观性和异质性。每一个独立的个人都是不同的,对一个人有用的知识对另一个人全然没有用途。(3)多样性和易变性。许多有用的知识只涉及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旦情况有所变化,这些知识全然没有用途。(4)经验性和隐含性。我们所了解的大量重要知识的内容要么是无法说清楚,要么是目前还无法阐明。人固然可以通过学习或边干边学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通过“知识的分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私人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但是知识的性质决定了人必将而且永远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单个的个人只了解自身或一些特殊事件的知识,他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决策。个人所知道的占社会总知识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对市场上绝大部分知识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而无知必然会引起知识的变化。一旦允许知识通过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就会引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所提到的基础性问题——未来的不确定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拒绝用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工具分析经济现象。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还反对正统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方法。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甚至反对经济理论的经验验证。总之,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在思维的基本路径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三、自发秩序原理和市场过程理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社会秩序原理。用哈耶克的话来理解,就是奥地利人认为经济学需要回答的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为什么人们在做经济决策的时候会出现错误,而是要回答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为什么会作出正确的决策。”“自发秩序”(spontaneousorder),即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有序的结构,不是刻意的人为安排的结果,而是许多人追求各自计划的行动的副产品,就是说,它是自发和自然形成的。“自发秩序”是与“人为的秩序”根本不同的一种秩序。为了揭示二者的不同,哈耶克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安排:组织和秩序。哈耶克指出,在任何一个规模较大的群体中,人们之间的合作都始终是以自发秩序和刻意建构的组织为基础的。一般来讲,上述两种秩序会共存于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之中,而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自发秩序和人造秩序的相互交融,构成了社会所有成员的行动的结构,即人类发展的社会秩序。哈耶克区分了“经济”和“交易秩序”,前者是指目标最大化,如同人们在管理家族产业时所做的那样;后者指的是“市场上许多个体经济相互调整而产生的秩序”。它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发秩序是指社会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自发形成的、用以调节人们行动规范的规则体系或制度,因此,自发秩序原理就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制度观。制度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帮我们减少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潜在的混乱,完成在无知情况下的个人计划协调任务。对哈耶克来说,市场制度的重要性乃在于它解决了无知情况下的知识的有效利用问题。哈耶克认为,知识分工“至少是与劳动分工同等重要”的问题,甚至是经济学中的“中心问题”。一个经济制度的效率问题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知识。但是我们必须利用的各种情况的知识,从来也不是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只是以分散的、不完整的形式、而且往往还作为相互矛盾的形式为一切独立的个人所掌握。因此,我们无法避免知识的不完整性。经济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分配给定的资源问题,它还是一个在任何人都只能得到部分知识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知识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问题常常只是由于变动的缘故而产生,因此,社会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一个迅速适应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中的变动问题。

知识只有在表示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下才有意义。知识的这种分散性、多样性和易变性(他也提出了知识的默会性),决定了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或头脑能够随时全部掌握它们。因此为了让这种个人知识服务于社会,就只能依靠市场这一超越个人的收集信息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知识不但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使参与协作的社会成员之间在天赋、技能和趣味上扩大了差异,这大大促进了一个多样化世界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合作的群体的力量,使它超出个人努力的总和。价格体系的真正功能是作为一种传递知识的机制。

在价格体系下,个人参与者只需知道很少的东西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而无须知道所有的、完善的知识;所有的决策都是在信息产生的情况下迅即做出的,适应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况的变动。而中央计划无法解决知识的利用问题,因为第一,它不可能了解和掌握所有的作出决策所需要的知识;第二,它无法适应信息的经济变动性,无法直接考虑各种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的情况。因此,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若要协调多种多样的个人努力,就必须考虑到单个的人不能完全观察到的各种事实。社会上大多数有用的制度出现、发展和演进的推动者为“企业家”。企业家就是专门应付不确定因素的行动人,他们通过成功地处理不确定性来获取利益。如果创新成功了,就会有模仿者,开始会很少,后来会很多。第三节货币、资本和经济周期理论:米塞斯—哈耶克模型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米塞斯和哈耶克,所以又被称为米塞斯—哈耶克模型。该模型着重考察了时间、货币、资本结构和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奥地利学派宏观经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为主流宏观经济学完全忽视的相对价格和产出结构的变化纳入经济分析之中,试图说明货币干扰如何通过影响相对价格来改变生产的时间结构和经济的真实部门。它所使用的是微观分析方法,这意味着早在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前,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就试图将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打通。一、货币非中性哈耶克则强调,扩张的货币政策是不均匀地在一个特殊的点上把货币注入经济之中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必然要通过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然而,问题恰恰在于资源是如何重新配置的。而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把资源的重新配置看作是生产和资本的结构在时间中进行调整的过程。这样,资源的重新配置就有可能达不到一般均衡的状态,而是引起经济过程的收缩和扩张。在可贷资金市场上,利率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储蓄偏好和投资偏好。使储蓄和投资相等的利率叫“自然利率”。哈耶克认为,货币对物价和生产的影响,完全与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无关,几乎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动,无论它对物价水平有无影响,总会影响到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到受相对价格制约的生产数量和方向。因此,他要建立的货币理论,主要是要说明货币在什么条件下对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对生产数量和方向发生影响,说明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可以把哈耶克的观点与其他当时流行的货币理论的区别表示如下:其他货币理论:货币数量变动→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相对价格及生产变动哈耶克的理论:货币数量变动→相对价格及生产变动(一般物价可能变动也可能不变)由于相信货币数量变动会直接影响相对价格,哈耶克的中性货币的含义就不再是维克赛尔所强调的一般物价水平不变,而指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影响,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失衡,引起生产方向的误导,即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中性”或保持“中立”。我们可以把这种含义的中性称作哈耶克中性。在如此规定货币中性的含义后,他认为,货币理论的目标,不是说明币值是否稳定,而是说明如何使货币保持哈耶克中性的那些条件。他的经济周期理论就是以货币保持中性的条件遭到破坏,货币量变动破坏相对价格的均衡为前提的。二、资本的跨期结构:“哈耶克三角形”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生产表现为一系列由投入—产出过程连接在一起的结构体系;其中,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出被用于下一个阶段的投入。关于生产结构的观点:第一,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第二,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是资本。“迂回的生产”方式延长了生产的结构,使其远离消费。奥地利学派关于生产和资本结构的观点被哈耶克简洁地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这就是著名的“哈耶克三角形”。左到右排列的十个生产阶段(最初的哈耶克三角形从上到下排列了五个生产阶段,这里采取的是经加里森修订过的哈耶克三角形)。每个柱形按时间排列,它们(相等的)宽度表示生产时间的增加。最后一个柱形图的长度代表消费品的价值,前一个高度缩短的柱形图代表各个生产阶段货物的价值。消费品产出早期阶段晚期阶段哈耶克三角形告诉我们:第一,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勾勒了成为消费品的价值,它沿着直线轨迹从完全没有价值向消费品的完全市场价值移动。第二,三角形的底边代表一连串单位时间的间隔。第三,三角形的垂直边代表消费品产出的价值,意味着消费是在生产过程的时间终点上发生的。哈耶克三角形的面积和形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它反映经济增长和生产和资本跨期结构的变化。三.自愿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自愿储蓄涉及到人们跨期消费偏好的改变。当人们更加偏好于未来的消费时,他们就会自愿地推迟或减少目前的消费。由储蓄节省下来的资源变成了投资,并且通过投资导致经济增长。这就是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和资本跨期结构的重构。首先,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利息率是调节储蓄—投资跨期配置的基本协调机制。其次,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必然要改变生产的时间结构并引起跨期资本的重构。从节省消费而释放出来的资源被投入到一种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之中,亦即资源现在被用于愈加远离消费品终端的资本品生产阶段,生产的时间结构延长了,哈耶克三角形的形状和面积发生改变,这意味着资本跨期结构的重组。奥地利学派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第一,这世上绝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增长是以开始阶段的无增长、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为代价的。第二,与储蓄相联系的增长必然会导致资本跨期结构的重构。四、奥地利学派的总量分解奥地利学派重点考察千百万个人的不同生产计划在市场上的相互协调而引起的生产结构问题。这种将微观和宏观打通的独特方法使奥地利学派注意到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问题:总产出的分解。按照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投资量必须进一步被分解,以便将生产阶段纳入分析之中。奥地利学派的方程式是:MV=P(QC+Q2+Q3+Q4+Q5+Q6+Q7+Q8+Q9+Q10)。在假设的十个生产阶段中,QC是消费品,从Q2到Q10是第二级和更高等级的财货,储蓄的变化会导致产品相对价格和利息率的变化,由此产生两种效应:引致需求效应和利率效应。正是这两种效应引起生产和资本的跨期结构发生改变。首先,储蓄的增加意味着当下消费品的需求减少和其价格下跌,这将引起与生产第一级财货直接相关的第二级财货及处在较晚生产阶段财货的需求和价格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储蓄的增加意味着利率的下降,这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并引起了资本品生产的扩张,使资源进入较早的生产阶段。生产阶段越晚,引致需求效应越大;而生产阶段越早,利率效应越大。五、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加里森以米塞斯—哈耶克模型中的可贷资金学说和哈耶克三角形为核心,并借用了微观经济学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概念,构建了奥地利学派的以资本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框架。这个框架把储蓄、投资和生产的时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综合在一起,用以描绘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的跨期均衡和分析经济波动可能产生的原因。

自然利率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上的消费品产出和投资品产出的某一组合,后者最终决定哈耶克三角形的形状。现在考虑自愿储蓄偏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跨期调整:假如人们变得节俭起来,这使得消费品产出减少,而投资品产出相应增加,二者的反方向运动反映的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资源约束,一旦资本的重构完成,并且储蓄引起的初始投资通过各个生产阶段得以实现,消费品产出就会增加,最终将超出储蓄增加之前的产出水平。六、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繁荣和萧条的理论,也是一种关于政策导向或一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经济波动理论。它说明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相对价格和产出结构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以及市场的自我纠错机制的反方向运动如何对此加以匡正。由此产生的繁荣和萧条的交替并不意味着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市场始终是有效率的,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市场能够使跨期的生产活动和跨期的消费活动相一致,而不至于出现经济膨胀和衰退。然而,市场没有被判定为如此有效率,以致从一开始就能阻止所有政策导致的不当配置。

货币的扩张最初导致利率的下降和投资的增加,消费支出的减少和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改变了二者的相对价格,资源从较晚的消费品生产阶段流出,流入到较早的资本品生产阶段,并相应地拉长了生产的时间结构。当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它等于自愿储蓄和投资相等时的利率)时,投资大于自愿储蓄的供给,投资和自愿储蓄的缺口由注入的货币供给来支持。自愿储蓄只能支撑其中的一部分,剩余的部分靠的是强制储蓄。强制储蓄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消费被非自愿地减少,或消费品产出的相对和绝对下降。为了使延长的生产结构得以完成,进入最后的消费阶段,资源必须继续从消费中释放出来,即消费品产出继续下降,直至新的生产结构的完成。经济主体会努力恢复他们的初始消费水平,这最终会导致生产结构的收缩。投资的膨胀增加了对劳动、土地和原材料的需求,并且提高了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在信贷扩张的情形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并没有减少,消费支出反而由于自愿储蓄的减少而增加了,但增加的消费支出遇到的是减少了的消费品产出。消费品供求之间的这一矛盾又由于充分就业产生的高收入进一步提高消费支出而加剧了。于是生产结构就与经济周期理论联系在一起。资本品的需求和资本品价格相对于消费品价格上涨→生产资源从消费品转向生产者物品的生产→生产方法更加资本化。但是,这种过程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第一,由于支付准备率及其他种种限制,银行的信用扩张迟早总会终止。于是,市场利率上升,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下降,资本品的需求和价格随之下跌。第二,随着生产的扩大,资本品的生产成本也将上升。第三,银行扩大的信贷资金通过生产者的转手,而变为要素所有者增加的货币收入后,他们就会把被迫降低的消费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从而引起消费品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相对于投资品价格而言,消费品的价格提高了,非专用性资源由较早的生产阶段流入到较晚的生产阶段。由于缺乏资源,生产结构的延长无法完成,先前那种被延长的生产结构将回复到迂回程度较低的生产结构。由于资金短缺、产品滞销、存货积压和价格下跌,资本品生产企业出现了亏损和倒闭,延长的生产结构不得不半途而废,停留在未完成阶段。于是,萧条接踵而至。由此,哈耶克得出结论:每一次生产结构的变化,就表现为一个经济周期。可见,哈耶克用货币非中性来解释经济周期。经济周期起因于信用的扩张中断所导致的资本不足,而非需求不足。货币非中性引起相对价格变动,给出一种错误的信号,引起资源的错误配置,导致经济危机。在他看来,要避免由信用膨胀引起的生产结构的失调和经济波动,就必须使货币保应对经济过程保持中性,防止货币非中性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动发出错误的信息,以致于错误地引导生产结构的调整。七、通货膨胀、滞涨和“货币的去国有化”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解释了20世纪70和80年代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停滞膨胀——它们完全是政府错误地执行凯恩斯主义政策而试图维持人为繁荣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哈耶克主张中性货币政策,即货币数量使市场利率等于自然利率而不至于引起货币非中性的货币政策。然而,这样的政策很难具有操作性,因为中央银行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利率,以及它如何变动。特别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膨胀,哈耶克认识到,所需要的不是政策处方,而是根本的制度改革。他要求废除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而由私营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作为国家货币的替代物。这就是哈耶克在1976年发表的同名书中提出的“货币的去国有化”(denationalizationofmoney)主张。(自由货币)在哈耶克看来,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私人市场经济,只要不受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干扰,市场机制将会充分发挥作用,把各种商品和要素的供求信息准确而及时地传递给每个当事人,供给随需求的变化而及时地得到调整,从而使一切生产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配置,经济便可均衡和稳定地发展。因此,失业和通货膨胀都不是资本主义市场制度的必然现象。但要使市场信息准确地传递出去并发挥其积极的调节功能,必须以排除货币因素的干扰和建立起健全的货币制度为前提。哈耶克的结论是:问题不是出在市场制度本身,而是出在资本主义各国缺乏足值的货币。据他分析,这是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必然结果。政府滥用货币发行权的结果,一方面造成大规模失业,另一方面造成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是经济不稳定的直接根源。哈耶克据此要求对现行的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货币的去国有化。如果允许私人银行发行竞争性货币,私人银行自身就要承担过度发行货币的严重后果,它必定会谨慎行事,自行限制货币的发行量,保证通货的价值,努力取得公众的信任。各私人银行所面临的重大决策是试图发行自己的货币呢,还是选择其他私人银行所发行的某一种或几种货币来作为储备。那些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将自觉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保持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待支付的债款,否则它发行的货币就会被公众所抛弃。而那些不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其扩张信用的行为也将受到其货币被选择的那些银行的钳制。这样就使整个银行体系在相互竞争中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货币发行,从而避免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时的通病──通货膨胀。

第四节集体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一、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对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哈耶克并不反对,他反对的是社会主义的方法。他指出,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之间争论,涉及到一切形式的集体主义所共有的方法,而没涉及社会主义者运用这些方法想要达到的特定目标。

而他竭尽全力要证明的是,社会主义者运用集体主义的方法所达到的结果恰恰是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他用集体主义一词代替社会主义一词。哈耶克所谓的“集体主义”,不仅仅包括社会主义,也包括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和苏联的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意味着一种“计划经济”,它主张以计划来代替非人为的竞争力量,以对社会有意识的指导代替自发的、盲目的市场调节。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是完全与集体主义对立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安排。哈耶克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贡献就是他有力地证明了,集体主义必定会导致权力的集中和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个人自由的丧失,导致个人被奴役。

二、自由的丧失哈耶克认为,集中计划意味着经济问题由社会解决而不由个人解决,这同时也意味着不允许个人根据他们自己意愿和所喜欢的方法决定进行选择和决定,这必须由计划者来决定,这是对个人的经济自由的完全否定。首先,个人作为消费者没有处置自己的收入和选择消费的权力。计划当局有完全的权力来决定给我们什么和按照什么条件给我们。

其次,个人没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在一个有计划的社会中,当局所掌握的对所有消费的控制权的根源,就是它对于生产的控制,而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计划经济实行以后,个人将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