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_第1页
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_第2页
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_第3页
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_第4页
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以本土及在华IT制造业企业为例

杜慕群毛蕴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70132010)“跨国公司在华策略与中国企业应对措施”研究的部分成果。7/28/2023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

——以本土及在华IT制造1论文选题意义

IT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结构特性,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产业,将成为我国今后长时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IT产业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国IT企业则与发达国家的IT企业在核心核心能力上又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将逐渐取消IT行业跨国公司投资的一系列限制,在这种形势下,我国IT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针对这种环境的变化与跨国公司相关竞争战略的改变,我国企业如何在正确分析对手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反应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经过检索发现从IT制造企业的微观层面,从企业内部核心核心能力的评价、识别与培养以及竞争优势的建立的角度研究IT企业的战略反应极少。论文选题意义

IT产业具有新兴产业结构特性,作为2摘要

本文首先就核心能力相关文献进行了理论综述,在整合给出资源、能力、外部环境、战略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与IT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了IT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最后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在华IT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实证统计分析,验证了部分假设。

摘要

本文首先就核心能力相关文献进行了理论3本文目录一、核心能力相关文献综述二、资源、能力、外部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绩效)分析框架三、针对IT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四、实证研究框架 五、实证统计研究假设 六、实证研究对象与样本及抽样方法 七、实证研究结果 1、核心能力的因子分析 2、欧美与日、韩、台及本土IT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差异分析 3、核心能力与经营绩效(竞争优势)的相关分析 4、核心能力因子与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 本文目录一、核心能力相关文献综述4调研范围本次调研企业投资方母国国别:美国、德国、法国、芬兰、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中国。调研的企业样本地域范围包括上述国家在苏州、东莞、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的IT硬件投资企业。企业属于类别的界定以企业股权结构为准,以企业控股方的来源母国为控制变量。调研范围本次调研企业投资方母国国别:美国、德国、法国、芬兰、5一、核心能力相关文献综述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是联系现有业务的基础,也是发展未来业务的引擎。他们对“核心能力”的定义是:“组织由过去到现在所积累的一种知识学习效果(learning),它需要各业务单位间充分沟通、参与投入,特别是使不同生产技能之间能合作无间或将各种不同领域的技术加以整合的能力,并且提供顾客特定的效用与价值”。一、核心能力相关文献综述PrahaladandHamel6MansourJavidan(1998)的四层次模型尽管PrahaladandHamel的描述是比较清晰的,但从企业运作的观点来看,Hamel与Prahalad所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过于简化、含糊,无法达到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概念。而Mansourjavidan(1998)则从企业实际运作的角度认为上述核心能力的概念可以根据对公司价值的高低以及运作的困难程度再细分成四个层次:①资源(Resources)②必要能力(Capabilities)③成就能力(Competencies)④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MansourJavidan(1998)的四层次模型尽管P7四层次示意图四层次示意图8资源与必要能力资源(Resources):这部份主要是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基本元素,包括:实物的资源(physicalresources),如厂房、机器设备等;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如员工、经营团队、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验等;组织资源(organizationalresources),如品牌商誉、企业文化等。必要能力(capability)是指的部门性质的能力,是来自于资源在组织流程中的运用,是使用资源去执行任务与活动的才能,而核心必要能力(corecapability)是指把公司内部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y)推展到顾客利益的能力。资源与必要能力资源(Resources):这部份主要是企业创9成就能力与核心能力成就能力(competency)是指经由许多的理解与学习累积而成的知识,是由技术(skills)、诀窍(know-how)等所组成,是营销、研发、生产制造与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相关必要能力(capability)的整合,以致能使各层级与各部门紧密合作,又是多种业务或多种产品的平台,而且是跨职能部门流程的重要角色,目的是提供顾客附加价值。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一切知识最深层的内涵。在运作上是跨部门技术、科技能力的协调与整合,包含战略管理能力,研究发展能力、网络资源能力、营销配送能力、服务支援能力、规模制造能力等;不管在现在与未来,都维持极强的竞争能力;而且具有唯一性,又难以被模仿。成就能力与核心能力成就能力(competency)是指经由许10四层次整合观点企业资源的运用是企业的必要能力(capability),由必要能力形成的主要强项就是关键性必要能力(keycapability),进一步跨部门整合产生成就能力(competency),当其成为难以模仿的唯一性成就能力(competency)才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y)。整个能力层次的构成相当严谨,但国内一般产业界对核心能力的认识并不是如此明确,而且大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组织结构并未达到如此复杂的架构(大部分没有形成事业部等复杂的组织结构)。因此本研究将属于部门的必要能力(capability)与整体企业的成就能力(competency)合并定义为本研究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y)。四层次整合观点企业资源的运用是企业的必要能力(capabil11环境、资源、能力、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笔者结合以上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成长战略相关研究等文献并整合Teece(1997)提出的动态资源能力理论,给出了以下环境、资源、能力、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1],该框架更加完整地体现了环境因素、资源能力识别、战略选择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并体现了整个因果过程中的动态性。

[1]

参见:杜慕群,资源、能力、外部环境、战略与竞争优势(绩效)整合研究,管理世界,2003,10环境、资源、能力、战略与竞争优势的分析框架笔者结合以上资源基12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13整合分析框架

根据该分析框架,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分析的基础首先是企业的资源,资源的包括了由财务资源(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资产组成的有形资源、由技术、专利、商标、社会网络关系、商业信誉等组成的无形资源以及由雇员个体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组成的人力资源。对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运用的能力,又包括了我们一般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他们二者的区别在于:一般基本能力不具有核心能力的三个基本特征,即:重复使用性、提升附加价值与不可模仿,即一般基本能力可以通过要素市场外购取得,而核心能力的唯一获取路径只能是内部积累。在企业尤其是企业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企业的战略焦点不应该集中在行业分析上,而应该更多地集中在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力,企业只有通过对本身拥有的资源与核心能力的识别和潜在收益的评估,并充分认识到企业一般基本能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环境的认真分析,才能制定出真正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并通过经营发挥能力的顾客价值效应,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整合分析框架根据该分析框架,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分14整合分析框架企业一旦形成了竞争优势,由于环境、资源与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这种竞争优势也只能是动态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目标,企业在执行战略实现竞争优势的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环境与内部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企业持续成长经营的资源能力缺口,然后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补充资源,并通过资源的杠杆性的使用,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为下一个动态资源能力、战略、竞争优势的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整合分析框架企业一旦形成了竞争优势,由于环境、资源与能力的动15针对IT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笔者在《IT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在给出区别于其他传统行业企业的现代IT企业十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并基于王毅(2001)、陈晶璞(2002)提出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设计了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便于统计分析和问卷回答,采用了半定量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先从各类研究中萃取所有可能的指标,将这些指标放入三个一级分类下面,然后判别各指标的含义,对重复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在实际采纳的细化指标中,尽量采用前人用过或阐述过的指标,以提高从实证研究角度的可操作性。根据前面提到的行业性原则,鉴于IT企业的硬件制造和软件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差别,本研究指标设计基于IT硬件制造业的企业特征进行。

针对IT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体系16核心市场能力核心市场能力17核心技术能力核心技术能力18核心管理能力核心管理能力19四、实证研究框架四、实证研究框架20相关统计研究假设前提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在华投资企业而言,本文认为既然来中国投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司价值,故认为存在下面的假设前提:

国外企业在华投资过程中,已经通过经营过程中将其核心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转移到在华投资企业中,以便实现其公司价值目标。相关统计研究假设前提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在华投21假设1的文献论述根据有关文献研究,当代IT生产链条分为三个梯度:最高层在美国,以硅谷为代表,核心技术集中(自主知识产权),利润率在25%以上;第二层在日本、韩国和台湾,以新竹为代表,以技术二次开发(委托设计加工)为特点,利润率在15%以上;第三层在东南亚和中国,以东莞为代表,以制造业和产品封装(贴牌)为主,生产规模即便达到了几十亿美元,利润也不到5%。[1]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联系紧密的IT产业全球生产网络。

假设1的文献论述根据有关文献研究,当代IT生产链条分为三个梯22相关统计假设假设1:美、欧资/韩、日、台资/本国的IT企业核心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此处运用了SPSS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相关变量定义如下:1、方差分析的分组因子变量为三类地区编组号码(企业按控股国家分类),2、进行方差检验的因变量为核心市场能力(CCM为10个市场能力变量的平均值)、核心技术能力(CCT为13个技术能力变量的平均值)与核心管理能力(CCA为12个管理能力变量的平均值)相关统计假设假设1:美、欧资/韩、日、台资/本国的IT企业核23相关统计假设假设2:IT企业的核心能力与其竞争优势(目标实现程度、再投资几率、市场占有率、收益率与企业成长性)显著正相关。此处本文运用了SPSS相关分析的方法,相关变量定义如下:1、相关因变量为企业成功程度,第一层的成功程度运用了目标实现程度与再投资可能性两个变量,为了能够对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相关校验,第二层给出了近三年的成长性、利润率水平与市场占有率等三个变量,作为对目标实现变量的校验变量。2、相关自变量同样取假设1中的三类核心能力变量(CCM/CCT/CCA)

相关统计假设24问卷设计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为一般化陈述性的问卷样本调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企业目标实现(竞争优势)、核心能力之间相互关系。在问卷设计方面,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同时,主要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分析结果来制定,本问卷拟分成三部分,共包括40道题,拟用李克特5点或7点量表法:(一)第一部分:IT企业核心能力与平均水平的比较测试,35题(二)第二部分:公司目标实现程度与企业成长性(竞争优势)测试,5题(三)第三部分:一般基本问项(企业基本情况指标)。问卷设计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为一般化陈述性的问卷样本调查。25问卷设计本次研究问卷,经过多次与IT企业的问卷访问与实地访谈沟通,以及在量表问句上的修饰,问项优化编排等修正程序修订而成。在问卷修订过程中,通过联络相关IT企业的负责人,试发问卷15份,要求填报者在填报问卷的过程中,将内容存在模糊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并给出相关建议,然后在进行问卷效度与信度的统计分析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此外又专门与其中三位行内专家进行了访谈,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对问卷的问项进行修正,尽可能地在表面效度上取得较高的一致性而定稿。问卷设计本次研究问卷,经过多次与IT企业的问26实证研究样本对象从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方面考虑,由于涉及产品的制造与制造过程的开发等活动,因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样本锁定在IT产业实际从事IT产品制造的企业,而从事信息软件系统集成、IC设计以及纯粹的IT产品流通企业则不列入本次研究范围,研究的样本企业包括了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扫描仪、光盘驱动器、传真机、手机、信息家电以及相关配件的生产企业。样本企业的范围定义为:具有独立品牌,在华自行(或外包)生产IT硬件产品,并在华进行产品流通、服务的IT企业。实证研究样本对象从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方面考虑,由于涉及产品27样本母公司国别与地域范围调研样本母公司来源国别: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芬兰等欧美IT发达国家为第一类/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为第二类/中国本土包括香港为第三类。调研的企业样本从地域范围来看包括上述国家在东莞、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以及在江苏、浙江等地工业园区的IT硬件制造业企业。企业所属类别的界定以企业股权结构为准,以控股方母公司地域控制变量。样本母公司国别与地域范围调研样本母公司来源国别:美国、德国、28问卷调查对象选择1、由于本研究需要衡量IT企业的能力表现,而小型企业在各项能力上的表现,可能大部分会达不到同业的平均水平,代表性不足,如此衡量可能不具有代表意义,因此本研究在选择国内企业样本时,只对2000年到2002年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信息产业100强企业与目前深圳和上海上市的电子板块企业发放问卷,同时在广东省内则对历年来工业50强企业中的IT企业发放问卷。2、对于非国内投资企业,则选取了《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一书中列举的世界500强企业(在以上母国调研范围内)中的在华投资IT企业作为问卷发放对象,此外还从信息产业部编写的《200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名录》中的相关地域与相关母公司来源国的企业中,抽取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相关企业发放问卷。问卷调查对象选择1、由于本研究需要衡量IT企业的能力表现,而29调研对象选择与发放3、抽取上市公司与信息产业100强的企业以及世界500强在华企业的,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联系与判断相关信息,且这些企业往往都设有专门的企业发展部门,企业配合度相对较高。4、选择中大型(5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IT企业,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信息相对公开透明,从业的职业经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高,有利于回答研究中比较抽象的问题。5、本研究在通过邮寄方式发放问卷的同时,也编辑了问卷的电子版本,通过网络E-MAIL发送(发送范围为以上邮寄范围具有E-MAIL地址的企业),在整体上加大了问卷的覆盖范围。调研对象选择与发放3、抽取上市公司与信息产业100强的企业以30问卷回收实证问卷的收集方式是先查询相关企业名录,确认公司地址后先行邮寄问卷然后发送电子版问卷。本次调研从2003年的7月25日正式开始,共发放印刷版问卷780份,发放电子版本问卷398份,在问卷发放后一周内派出问卷访问员10名,每人负责相关的地域范围,先进行电话确认,然后根据反馈信息上门补发或回收问卷,也可以让相关企业通过邮寄/E-MAIL/传真等多种方式反馈问卷。另外,在事前对访问员进行培训,要求其确认相关企业填报问卷的人员一定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总经理助理或企业发展部门经理级别)。截至到2003年9月10日,整个流程历时45天,共回收问卷109份,综合回收率9.25%,其中印刷版本78份,回收率10%,电子版本31份,回收率7.8%。问卷回收实证问卷的收集方式是先查询相关企业名录,确认公司地址31无效问卷的剔除标准经过初步分析,以下列条件作为无效问卷的剔除标准:填报人为部门主管以下人员相关类别选项完全一致(或者完全都是极限值1或7)、企业规模较小(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行业、母国地域等不符合本次研究样本条件存在漏项,且每个大类中漏项超过两个企业成立时间在2000年(不含2000年)以后对于存在漏项但不被视为无效的问卷,漏项值以该项平均值作为缺省观测值,实际得到有效问卷97份,基本满足了实证研究的需要。无效问卷的剔除标准经过初步分析,以下列条件作为无效问卷的剔除32问卷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首先希望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分成三类的35个变量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因子分析(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componentmethod进行因子萃取)。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并验证(或修正)核心能力二级经验分类。其次利用三类地区企业分类代表变量作为分类依据,通过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统计的方法,验证(或修正)三类地区在华投资IT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相关假设。问卷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首先希望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分成三类33统计分析办法第三以企业目标实现程度与企业绩效指标(代表竞争优势)等五个变量作为因变量,通过Pe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确定IT企业各类核心能力与企业成功的相关程度。验证核心能力与企业成功度及成长性的正向相关性假设。并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每个绩效指标的关键核心能力(自变量为因子分析后确定的核心能力二级分类)统计分析办法第三以企业目标实现程度与企业绩效指34实证研究结果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把这些综合指标称之为基础变量,即因子(Factors)。因子分析是主成份分析的一种推广,是利用潜在变量或本质因子去解释可观测的变量的一种工具。实证研究结果因子分析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351、核心能力的因子分析由于核心市场能力的量表所列10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度较高,题项的平均共同性超过了0.60,而调查的样本数接近100,因此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对核心市场能力进行简化(Stevens,1992)。这里拟采用主成分法和Varimax正交旋转,参考区根值堆积图,获得三因子结构模型,这三个因子解释了57.579%的总方差,其中因子1解释了30.767%的总方差,因子2解释了14.840%的总方差,因子3解释了11.972%的总方差。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1、核心能力的因子分析由于核心市场能力的量表所列10个题项之36核心市场能力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核心市场能力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37核心市场能力因子分析结果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因子1包括四个题项,分别是市场环境适应能力(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能力)、产业环境适应能力、外界环境公关协调能力、上下游网络的协调能力(建立策略联盟能力),我们将因子1命名为环境整合协调能力因子。因子2包括三个题项,分别是核心产品的品牌信誉积累度(信誉)、企业形象美誉度、顾客服务和后勤支援能力,我们将因子2命名为市场营销与服务能力因子。因子3包括三个题项,分别是全球营销网点的布局扩张能力(网络覆盖能力)、营销网点布局合理度、新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我们将因子3命名为市场营销拓展能力因子。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对核心市场能力的二级分类进行重新调整,调整后的结果见表5。核心市场能力因子分析结果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因子1包38(2)、核心技术能力的因子分析由于核心技术能力量表所列13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度较高,题项的平均共同性超过了0.60,而调查的样本数接近100,因此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对核心技术能力进行简化(Stevens,1992)。这里采用主成分法和Varimax正交旋转,参考区根值堆积图,获得三因子结构模型,这三个因子解释了55.087%的总方差,其中其中,因子1解释了33.522%的总方差,因子2解释了12.726%的总方差,因子3解释了8.840%的总方差。(2)、核心技术能力的因子分析由于核心技术能力量表所列13个39核心技术能力的因子载荷矩阵

核心技术能力的因子载荷矩阵40(3)、核心管理能力的因子分析由于核心管理能力量表所列12个题项之间的相关度较高,题项的平均共同性超过了0.60,而调查的样本数接近100,因此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对核心管理能力进行简化(Stevens,1992)。采用主成分法和Varimax正交旋转,参考区根值堆积图,获得三因子结构模型,这三个因子解释了58.134%的总方差,其中因子1解释了39.050%的总方差,因子2解释了10.488%的总方差,因子3解释了8.596%的总方差。(3)、核心管理能力的因子分析由于核心管理能力量表所列12个41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42核心能力指标(根据因子分析后重新分类)核心能力指标(根据因子分析后重新分类)43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44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452、欧美与日、韩、台企业及国内IT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差异分析2、欧美与日、韩、台企业及国内IT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差异分析46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47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483、核心能力与经营绩效的相关分析3、核心能力与经营绩效的相关分析49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50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教材]资料课件51核心能力与企业再投资可能性(变量)的关系分析表明,决定再投资的企业与决定不投资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无显著性差别。核心能力与企业再投资可能性(变量)的关系分析表明,决定再投资52分析表明,决定再投资企业在核心技术能力与核心管理能力方面显著优于投资决策未定的企业(P<0.05)。分析表明,决定再投资企业在核心技术能力与核心53从以上核心能力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分析与T检验的结果,对照统计假设2,可以基本上验证统计假设2。从以上核心能力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分析与T检验的结果,544、核心能力因子与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4、核心能力因子与经营绩效的回归分析55企业成长性与核心能力因子回归分析表16回归分析表明,在九个表明企业核心能力的因子中,共有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环境整合协调能力、市场营销拓展能力等三项能力与企业的成长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共线性检验中,VIF(方差膨胀系数)都在1.2以内,而容忍系数在0.87以上,说明各自变量之间没有共线性现象,也就是说明各项能力之间的独立性较高,故回归分析的结果可靠有效。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59(P<0.01),0.309(P<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