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大纲_第1页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_第2页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_第3页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_第4页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大学物理1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8

C++语言程序设计14

通信电子线路19

数字信号处理25

信号与系统30

电子测量技术33

移动通信37

自动控制原理40

无线通信技术46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49

数字图像处理5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58

传感器技术61

MATLAB程序设计教程65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69

通信原理74

信息交换技术77

电器控制及PLC应用80

过程控制系统84

模拟电路88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95

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99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笔人:刘翠青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

2.课程英文名称:universityPhysic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5.总学时:126学时

6.总学分:6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相

互转化规律的科学。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

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渗

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掌握物理

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学的历史和发展,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科

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对人才的文化修炼、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构成都起

到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的任务是:

1、传授理工科学生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和技术基础课打好必要

的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能力和物理素质。诸如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学生严谨、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刻苦、进取精神。

3、介绍近代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对于当代科技有重大影响的物理效应

的应用和新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篇力学(建议学时:40学时)

1、第一章质点的运动(建议学时:8学时)

掌握位移、位矢、加速度、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

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作空间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理

解自然坐标系,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发

向加速度。了解质点的相对运动问题。

重点:质点,坐标系,质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伽利略坐标变换

难点:自然坐标系中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2、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建议学时:8学时)

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能用微积

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的运力学问题。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

基本概念。

重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

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的简单质点

的运力学问题。

3、第三章运动守恒定律(建议学时:8学时)

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

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了解势能曲线,能从势函数求得

保守力。

掌握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

恒定律;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

决质点运动的力学问题。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

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重点:保守力,势能,质点系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

定理以及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变力作功,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4、第四章刚体的转动(建议学时:8学时)

了解转动惯量概念。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掌握刚体定轴转动中

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理解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下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

律。会计算力矩的功、转动动能。

重点:角动量,力矩的功,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角动量定

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刚体角动量的推导及其计算,力矩作功的推导

5、第五章相对论基础(建议学时:8学时)

掌握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掌握洛仑兹坐标变换并了解其推导过程,

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

量与速度的关系、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以及动量与能量的关系。

重点: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洛仑兹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

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

难点:洛仑兹坐标变换,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钟慢尺缩效应)

第二篇热学(建议学时:20学时)

6、第六章气体动理论(建议学时:10学时)

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图象。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解理想气体的理

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通过推导气体压强公式,了解从提出模型、进行

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与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量的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上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

观运动的统计表现。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了解麦克斯韦速

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算术平均速率、方均

根速率。理解气体分子平均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重点: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速率分布函数,平均碰撞频率及平

均自由程。

难点: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的推导,速率分布函数的物理意义

7、第七章热力学基础(建议学时:20学时)

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分析、计

算理想气体等容、等压、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及卡诺

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了解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

统计意义。了解燧的定义和熠增加原理。

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对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的应用,绝热过程,卡诺循

环,热力学第二定律

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第三篇电磁学(建议学时:60学时)

8、第八章真空中的静电场(建议学时:14学时)

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叠加

原理。掌握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了解其微分关系。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

连续带电体激发的电场和电势。掌握静电场的基本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掌握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重点:点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高斯定理,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势,

电场强度与电势的积分关系

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均匀带电体激发的电场,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势

的计算

9、第九章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建议学时:12学时)

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概念以及在静电平衡条件下导体的基本性质。了解介质

的分类、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理解电容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计算。

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D和E之间的关系。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理

解电能密度的概念和静电场的能量。

重点: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其推论,导体空腔内外的静电场,电容器的电

容,电介质的分类及极化,电介质中的静电场,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电位移,

静电场的能量

难点:介质的分类、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10、第十章恒定电流和恒定电场(建议学时:8学时)

掌握电流密度的定义,理解电流密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了解电源的电动势,

掌握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理解焦耳-棱次定律的微分形式,掌握一段含源的欧姆

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电流密度,电源的电动势,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一段含源的欧姆定

律及其应用

难点:电流密度,一段含源的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11、第十一章真空中的恒定磁场(建议学时:10学时)

掌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感应强度的基本概念。理解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用

微积分方法求解载流导线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掌握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

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了解带

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作用及其运动,了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的应用,了解

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和电流单位“安培”的定义。

重点:磁感应强度,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磁场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及其

应用,带电粒子在磁场所受作用及其运动

难点:毕奥一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12、第十二章磁介质中的磁场(建议学时:6学时)

了解磁介质的分类、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

之间的关系。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重点:磁介质中的磁化,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

其应用

难点: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13、第十三章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建议学时:8学时)

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

算方法。了解涡电流、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等概念,理解磁能密度的概念和磁场

的能量。

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

难点:棱次定律,动生电动势及感生电动势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14、第十四章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场(建议学时:2学时)

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的概念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的物理意

义。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

重点:麦克斯韦方程组

难点:位移电流

第四篇振动和波动(建议学时:4学时)

15、第十五章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

第十六章机械波和电磁波(建议学时:2学时)

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振幅,周期或频率,相位,特别是

相位)及各量间的关系。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对质点的一维振动进行

动力学分析,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以确定是否是简谐振动;能根据给

定一维谐振动的初始条件建立振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阻尼振动,受

迫振动、共振、电磁振荡。了解同方向和互相垂直的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规

律。

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和描述波动的几个重要物理量:波长、周期(频率)、

波速。了解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理解波形图线。了解电磁波的能量传播特征

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理解波的干涉性质,了解其相干条件。

重点:振幅(波长),周期(频率),相位,波速,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其

表达式,平面简谐波和波动方程,波形图线,波的干涉

难点:简谐振动的表达式,波形图线

16、第十七章波动光学(建议学时:2学时)

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了解

双缝、多缝的干涉问题以及薄膜的等倾、等厚干涉问题,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

工作原理。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了解分析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分布规律

的方法。了解圆孔衍射和光学仪器分辨本领。了解X射线的衍射。理解光栅衍射

公式。了解光的偏振和全息照相。

重点:相干光,光程,光程差,相位差,波的干涉、衍射,光的偏振,全息

照相

难点:光程和光程差,波的干涉、衍射,光的偏振,全息照相

第五篇量子物理(建议学时:2学时)

17、第十八章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

第十九章激光和固体的量子理论(建议学时:2学时)

理解普朗克的量子假设,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理

论及光的波粒二象性。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了了

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和了解一维坐标-动量的不确定关系。了解一维定态的薛定

谬方程、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理解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激光的特性及其应用,了解固体的能带结构,

并用能带观点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构,了解本征半

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了解超导电性,迈斯纳效应以及BCS理论。

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原子核结构、核的结合能,了解裂变和聚变、原子

核的放射性衰变和粒子物理。

重点: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光电效应和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玻尔的氢原子

理论,波粒二象性,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

难点:普朗克的量子假设,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度关系,

激光产生的基本条件,核的结合能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验教学内容作为独立课程

五、考核方式

考试

六、成绩评定

考试成绩(70%)+课堂出勤和作业(3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介绍物理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发现,拓宽学生

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8年7月

参考书:

口]漆安慎、杜蝉英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赵凯华、罗蔚英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5年7月

⑶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年6月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笔人:陈思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

2.课程英文名称:ComputingEssentials

3.课程类别:必修课

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自动化(非师范类)

5.总学时:56(理论40学时和实验16学时)

6.总学分:4学分

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

担负着系统和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

技术的大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与信息化社会(2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分类、特点、用途和发展等基

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Internet对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以

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及其知识结构的需求,并概要地介绍了计算机科学技

术的研究范畴。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信息化社会的特征

和明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明确今后学习的目标和内容。

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2.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3.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第二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4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特点、用途、系统组成、

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方法——数制与码制、程序设计基础

知识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计算机的运算基础

2.命题逻辑与逻辑代数基础

3.计算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5.算法基础

6.数据结构基础

第三章计算机硬件系统(4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特点、功能及各部分之

间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特点

2.系统板、微处理器、内存储器的功能和主成

3.存储器的分类、特点、区别及功能

4.总路线的功能和分类

5.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

6.计算机体系结构

第四章计算机软件系统(6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

功能和基本概念以及常用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软件生存周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

开发过程。和讲解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常识及Word>Excel、PowerPoint

三大软件的基本概念与使用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计算机软件的层次结构

2.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

3.常用操作系统(Windows、Unix)主要特征

4.Windows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

5.Word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

6.Excel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

7.PowerPoint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的操作

8.软件生存周期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

第五章软件开发技术(2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概念和内容作了介绍,应了

解计算机软件工程和软件生存期的含义,了解软件开发的工程化方法,特别应对

面向对象方法和软件复用技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

下内容:

1.软件工程的概念

2.软件开发模型

3.软件开发方法

4.软件过程和过程的改进

第六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6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

应用与操作。对于网络、协议、TCP/IP协议的功能及它的层次结构、域名系统、

因特网及其组成、WWW网、等相关的重要知识都做了重点讲解。通过本章的学

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计算机通信的基础知识、

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使用方式

3.Intranet和Extranet的区别

4.如何使用浏览器进行上网等等

5.TCP/IP协议的功能及它的层次结构

6.域名系统

7.个人网站的创建与网页的制作

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它包括媒体、多媒体、

文本与超媒体等等诸多概念。并且重点介绍了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技术、数字图

像、数字视频、多媒体数据压缩等各种技术的特点,文件类型、格式等。多媒体

创作工具及其应用,同时描述了超文本和超链接以及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本章的

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媒体和多媒体的概念

2.文本与超文本的概念

3.节点与链接的关系

4.音频、数字图像、数字视频技术的特点

5.多媒体数据的压缩技术的特点

第八章数据库系统与及其应用(6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解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发展、数据模型、体系

结构及数据库所研究的内容。具体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方法。简单介

绍几种常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新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3.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常用的几种信息系统

4.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第九章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2学时)

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讲述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背景知识和防范措施。通

过本章学习,应掌握以下内容:

1.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概念

2.信息加密技术和防御技术

3.虚拟专用网

4.审计与是监控技术

5.计算机病毒

第十章计算机应用领域(4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科学研究是计算机的传统应用领域。主要用来进行科技文献

的存储与查询、仿真计算、虚拟现实、复杂现象的跟踪与分析以及知识发现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计算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计算机在制造业的应用

4.计算机在商业、银行、证券业中的应用

5.计算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

6.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

7.计算机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8.计算机在艺术与娱乐中的应用

9.计算机在信息家电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择业(2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职业大体分为专业性职业与应用性职

业。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有:数据工程师、软件评测师、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

软件设计师、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构架设计师。

从事应用的职业种类大概分为以下几大类:网络管理类广告制图类、办公自动化

类、服务管理类组装与管理类。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以下内容:

1.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职业种类

2.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有关岗位

3.信息产业界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操作系统Windows2000基本操作(2学时)

实验二: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基本操作(2学时)

实验三: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0基本操作(2学时)

实验四: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0基本操作(2学时)

实验五:Internet网络基本实验(2学时)

实验六:数据库软件Access2000基本操作(4学时)

实验七: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操作(2学时)

五、考核方式

考试

六、成绩评定

平时作业和上机练习作业30%,期末考试70%。

七、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专题”和网络教学的尝试。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

过程中,能较好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通过网络来浏览

和查找资料;利用本课程的电子教材和有关网站的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较好的

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上要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取

代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学课件来进行教学,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实际操作给学生看,非常

直观、形象,努力做到精讲多练。

八、教材与教材参考书

1.教材: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参考教材:陶树平.《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田原.《计算机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7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笔人:林育曼

一、课程基本信息

I.课程中文名:C++语言程序设计

2.课程英文名:C++programming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5.总学时:66学时(其中理论39学时、上机实验27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程序设计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当前面向对象方法已

取代结构化方法成为程序设计领域的主流技术,这是程序设计发展历史的一个里

程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C++语言为工具,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

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练习与上机实习相结合,使学

生在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设计工具三方面受到严格、系统的训练,

培养学生更系统、更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能熟练地利用

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程序设计与C++语言的初步知识(3学时)

1.1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了解)

1.2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与语义(了解)

1.3C++程序的基本结构与上机步骤(掌握、学会)

1.4C++程序的构造过程(理解)

2.第二章基本数据类型(4学时)

2.1数据类型的基本概念(理解)

2.2单词的分类(理解)

2.3基本数据类型(理解)

2.4运算符与表达式(理解)

2.5类型之间关系(掌握)

3.第三章基本控制结构(4学时)

3.1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掌握)

3.2选择结构(掌握)

3.3循环结构(掌握)

4.第四章函数(6学时)

4.1函数的建立与使用(掌握)

4.2函数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的通信(理解)

4.3C++语言函数的特点(理解)

4.4C++语言的模块机制(理解)

4.5标识符的作用域(掌握)

4.6变量的生存期(掌握)

4.7递归程序设计(掌握)

4.8C++语言的库函数(学会)

5.第五章类与对象(4学时)

5.1类作为构造函数的基本单位(理解)

5.2C++语言类的定义(掌握)

5.3对象的创建.初始化与消失(掌握)

5.4关于类与对象的讨论(理解)

6.第六章复合数据类型(6学时)

6.1指针(掌握)

6.2引用(掌握)

6.3数组与字符串(掌握)

6.4字符串(掌握)

6.5动态内存分配与释放(掌握)

6.6可能产生的内存问题(理解)

6.7函数指针(掌握)

6.8结构与枚举类型(掌握)

6.9复杂数据结构的构造实例——用链表实现的堆栈(学会)

7.第七章继承机制(4学时)

7.1继承的基本概念(理解)

7.2C++对继承机制的支持(理解)

7.3多重继承与重复继承(掌握)

7.4构造良好的类继承层次(掌握)

8.第八章多态性(4学时)

8.1多态性的基本概念(理解)

8.2函数重载(掌握)

8.3拷贝构造函数(掌握)

8.4运算符重载(掌握)

8.5虚函数与动态绑定(掌握)

8.6多态数据结构(理解)

9.第九章类属机制(2学时)

9.1类属的基本概念(理解)

9.2类属类(理解)

9.3类属函数(理解)

10.第十章输入输出流(2学时)

10.1C++的输入/输出机制(理解)

10.2格式化输入/输出(掌握)

10.3流运算符的重载(掌握)

10.4文件流(掌握)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微型计算机

软件环境: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VisualC++程序设计语言

由于每个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实验前要求学生一定要先了解实验目

的、内容、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实验结

束后交实验报告。

本课程的实验共13个,共27学时;具体学时安排表如下:

实验实验内容实验学时

—•VisualC++的基本操作2

二VisualC++程序设计基础2

三编制分支结构的程序2

四编制循环结构的程序2

五使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2

六数组的使用2

七指针的使用2

八引用2

九链表的使用2

十类的使用2

十一运算符的重载2

十二大作业5

五、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

求。

2.考试时间:120分钟。

3.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

为100分。

六、成绩评定

学期总评分=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其中:平时成绩(30%)=作业成绩(15%)+实验成绩(15%)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算法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开展问题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阅读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李师贤,李文军,周晓聪.《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8

参考书:

[1JBruceEckel(美)著.《C++编程思想》(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2

[2J林锐.《高质量程序设计指南——C++/C语言》.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美)贝尔实验室(BjarneStroustrup)著,裘宗燕译.C++程序设计语言(特

别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Microsoft公司(美)著,希望图书创作室译.《MicrosoftVisualC++6.0

语言参考手册》.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通信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2.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3.授课学时:66学时

4.学分:3学分

二、课程简介

通信电子线路是电子信息工程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介绍常

规模拟电子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各种高频电子电路的功能、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和

分析方法。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通信电路中常用的一些基本功能部

件的原理、电路、计算及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信电子线路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它的学习,使学

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可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使用先进仿真软件的能力,学会利用近似工程方法

估算实际单元电路,突出高频电子电路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1绪论

1.1无线电通信发展史

1.2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

1.3通信的传输媒质

基本要求:

1、掌握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系统典型功能图。

2、理解无线电通信中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的核心内容。

3、了解传输媒质对通信的作用及影响。

重点、难点:无线电信号传输原理,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无线电信号的特性。

2选频网络

2.1串联谐振网络

2.2并联谐振网络

2.3串、并联阻抗等效互换与回路抽头时的阻抗变换

2.5耦合回路

2.6滤波器的其他形式

基本要求:

1、掌握谐振回路的特性、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完成的功能,掌握抽头时阻抗

变换的方法及作用。

2、理解耦合振荡回路的工作原理及其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

3、了解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工作特性及物理特性。

重点、难点:串、并联谐振回路及其特性,性能参数的意义,接入系数P的

求取,抽头时等效电抗的求取,耦合回路基本参数的求取。

3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3.1晶体管高频小信号形式等效电路与参数

3.2晶体管的高频参数

3.3单、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电路组成、质量指标、特点

3.4谐振放大器工作不稳定的原因及其提高措施

基本要求:

1、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高频参数,掌

握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的电路组成、质量指标。

2、理解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在通信电子线路中的作用及性能指标对其性能的

影响。理解谐振放大器工作不稳定的原因。

3、了解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相关概念及其性能特点。

重点、难点:

1、单级单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线路、性能指标、稳定性问题)

2、多级谐振放大器线路

3、谐振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求取及其物理意义,工作频率对其的影响及与元

器件参数的关系。

4噪声与干扰

4.1内部噪声的定义、特点、来源及其形式

4.2等效噪声频带宽度、噪声系数、额定功率和以此定义的噪声系数、噪声

温度的定义、表示及其计算方法

4.3多级放大器、晶体管放大器的噪声系数的表示及其计算方法

4.4减小噪声系数的措施

4.5工业干扰的基本概念

基本要求:

1、掌握内部噪声的来源、特点及计算方法,掌握噪声系数的物理意义及计

算方法

2、理解儿种典型的电路元件噪声的表示及估算方法

3、了解工业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重点、难点:电阻热噪声、晶体管放大器中的噪声、噪声系数,噪声温度。

5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

5.1非线性电路的特性及分析方法

5.2线性时变参量电路分析方法

5.3变频器的主要质量指标,晶体管混频器电路原理及分析

5.4二级管平衡混频器电路组成、混频原理、参数及其应用

5.5混频器干扰产生的条件、原因、形式及其克服措施

基本要求:

1、掌握非线性电路的三种分析方法,使用条件,晶体管混频器电路工作原

理及分析。

2、理解混频原理及作用。

3、了解混频器干扰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措施

重点、难点:混频的概念,晶体三级管混频器,二级管混频器,频谱的线性

搬移,混频器的干扰。

6高频功率放大器

6.1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定义、特点、工作状态及主要技术指标

6.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获得高效率所需要的条件,功率关系的确定

6.3晶体管特性曲线的折线化及其解析式

6.4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与负载特性及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6.5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及电路组成,输出匹配网络电路组成,特

性,中介回路传输效率的计算

6.6晶体管倍频器优点、形式、工作原理,倍频次数的选取

基本要求:

1、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典型电路、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求取,掌握高频功

率放大器的动态特性与负载特性及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

2、理解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特性,输出匹配网络相关特性

3、了解倍频器相关特性

重点、难点: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性能分析(动

态特性求取,工作状态分析),高频功放的外部特性(负载特性,振幅特性,调

制特性,调谐特性),输出匹配网络计算及其Q值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7正弦波振荡器

7.1振荡器定义、优点、用途、形式、工作状态、分析方法

7.2LC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振荡条件的确定

7.3哈特莱振荡器、考毕兹振荡器电路组成、特点、起振条件、振荡频率及

应用范围

7.4LC三端式振荡器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准则

7.5石英晶体振荡器主要优缺点、电路形式及其等效电路、振荡频率及主要

特性

7.6RC振荡器工作原理、电路形式、振荡条件

基本要求

1、掌握典型的LC三端式振荡器的电路组成、特点、起振条件、振荡频率、

相位平衡条件的判断,掌握振荡器接负载时相关性能指标的计算及对相关性能指

标的影响。

2、理解振荡器工作过程及必要条件

3、了解各振荡器的主要优缺点

重点、难点:反馈振荡器原理,互感耦合反馈振荡器,三端式振荡器,频率

稳定度,石英晶体振荡器

8振幅调制与解调

8.1调幅概念、工作原理及方式

8.2调幅波的数学表示式与频谱,调幅波中的功率关系

8.3模拟乘法器调幅原理

8.4单边带信号的概念、优缺点及产生方法

8.5高电平调幅、包络检波、同步检波概念、工作原理

基本要求:

1、掌握振幅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方式,电路实现方法

2、理解调制与解调过程中波的数学表达式的物理意义,波中的功率关系

3、了解单边带通信的概念、优缺点及产生方法

重点、难点:振幅调制信号分析、调制方法、二极管调制电路、调幅信号的

解调方法,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同步检波

9角度调制与解调

9.1角度调制概念、方法

9.2变容二级管、电抗管调频原理及电路分析

9.3相位鉴频器、比例鉴频器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其特性

基本要求;

1、掌握角度调制概念,基本方法,典型元件组成调制电路的原理及电路分

2、理解调频波与调相波的基本性质的异同点,理解调角波的数字表达式及

物理意义

3、了解鉴频器的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频率调制与角度调制、调频信号分析、调频信号产生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授课时数

1.绪论2

2.选频网络8

3.高频小信号放大器8

4.噪声与干扰6

5.非线性电路、时变参量电路和变频器8

6.高频功率放大器8

7.正弦波振荡器10

8.振幅调制与解调10

9.角度调制与解调6

合计66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高频电子线路(第三版)》,张肃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参考资料:

1.《高频电子电路》,王卫东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

2.《高频电子线路》,申功迈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第三版)》,曾兴雯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4.《高频电子线路辅导》,曾兴雯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9

5.《电子线路》,谢嘉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6.《高频电子线路》,武秀玲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后续课程为通信原理、程控交换.

高频电路是在高频段范围内实现特定电功能的电路,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

系统和各种电子设备中,它与低频电路有着相似的功能,但在分析方法上又有所

不同,“通信电子线路”有别于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其显著

的特点是概念多、电路多、要求的基础知识多以及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等。所以

本课程是先修课程所涉及的电路在特定工作条件下实现特定功能的延续,是工科

电子信息类学生进一步学习通信知识的基础课,对考研的学生有着积极的必要的

帮助。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笔人:刘秋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数字信号处理

2.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SignalProcessing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5.总学时:66(理论54,实验12)

6.总学分:3学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

密联系的课程。开课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数字信号

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数字滤波器的基本设计方法,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方法和新

技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及其工程实现技术打好

基础。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

领域及其特点;熟练掌握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基础知识;掌握离散傅

立叶变换(DFT)及其应用、基2FFT算法、数字滤波器(DF)的网络结构和DF

的基本设计方法;了解本课程基本内容的MATLAB分析与实现方法。

三、理论教学与教学基本要求

1.绪论(1学时)

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特点,应用领域,发展概况和发展局势。

2.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8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连

续信号、时域离散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定义和相互关系;序列的表示、典型序列、

序列的基本运算;时域离散系统及其性质,包括线性、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

性;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重点介绍差分方程描述和卷积描述,差分方程的

递推解法和序列卷积的计算;连续信号的采样,重点介绍采样定理、连续信号与

离散信号的频谱关系。难点是:系统线性、移不变性、因果性、稳定性的判断;

差分方程的递推解法和序列卷积的计算。

第一章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1引言

1.2时域离散信号

1.3时域离散系统

1.4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法——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3.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10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序

列的傅里叶变换(FT)及其性质;序列的Z变换(ZT),Z反变换、Z变换的主要性

质。重点介绍双边Z变换;离散系统的频域分析。包括因果性、稳定性、系统的

频率响应特性、系统函数的零极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梳状滤波器。难点是:序

列的傅里叶变换(FT)及其性质;序列的Z变换(ZT),Z反变换、Z变换的主要性

质。

第二章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1引言

2.2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及性质

2.3周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表示式

2.4时域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模拟信号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2.5序列的Z变换

2.6利用Z变换分析信号和系统的频域特性

4.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及其应用(8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离

散傅里叶变换(DFT)的定义,DFT、ZT、FT、DFS之间的关系;DFT的性质;频

域采样;DFT的应用。介绍用DFT计算线性卷积、用DFT分析信号频谱。难点

是:离散傅里叶变换的计算有应用。

第三章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3.1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3.2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3频率域采样

3.4DFT的应用举例

5.快速傅立叶变换(FFT)(3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

DIT-FFT算法及其编程思想;IDFT的高效算法。难点是基2-FFT算法。

第四章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4.1引言

4.2基2FFT算法

4.3进一步减少运算量的措施

6.数字滤波网络(4学时)

滤波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IIR-DF网络结构(直接型,级联型,并联型);

FIR-DF网络结构(直接型,线性相位型,级联型,频率采样型,快速卷积型)

及相应的系统函数。重点是I1R-DF网络结构和FIR-DF网络结构。难点系统函

数的求法。

第五章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与状态变量分析法

5.1引言

5.2用信号流图表示网络结构

5.3无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

5.4有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

7.IIR数字滤波器设计(9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数

字滤波概念,数字滤波器设计概述;巴特沃斯模拟滤波器设计;HR数字滤波器

设计(脉冲响应不变法,双线性变法,巴特沃斯数字低通滤波器设计举例)。重

难点是应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法设计IIRo

第六章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6.1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6.2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6.3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

6.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

6.5数字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8.FIR数字滤波器设计(8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深入理解这一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线

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点,窗函数法,频率采样法,切比雪夫逼近法。重点是线

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线性相位及窗函数法设计FIR。难点是应用窗函数法,频率

采样法,切比雪夫逼近法设计FIR。

第七章有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7.1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条件和特点

7.2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滤波器

7.3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FIR滤波器

7.4利用切比雪夫逼近法设计FIR滤波器

7.5IIR和F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主要思想:通过课堂演示、基于MATLAB的算法仿真实

验及分析、基于DSP的硬件算法综合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帮助同学进一

步领会和深化课堂上学到的有关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

信号处理操作及滤波器设计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

任务、原理、实现思路、实验结果、结果分析以及心得体会和感想。

五、考核方式

考试

六、成绩评定

实验占30%;理论占70%,其中平时占30%,期末考试占7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上,主要着手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普遍规律及设计IIR和FIR

的思想与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儿个方面:

(1)讲授时应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多设置一些问题讨论与习题分析课,加强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的积

极性。

(3)选择3-4节难度适中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与讨论,

教师适时给予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4)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逐步克服了对DSP的陌生和恐惧心理,激发

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乐于实践,深化理论。

八、教材与参考文献:

教材: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A.V.奥本海姆,R.W.谢弗,J.R.巴克.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第

二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信号与系统》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执笔人:袁静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信号与系统

2.课程英文名称:SignalsandSystems

3.课程类别:必修

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5.总学时:66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学时,上机12学时)

6.总学分:3学分

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研究信

号与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信息处理、通信和控制等理论奠

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号与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己应用于许多不同

领域和学科中。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各章重点、难点)

总要求:对连续时间信号及其系统、离散时间信号及其系统有较系统的理解。

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1.第一章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5学时)

典型信号及信号的分类,系统的描述和系统的分类。

重点:冲激信号和指数信号,线性时不变系统。

2.第二章系统的时域分析(8学时)

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样值响应,卷积积分

和卷积和。

重点:差分方程、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样值响应。

难点:卷积积分和卷积和。

3.第三章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8学时)

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调制,卷积定理,采样定理。

重点:傅立叶变换与采样定理。

难点:采样定理与调制。

4.第四章离散傅立叶变换与快速傅立叶变换(4学时)

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其性质,快速傅立叶变换。

重点:离散傅立叶变换。

5.第五章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4学时)

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关系,系统函数及其与零极点关系,系统稳定

性分析。

重点:系统函数及其与零极点关系。

6.第六章Z变换及其应用(6学时)

Z变换,离散系统Z域分析,Z变换与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