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_第1页
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_第2页
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_第3页
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_第4页
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整合视域下的古诗教学,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嵌合,学习资源的聚合,学习策略的组合,力求将学习的要素系统融合,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目标:多维嵌合,显性与隐性水融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定篇”的古诗,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如果说知识、技能是显性目标,那么学习中潜在的因素,如情感、习惯等则可视为隐性目标。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将之融入一张有机的整体的网,使之相辅相成,共生共长。以古诗《牧童》的教学为例,预设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解释,查阅资料,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诵读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3.想象画面,体味牧童这一意象的文化意蕴。

4.比较赏析,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感受诗歌语言的精妙。

《牧童》这首诗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古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本着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这首诗,为学好另外两首诗词做好铺垫的目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注重联系单元语境,又注意凸显古诗特点。不仅引导学生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象,还注重在诵读、想象、探究、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显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关注情感、习惯等隐性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将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融为一体,铆定目标,渐次铺展,有效地落实“课标”中提出的“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要求。

二、资源:多元聚合,文内与文外交相辉映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活教材,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引进相关的教学资源,让课内与课外资源形成一个兼容的整体,实现文本例子的增值。

(一)有心关注文本资源——天机云锦用在我

文本中的生字表、解释、插图、资料袋等都是可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合理取舍,有效运用。

1.生字教学不折不扣。

“牧”字是这首诗中一个要求写的生字,教师在导入环节,板书课题时,可以展示“牧”的篆文“牧”,追根溯源,让学生明白“牧”的本意:表示手拿棍棒放牛。了解“牧”的形与义,并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写,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2.解释运用不离不弃。

解释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根拐棍。初读环节,教师让学生借助解释疏通意思,同桌交流诗意,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蓑”是这首诗中要求写的另一个生字,除了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解释与插图理解字义,回顾学过的《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加深理解。

3.插图呈现不蔓不枝。

教学中,教师及时出示插图,紧扣“卧”一词,引导学生想象牧童卧在草地上的情景,并说说从“卧”字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插图观察、想象,在个性化的品读中,体会到与清风明月相伴的牧童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悠然自得、轻松惬意……在品味、诵读中,感悟诗人心无挂碍,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二)有效链接课外资源——开窗放入大江来

1.音像资料适度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意境,再结合《草原》一课的有关词句直观地感悟“铺”的内涵,感受草场的辽阔。还可适时播放笛子曲,给学生以听觉的享受。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慢,时而快,时而有,时而无。学生品出了“弄”的情趣。草场、笛声、月夜、牧童,构成的恬淡的水墨画在学生眼前徐徐展开。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仿佛走进了这美丽的原野,和这位快乐的牧童一起嬉戏。

2.背景资料适时补充。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会在他的诗歌中留下印迹。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诗意,教师适时呈现诗人的相关资料。相对于李白、白居易这些诗人,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但说起吕洞宾似乎有一份熟悉。三言两语的简介就揭开了诗人神秘的面纱,学生得以简要地了解的生平,进一步了解诗中所体现的淡泊、宁静以及道家“饥来即食,困来即眠”与世无争的超脱情趣。

三、策略:多样组合,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唤醒潜能,开启心智,激愫。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须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理交融,让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有效指导相得益彰,从而感受诗人心灵深处的追求。

1.口诵心惟,回旋复沓——最喜渔歌声欸乃。

南怀瑾先生说:“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长大之后的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只有潜心涵咏,才能汲取丰富的营养。“课标”中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诵读中彰显古诗独特的韵味,让经典文化融入学生生命中。

在《牧童》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诵读:

师:置身在这辽阔的原野,我们也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让我们轻轻地诵读这首诗——

师:绿草茵茵,清风柔柔,明月皎皎,笛声悠悠,这一切多么让人陶醉,让我们美美地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