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PDPK培训课件_第1页
抗菌药物的PDPK培训课件_第2页
抗菌药物的PDPK培训课件_第3页
抗菌药物的PDPK培训课件_第4页
抗菌药物的PDPK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PK/PD及相关概念以PK/PD理论优化抗菌药物的应用PK/PD与重症感染7/26/20231抗菌药物的PDPK重视PK/PD理论应用的背景全球耐药菌不断增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减少和预防耐药菌合理应用抗生素优化抗生素治疗策略以PK/PD理论指导抗生素的应用后抗生素时代到来7/26/20232抗菌药物的PDPKPK/PD及相关概念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属于药代动力学

(PK),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PKPD

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属于

药效动力学(PD),包括药物在机体产生疗效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PK/PD研究是把PK与PD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相对应的时间-浓度-效应关系,可以反映药物-人体-病原体之间的关系7/26/20233抗菌药物的PDPKPK药代动力学PD药效学吸收分布排泄抗菌效果及抗菌时间药理、毒理学作用感染部位有效浓度和持续时间组织和体液中有效浓度和持续时间血浆有效浓度和持续时间抗生素剂量PK与PD间的联系7/26/20234抗菌药物的PDPKPK的主要参数峰浓度(Cmax):

药物吸收过程中的最大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当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后,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值,与药物的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率密切相关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T1/2)清除率(CL)7/26/20235抗菌药物的PDPKPD的主要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T>MIC表示在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T>MIC表示血药浓度大于MIC维持时间(h)占2次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防耐药突变浓度(MPC):防止耐药株被选择性富集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7/26/20236抗菌药物的PDPKPD的主要参数抗菌素后效应(P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在设计合理给药方案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改持续静脉给药为大剂量冲击疗法

7/26/20237抗菌药物的PDPK8药代动力学(PK)Cmax(血药峰浓度)Cmin(血药谷浓度)AUC24h(药时曲线下面积)T1/2(半衰期)Vd(表观分布容积)CL(清除率)药效学(PD)MIC(最低抑菌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MPC(防耐药突变浓度)PAE(抗生素后效应)PK/PDCmax/MICAUC24h/MIC%T>MIC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7/26/20238抗菌药物的PDPK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时间依赖性抗菌素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MIC

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7/26/20239抗菌药物的PDPK浓度依赖性抗菌素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主要为

Cmax/MICAUC/MIC(AUIC)等

7/26/202310抗菌药物的PDPK时间依赖性且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抗菌素这类药物呈时间依赖性,但PAE较长主要评价指标是AUC/MIC7/26/202311抗菌药物的PDPK多数β-内酰胺类多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等主要参数AUC/MIC(AUIC)Cmax/MIC主要参数T>MIC主要参数AUC/MIC阿奇霉素万古霉素氟康唑等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等时间依赖且PAE较长抗菌作用与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与时间有关,且PAE较长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7/26/202312抗菌药物的PDPK7/26/202313抗菌药物的PDPK以PK/PD理论优化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三角理论7/26/202314抗菌药物的PDPKPK/PD是将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的参数综合,反映致病原--人体--药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制定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方案,从而优化药物应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防止毒副作用7/26/202315抗菌药物的PDPK时间依赖性抗菌素的应用这类药物疗效的评价参数为T>MIC(或%T>MIC)要清除病原菌,治疗药物浓度必须维持在MIC以上,维持的时间即浓度在MIC以上的时间甚为关键在一般情况下,在临床当40%~60%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了MIC时,药物的疗效达到最佳,但不同的药物各有差异7/26/202316抗菌药物的PDPK总药量不变通过增加给药次数可增加TAM%(%T>MIC)可获得更高的细菌学疗效7/26/202317抗菌药物的PDPK7/26/202318抗菌药物的PDPK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此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至少应为给药间歇时间的40%~50%才能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因此,此类抗菌药物通常需要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或延长滴注时间来增加T>MIC,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但是还需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头孢曲松(半衰期长),每12~24h给药1次就能够持续维持有效的血浆药物浓度7/26/202319抗菌药物的PDPK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素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强大杀菌活性,又存在PAE,因此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理论上可适当延长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采取每日2-3次的给药方案但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或延长滴注时间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持续24小时静滴某些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药物的理化稳定性问题限制了其临床上的应用7/26/202320抗菌药物的PDPK7/26/202321抗菌药物的PDPK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增加给药次数比增加每次用药剂量的治疗效果更好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剂量基于舒普深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7/26/202322抗菌药物的PDPK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此类药物从分类上基本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物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常较同期血药浓度高传统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红霉素)疗效评价参数为T>MICT>MIC为40%~50%时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需要每日分次给药7/26/202323抗菌药物的PDPK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如阿奇霉素)能够迅速地广泛分布到组织中,血清浓度较低组织半衰期较长,并且有较长的PAEPK/PD参数为AUC/MIC可每日给药一次7/26/202324抗菌药物的PDPK浓度依赖性抗菌素的应用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和两性霉素B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活性取决于峰浓度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疗效,但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其体内细菌清除率和临床有效率与AUC/MIC、Cmax/MIC呈正相关多数药物具有较长的PAE该类药物的PK/PD特征决定了较大剂量较少的给药次数是最佳的给药方法7/26/202325抗菌药物的PDPK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Cmax/MIC和AUC/MIC为预测其疗效的重要参数当Cmax/MIC>8或者AUC/MIC>100时,该类药物细菌学疗效较好多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较长的PAE和较高的组织浓度多数给药方案为日剂量分1-2次给药7/26/202326抗菌药物的PDPK此类药物在在一定范围的血药浓度时,容易出现选择性耐药突变株目前国内左氧氟沙星采用400mg/日的剂量对肺炎链球菌及G-杆菌均不能获得理想的AUC/MIC和Cmax/MIC,且易导致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性增殖和流行IDSA(2007版)CAP将左氧氟沙星剂量提升至750mg,仍作为治疗CAP的一线药物之一7/26/202327抗菌药物的PDPK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PK/PD参数为Cmax/MIC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能够得到更高的Cmax

,从而使Cmax/MIC比值增大,提高临床疗效7/26/202328抗菌药物的PDPK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不良反应方面,日剂量单次给药并不增加甚至可以减少耳肾毒性的发生率因为耳蜗毛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的过程为饱和过程此类药物的PAE也具有浓度依赖性高浓度不易选择耐药但要注意Cmax不可超过最低毒性剂量7/26/202329抗菌药物的PDPK时间依赖性且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抗菌素万古霉素万古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抗菌疗效与其给药间隔内浓度大于MIC的时间(T>MIC)有关但其有较长的PAE和半衰期动物感染模型和临床PK/PD研究结果显示以AUC/MIC为参数预测万古霉素的抗菌疗效更合适目前给药方法为:万古霉素2.0g/d,0.5q6h或

1.0q12h需要维持血药谷浓度,避免诱导耐药7/26/202330抗菌药物的PDPKPK/PD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点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分类是相对的,任何抗菌药物的临床效应都离不开药物作用的时间与浓度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必须在一定浓度的基础上,血药浓度应在MIC的4-5倍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与AUC有很大的相关性无论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都与PAE有密切关系7/26/202331抗菌药物的PDPKPK/PD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点MIC是反映抗菌药物对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但不能反映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抗菌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抗菌药物敏感性折点主要是根据血药浓度、体外实验结果和一些其他因素计算出来,再经过一定临床验证得到的我们知道测定MIC,知道计算血药浓度,可如果感染不在血液,而在组织中,应怎样处理?如果可能,应努力做到感染组织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7/26/202332抗菌药物的PDPK

PK/PD理论应用于抗感染个体化治疗难度比较大患者间个体差异的存在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别不同器官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别不同地域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在个体化用药和规范化用药之间,有时候会出现矛盾,这时就需要进行权衡和评估

PK/PD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点7/26/202333抗菌药物的PDPKPK/PD与重症感染

重症感染的特点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如休克等)导致表观分布容积(Vd)的变化肝脏和肾脏发生功能改变导致药物清除率(CL)的变化免疫功能失调有MDR病原菌感染的倾向PK/PD在一般患者与重症感染患者中存在差异7/26/202334抗菌药物的PDPKPK/PD在脓毒症中的变化目前我们获得的PK/PD参数大部分来源于健康志愿者脓毒症患者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组织低灌注等等)可能已经改变了药物的PK/PD状况最主要的PK变化是表观分布容积(Vd)和清除率(CL)不同程度脓毒症的PK(Vd和CL)也不尽相同脓毒症早期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7/26/202335抗菌药物的PDPK7/26/202336抗菌药物的PDPK脓毒症的抗生素使用调整抗生素的最初负荷剂量最初24h首次剂量-负荷剂量(LD):

LD=Vd×Ct(目标药物浓度),单独依赖于药物的Vd,与肝、肾功能无关脓毒症早期Vd通常增加脓毒症早期抗生素负荷剂量应该高于常规的标准剂量

7/26/202337抗菌药物的PDPK脓毒症的抗生素使用调整抗生素的最佳维持剂量肝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