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级产品设计教学课件_第1页
全球顶级产品设计教学课件_第2页
全球顶级产品设计教学课件_第3页
全球顶级产品设计教学课件_第4页
全球顶级产品设计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顶级产品设计这是什么不用说了吧?=10:30CYON一、问题提出长期以来,尽管素质教育口号深得人心,教育改革红红火火,但“升学教育”这架机器的强大惯性,依然向前横冲直撞。尤其是农村,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发端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在教育的改革创新方面,农村大大滞后于城市。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陈旧落伍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导致大量学生从小就产生厌学心理,沦落为教师眼中所谓的差生。笔者以为,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偏差的根源,却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落到实处,教育政策正在逐步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已展开,如果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更新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终不能取得预期成效。缘于此,笔者以自身学校为研究样本,以图获得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自信心影响的第一手资料,探索其相关因素,理性地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系统。大到对教育目标、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方面都涉及教育观念问题。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积极的教育行为,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消极的教育行为,往往产生负面的结果,甚至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立足于“教师”这个视点,从教育的功能观出发,探寻农村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是:(1)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现状及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行为;(2)调查农村中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动机、环境等因素与学习自信心的相关性,及厌学心理产生的外部基础;(3)探索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的样本为一所初级中学,在岗教师39人,男26人,女13人;学生总数662人。2.研究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调查教师教育观念现状和学生学习动机、适应性、自信心的基础上,探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据此,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途径,并通过干预措施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1)调查分析教师教育观念问卷调查我们采用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编制的TBM问卷,调查全体教师教育观念现状。统计结果分析:教师教育观念的性别主效应在所有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男女教师之间在教育观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经过我们分析提取的8个因子,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教师教育观念的所有维度配对的差异都非常显著。结合总体平均数可以看出:教师更倾向于认为学生的发展是由后天的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更倾向于严厉管教,更倾向于挫折教育,而不是赏识教育。学科教育中师因性因素问卷调查所谓“师因性因素”是指来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的或无意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信心等负面反应的因素。对这方面的调查,目前尚没有标准的检测工具,我们采取自编问卷的办法,主要调查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来自教师人格因素、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正面的体验。对初二年级228名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对“师爱”、“关心”、“尊重”、“信任”、“公平”五个因素,12门学科综合统计看,平均率为:“感受到的”占31%;“没感受到的”占32%;不清楚的占37%。对12门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学生正面体验占50%以上的学科只占33%。其中,心理活动课学生正面体验率平均达到82.8%。在关于“假如我是老师”的自由表达中,学生提到“公平”的频率为71%;提到“尊重”的频率为56%;提到“减负”的频率为33%;提到“幽默”的频率为23%;提到“不随便体罚学生”的频率为52%。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教师人格因素、职业道德方面的影响,其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不大,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较大。学生学习情绪问卷调查调查选用了北师大的问卷,对初一、初二、初三年级15个班662名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厌学情绪在上升,有轻微厌学情绪的学生逐渐向中等、严重发展,这种趋向自初一至初三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自信心问卷调查自信心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制订,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尤其适用于青少年。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显示,如果一个人自信心偏低或偏高,都不利于此人正常发展。在调查中,初中学生自信心偏低、偏高比例近70%。值得注意的是,自信心偏低人数比例自初一至初三上升;自信心偏高人数比例自初一至初三却急剧下降。这种趋向与学生厌学情绪趋向形成了强烈的比照。说明农村初中学生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其自信心却不断降低,而其厌学情绪却直线上升。(2)干预措施实行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落后的教育观念产生消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伤害学生。因此,一方面,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十分重视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培训,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逐步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展两个“优化”一是优化学习环境,二是优化自我认知水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关键在于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而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关键在于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关键又在于优化课堂的人际关系。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我校依据有关心健康教育理论,制订了《师生课堂教学四原则》,促使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而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行为。三、讨论与思考1.关于调查材料的讨论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有厌学情绪的人数很少,自信心水平较高,随着学习的深入、年级的升高,他们中有厌学情绪的人数大增。与此同时,他们的自信心也不断降低。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师因性因素”两方面进行了调查,这组调查显示: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关爱”,教师则倾向于“挫折教育”;学生要求教师“不随便体罚”,教师则倾向于“严厉管教”。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主导者,两者形成一对矛盾,各自背道而驰。可见,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和自信心的丧失,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2.关于干预措施的讨论尽管我们的干预实验只进行了一年时间,但通过后测反馈的情况看:关于“师因性因素”的负面体验明显下降。12门学科,在前测中正面体验因子占一半以上的只有4门学科;后测中正面体验因子达一半以上的学科上升到10门,其中5门学科学生正面体验率达到了80%以上。关于学生厌学情绪和学习自信心的后测再次显示,厌学情绪和学习自信心是一对连体的婴儿,它们都对教学的客观环境十分敏感,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整个客观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后测中厌学情绪总体水平由前测的66.8%下降到42.6%;而自信心偏低人数由前测的46.2%下降至30.3%,偏高人数则由前测的21.4%上升到31.2%。以上数据说明实验干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3.几点思考(1)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新课标”全面实施的形势面前,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有很强的生存力,怎样改革它的存续基础,无疑是一个紧迫的问题。(2)在当前农村教育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性化缺失,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提高教师素养,规范教师职业道德,需要落到实处。(3)怎样全面地、个性化地评价学生,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农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农科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实践基地是具有教学、科研、服务及增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特性的场所,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检验基地和学生岗前培训的重要阵地,建设好教学实践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农业应用人才的关键。我院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近两年,我院结合各系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相关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研究等手段对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为强化培养农科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加强农科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需要。校内实践基地是高校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场所和实际操作场所,因而是培养高素质农科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营造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氛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信心,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地进行必需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些培养成为学生能力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我们对农科专业实践教学问卷调查中,有48.8%的人认为对提高专业技能作用最大的场所首先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次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32.6%。因此,加大农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力度有利于提高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二、农科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农科专业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但如果校内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者是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不规范,学生在这样的实践基地得不到系统的专业操作训练,必将引发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样就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我院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在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专任教师配置、规范性操作、与各专业教学体系结合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三、农科专业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1.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解决教师的科研活动缺乏实验场所和经费不足这个问题;同时教师的科研成果又会引导学生的学习、科研思路,激发农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从而树立立志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意识,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增加投入,加大校内教学实践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随时都有一个良好的实践实习锻炼场所,是抓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学科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需要相应的硬件环境和软件配套,这些都是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支撑。这些都需要经费的投入和院校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转。3.改进管理制度,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基地的制度建设,强化基地管理,建立各项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改进管理制度,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主动与被动、施教与受教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参加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创业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知识的正确程度,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讲课生动易懂,具有感染力,成为学生们尊敬的优秀教师。4.构建专业教学体系,有助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专业设置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所高校培养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需要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农科专业,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农科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根据社会需要制订出符合市场所需的课程设置计划,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各专业课程设置,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加大实践学分,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每一门知识都得到相应的实践检验,从理论到实践使知识得到深化,从而牢牢留在记忆中。加强高校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为农科学生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践性教学计划,形成实践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