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哈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哈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哈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哈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九中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民间统计也有一片天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甚至官方也并不讳言,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严重问题”呢?从技术上“正着手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的统计方法”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内部的技术方法手段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发展生态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独立的民间统计发展的严重滞后。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统计部门缺乏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垂直管理”只是保证官方统计尽可能独立的途径。而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显然,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构成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而且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以及民间统计内部之间相互借鉴、参照、竞争,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与准确性的作用,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除此之外,民间统计的另一个明显的价值在于,它能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比如,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民间统计机构而不是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正是因为民间统计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在许多统计信息发达的国家,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基本组成部分,大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小到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市场调查,均活跃着民间统计机构的身影。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是独立的民间身份。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世界企业500强”这样的统计信息,是由《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美国最权威的民意调查数据是盖洛普公司发布的。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在这样一种制度环境下,不但统计失真、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而且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信息基础,总体上也面临严重匮乏、失衡的局面,公众饥渴的信息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最终妨碍和制约着一个基于信息充分供给、选择、交换的信息社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单一的公有制成分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型,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政府应该像当年鼓励、呵护民营经济发展那样,逐步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一来,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成为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二来,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参照体系,形成对官方数据的有效监督。这两方面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2011年第五期《新华文摘》)1.下列不属于造成“我国民间统计没有自己一片天”的原因的一项是()A.当前我国统计信息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均十分有限,无论统计信息的产生发布,还是运行流通机制,仍主要由政府主导。B.我国民间统计受长期的政府包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影响。C.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统计数据注水”是长期以来在统计领域普遍存在问题。D.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不能打破官方统一天下的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C项只是阐述了统计数据注水的情况,没有民间统计的方面。【考点】现代文阅读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比民间统计机构统计的信息,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力。B.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部分是独立的民间身份。C.政府应当放开对民间统计发展的约束,承认民间统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法律上予以保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让民间统计成为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D.民间统计的灵活性和和贴近民间的优势,对于为政府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极为重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内容的理解。A项原文表述为“民间统计机构而不是政府自身统计部门的独立信息反馈,无疑具有更大的说服”,明显矛盾。B项原文表述为“在美国,数以千计的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大多是独立的民间身份”,二者限制了范围不一样。D项见最后一段。【考点】现代文阅读3.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要真正维护和保障统计的独立性,只有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才更能确保统计的地位。B.当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形势判断的统计体系打破官方统计包揽天下格局的时候,中国民间统计就会形成对官方统计的有效监督。C.一旦民间统计得到充分发展壮大,不仅能确保其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而且能构成对官方统计的有益补充。D.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整体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A项“只有发展完全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统计”说法过于绝对。C“取信于民的社会公信力”应为官方统计,D项原文的条件限制为“在许多统计信息发达的国家,民间统计都是构成其社会信息来源不可或缺的重要乃至基本组成部分”。【考点】现代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游三游洞记刘大櫆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许:左右B.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到,往C.而地得因人以显因:依靠D.山川之胜胜:优美的景色【答案】B【解析】考查理解文中文言实词含义。适,恰好。【考点】古代诗文阅读5.下列句子分别能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其地石杂以土B.出则豁然平旷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C.有大石覆压当道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D.二石柱屹立其口其中一石,乳而下垂【答案】C【解析】考查根据文意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A项“其地石杂以土”说明了洞内一般情况,不能表现景观奇特。B项“出则豁然平旷”表现了洞外道路的平坦空旷。D项“二石柱屹立其口”表现洞口景色。【考点】古代诗文阅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B.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受,有扣击时“如钟”“如磬”“逄逄然”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宛如空谷足音,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C.作者由白居易等三位唐人共游此洞,想到其后到此游历的欧阳永叔和黄鲁直,继而联想到自身的“幸”与“不幸”,进一步推想陈公的“幸”与“不幸”,从抒发游历感想进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辨。D.作者虽然写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但又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未显之憾。【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意思为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不是说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考点】古代诗文阅读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4分)(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6分)【答案】(1)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2)然而竟然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解析】考查语句翻译能力。难词不多,整体理解很关键,译句时确保连贯通畅。其中的(1)采分点:循—顺着,沿着1分、穷山之颠—走到山顶1分、缒—用绳子1分,句意1分。(2)采分点:采分点:乃—竟然,却1分、美好—美好的风景1分、见—显露1分、无以—没有用来…的…或者不能1分、炙—欣赏或领略1分、句意1分【考点】古代诗文阅读【参考译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二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寻,量词,八尺为一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以前唐时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剌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稹)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来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载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去去来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尽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注:韩偓曾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后遭排挤,被贬淮州,后因避难投靠节度使王审知。当时朱全忠弑帝,建立梁期,王审知接受梁的封号,韩偓离开王审知晚年寓居于闽南泉州。诗作于此时。“惭愧”两句语出俞陛云《诗境浅说》:“多谢流莺念旧,犹到西园,伴余寂寞,则尘凝芳榭,足音不到可知矣。”8.赏析颔联“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1分)作者在颔联中描写景物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营造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伤春的悲凉情绪。(4分)【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首先要将颔联的句意再现表现出来,然后抓住关键字眼进行分析,联系诗歌表达的感情即可。【考点】古代诗文阅读9.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案】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惜春”之情。连日醉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酒痕,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典型景物描写春尽的画面。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以人闲着更容易引起对春归的惆怅紧扣春尽。尾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写出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悲凉,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6分)【解析】考查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联系全诗进行分析。【考点】古代诗文阅读(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千呼万唤始出来,。,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苏轼《前赤壁赋》)(3),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答案】(1)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停杯投箸不能食,欲渡黄河冰塞川。【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所写之句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要注意关键字的书写。【考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诊所里的母亲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跄着慌张的脚步,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她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女人说,我给你钱。他的眉毛马上打成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有赊账和赖账的。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着焦急和紧张的表情。女人递过来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女人小心冀冀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他突然记起有人曾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想,也许面前的老女人,就是故事里的主角。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是的,很重。女人说,他整夜咳嗽呢。还有呢?他问,他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女人说。你别理她!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现在好了。您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他对女人说。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着女人。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您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脚步也变得轻盈。走到门口的时候,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针。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17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没有人理她……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他流下一滴眼泪。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通过塑造一个明知道儿子已死,却仍锲而不舍地给儿子治病的母亲形象,揭示了赞颂母爱伟大的主题。B.以细节突出中心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打针一段,把医生对病人慈爱和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C.小说通过医生的心理描写,交代了母亲因失去儿子以致精神失常的背景,使全文的故事情节更加合理,从而更有力地突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D.“流感说来就来了”……“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医生烦躁的原因,没完没了的工作,让医生自己都认为自己选错了职业。E.善良的医生,冷漠的青年,爱儿如命的妇人,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刻画把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浓缩到了一个小小的诊所,演奏出了一曲动人心弦的人间真情之歌。【答案】A、D两项,选对一项给3分,选对两项给5分【解析】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选项设计为五选二试题,而且以等项不等值的赋分方式,考查辨析能力。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应是医生,主题也不是赞颂母爱,而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爱。母亲因丧子而精神错乱,因而明知道儿子已死也有错误。文中只是说“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为下文作铺垫。【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2)小说是如何塑造医生这一形象的?(6)【答案】正面描写(神态、心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环境和男青年) ①通过心理描写“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展现医生人性的善良。 ②医生看到“孩子”前后的神态变化,突出了医生的善良,富有同情心。 ③医生对青年的呵斥和对母亲的温和言语的对比,体现了医生的爱心以及医生对于青年冷漠态度的不满。 ④为“孩子”打针的细节描写,鲜明生动地体现了医生对病人的慈爱,显现了他美好的内心世界。 ⑤环境烘托。开头诊所嘈杂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医生工作的烦忙,烘托人物烦躁的内心。 ⑥对比衬托。青年人冷漠的态度反衬医生对母亲耐心温和态度的可贵,彰显了医生崇高的人格与人性。 答出一点并举例说明给2分,其中第六点必须答出。【解析】考查对作品技巧的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技巧的鉴赏能力。要结合小说对于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的描写来分析。【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说最后一段写“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情节上的照应。女人说“明天我还要来”“以后我每个月都要来”,医生回答说“当然可以”“绝对没有问题”,这里是对女人要求的更深层次的照应回答。 ②突出形象。使医生善良的品行得到了进一步的突出。说明他先前的应答不是应付女人,而是把照顾母亲,给予母亲精神上的安慰当作自己的责任。 ③深化主题,医生的形象饱含着作者对世间真情的讴歌与呼唤。(每点2分)【解析】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对文中内容丰富的语句和含蓄语句的鉴赏能力。最后一句话暗示主旨,引导读者进行主题分析。【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4)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小说通过青年人以及附近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对待母亲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冷漠的现实———对居贫局弱者冷眼相待,漠不关心,让我们看到一种人性的缺失。(2分)现实生活中,像母亲和青年这样的形象随处可见(举例,2分)。我认为,改变这种社会现状,需要多一些以医生为代表的人(2分),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默默地帮助他人,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平凡普通中彰显出美好善良的人性,带给社会以温暖和感动(2分)。【解析】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小说题目作用的分析、探究能力。【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鲁迅的生活智慧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C.第五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答案】B项3分,C项2分,D项1分【解析】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鲁迅并非主张混混去过,只是一种权宜之计。C项“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错。D项“有损民族大义”于原文无据。【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2)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6分)【答案】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或重视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重视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鲁迅既世故又直率。【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需要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答案】⑴围绕表现传主生活智慧的主题,选取了传主的典型事例表现传主智慧和果断的精神特质。突出中心。⑵不仅论及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而且深入到鲁迅先生思想中的智慧,从而突出传主形象。⑶本文大量引用传主话,来表现他对钱的态度和对世故的看法,既体现了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传主的精神品质。⑷在谈及鲁迅薪水的时候,除了详细列举老舍、李大钊、毛泽东等人的薪水外,还详尽的介绍了1毛5的购买力,给人以及深刻的印象,更好地突出了鲁迅对薪水的重视。(答出三点得6分,每点2分)【解析】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要结合传记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4)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如何理解这句话?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8分)【答案】许寿棠认为,说鲁迅长于世故和不通世故都是不对的,这两种说法都没有能够从全面的视角来了解鲁迅。许先生认为鲁迅的世故是与时代的不调和,不随顺潮流,保持个性独立。(2分)鲁迅先生与世俗之人有共同的喜好——爱钱。钱被世上清高之人鄙弃,但鲁迅先生并不把对物质的追求看得低俗,他认为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有决定作用。如,他接受蔡元培的大洋,却又痛骂国名党;他圆融婉转,应付所谓的学者名流,但这世俗的一面恰恰是鲁迅智慧的表现。(观点2分,例证1分)鲁迅先生面对涉及民族大义问题时,又不趋炎附势,一味顺随,显得不合时宜。因为鲁迅先生的世故是要把握尺度的。因事制宜中又恰恰体现了鲁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的爱国主义品质精神的个性。如,他拒绝参加中日通航典礼,文章中他对世故的精辟的理解。(观点2分,例证1分)【解析】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探究题,最关键的在于基于文本的主体内容和文体特点,发表独具个性的看法和观点。切忌背离文本,一味拔高式的高谈阔论。同时,把握题干中的主体要求,以题干的“题眼”为解题的突破口,联系具体文本内容,作为展开探究的论据式支撑。最重要的,是必须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观点句具有鲜明性、准确性、概括性。论述部分做到条分缕析,层次清楚。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够从文本出发,提出观点,表明态度,自圆其说即可。【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50多岁的熊坂一家是日本大地震中幸运的生还者,张季风通过在东京的儿子,辗转询问到这家朋友很安全,唏嘘不已。B.他取得了好成绩固然值得大家高兴,但我们不能因为成绩好就连他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C.仰望天空,舒卷的云朵姿态万千,有的像抖动的锦缎,有的像飘拂的轻纱,有的像奔腾的江河,无不惟妙惟肖。D.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委婉批评,他表面上全部接受了,内心里却无动于衷。【答案】A【解析】唏嘘不已:原意为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答。现在意思有所扩展,有感叹、感慨、议论、怀疑、不以为然等意思。以及令人十分惊讶,难以置信的意思。中义词。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生动,或是雕刻得非常精美、十分逼真。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触动也没有,毫不理会(置之不理)。【考点】词语运用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哈市物价监管局介绍:市民在买房时大都通过图纸、合同书等了解房屋的相关情况,难免上当受骗,有的甚至会对于房屋的了解产生误差。B.实际上,日本作为临海国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啸的预防和海啸的预警机制。C.在德国,狂欢节常被称为一年之中的“第五季”,这是人们全年最狂放的时段。因为根据习俗,基督徒随后将进入复活节前的斋戒期。D.传统技术到了变革的时期,新能源技术开发一定会有一个技术并行发展的阶段,比如说车身轻量化以及继续升级现在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等工作都不能放弃。【答案】C【解析】A“会对于房屋的了解产生误差”搭配不当。B项“致力于海啸的预防和海啸的预警机制”残缺。D项结构混乱。【考点】辨析病句1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