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几日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中国外交部的发言掷地有声,尽显大国风范与威严。两甲子前《辛丑条约》的签订却使我泱泱大国沦为鱼肉,万民悲愤山河落泪。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情景,这世纪之变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独立与强大,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为其蜕变的核心推动力之一。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的同中国讲话!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年级:高一学科: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版本:人教版主讲人:许艳艳单位:威海紫光实验学校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类型时间考点

中枢机构山东卷2020年唐朝中枢机构调整

全国I卷2019年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全国II卷2018年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全国I卷2017年汉初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海南卷2019年科举制江苏卷2019年科举制赋税制度

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也有体现,通过唯物史观探究不同的历史情景,以论从史出、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角度考查不同形势下的创新之举,以契合新形势下为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同时提升家国情怀。

考法三考呈现

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政治、选官和赋税三类制度调整变化的认识。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通过前学复盘明确并掌握秦汉至隋唐中枢机构、选官制度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概况并总结其演变的趋势;2、通过解析材料明确上述

制度调整的原因及影响;3、通过深度思考和讨论明确创新思维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

初,(公孙)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扶起承相。”——司马迁《史记》汉武帝的夙愿情景故事一

途径一:缩短任期

途径二:分化事权创新之教材视角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自主学习:根据前学内容自主完成,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政权组织演变时间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西汉武帝前

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创新之教材视角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政权组织演变时间政权组织权力分配西汉武帝前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武帝后

东汉

魏晋南北朝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隋唐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三公和尚书台三省形成三省六部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三公九卿制中书门下尚书掌决策审议执行自主学习:根据前学内容自主完成,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创新之教材视角

所谓中枢政务机构,即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参与决策、发布政令、拥有实权的部门。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中枢机构中的决策和执行部门分离

问题一:西汉时期的政府机构与秦朝相比有何新变化?创新之教材视角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

唐朝三省位置图

宫城皇城

宫城和皇城是唐代长安城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地,皇城位于宫城以南。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在专制时代的中国,与皇帝和权力中心的空间距离往往成正比。由此图可见,在宫城内的中书省、门下省与地处皇城的尚书省相比,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赶超。创新之教材视角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

材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

问题二: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特点?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提升官僚政治,

强化皇权

分解并节制相权创新之教材视角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

材料一:唐朝三省六部制

问题三:请根据上述材料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有哪些积极影响?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提升官僚政治,强化皇权

分解并节制相权1、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避免大臣大权独揽,利于强化皇权。3、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4、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的标志之一。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创新之教材视角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

新材料:“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问题四

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对此,你如何理解?1、实现权力有效监督2、实现权力分配均衡3、决策与行政分离4、部门协同机制5、平衡君权

君主专制

绝对独裁?创新之高考视角新视角新思维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朝:设置尚书台隋唐:三省六部制魏晋:三省形成创新之高考视角本目小结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

延续——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创新——行政权与决策权的分离及

相权的分解。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A.创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1、阅读下图,判断有关下列有关该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同样都是秉承分权理念,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否是“心和面不和”呢?请简析之。你学会了吗?变式训练

相同点

问题剖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

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不同点

阶级属性:唐朝为地主阶级性质;美国为资产阶级性质

根本目的:唐朝通过分权以集权,维护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美国通过分权防止集权,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情景故事二左思:西晋文学家,才华出众却屡不得志。左思之悲孟郊之喜孟郊:唐朝文学家,贞元十二年,进士登第。

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前学自测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要求:根据前学内容,自主列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时间:2分钟形式:自主选择前学自测世卿世禄制科举制夏商周: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魏晋南北朝:中央委任“中正官”对人员按照家世、道德、才能并重标准确定品级并以此授以相应官职。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隋唐以后: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根据考试成绩授予相应官职。汉朝:依据个人品德与才学,由地方官举荐,经朝廷考核后任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前学自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趋势世卿世禄制科举制夏商周: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魏晋南北朝:中央委任“中正官”对人员按照家世、道德、才能并重标准确定品级并以此授以相应官职。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隋唐以后: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根据考试成绩授予相应官职。汉朝:依据个人品德与才学,由地方官举荐,经朝廷考核后任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选官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人事任免控制权日益集中于中央,更好的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左思:西晋文学家,才华出众却屡不得志。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请思考:问题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汉末年官员选拔的困境?九品中正制1、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2、社会动荡不安,难以掌握士人真实情况;3、世家大族崛起,他们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背景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

东汉末年开始,朝廷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作为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一制度逐渐出现很多弊病,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局面。

——选自岳麓版必修一九品中正制进步性:1、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2、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局限性:后期以家世门第为考核标准,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

问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带来的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评价背景

1、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阶级力量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

2、后期以家世门第为考核标准,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的地位。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

制材料一: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唐代时考试制度确立,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考试……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进士科设立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借鉴。——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各抒己见一、形式:小组讨论二、时间:五分钟三、议题:有人说科举制成就了孟郊的草根逆袭,唐太宗的志得圆满,亦有伏尔泰的向往无限,也有人讲科举制是范进疯狂孔乙己迂腐,近代被动挨打的根源,对此你如何理解?四、要求:1、前三分钟自由交流,后两分钟确定小组发言人,整理要点;2、观点清晰表述精准,杜绝独占话语权。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高考视角各抒己见1、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3、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4、科举制推动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2、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3、清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教材视角

议题:有人说科举制成就了孟郊的草根逆袭,唐太宗的志得圆满,亦有伏尔泰的向往无限,也有人讲科举制是造成范进的癫狂孔乙己的迂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根源,对此你如何理解?

析,

二。商周时期:世官制

汉朝: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及以后:科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创新之高考视角延续——建设官僚政治和强化君主专制的目标;创新——选官的方式和标准。本目小结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

(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一、根据材料定时空、明主题;二、解读图片,分析图片信息(文字,图像等);三、回馈教材相关知识点四、分析选项得出结论

思路引领你学会了吗?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白居易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情景故事三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一、中枢机构之变——皇权VS相权二、选官之变——庶族VS士族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税:指封建国家依据它自己颁布的法律向它的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者货币概念解释役:指臣民为国家提供的义务劳动(更赋是一种代役税)租:一夫一妇每年交纳的粟庸: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来代替调:一夫一妇每年交纳的布或绢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

租庸调制

对比依据

两税法

均田制

无固定时间

按人丁纳税

田租、力役、贡品

征收实物

普通民众缴纳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全国一致的税率

对人身控制较大

概念解释前学自测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

租庸调制

对比依据

两税法

均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无固定时间

夏秋两季

按人丁纳税

以土地、财产为主

田租、力役、贡品

户税、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收实物

征收钱币为主

普通民众缴纳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除王公外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全国一致的税率

定额摊派

对人身控制较大

减轻人身控制概念解释前学自测

政策基础

征收时间

征税依据

征收名目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税额定制人身依附情况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

材料一: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评价问题一:根据材料分析租唐朝前期推行庸调制带来哪些影响?③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②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创新之教材视角①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4、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u)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卷2263、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2、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两税法背景1、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创新之教材视角三、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

材料二: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简化收税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二:根据材料分析唐朝推行两税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两税法创新之教材视角一、赋税之变——人丁VS财产材料一:臣出使经行,力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需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陆贽材料三: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今过于二。

——陆贽统一税额取消、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各地税负轻重不均。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沒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集》卷2《重赋》结果: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