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效备课精研精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之中外历史刚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从魏晋到唐的制度,是相应的。唐朝的制度,只算集魏晋南北朝的大成。——吕思勉《中国大历史》唐朝有哪些制度是集魏晋南北朝的大成?它们是如何演变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央官制

三省五曹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租调制→两税法目录一、选官制度

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间制度先秦春秋战国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世官制举荐或军功爵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征辟制材料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中“乡举里选”、“魏立九品”分别指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后者出台的背景、创立者、内容及影响???1.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

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魏王曹丕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按家世、

道德、才能评定等级,共分九等,

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

(积极)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

央集权。

(消极)随门阀士族的发展,中正选

任只看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

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局面。背景创立者内容影响2.科举制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的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隋唐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制度的背景,选拔方式,科举制起止时间在位的皇帝,科举制在唐朝的完善过程,以及如何评价科举制。2.科举制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光绪帝唐太宗,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取士规模,首创武

举和殿试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雁塔题名】背景选拔方式起止皇帝唐朝完善2.科举制积极1.(公开考试的形式)读书人参与政权2.(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扩大统治的基础;3.(以才学为考试标准)提高官员的文化

素质;4.(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贫苦子弟,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无分冬夏,几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消极:1.以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2.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3.明清八股取士,压抑个性,禁锢思想。评价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隋唐到明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德才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学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品评演变

为公开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公平、

公开、客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

断提高;真题演练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2.(2021·江苏高考·3)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A/B二、中央官制曹丕把尚书台移至外朝,下设五曹,又设中书省。西晋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南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省六部制材料中央政府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宰相多至一二十人。——樊树志《国史概要(第4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三省长官的职责及其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政事堂名称后来改为什么?有什么作用?用一句话概括三省六部制确立的意义。职责:特点:改名:作用:地位: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真题演练1.(2022·广东高考·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2.(2022.1·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D/D3.(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告身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由尚书省,而不是门下省,故②错误;根据《示意图》可知,告身最后是由尚书省官员签名,说明其最终要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故③正确D三、赋税制度中国古代史上的税主要包括田税(租)、户税(调)、丁税(人头税)、杂税等;役包括力役、兵役、杂役(无偿劳动)。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田赋泰半之赋与民休息,税率降低,三十税一人头税口赋重口赋、算赋,财产税(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徭役更卒、正卒、戍卒更卒、正卒、戍卒?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定额租调役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旧唐书》志卷二十八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赋役制度,其中的“庸”指代什么?带来什么影响?租庸调制:纳粮(粟)和绢帛(布)为租调;庸指的是纳绢

或布代役。影响: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

财政收入。1.租庸调制2.两税法材料二: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摘编自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了赋税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

持,财政收入锐减

内容:按田亩收地税,按人丁、资产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趋势: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标准从人丁转向财产。租庸调制比较对象两税法均田制、账籍制政策基础土地自由买卖授田的农民征税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按人丁纳税征税依据以土地、财产为主租、庸、调(实物)征收名目户税交钱、地税交粮(货币+实物)对人身控制较严人身依附情况减轻人身控制两税法实施以前,唐中央控制的户口仅一百二十万户。行两税法时,总计得土户一百八十余万,客户一百三十余万,检括出隐户近二百万户。纳税的人数多了,国家的收入自然增多。仅以地方上交给唐中央的税钱为例,在推行两税法之前,每年为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居其半;两税法实施后,“赋入一千三百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租庸调制与两税法1.(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真题演练2.(2021·天津高考·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A.强调顺承前制B.反对改制创新

C.意在削弱藩镇D.丧失决策大权A/A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结而当庸百:请则户税,各随乡七所出,岁输结铸纯绵,具无奋桑之外,叫输布麻。惟用赋不计南而计了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了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