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_第1页
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_第2页
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_第3页
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_第4页
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专业知识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纲及教材】考纲: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材:《必修三》所有内容。专题网络构建【答案】①自然原因②人定胜天论③生态破坏④城市与农村⑤内涵【答案】①地理空间定位②区域差异比较③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考点一、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2.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1)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三个基本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传统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3.循环经济4.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2](1)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2)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3)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考点二:区域特征分析思路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之形成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与能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常见地理要素的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3.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4.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5.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6.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1.典型国家的区域特征对比印度巴西地理位置介于8°N~33°N,70°E~95°E之间,南临印度洋介于5°N~30°S,35°W~70°W之间,东临大西洋自然地理特征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北部为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巴西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森林和铁矿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等;孟买为主要棉纺织工业中心,加尔各答为主要麻纺织工业中心,南部班加罗尔为高科技工业中心;首都为新德里主要农产品有咖啡、甘蔗等热带作物;工业发展较快;人口和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首都巴西利亚以政治职能为主;最大的城市为圣保罗,最大的港口为里约热内卢主要环境问题旱涝灾害频繁热带雨林破坏2.地理特征差异较大的区域对比塔里木盆地

珠江三角洲位置温带、西北内陆

亚热带、东南沿海气候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耕作制度两年三熟一年两熟至三熟农业特色、地域类型灌溉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桑基鱼塘农业、混合农业、水稻种植业主要农产品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水稻、甘蔗、蚕丝、热带亚热带水果等工业特点相对落后,采矿工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的重要工业基地突出环境问题水源紧缺,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能源、土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练一练】1.读“我国某两个自治区水系略图”,回答(1)~(5)题。(1)填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河流名称,并按所注入的大洋水系分类。①

,②

,③

,④

,⑤

。其中注入太平洋的是

;注入印度洋的是

。(2)试分析比较甲、乙两地自治区的水文特征的异同。(3)甲、乙两自治区共同具有的可再生能源有

;其中,甲自治区河流③水能是否丰富,开发价值如何?原因是什么?(4)甲、乙两自治区面临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有(双选)

。A.土地退化B.冰川后退C.水土流失D.气候变暖、蒸发加强(5)下列农业地域类型,甲地主要特色为

;乙地主要特色为

。(填代号)A.立体农业 B.河谷农业C.灌溉农业 D.绿洲园艺业E.鱼塘—台田农业F.林—草—田复合系统G.乳畜业甲、乙两自治区共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试比较其综合生产能力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长江(金沙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黄河黑龙江①②④⑤③(2)相同点:①都是东部河网稠密,西部河网稀疏;②都兼有内流河与外流河;③河流都以雨水补给为主。不同点:①甲地湖泊众多,而乙地湖泊稀少;②甲地河流流量较大,水能丰富,而乙地河流流量较小,水能资源匮乏;③甲地河流以夏汛为主,而乙地河流有春汛和夏汛;④甲地河流无凌汛现象,而乙地河流有凌汛现象。(其他合理观点亦可)(3)风能、太阳能水能丰富:因为从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深入河谷,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开发价值低:因为河流③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加上当地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答案合理即可)(4)AD(5)BC畜牧业甲地海拔高,气候寒冷,降水少,牧草质量较差,生产力水平低。乙地地处温带地区,热量条件好;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较充足;牧草生长量大,且质量好;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综合生产能力强,潜力大。返回90年代以来重庆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大,总的趋势是流出多、流入少。(1)比较重庆和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的大小并简要解释原因。(2)图(b)中丙、丁所在地形区地表崎岖,分别说明成因。(3)据材料二及相关知识,说出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简析重庆市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4)分析甲、乙两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不同区位优势,并指出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

【答案】(1)重庆的气温年较差比齐齐哈尔小。原因:与齐齐哈尔相比,重庆的纬度较低,冬夏季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较小;重庆阴雨天气和雾日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北面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2)丙地(横断山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强烈运动)而形成高山和深谷,加上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山河相间、地表崎岖的地貌。丁地(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流水的侵蚀作用强,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3)人口迁移规模大;以国家有组织地迁入为主。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地区差异造成人口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峡工程建设产生库区移民;工业化和城市化引起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4)区位优势差异:甲为松嫩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深厚;人均耕地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乙为成都平原,水热条件丰富,积温高,土地生产力高;垦殖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精耕细作经验丰富,粮食单产高。共同的不利自然区位: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频发。例2.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材料一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15-7)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5-8)(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________。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____________。(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市规划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15-8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入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答案】(1)草地林地温带草原带(2)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3)原料煤炭开采业(4)三类工业部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理由: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②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③共享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5)①城市规划超前;②配套设施不足;③交通不便;④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生态问题、发展障碍形成原因整治措施东北地区①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②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变化③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①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②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考点三、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治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①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②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①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②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②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①消除贫困②早期预警③生物固沙、沙障固沙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①脆弱的生态环境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③夏季降水集中④植被遭破坏⑤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⑥开矿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引发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有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水土流失的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1.恶化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2.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河流防洪安全。3.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特别提示考点四、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该部分主要包括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和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两方面内容。1.流域的开发(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2)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3)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治理措施目的建设水利工程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运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特别提示】11.河流水能资源分析: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2.洪水成因分析:河流洪水的形成与水系形状、支流分布、地形、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植被、土质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农业等人类活动因素有关。3.河流的治理措施【特别提示】24.内河航运价值分析(1)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地形状况。(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考虑经济腹地的面积,经济腹地内人口、城市的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5.流域开发治理的综合效益包括防洪、抗旱、发电、航运、供水、灌溉、养殖、旅游、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特别提示】3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特别提示】4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1)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能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二是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可优先开采);三是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源和能源可优先开采)。(2)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以开采资源和能源作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资源、能源枯竭,或是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该区域的经济就可能崩溃,因此这类地区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资源、能源的深加工,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延缓其衰竭的周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支柱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摆脱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加强对“三废”的治理;植树种草,美化环境。第二,对于资源、能源缺乏的地区,可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来获得发展的条件,如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也较缺乏,但都通过资源调配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资源调配对调入区而言,能够缓解资源、能源的供应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对于调出地区,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原因: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供大于求。②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环境污染严重,交通压力大;而天然气具有污染轻、运输使用方便等优点。③我国今后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西部有四大气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2)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投资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练一练】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该区域城镇位于

省境内,该省煤炭资源具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区域能源基地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3)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当地收入,该地加强了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下图:试分析该生产模式与向外输出煤炭相比,主要优势有哪些?(4)如果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示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请你就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答案(1)山西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主要表现为: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2)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主要人为因素: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矿产资源。(3)减轻了运输压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的多样化,增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保护环境。(4)①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生产链;②发展新兴产业(或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练一练

3.实施西气东输、川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据此完成(1)~(2)题。(1)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③扩大能源来源,弥补能源不足④管网、储备管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增加就业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上海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 ( )①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将明显减少②大气中硫氧化物的含量将明显减少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明显减少④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将显明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气东输和川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实现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将大大改善输入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此减轻因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答案(1)B(2)D考点五、区域经济的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1)分析模式: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一般从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入手,分析区域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找出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我国重要农业区域发展问题举例典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方向农耕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牧区

内蒙古高原、青海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

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

只采不育、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

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1)我国主要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会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又会带动工业化,但各区域的情况存在差异,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也存在差异: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原因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政策,大量外资企业的建立,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浙江温州地区小商品经营,个体私有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苏南地区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云南德宏沿边开放政策,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东北地区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推动工业化、城市化(2)区域工业化条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的条件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入手,促使该区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考点六、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1.一般规律一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和地区,再由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二是国际产业转移一般都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实现产业转移,而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压缩或淘汰产业,发展技术含量更高的新产业。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产业转移的转入国依靠的主要是低成本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则投资于新产品研发。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具体内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如台商大举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大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接受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改变劳动力就业的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轻就业压力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①劳动力因素: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导致价格的差异,从而影响产业的转移。拥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成为吸引产业转移的地区。③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如汽车生产)。④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用地、地价、环境等。【练一练】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山东省与日本一衣带水,和韩国隔海相望,具有与这两个国家经贸往来的地缘优势。正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山东,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势必为山东与日、韩等国扩大合作提供难得机遇。

材料二山东省经济东强西弱,呈现东、中、西三个地域特征,发展水平整体上自东向西逐步递减。山东省西部内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35.9%。从总体上看,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47.3%。从目前形势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有扩大之势。(1)山东省成为日、韩产业转移基地的优势在哪里?(2)山东省在吸引产业转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应对?(3)试简要分析山东省内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解析本题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在迁移日、韩和我国山东省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调用产业转移的区位原理和相应的知识要点,即可顺利答题。同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例如第(3)小题,部分答题要点则可以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答案(1)山东省与日、韩距离近;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广阔;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及便利的海洋运输;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而且素质较高;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2)注意的问题:日、韩产业转移到山东省,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