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名词概念: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文艺心理学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文艺心理学与文艺学的其他分支相比,有自己的优势:文艺心理学能进入到文艺哲学和文艺社会学所无法深入的领域,能进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个性心理的深处。例如关于艺术本质问题,文艺哲学往往从哲学反映论和认识论的角度,从存在决定意识的角度来说明艺术和生活的基本关系,但这样做无法揭示艺术活动中审美主体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过程。长期争论不休的形象思维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如果只是从哲学思辨的层次对形象和思维、感性和理性进行宏观研究,不深入到创作过程中直觉、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就很难对形象思维问题作出科学的阐述。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四个部分:艺术家、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接受。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第二章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流派名词概念: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原型所谓原型,是指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结构,是集体无意识中能够体验到的一种印象或意象。原型,有时也叫原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在心灵中的表现。所有原型的集合即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超个体性、种族继承性、抽象性和符号性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集体无意识(或称种族无意识)是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部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积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是难以意识到的,但它们又在不断寻求各自的外在表现形式,于是就通过梦、幻觉、想象和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集体无意识处在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支配着人类的行为,但它是由人类世代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原始经验和普遍精神,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经验模式。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活动中最激动人心,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完善和最和谐的最佳状态的极乐的瞬间体验。高峰体验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短暂性、自发性、被动性等特征自我实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个性的实现。即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包括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充分发展。二是个人潜能的实现。即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马斯洛将自我实现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健康型自我实现。主要指更务实、更能干的自我实现者。二是超越型自我实现。主要是指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生活在存在水平而具有更丰富超越体验的人。1、梦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首先,梦有巨大的压缩作用,而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倾向。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意是呈现视觉的形象,绝少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总是与记忆相关的情绪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其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都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戏剧性”中,也就是说,它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形成了相当鲜明的对照,因而是一种移位了的东西;第四,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梦不是什么无稽之谈,而总是有所指涉,有所意味。2、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在今天仍然或多或少地受到怀疑,但是却又被外行地运用于艺术问题和美学,而且经常是以一种错综的或歪曲的方式去运用,因此,有人坚决反对把精神分析运用于艺术之上。但是,如果谨慎地应用同时又不排斥其他资料,精神分析理论对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解释依然是深刻的解释。3、谈谈原型与特定文化的关系。艺术中的母亲原型之所以能独立地形成,同人类寻求保护和得到养育的集体无意识有着一定第三,在童年经验的心理创伤中,母爱对文艺家审美心理的生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在童年经验的心理创伤中“母性教育”对于一个文艺家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四章文艺家的心理体验名词概念:审美体验是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的是人的生命,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丰富性体验文艺家的丰富性体验,指的是文艺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时的内心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文艺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的心灵的美好。我们这里所说的丰富性体验,主要是指文艺家童年时期的丰富性体验。童年时期的丰富性体验是文艺家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缺失性体验缺失性体验,主要是指文艺家对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生理的、心理的等各类缺失的体验。孤独体验所谓孤独体验,是指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心理状态。神秘体验神秘体验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假定并相信一种超越性的终极现实的存在;二是这种终极现实是超日常经验、感官经验与逻辑理性的,它只有通过神秘的直觉、契合、顿悟、启示等才能把握;三是当主体通过神秘的感悟与“最高的存在”达到契合时,会产生一种迷狂式的同一性体验。归依体验所谓文艺家的归依体验,就是文艺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神圣感受和永恒的境界。它是一种结束无意义生命以后重新获得生命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和幸福感。1、体验有哪些特征?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一)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文艺家的心理体验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这是生命哲学和心理美学的一贯传统。(二)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由于体验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为根基,所以体验与带有认识色彩的经验不同,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可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三)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首先我们看体验与经验的区别。经验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具有明显的主客之分。主体认识客体。主体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与存在,客体也不会“丧失”自己的存在。(四)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体验的忘我性,是将情感移置于对象,这是一个“入”的过程。但是正如王国维所说,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体验的生命与艺术活动的关联。(同构)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艺术家体验(或者说审美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活动的心灵性是同构对应的。可以说,艺术的心灵性就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审美表现。艺术所表现的常常是外在的人、事、景、物,但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生命迸发出来的火花,属于他的内心世界。2、谈谈审美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体验促进了艺术家美学生命的生成。文艺作品是文艺家的美学生命的实际呈现,文艺作品呈现的艺术世界就是人类的情感世界、体验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的人类学意义就在于它为人们的存在、人的心理呈现了一片诗性的、感性的乐园,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3、丰富性体验对艺术创作的意义。丰富性体验使文艺家获得良好的文化教育。良好的文化教育正是今后文艺家从事创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知识准备。不管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福克纳、海明威,还是曹雪芹、鲁迅、沈从文、金庸,童年时期都处在一种物质优裕、文化教育良好的丰富性体验之中。丰富性体验使文艺家树立起创作的自信心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文艺家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品质与其童年经验密不可分。弗洛依德认为:对于一个儿童来说,母亲的充分的爱和信赖是其未来事业的一种宝贵的支持。儿童如果得到母亲充分的爱和依赖,他就会努力通过创造性活动来表明母亲对自己的评价是正确的。丰富性体验为文艺家创造了最佳心境。良好的心境可以调动文艺家所有的心理机制,使他的情感、想象等功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雪莱在《为诗一辩》中说:“诗是最幸福最优秀的灵魂处于最美的最幸福的时刻那一刹那的记录。”4、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1)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童年经验有艺术家的个性铸造上有重要意义。(3)痛苦的童年经验常常能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析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5)童年经验包蕴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6)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因而,童年经验作为建构艺术家体验生成的重要因素,比其他体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5、谈谈文艺家的孤独体验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孤独体验与文艺家的个性气质特征。文艺家的美学生命主要是他的独创性,而富有独创性的文艺家恰恰是受社会群体排斥的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强烈地倾向于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异端”因缺少这种相似性而备受排斥,因此,独创意识是使天才文艺家不能不受排斥、不能不孤独的首要原因。孤独体验与文艺家的创作动力的关系。文艺家孤独的悲剧性在于:由于它们的超前和先知,造成他们既见弃于群体与大众又不愿抛弃群体与大众的内心冲突。博大无私的爱是伟大文艺家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的最大特征。博大的爱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合群倾向,有与人类沟通心灵、交流感情的强烈愿望,但人类大众对他们先知先觉的不理解,恰恰又使他们的愿望和情感受阻,不得不咀嚼孤独的痛苦。孤独体验与文艺家个性气质的生成。文艺家的孤独体验作为一种后天的社会文化因素,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抑郁气质和孤独意识。而文艺家的抑郁气质和孤独意识又会熔铸到作品中,塑造出浸润着文艺家个性气质和孤独意识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从而给作品带来一种鲜明的个性色彩。6、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确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缺失激发着认知活力。缺失使艺术家深感痛苦,同时往往也激发了他们的意志和创造的冲动,促使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活动,去努力重新建设一个世界。也就是说,他们的缺乏性体验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动力。7、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对艺术创作有何意义?艺术家的文学艺术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超越,艺术家如果过于讲究实际,在艺术上就很难真正有所创造。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家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理想,常常需要做出牺牲,这即是对实用功利的一种超越。只有超越了实用功利才能达到艺术创作成就高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8、是否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为什么?不是的。因为由神秘体验进入归依体验,丰富多样,因人而异,一般依据其归依的对象,大致分为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二是向宗教的归依;二是向自然的归依;三是向童年的归依。所以说,并不是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第五章文艺创作心理名词概念:柏拉图的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说“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只是认为作品的诞生与幻想有关。他还认为这种幻想是一种未完成的愿望的满足,是“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未满足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对欲望的渴求。弗洛伊德认为白日梦者会小心地在别人面前掩藏起自己的幻想,因为他觉得他有理由为这些幻想感到害羞。正如他认为性冲动在梦中会以扭曲或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样,他也认为作家在写作时,同样会通过改变或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审美情感所谓审美情感,是指文艺家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体验进行了沉思、玩味、梳理和加工,从而净化和升华了“第二度情感”,它是一种既获得了鲜明形象的直观,又超越了私人功利的、纯净了的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艺术知觉艺术知觉是一种审美知觉,它是艺术创造心理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情绪性、多样性、独创性。审美无意识审美无意识,是指进入审美状态的无意识,它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始终,起着素材的无意识积累、意象的无意识组合、结构的无意识建构等作用。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文艺家在审美活动中不自觉地迅速、直接把握创作对象的认知心理能力,是文艺家主客体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一种挣脱了理性分析而能直接、整体、本能地把握世界精神和人类意识的能力。创作动机(潜动机、显动机、动机簇)创作动机,是基于文艺家的生命需要而发生的,并在一定条件下所激起的指向特定创作对象的心理原动力。创作动机包括潜动机、显动机和动机簇。创作潜动机,是深藏于文艺家的深层心理意识之中的创作动机。它是人生经验积淀与无意识之后,长期碰撞、结合的结果。创作显动机,是文艺家在创作冲动勃发前后有迹可循的心理动力过程的创作动机。创作动机簇,是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从簇现象,它是多种不同动机的集合。创作构思创作构思,是指创作动机萌发以后,到用文字符号传达外化之前,文艺家依据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体验、想象、全面设计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预构”过程。审美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审美情感是文艺创作的推动力。文艺家的创作冲动起源于情感动力,它是人的需要与动机的动力作用在创作中通过情感而体现出来,并始终伴随着创作活动,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审美情感是作品组构的艺术链。审美情感在文艺创作中,对材料起着黏合剂的作用。将诸多的单个材料串缀在一起,形成珍贵的艺术珍品。审美情感是形象与思想、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融合的中介。这当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是情感与理性的关系。在文艺创作中,情与理总是互相传渗透,互相融合。审美情感是作品艺术魅力的激活素。没有情感的作品,读起来干涩乏味,如同嚼辣;情感不真挚的作品,会使人感到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只有那些倾注了文艺家真情实感的作品,才能产生极大的动情力,使读者心荡神驰。文学家的艺术知觉和心理定势的关系。作家的心理定势对于客观生活所提供的信息,起着一种主动的探测、贮存、加工、控制、检索、定向的作用,它是社会生活信息转换为艺术知觉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3、谈谈审美无意识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审美无意识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其作用集中体现在素材的无意识积累、意象的无意识组合和结构的无意识建构三个环节上。素材的无意识积累素材的无意识积累是自觉创造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替创造设置材料库。意象的无意识组合结构的无意识建构4、谈谈审美直觉的特征。直接性。即文艺家直接、本能地把握审美对象。经验性。审美直觉之所以具有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的能力,刹那间能够不加思索地作出审美判断,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文艺家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理性经验积淀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审美直觉在具有直接性这个特点的同时,又含有经验性的特点。整体性。其内含有三:一是审美对象被文艺家直觉时,是以完整体出现的;二是直觉具有整体地把握对象的能动性,它能经由某个局部就能把握到对象的整体;三是在直觉对象时,文艺家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同时发挥作用,可以广泛、综合地显示对象的整体面貌。情感性。审美直觉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体验与认识、情感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独特能力。离开人的情感,就不会产生审美直觉。模糊性。感性形态的审美客体本身就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其内涵必然是丰富、复杂、模糊的。而文艺家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也是多侧面、多层次的。这样就自然促使审美直觉在审美判断中表现出模糊性、朦胧性。5、谈谈审美直觉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审美直觉能诱发文艺家的创作冲动,帮助文艺家迅速捕捉审美对象,直接把握其内在审美价值。审美直觉能帮助文艺家克服写作障碍,疏通文路,完成艺术构思,促进艺术内形式与外形式的生成。审美直觉参与审美想象,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审美直觉在审美接受中有着直接、整体把握作品的功能和能动性创造。6、试探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潜动机有某些羞于启齿的成分。由于不符合意识自我的价值观念,难以获得认同。潜动机只能隐藏在阈限之下,客观存在是真正的动力源。潜动机的内在机制表现为直觉表象;外在机缘;情绪情感;解构重构等,创作潜动机十分复杂,千万不能把它简单化。
7、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第六章文艺作品的心理分析名词概念:情结情结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纳西斯情结即所谓自恋情结。自恋一词的英文是纳西斯,得名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传说古希腊一个名叫纳西斯的少年,在河边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子俊秀可人,顾影自怜,终于相思而死。死后化作了美丽的水仙花。自卑情结从广义讲,它泛指对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态度,而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自卑感起源于幼年时期由于无能,因而产生的不胜任、痛苦的感觉。自卑心理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约拿情结经常阻碍人们向自我实现发展的一种障碍叫做约拿情结,或者说是害怕最高成就。约拿情结的特点是企图逃避命运,就像圣经中的约拿试图逃避他的命运一样。这种约拿情结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可看到,它表现为对成功的惧怕、对达到最高成就的惧怕以及在美好和理想面前产生的敬畏感。意象就是情意与物象两相契合的艺术创造,是“意”与“象”融合一体形成的文学基本单元意境指的就是作品中心灵化了的特定“生活”场景,它是由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试分析某一作品人物形象的心理特征。阿Q心理,表现为矛盾的状况。他既有自尊,又自卑;既自负,又自轻;有时藐视权贵,有时又想攀附权贵;对于革命党,既深恶痛绝之,又热烈向往之;他受制于“男女之大防”,又迫切地憧憬女性。但阿Q的心理,变异之中有统一,各种复杂的因素统一于其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长期自我压抑的结果。他本应获得一个普通人应当拥有的生活。可是,他被剥削得一无所有。他没有家,不得温饱;要恋爱,招来一顿毒打。未庄的人从不把他当人看。连要姓赵,也被赵太爷打了一记耳光。但阿Q毕竟是人,他要求人的生活、人的尊严。对于威慑他、压制他的外在环境,他无力反抗。自我压抑使他退回内心,在幻觉中建筑自我解放的空中楼阁,这便是精神胜利法。凭此在内心化解了环境对他的形形色色的压迫,构成他的心理变动的凝聚点和散射点。2、谈谈人物心理系统的动态构成。(一)人物心理矛盾人物的心理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场,人的欲求的矛盾和冲突带来人的心理矛盾。(二)人物心理流程作为过程存在的人的心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三)人物心理系统凡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其心理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既复杂、又有序的整体(四)人物之间的心灵感应人的心理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心灵的感应,使人得心理不断进行着与他人的交流,并随之变化、流动和更新。人物之间的心灵感应与渗透的三种形式:认同、反省、吸引3、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俄底浦斯情结。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标本。小说通过保罗•毛瑞尔的成长过程展现“俄狄浦斯情结”对他心理的扭曲。母亲葛楚和儿子保罗之间的感情超过正常的母子关系,这种畸形的爱突显为感情的垄断性和排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恋母而仇父,保罗沉浸在对母亲不能自拔的情绪纠葛中。他倾听母亲诉说“从未有过丈夫”的隐衷,又目睹父亲常常挥拳动武,因而憎恶和仇视父亲;父亲因工伤住院,保罗甚至希望父亲死去以便同母亲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这种沉重的母爱使保罗丧失了正常的恋爱能力。葛楚知道儿子同女儿过往甚密,便满怀嫉妒和怨愤,害怕从此她在儿子心目中再也留不下一点地位。因而保罗两次恋爱,都使他处在母爱和爱情水火不相容的对峙中。他只好无可奈何地对母亲说,“只要你在世,我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姑娘”。他也为摆脱恋母情结挣扎过,却始终摆脱不了。直到母亲去世后,他还久久沉湎在对母亲的依恋中,觉得失去了支持他生命的力量。小说通过这种变态心理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工业资本权力对生态岛破坏导致人性的异化。其中有关“恋母情结”的描写及其根源的分析,有助于认识这部作品的心理内涵和社会价值4、试结合具体作家或作品分析自卑情结与创作的关系。在当代文学中,史铁生的作品更深刻地展示了“自卑情结”的底蕴。对史铁生而言,除了对于自身残疾这一事实的敏感意识而外,他的“自卑情结”还由于他对于这种自卑意识的省察,即他试图努力摆脱心灵中的这种自卑阴影,超越自卑,但同时却似乎又分明意识到终究无法摆脱,无法超越。“人的力量也只有在与这种无可抗拒的宿命力量对抗中,才能最为深刻地表现出它的坚韧与伟大。”残疾意识和自卑心理将史铁生驱入对于命运的诘问中,显示出一种生命的忧患。5、谈谈意象的审美心理特征。 A欣赏诗歌,首先要仔细品味“意象”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情感信息。诗歌的词藻(意象的载体)和日常语言不同,在它上面总是蕴涵着更细微更丰富的情感信息,有着更动人的审美意味。当我们读着这些词藻时,马上就会唤起一幅意象,马上就会感觉到“象”中的意味B要充分了解“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意象原本是诗人为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而创造出来的。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广泛流传,就为社会大众所认可,某一意象就和某种特定的情思意念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从此成为一种现成思路被诗人反复运用。于是,特定意象上就积淀起相应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传统的表象符号第三,根据意象的不同形态,识别其中不同的比喻、象征意义6、谈谈意境的审美心理特征。A空间性、场景性、和谐性。意境是一个完美和谐的艺术空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场景。意境的空间性、场景性特征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如《江雪》、《秋思》那样笼罩整首诗的空间或场景。也就是说,一篇作品呈现为一个整一完备的空间或场景,这是一种典型的“空间”形态。但更多的是非整一完备的空间形态,即一篇作品中某几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谐的空间或场景,这也是一种意境。B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由于意境具有余味无穷的性质,所以有意境的作品能够诱导欣赏者超越具体有形(同时也有限)的“象”(“景”、“物”、“境”)而想得更深更远,乃至于无限7、谈谈艺术作品风格的心理构成。作家的个性外现于作品的风格,从作品的风格又可以窥见作家的个性心理。A识见。“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B情趣。作家特定的审美情感在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这就形成了风格中的情趣。(1)审美情感的指归(2)作家的情绪状态C格调。作为风格的心理构成,格调是作家的人格在作品中的外现。D气势。气势,是作品的气度、态势和风貌,是文学风格的外在特征,是作家主观气质的对象化。第七章艺术接受心理名词概念:心理图式是指接受主体在接受文艺作品之前业已存在着的一种先在的比较稳定的认知心理结构,是接受者认识作品(文本)的基本心理模式。这种先在的心理结构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后经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心理积淀,心理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接受经验是指接受主体在审美接受中表现出的一种“惯例化”的“心理范式”。是一种对接受活动所涉及的接受环境、接受对象和接受方式等具有约定性影响的综合性心理反应机制,是接受主体接受审美心理的积淀接受心境接受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2023年中考一模生物试题
- 第九讲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计划
- 人事部门的年度发展战略计划
-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预测(二)-15
- 如何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总结计划
- 班级个人成长记录的建立计划
- 园林花卉 课件 第4-6章 露地花卉、室内花卉、岩生花卉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重症医学科培训细则
- 多感官写作法
- 24秋国家开放大学《公共关系学》实训任务一答案
- BIOS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银行考试-建设银行纪检监察条线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解读课件
- 【8物(科)期中模拟】合肥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物理作业试卷
- GB/T 44448-2024低速风洞性能测试规范
- 婚庆公司转让合同模板
- 11.9消防宣传日关注消防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期中达标检测卷(试题)-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 广东开放大学2024年秋《国家安全概论(S)(本专)》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 第一、二单元语文园地巩固练习-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