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课件_第1页
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课件_第2页
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课件_第3页
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课件_第4页
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发展战略城市系统构成城市用地城市用地评价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依据城市性质与规模本章主要内容学习重点:城市用地的属性、构成、分类;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与选择;城市性质与规模的确定。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包括: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二、城市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层次性和结构性动态性环境联系性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三、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四、城市产业(经济)系统的构成: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按产业地位和作用分: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一般服务性产业。五、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六、城市设施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市政设施系统:供电、供热、给排水、燃气、电讯等。社会设施系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行政管理。一、城市用地概述1.城市用地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和列入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第二节城市用地2.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不可移动和再生;社会属性:依附于社会权利;经济属性:自身经济价值;法律属性:属不动产,产权取得需有立法支持。3.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用于工程建设和城市活动;经济价值:作为商品或权利的有偿转移而进入市场。(表现形式:地价、租金或费用)4.城市用地的区划区划:是指将城市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地价区划:土地是商品,土地的区位、环境、性状及可使用程度使土地具有不同的价值。行政区划:按行政建制等法律规定的行政区,如市、区、县、乡、镇、街道等。用途区划:按土地利用的功能与性质划分,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等。房地产权属区划:按房、地产所有权的权属划分,如国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等。5.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土地是国家的基本资源,其拥有权和归属,国家有规定和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并规定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在第二章的第八条中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在第九条中又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即是按照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可以分离的原则,单位或个人虽无地产权,但可通过合法手续获得土地使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设置县级以上的土地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二、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一)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对应于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建设部1990年制定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共计10个大类。代码用地名称内容R居住用地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用地、绿地C公共设施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医疗教育M工业用地一类(无污)二类(轻污)三类(重污)工业W仓储用地普通、危险品仓库,堆场用地T对外交通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机场S道路广场市级道路、广场,社会停车场库U市政公用供应设施、交通、邮电、环卫、施工设施G绿地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P特殊用地军事用地、外事用地、保安用地E其它用地水域、耕地、林地、村镇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分类表鞍山湖南三小区规划图详细规划阶段(即居住区规划),一般用分类规范中的小类,如居住小区内可分为住宅用地、道路用地、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二)用地的构成市区郊区近郊区(工业区)远郊区(卫星城镇)按行政隶属的等次分:小城镇郊区建成区(规划区)按功能用途组合分: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各类规模城市用地构成示意图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城市用地功能用途构成一、城市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关系到城市职能发挥城市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经济影响到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规划目的:城市社会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城市用地评价用地条件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图综合评价用地选择城市布局地质、水文气候、地形生物、其他技术经济条件城市现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其他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其他条件用地条件用地评定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工作包括:资料勘察、搜集和按规划阶段需要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及地上地下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分析应注意问题分析中应着重考虑主导因素,研究其作用规律;个别因素应从更大区域范围评价其利弊;考虑各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影响。1.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建筑地基分析图某煤田采空区地质波及示意图2000波及线最终波及线滑坡示意图崩塌示意图滑坡面滑坡体冲蚀面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深、水位、流速、流量、水质等。影响:给排水、防洪、桥涵等工程,用地选择。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流向等。影响:城市选址、工业项目布置、城市规模等。潜水承压水含水层地下水埋藏方式简介:地下水位面天然地面补给源不透水层上层滞水井河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日照标准建筑间距建筑朝向影响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用地规模建筑气候区Ⅰ、Ⅱ、Ⅲ、Ⅶ气候区Ⅳ气候区Ⅴ、Ⅵ气候区日照标准日日照时数(h)大寒日冬至日≥2≥3≥18~169~15有效日照时间带(h)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住宅建筑日照标准Ⅰ区Ⅱ区Ⅲ区ⅦⅤⅥ气候分区图日照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内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日照量标准:日照时间:建筑在规定时日内受到日照时数日照质量:单位时间室内地面与墙面阳光投射面积累计大小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最不利情况:冬至日或大寒日,视气候区不同而定,采用两级标准,即冬至或大寒日正午前后居室获得的连续日照时数多少确定。αLHH1日照间距计算示意图日照间距计算:tgα=(H-H1)/LL=K·H式中:α—太阳高度角L—日照间距K—间距系数H—前栋房屋高度风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污染系数:影响环境保护用地布局防风通风工程设计风向频率:一定时间内某方向刮风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污染系数:表示某方向大气污染情况的指数。(传统概念)=某方向风向频率/该方向平均风速盛行(主导)风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某城市累年风向频率、平均风速玫瑰图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城市用地布局时应考虑的风向因素N工业用地最佳居住用地其他用地盛行风向旋转风向最小风向工业与居住用地典型布置图式温度影响工厂选址与工艺选择建筑设计与工程施工降温与采暖设计逆温层:谷地城市夜晚地面散热冷却比上部空气快,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结,大气较稳定,不宜扩散。降水与湿度影响用地选择排水与防洪工程热冷城市逆温层示意图4.地形条件我国地形的分类影响用地布局、平面结构、空间结构用地竖向规划、排水及防洪规划建筑物布置与组合工程建设、道路布置小气候形成名称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名称绝对高度(m)相对高度(m)极高山>5000>1000高丘陵200~500>200高山3500~5000>1000低丘陵>200~50050~200高中山1000~3500>1000高原>1500<200中山1000~3500500~1000高平原200~150020~50低中山1000~3500200~500低平原<200<20低山500~1000200~500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一)用地自然环境条件综合评定的要求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深度与规划阶段有关。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定。用地评定,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

(二)用地评定的分类按照部颁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须对城市用地作出适宜性区划,一般将之分成三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用地分类具有:相对性;地方性;实用性。用地评定成果内容:评定图;文字说明。用地评定成果实例:南方某城市用地分析评定成果图市区地形地貌分区图市区地质灾害分区图市区工程地质分区图自然条件适用性评价图四、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与自然条件评定相比,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定更强调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即存的布局往往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评价;2.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评价;3.社会、经济构成评价。建设条件评定(一)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评价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的关系,以及所反映的城市总体运营的效率与和谐性。城市的布局现状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有着相当的恒定性。

2.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城市布局结构形态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将对城市整体的增长、调整或改变的可能性产生影响。

3.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工业排放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城市布局的矛盾,这一矛盾往往影响到城市用地价值,同时为改变污染状态而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二)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评价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等,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1)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等设施,它们的分布、配套及质量等。

(2)在市政设施方面,包括现有的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的分布及其容量等方面。

(三)社会、经济构成评价社会构成状况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及分布的密度,以及城市各项物质设施的分布及其容量,同居民需求之间的适应性。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1)工程准备条件。在选择城市用地时,为了能顺利而经济地进行工程建设总是希望用地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以投入最少的资金而获得较大的效益。(2)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有经济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条件;供电条件;供水条件。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与安排提供依据。在城市中,由于不同地段所处区位的自然经济条件和人为投入物化劳动的不同,土地质量和土地收益也不同。

五、城市用地经济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区位,投资于土地上的资本、自然条件、经济活动的程度和频率等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规划中做到好地优用,劣地巧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1.宏观区位——指某个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与地位,既受距海、河远近,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更受人类社会长期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结构等影响。宏观区位往往对区域城市间土地的级差地租和地价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中观区位——指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土地由于原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类对各区段土地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区段土地质量和地租水平明显不同。因而,中观区位是影响城市土地等级和基准地价的主要因素。3.微观区位——指某块具体使用的土地在城市中具体位置及周边的条件。同样面积的地块,有的背街,有的临街,还有的处于道路拐角,往往位置相距数十米,甚至只差几米,地租和地价的差异就十分悬殊。城镇土地区位分析:五、城市用地的选择用地条件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其它条件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技术经济城市现状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用地评定综合评定用地选择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用地选择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用地选择的原则(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用地选择实例河北某县城,附近资源丰富,因开发矿藏,拟新建一矿业城市。旧县城在地震时已基本毁坏,上级机关已决定该县城迁址另建。新建工业城镇加上迁建的县城人口规模约15万人左右,用地约需15km2。该县城附近地区属半山区,四周有低山环绕。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基本平坦,属河流冲积的一级和二级阶地。两阶地间高差10~15m,中间冲沟发育。南部为矿山。为了选择新城建设和旧城迁建的适宜用地,首先对拟选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作出用地评定图,然后结合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要求,对用地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比较了两个用地选择方案,最后确定方案2作为新城建设(包括县城迁建)的用地。

用地评定图用地方案选择用地综合评价方案比较用地评定分类比较第四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依据战略:(源于军事科学的概念

)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城市发展战略:

在城市载体物质空间上相应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谋划和安排——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一)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二、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用途进行合理分区和确立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的要求,划定主要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

规划原则:(三)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区域规划自然区域规划行政区域规划(四)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即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结构以及城镇布局的空间结构,确定其时序关系和动态空间结构。第五节城市性质与规模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例如上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多极化,以及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必须确立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实现“三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首先要建立“三个中心”的产业体系。由于上海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导致上海难以发挥枢纽城市的服务和流通功能,为此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市功能的战略性转移,积极调整第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汽车、电子信息服务、电站成套服务、家用电器、钢铁、石化等六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强建设都市型农业,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为了实现“三个中心”战略目标,就必须建设商品批发贸易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人才资源市场、信息咨询市场、技术市场、建筑市场等等,这些都要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给以合理的安排和落实。为实现这些发展目标,要调整城市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圈。中心城市产业重构,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建好中央商务区和商业区,建设一批新城、县城……基础设施重点是要建成好三港(国际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两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三条环路、十条放射干道……并且使经济、社会与生态得以持续发展,创造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新氛围。(一)经济发展指标(1)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2)每万元GDP综合能耗;(3)国民收入;(4)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5)工业总产值;(6)农业总产值;(7)社会商品零售额;(8)三次产值构成比例。(二)社会发展指标(1)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例;(3)中小学普及率;(4)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三)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1)人均道路面积;(2)人均电话门数;(3)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确立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结合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立城市化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三、城市性质和类型(一)城市性质的含义(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反映城市个性,城市特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城市性质决定规划特点,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指导作用。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一方面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四)城市类型中心城市工业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县城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中心城市1.全国性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2.地区性中心城市如:省会、自治区首府工业城市1.多种工业城市如:淄博、株洲、常州2.单一工业为主的城市如:大庆、茂名(石油化工城市)伊春、牙克石(森林工业城市)淮南、平顶山(矿业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1.革命性城市如:延安、遵义、井冈山、韶山2.风景、浏览、休养为主的城市如:三亚、桂林、承德、黄山3.边防城市如:二连浩特4.经济特区城市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交通港口城市1.铁路枢纽城市如:徐州、鹰潭、襄樊、郑州2.海港城市如:青岛、大连、湛江、宁波3.内河港埠如:宜昌、九江、江阴、南通县城县域的中心城市,多以地方资源为优势的产业为主干产业,同时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商贸城市如义乌、台州市的独立组团路桥区等。科研、教育城市如陕西以西北农林大学为主核心的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五)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及其特点,明确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从城市的现有优势、潜在的优势和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的方向,根据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分工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科学地确立城市性质。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分析自然资源、劳力资源、能源交通及主导的经济产业部门,说明现有和潜在优势。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分析主要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市场前景及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例如,某市以生产汽车为主,其产量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较大,根据市场预测,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并能以它带动一系列相关生产部门。所以,这个城市的性质是以汽车制造为主的工业城市。又如,某城市根据国家铁路干网规划,将有两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使之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从而将带动仓储业的发展。而有的城市,随着国家东部的沿海城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将传统纺织等加工业向西部转移。今天的支柱产业可能被目前尚未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所替代,将引起城市的就业用地,布局结构相应的大变化。2.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一般采用同一经济技术标准(如职工人数、产值、产量……),从数量上去分析,以其超过部门结构整体的20%~30%为主导因素。超过5%为支柱产业。例如,某一工业城市,食品工业职工人数占全市总职工人数的27%,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显然这个工业城市现状是一个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城市。再结合食品工业的发展后劲,市场的前景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动势来确定是否食品工业将来仍是城市的主导产业。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的所占比重的大小来定量地分析四、城市的规模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则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总数。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量。

决定城市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表示。城市总体规划报请核定的城市人口规模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实际居住人口之和,由三部分组成:①非农业人口;②农业人口;③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一)城市人口的含义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

各国依据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把通过行政确认的城镇地区常年居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设置城市的标准一般根据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和政治、经济因素等。(二)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使城市人口的增长有机合理地引导与分布是制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与城市布局的依据(三)城市人口的构成和素质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7岁)、成年组(男18或19~60岁,女:18~55岁)和老年组(男:61岁以上,女:56岁以上)。为了便于研究,常根据年龄统计作出百岁图(俗称人口宝塔图)和年龄的构成图。1.年龄构成(1)比较成年组人口数与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2)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3)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向,是制定托、幼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4)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主要依据。(5)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了解年龄构成的意义:100908070605040302010男女年龄人口年龄百岁图403020100010203040百人百人2.性别构成3.家庭构成:家庭人口数、性别、辈分组合情况5.劳动构成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劳动人口—基本人口与服务人口基本人口:指在城市主要职能部门从业人员及其他不属地方性的行政、财经、文教单位的工作人员。(起决定作用)服务人口:指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被抚养人口:指未成年、没有劳动能力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4.文化构成6.产业与职业构成(6)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7)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8)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9)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10)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11)金融、保险业;(12)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3)其他。(1)农、林、牧、渔、水利业;(2)工业;(3)地质普查和勘探业;(4)建筑业;(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四)城市人口的变化及人口指标1.自然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即人口再生的变化量(出生减死亡的净差值)。2.机械增长即人口形成的变化量(迁入减迁出的净差值)。3.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或人口平均增长率)(五)城市人口规模1.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基本原理受“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规律支配。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主要依据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人口增长实质上是一个劳动力的扩大与再生产的过程,可利用自然增长规律和经济增长规律来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规模确定是政策性与科学性很强的工作)2.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劳动平衡法

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增长计划,确立新增基本人口数量,按基本人口占城市人口的合理比例,推算城市人口的总数。技术资料获得困难,很少采用。职工带眷系数法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数)+单身职工数

职工带眷比,指带有家属的职工与总人口的比例。带眷系数,指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这对于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小城镇人口的发展规模以及确定住户形式都可提供依据。这两种比值随着工厂的规模、新旧等情况而不同。这推算法对于新建工矿城镇,根据建设的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是可行的,其他则难以应用。综合平衡(递推)法

将城市发展分成若干阶段,根据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人口因素的不同,分别确定有关参数逐段递推向前预测。A—规划期初人口数;K1—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K2—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率;n—规划期限。第六节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1798年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相协调。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各国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1994年中国国务院通过“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