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1124 全国一等奖_第1页
记念刘和珍1124 全国一等奖_第2页
记念刘和珍1124 全国一等奖_第3页
记念刘和珍1124 全国一等奖_第4页
记念刘和珍1124 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学习重点1.了解刘和珍等人的精神品质2.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理解一些重要句段的含义徘徊长歌当哭菲薄

踌躇

桀骜

黯然噩耗肆无忌惮

喋血攒射屠戮浸渍

绯红和蔼

殒身不恤注音páihuáidàngfěibóchóuchújié’àoànèdàndiécuánlùzìfēiǎiyǔnxù写作背景1926.3.17游行队伍1926.3.18天安门前集会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三·一八惨案中军阀残酷屠杀群众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

“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杨德群

1926.3.25整体感知理清全文思路一、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纪念死者,寄托感情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三、追叙与刘和珍认识的经过。常常微笑,态度温和四、叙述刘和珍遇害概况。惨象使我目不忍视

流言使我耳不忍闻赞扬勇士,唤醒庸人五、记叙刘和珍遇难经过。从容辗转,互相救助六、总结惨案的教训。徒手请愿代价惨重七、点明死难者的意义。朗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激励革命者奋勇前进

写作缘由(1、2)烈士生平遇害经过(3-5)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6、7)纪念死者赞扬勇士控诉暴行唤醒民众永远微笑着的刘和珍君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之中。七个部分可以合并为三个大部分苟活者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然前行课文梳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和崇高!第一、二小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必要”,含义一样吗?1纪念死者。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真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空谈》:“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1.从作者的回忆中可知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初见姓名(2)反抗校长(3)听课交谈(4)黯然泣下“不为势力所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善良可爱)深远广大的胸襟第三小节听到刘和珍君被害的噩耗时,作为老师的鲁迅是怎样的心情?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在府门前喋血呢?简直不敢相信,难以接受!找出其中的连词,揣摩连词所达到的效果。第四小节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请指出最后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1)对偶:“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视”和“耳不忍闻”并提,“已使”和“犹使”递进,概括尽反动势力的残暴和死难青年的惨状,倾泻作者的满腔愤怒。请指出最后一段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2)反问:“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加强语气,宣泄愤怒。(3)反复:“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使用反复,强烈地抒发了鲁迅深沉、激越的感情,有力地表达出对愚昧群众的呼唤,对革命者的鼓励,对敌人的警告。无话可说默无声息的缘由反动政府:残忍走狗文人:无耻白色恐怖武力镇压+思想控制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野蛮而又残酷的专制统治,使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默无声息!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

“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

为唤醒民众,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不同的发展前途,但实际上在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语类比第五小节修辞?一般庸俗的市民,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反动文人,为了掩盖统治者的罪行竟无耻地制造流言。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第六小节鲁迅对刘和珍等人不顾生命、勇敢游行的“徒手请愿”的作战方式持一种什么态度?▲第1段

惨案发生的这一天,许广平没有在游行队伍当中。按许广平的思想性格看,毫无疑问她会积极参加到游行示威的群众行列中去,她也一定会像刘和珍等同学一样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事实上,她原也已准备好去参加游行请愿的。就在游行这天,一大早,她将几天前鲁迅交她誊抄的《小说旧闻钞》送到鲁迅家里;因为她怕鲁迅要等着用,便抓紧游行前的一点空余时间送稿。

就在她将抄稿放在鲁迅桌上转身准备离去时,鲁迅挽留住了她。鲁迅问她为何这样匆促,许广平回答说"要去请愿"。鲁迅沉吟了一下,提出希望许广平不要去参加游行,说是"还有一些东西等着要抄呢"。这分明是要挽留住许广平;而他的语气是那样诚恳坚定,让人感到无法推辞也推辞不了。所以,许广平就只好服从地坐了下来替鲁迅抄稿。尽管她内心不时想起远处的集会游行,她也只能隔着窗户关心同伴好友的勇敢斗争。

“在较为文明的国度里,游行示威固无不可,或许能够有一定效果,至少不至于有很大危险;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专制极端严重的国家,游行示威这样比较文明的行动,不但不能取得应有效果,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重大牺牲。”“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空谈》)鲁迅对刘和珍等请愿学生的态度:一方面是肯定他们的爱国行为,赞扬他们的勇敢精神,另一方面认为其徒手请愿的确是不必要,这一牺牲生命换来的小小的“前行”的确不划算。“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为什么引用陶潜的诗?陶潜诗的本意;作者的意图:

“如此”指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理解和悲悼,也是有价值的。意在说明徒手请愿牺牲固然不值得,但流了血就一定会对同仁产生影响。

▲第2段作者又指出了什么?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死难者的影响长远

当局者——凶残——这样——竟会流言家——下劣——如此——竟至中国女性——从容——如是——竟能同:强调出乎意料异:竟会——不赞成

竟至——不赞成(谴责更深)

竟能——赞扬△区别“竟会”“竟至”竟能”第七小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3·18惨案中的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巨大的鼓舞力量1.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预定《莽原》全年“毅然”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忧思深远,有责任感●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欣然”前往爱国热忱★刘和珍: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斗争精神和蔼亲切,坚毅乐观“微笑”“温和”“反抗”“黯然”“泣下”总结2.谈谈你对文末“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句中的“此”的理解(纵观全文)对反动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控诉对反动派、走狗文人的抨击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崇敬否定徒手请愿的方式鼓励苟活着继续战斗唤醒麻木的民众、庸人激励爱国者、猛士前进……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在文中还有好几处,请找出来,体会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3、线索?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节)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一节)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节)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四节)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第五节)7、“呜呼,我说不出话。”(第七节)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节)

梳理表现作者情感脉络的语句

梳理表现作者情感脉络的语句(课后练习一)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部分)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一部分)4、“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二部分)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二部分)爱护、责任备感悲哀、出离愤怒痛苦、责任5、“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四部分)6、“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五部分)7、“呜呼,我说不出话。”(七部分)愤怒勇气、责任大悲、大痛、大怒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