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教学课件_第1页
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教学课件_第2页
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教学课件_第3页
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教学课件_第4页
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水泥厂实习绪宣水泥是建筑工业三大基本材料之一,使用广、用量大素有“建筑工业的粮食”之称。水泥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与砂、石等胶合后的混和物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浇注成多种形状及尺寸的构件,以满足设计上的不同要求;水泥的适应性较强,适用于海上、地下、深水、严寒、干热、腐蚀、辐射等多种条件下;水泥还可与多种有机、无机材料制成多种用途的水泥复合材料;水泥耐久性较好,维修工作量小,耐腐朽。目前,水泥已广泛用于建筑、水利、道路、国防等工程中。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辽宁省教育厅[2012]130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9)一、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媒体之间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特别是近三年来,随着平板电脑的流行、微博的使用以及二维码技术的推广,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式。1.平板电脑的应用为传统媒体跨媒体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电子阅读终端开始流行。目前,全国已有包括《中国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在内的六十余家报纸杂志推出IPad终端应用程序。纸质媒体的电子阅读终端往往结合了多种信息传达手段,信息内容也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简单复制,很多传统媒体成立了新媒体部,管理网站,制作和维护电子阅读终端。懂得多种媒体技术并能整合传播的人才是很多转型中的媒体所需要的。2.二维码的出现使得报纸更加立体化、多媒体化。201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接纳了二维码。2012年第一季度,以《东方卫报》、《长江日报》、《钱江晚报》、等为代表的二三线城市主流纸质媒体纷纷将二维码作为新产品向读者推广。《华西都市报》独家研发了“魔码”,扫描后直接获得该内容的视频文件,不需要浏览网站,该技术又为《半岛晨报》等媒体使用。二维码的技术应用要求纸质媒体提供比以往更多的资讯,要求传播手段更加多媒体化——文字、音频、视频文件一应俱全。这就要求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拥有多种媒体信息发布的技能以及管理协调能力。3.微博的流行为传统媒体。微博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在扩大其影响力,拓宽发行渠道上有了新途径,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微博吸引人气。微博的管理与运营不能简单地复制传统媒体的内容,而是需要重新设计与安排,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新媒体信息发布管理能力。同时,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更是一种营销手段,如何利用微博汇集人气提升关注度,这既涉及新闻传播的技巧也需要商业营销的头脑。微博时代的信息生产要求传统媒体从业者具备更广阔的视角和丰富的多媒体管理技巧。二、新闻学教育的回应及存在的问题2003年以后,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出现,高等院校顺应形式,将媒介融合作为新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到课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倡导引入新媒体课程,加强数字传播、网络传播技术等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以人大新闻学院为例,他们“在调整学院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在本科专业教学中推出6个专业课程包,鼓励学生跨专业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同时可根据兴趣、发展潜力选择专业课程包。[1]”人大、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媒介融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为其他院校的新闻教育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不过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新闻院校面对媒介融合的趋势所实行的改革措施还是十分有限的,改革还不够深入,还存在若干问题。1.高校的媒介融合教育缺乏实际行动。以媒介融合为导向的新闻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开设更多的新课程、增添一定的新设备。例如,视频、音频的制作和转换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需要依托先进的网络平台、一定的技术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这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囿于财力的原因,无法达到上述要求。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仅有一个新闻实验室,实验室的全部设备包括:电脑30台、照相机20台、摄像机5台、非线编机器1台。这些设备无法全部承担现有的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要说计划开设的新媒体实践课程。同时,很多高校的教师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能达到媒介融合教育的要求。在一项对东北地区高校新闻学教师的研究中发现,“教师对新媒体技术演进及运用的了解不足20%,对新媒体传播的关注仅占43%,教学实践中能够结合传媒动态,以热点媒介事件、媒体知名记者为案例,媒体采编流程为阐释对象的比例不足70%。教师媒介素养落伍,对媒体制作和经营业务纸上谈兵,束缚了教育教学思维的革新。[2]”2.将媒介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决定论。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趋势,一些高校新闻学专业购置了大量的设备和软件、增加了若干技术性的课程,这的确是实施媒介融合教育必要的条件,并不是媒介融合教育的实质。媒介融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一种整合传播的理念。童兵教授认为,“新闻院系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昂贵的器材和建造庞大的实验室,投入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研究的经费却捉襟见肘。这不利于新闻学科长远发展。”目前对媒介融合教育的培养体制还处在探索阶段,如果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了上新设备、新课程而忽视了对媒介融合本质的研究,忽视了一些基础课程的建设,那么将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三、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对新闻教育改革的再思考1.必须提高意识。新闻学科的发展已经落后于社会的需求,而媒体技术又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如果现有的新闻学院继续维持现在的课程体系的话,那么所培养的学生真的无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了。各地新闻学院应该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增加新兴媒体的内容,例如,网络新闻写作、微博新闻写作、微博营销等。事实上,根据笔者观察,现在的传统媒体的APP制作和微博管理要么由媒体的老员工经过培训完成,或者由一些略懂新闻运作的技术型人士完成的。根据笔者的了解,一些报纸社会新闻所配发的视频,很多是由一些是记者手机拍摄,无论出镜姿态还是后期处理都不够专业。如果高等院新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多种技术,了解全媒体运作规律的话,那么将会很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建筑装饰专业是高职学校开设的重点专业,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高职建筑装饰教学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基础水平、兴趣爱好、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而教师对于学生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将分层教学应用在高职建筑装饰教学活动中,即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最早出现在美国,该种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潜在倾向、能力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对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该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实现发展。二、高职建筑装饰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之下,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新课程改革脚步的推进之下,高职教育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论学生的基础水平如何,都“一视同仁”,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内容上,依然以教材为主,没有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融入新的素材,这种单一、程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求的。在这一背景之下,教育学界开始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尝试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分层次模式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分层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该种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案,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可以满足任何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解决了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装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对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法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教育学界已经意识到了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开始将该种教学模式融入教学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时,必须要注重创新,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差异制订出系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活动完成后,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高职学校学生的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应用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三、在高职建筑装饰课堂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的策略1.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与语言表达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交流、发言时间,鼓励学生应用演讲、报告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表现出自己,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2.确定好分层教学模块。在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后,即可确定分层教学模块,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严格按照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高职建筑装饰教学内容与其他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设计教学模块。考虑到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在确定教学模块时,需要考虑到学科的特征,兼顾到学生日后的就业。3.确定好层次化教学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完全依赖教材,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需求设计一些实用、创新的内容,根据进度情况、内容详略以及难易情况确定内容,突出建筑装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4.设计出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是分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指标需要与学生的发展要求息息相关,建议采用分层次考核模式,考查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第一时间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取得的进步以及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四、结语总之,建筑装饰是高职学校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该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建筑装饰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考虑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提升基础水平较差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优等生发展自己。水泥工艺及其设备水泥厂实习绪宣水泥是建筑工业三大基本材料之一,使用广、用量大素有“建筑工业的粮食”之称。水泥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与砂、石等胶合后的混和物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浇注成多种形状及尺寸的构件,以满足设计上的不同要求;水泥的适应性较强,适用于海上、地下、深水、严寒、干热、腐蚀、辐射等多种条件下;水泥还可与多种有机、无机材料制成多种用途的水泥复合材料;水泥耐久性较好,维修工作量小,耐腐朽。目前,水泥已广泛用于建筑、水利、道路、国防等工程中。原始水泥可追溯到5000年前,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用石灰掺砂制成的混和沙浆,曾被用于砌筑石块和砖块,这种用来做砌筑用的胶凝材料被称为原始水泥。■1824年,英国J.阿斯普丁发明了一种把石灰石和粘土混和后加以煅烧来制造水泥的方法,并获得了专利权。这种水泥同英国附近波特兰小城盛产的石材颜色相近,故称为波特兰水泥。人类最早是利用间歇式土窑(后发展成土立窑)煅烧水泥熟料。■1877年回转窑烧制水泥熟料获得了专利权,继而出现了单筒冷却机、立式磨及单仓钢球磨等,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水泥的产量和质量。1905年湿法回转窑出现。1910年土立窑得到了改进,实现了立窑机械化连续生产。■1928年德国的立列波博士和波利休斯公司在对立窑、回转窑综合分析研究后,创造了带回转炉箅子的回转窑,取名为“立波尔窑”。1950年,悬浮预热器由德国发明成功并开始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熟料生产的热耗,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规模。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将德国的悬浮预热器回转窑技术引进后,于1971年开发了水泥窑外分解技术,从而揭开了现代水泥工业的新篇章,并且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具特点的预分解窑,形成了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开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水泥行业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已全部国产化,日产4000吨、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日产8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和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已经投产。水泥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概念胶凝材料在物理化学作用下,能从浆体变成坚固的石状体,并能胶结其它物料而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物质,统称为胶凝材料。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胶凝材料又按照硬化条件,可分为水硬性和非水硬性两种。水硬性胶凝材料指在拌水后既能在空气中又能在水中硬化的材料,如水泥。非水硬性胶凝材料不能在水中硬化,而只能在空气中硬化,故称为气硬性胶凝材料,如石灰、石膏等水泥广义上说,水泥泛指一切能够硬化的无机胶凝材料;而狭义的水泥则专指现代水泥,即具有水硬性的胶凝材料水泥的品种和分类1、按用途及性能分类通用水泥:是指适用于大多数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的硅酸盐系列品种水泥。主要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以及复合硅酸盐水专用水泥:是指有专门用途的水泥,如油井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特性水泥:是指某种性能较突出的一类水泥。如快硬水泥系列、膨胀水泥系列、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等。专用特种水泥:快硬高强水泥、膨胀水泥、自应力水泥、水工水泥、油井水泥、装饰水泥、砌筑水泥、低碱水泥、道路水泥等。二、按其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