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诗歌鉴练习与提高第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一,明确考纲要求——考什么第二,简析高考试题——了解怎么考第三,如何突破(简介鉴赏方法)——怎么应考
第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明确考纲要求
(怎么考)第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高考诗歌鉴赏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第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第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语文网中网★★★第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4、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
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第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近两年考题浏览与简析
(了解怎么考)第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0708考题浏览
第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7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分析试题来源时代、作者、题目、体裁、题材题型考试要点及出题方式全国卷一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词小令写景抒怀问答题语词意象与心情就情景角度作赏析全国卷二唐·王维《新晴野望》唐诗五律写景问答题分析诗眼(精炼传神的字)意境描写的好处(尾联图景北京卷春秋·
《诗经·周南》填空问答文学常识,描述诗歌的画面上海卷宋·苏轼《阮郎归·初夏》宋词小令写景填空选择问答词体知识对语言、描写角度、情感判断选择从情景角度鉴赏划线句天津卷明·高启《黄氏延绿轩》明诗五绝
写景问答题
叠音词作用诗句意境赏析第1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湖南卷宋·王安石《示长安君》宋诗七律送别问答题赏析中间两联的“怆情”湖北卷唐·吴融·《华清宫》唐·李约·《过华清宫》唐诗五绝咏史比较问答题
比较表现手法比较思想情感广东卷宋·林景熙《溪亭》宋诗五律写景问答题时间变化意象与情感评价“穿”“数”艺术效果江西卷唐·高蟾《金陵晚望》唐·韦庄《金陵图》唐诗七绝写景抒怀比较问答题思想情感发生原因比较“伤心”不同表现手法福建卷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诗五律写景抒怀问答题比较版本分析何种诗句更妙分析第三联艺术表现手法安徽卷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清词小令咏物问答题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辽宁卷唐·王维《秋夜独坐》节选宋·周弼《夜深》唐诗五律宋诗七绝即事抒情比较问答题说明二诗夜景的不同分析独坐心境的不同第1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重庆卷唐·白居易《惜牡丹花》宋·苏轼《海棠》唐诗七绝宋诗七绝咏物比较问答题分析苏轼描写海塘的特点及表现思想感情手法比较二人夜里赏花的情感浙江卷唐·刘禹锡《乌衣巷》金·吴激《人月圆》元·赵善庆《山坡羊·燕子》唐诗七绝金词元曲小令咏史填空题诗词曲体裁比较问答题
意象与情感关系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江苏卷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宋词小令
送别问答题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分析创新之处四川卷宋·王安石《葛溪驿》宋诗七律写景抒怀问答题为诗中画面命名赏析“乱”的感情山东卷清·徐兰《出关》清诗七绝边塞诗问答题诗句版本不同更喜欢哪种分析艺术表现海南宁夏卷宋·刘一止《小斋即事》宋诗五律
借物说理诗问答题分析句意的递进与关联分析事物意象与情感关系★★★语文网中网★★★第1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诗词鉴赏命题特点分析试题来源时代、作者、题目、体裁、题材题型考试要点及出题方式全国卷一宋·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五律怀古诗问答题语言(炼字)
思想内容全国卷二宋·李弥逊《春日即事》宋诗七绝写景抒情问答题语言(炼字)
思想感情北京卷明末清初·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五律咏怀诗选择问答题文意理解(选择题)思想感情及风格特征上海卷北宋·王安石《壬辰寒食》宋诗五律咏怀诗填空选择问答题 常识文意理解(选择)语言(炼字)
天津卷唐·王维《山居即事》唐诗五律写景抒情 问答题语言(炼字)分析情与景第1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湖南卷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王昌龄《龙标野宴》送别诗咏怀诗七绝比较问答题语言(炼字)赏析两诗中的“愁”字的含义和作用湖北卷宋·侯蒙《临江仙》宋词咏怀问答题比较题
简析词体现的人生态度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临江仙》与本词意象的不同广东卷南宋·吕本中《木芙蓉》南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宋诗七绝咏物诗比较问答题木芙蓉的自然属性修辞比较木芙蓉的形象的不同江西卷南宋·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三)咏怀诗问答题艺术手法(虚实关系)福建卷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唐诗七绝写景抒怀问答题表现手法(情景关系)安徽卷宋·谢枋得《小孤山》宋诗咏物诗问答题形象寄托的思想感情语言(炼字)第1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辽宁卷元·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散曲写景抒怀问答题艺术手法(修辞)艺术手法(景物顺序)重庆卷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词送别诗问答题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修辞、想象)浙江卷金·王寂《日暮倚仗水边》七律咏怀诗问答题
文学常识、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用典、景情)江苏卷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唐诗七律怀古诗问答题概括颔联和颈联的内容修辞手法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川卷元·吴西逸《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散曲咏怀问答题思想内容(几个层次)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山东卷宋·秦观《画堂春》宋词写景抒情问答题思想内容(景、情)表现手法(细节)海南宁夏卷北宋·蔡肇《题李世南画扇》宋诗七绝
题画诗写景抒怀问答题简述画中景物画面以外的景和趣第1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考查内容梳理
第1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体裁:诗(绝句、律诗)、词、曲
2007年涉及24首诗词曲:唐诗(9首),宋诗(6首),宋词(3首),元曲(1首),明诗(1首),金(1首),清诗和清词(各1首),《诗经》(1首)
2008年涉及21首诗词曲:唐诗(5首),宋诗(8首),宋词(3首),元散曲(2首),明末清初诗(1首),金(1首)。高考古诗鉴赏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第1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考查角度:2007年形象(情感)(12份)、内容(10份)手法(技巧)(10份)、语言(2份)、意象(2份)2008年思想情感(7份)、内容(8份)、手法(技巧)(13份)、语言(6份)、意象、意境(2份)、形象分析(2份)3、命题形式:选择[2006年只有上海(2分)、北京(3分);2007年,北京主观题,2008年(选择3分);上海这三年都有一题是选择]、填空、简答。有的题与前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对比鉴赏。第1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4、试题分值:2006年,是6~8分。(2006年8个省市是8分);2007年是6~11分。2008年是5~11分(北京10分、宁夏、海南教改区11分)。5、答题要求:对于问题可以有多种理解,但要言之成理,能正确运用一些鉴赏术语,最好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另外,0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海南、宁夏出的新课标试卷是11分,08年北京已提高到10分。其地位与散文、文言文逐渐接近,这说明新课改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这一难度、区分度均较大的试题分值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第1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07、08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特点
1、选题数量和作品年代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宋诗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2、作者名家名篇有所下降,出于防备押题的需要,名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和一般诗人的佳作有上升趋势。3、体裁诗歌以律诗绝句为主,词以小令散曲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多半以上。第2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4、题型特点简答题为主要的题型,由客观选择题逐渐转变为主观问答题,难度区分度加大,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察力度。其中,难度尤其大的比较类主观试题要格外重视。5、命题角度不仅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其“思想情感”,还会加强综合性的试题,进行针对古诗整体鉴赏能力的考查。第2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6、题材内容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类居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耐人回味,抒情含蓄蕴藉;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诗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系之,抒情议论较强。7、综合考查
还要注意诗词鉴赏习题和其他试题的结合,综合考查(甚至带有探究性)各种语文能力。比如,07年北京卷就和作文结合起来考。第2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高考诗歌选材类型小结1、借景抒情类2、即景抒怀类3、羁旅行役类4、山水田园类(含隐逸诗)5、抒发壮志类6、讴歌河山类7、边塞军旅类8、咏史怀古类9、伤春伤别类10、忧国忧民类11、托物言志类12、题画诗类第2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考题例析
第2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6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时间事件景情想象第2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6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前行的疲惫之态。随后,又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突出了人在深夜的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末句则以深夜“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冷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第2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亲人(妻子或者母亲等)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爱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辐射出来。第2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三、如何备考
(怎么应考)第2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1、应该了解诗词的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可以把诗歌鉴赏的一些常用术语或说法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下(下面还要具体谈到,此略):
意象意境衬托用典风格联想想象象征等等。
一、注重平时的积累第2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指导学生在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重要的诗人诗作。比如,对诗歌背景和重点作家情况的了解等等,都有助于解答习题。第3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从考题的实际看,众多诗歌鉴赏试题中,熟悉的面孔很多。中学课本中出现的作家有辛弃疾、苏轼、秦观、王维、王安石、白居易、韦庄、刘禹锡等。选考这些作家的诗词,使得广大考生心里有底,解题时不感到陌生,有利于考生发挥水平。有3份试卷考苏轼的诗词、2份试卷考王安石的诗、2份试卷考王维的诗。因此,在指导复习过程中,可重点抓住唐宋诗词中代表作家的作品进行训练,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李清照、陆游、柳永、李煜等人的诗歌。当然,先秦两汉明清的作家作品也有适当涉猎。第3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
(如何做诗歌鉴赏题)1、学会利用文中信息,如题目、作者、注释、背景等2、把握诗歌的意象,透过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情感3、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4、把握作者的感情5、注意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6、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3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诗歌鉴赏题,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表现手法、推敲语言(炼字)。指导学生答题时,总的原则是,读得懂,答得对(规范)。★★★语文网中网www.laomu.cn★★★第3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学会利用文中信息,如关注题目、作者、注释、写作背景等。
(1)介绍写作背景(07和08年福建、08北京、08全国、08湖北、08江西)都是在暗示诗作的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思想感情;(2)解释相关词句(如06年福建卷):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3)介绍作者(如06年辽宁卷):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4)介绍题目的内容(2007年北京卷):暗示与答题有关的一些内容。第3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东
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重视作者及注释:
2006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第3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
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2006年高考辽宁卷以动衬静行人稀少宁静清幽山多石多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第3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7年高考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第3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①(1分)赋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第3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考场满分答案示例: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第3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第4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答案】A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第4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第4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第4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第4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重视背景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第4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第4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重视背景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宫内与宫外对比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统治者游乐歌舞不理国事荒淫误国朝代更替第4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分析: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4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分析: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答案: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第4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解读:重在言外解题:重在审题第5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把握诗歌的意象,要透过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可适当做一些知识积累:
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代书信(鸿雁亦有此意)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第5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竹——
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梅——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不畏严寒,品格高洁,傲然独立、意志坚强、敢为天下先等。菊——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第5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莲——由于“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鹧鸪鸣声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常指代这类情感。蝉——
寒蝉常常是悲凉惆怅的代名词。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伤感。西风——往往表达伤感、不平、惆怅等情感。西路(秋天),西成(秋收),阳月(农历十月),散发(在家闲居状),九重(京城或帝宫)等第5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傍晚西风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第5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表现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用落日和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第5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第5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另外,可以通过辨析意象的色彩来鉴赏诗歌。
诗歌中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冷:“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第5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叙事诗)叙述事情、塑造人物(抒情诗)描写景物、描绘形象(说理诗)咏叹史实、阐发见解
第5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常见题型:(1)描述诗歌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
2007年高考北京卷(原诗见前):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第5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感悟诗歌的内涵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第6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第6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是说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第6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4、把握作者的感情(1)整体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这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的难度要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
第6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第6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分析: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第6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第6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第6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诗。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第6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第6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夺取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第7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第7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地理特征壮士情怀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第7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第7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第7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第7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8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第7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1分)
《游褒禅山记》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B第7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壬辰寒食①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隐喻了白发与雪形成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第7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第7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5、注意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1)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用海来比喻愁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连用三个比喻来比闲愁,既是以景抒情,烘托气氛,渲染愁绪,又用来表现愁思之多。第8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6年高考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用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用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第8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辛苦孤花破小寒,雨后霜前着意红。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更凭青女①留连得,一生开落任东风。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8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第8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第8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第8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对偶比喻比喻夸张第8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4分)【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第8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对表现手法的理解①
借景抒情
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借景抒情互文第8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第8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第9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情”的角度:
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
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第9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第9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第9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第9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探究重要的古典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难点突破)
可结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把课本作为载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高考的内容,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第9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技巧结构上的作用情感2005年高考湖南卷第9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5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情感技巧及作用
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面对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群山愁肠欲断的无奈心情。诗人运用比喻和想象,抒发了看似“自放山泽间”的超然洒脱,实则迫切思归的强烈感情。或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的强烈感情。)第9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6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州词(其一)
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远景近景暗明动静第9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6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州词(其一)
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远景近景阴沉抑郁昂扬有朝气暗明动静实景虚中有实第99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5分)(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第100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第101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08年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第102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分)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第103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诗歌中的“虚”与“实”小结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第104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
“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观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第105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试比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分析他们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第106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107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看似实写,实则虚言,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共同点: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下笔,凭虚处传神。第108页,课件共122页,创作于2023年2月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4000吨年无机碘化物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2025年全球及中国3-氨基苯磺酸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噪声缓解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膀胱冲洗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多层双向穿梭车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斗提机畚斗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汽车双面胶带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单立柱电动堆垛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柔印机网纹辊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3-溴-4-氟苯甲酸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Unit 7 第3课时 Section A (Grammar Focus -4c)(导学案)-【上好课】2022-2023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 2025年上半年长沙市公安局招考警务辅助人员(500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河北邯郸世纪建设投资集团招聘专业技术人才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慈溪高一期末数学试卷
-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医院廉洁自律承诺书
- 胚胎移植术前术后护理
- 企业招聘技巧培训
- 学校校本课程《英文电影鉴赏》文本
- 华为HCSA-Presales-IT售前认证备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