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_第1页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_第2页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_第3页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_第4页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理解(部编版)(含解析)知识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留心观察获得的各种发现。学习时,我们要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养成认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花钟》朗读课文,思考并交流第1、2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蜜蜂》了解法布尔做实验的原因,用关键语句概括实验过程,研读法布尔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以及内心的想法。《小虾》从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中,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知识点补充:借助中心句(关键语段)概括段意

一、中心句: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表达情感(即写作目的)的句子。

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然段的开头、中间或者结尾。

1.总起句: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可以概括该段的内容。

2.总结句:总结全文,在某个段落中可以概括该段的内容。

3.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前文,引出下文要讲的内容。

二、怎样找中心句

1.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心句:中心句是一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

2.其次,了解中心句在文中位置的一般规律:

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中间):

如果在开头它的作用是概括和总述作用(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如果在结尾它的作用是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如果在文章或者文段中间是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知过渡句应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一般情况下单独成段或在段首。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划分在下一段居多。

一、(2022·全国·三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蜻蜓

初秋,村外的池塘里,水清如镜,一大群蜻蜓互相追逐,飞来飞去,时而俯冲下来,尾巴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又立即飞向空中。池塘里留下了一圈圈的波纹。慢慢地向四周扩散。见到这般景致,我便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个成语,它是用来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的。对于人来说,空只是根据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对于蜻蜓来说,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蜻蜓卵很小,它们落入水中,随着水的波浪荡荡来荡去。开始了水中的生活。经过孵化,蜻蜓卵变成了幼虫,这幼虫叫做水虿(chài),它身体扁阔,呈长条状,头部比较大,很像小蝎子。一个秋冬的时间,水虿在水里经过十几次蜕皮,,才能渐渐长大。等到第二年春天,水虿顺着水里的草茎,或从池塘的岸边,爬出水面,不吃也不动,再经过几天,又进行一次蛟皮,水虿就变成了成虫,它长着两只贺圆的大眼睛、两对透明的翅膀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新一代蜻蜓。

起初,蜻蜓的身体和翅膀都很软,可是很快就变得硬朗起来。它便展翅飞上了天空。这时蜻蜓开始了新的生活,白天捕蚊虫,衣晚落在草茎上休息。经过一个春夏的生长,蜻蜓成熟了、初秋,又有了“蜻蜓点水”的故事。

蜻蜓是一种益虫,有人做过统计,一只蜻蜓一生中可以吃掉个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做出不小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爱护蜻蜓,不要捕捉它们。

1.蜻蜓生长要经过几个阶段?

2.选择题。

(1)在池塘水面上点水的是一群()

A.雄蜻蜓B.雌蜻蜓C.水虿D.蜻蜓卵

(2)“蜻蜓点水”对蜻蜓来说是(),做为成语来形容()

A.做事肤浅,不深入,B.要深入下去,测量水的深浅。

C.为了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D.为了显示飞行技术高

3.蜻蜓产卵的时间是()

A.秋冬B.春天C.夏天D.初秋

4.为什么说蜻蜓是益虫?

5.你还知道哪些益虫呢?试着写出两种.

【答案】

1.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BCA

3.D

4.一只蜻蜓一生中可以吃掉个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做出不小的贡献。

5.七星瓢虫,蚯蚓、青蛙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蜻蜓卵很小,它们落入水中,随着水的波浪荡荡来荡去。开始了水中的生活。经过孵化,蜻蜓卵变成了幼虫,这幼虫叫做水虿,它身体扁阔,呈长条状,头部比较大,很像小蝎子。一个秋冬的时间,水虿在水里经过十几次蜕皮,,才能渐渐长大。等到第二年春天,水虿顺着水里的草茎,或从池塘的岸边,爬出水面,不吃也不动,再经过几天,又进行一次蛟皮,水虿就变成了成虫,它长着两只贺圆的大眼睛、两对透明的翅膀和一条长长的尾巴,这就是新一代蜻蜓。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2.(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原来,在池塘水面上点水是一群雌蜻蜓,它们之所以用尾巴点水,并不是要深入下去,或者测量水的深浅,而是为繁育后代,把卵产在池塘里。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见到这般景致,我便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个成语,它是用来形容做事肤浅,不深入的。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初秋,村外的池塘里,水清如镜,一大群蜻蜓互相追逐,飞来飞去,时而俯冲下来,尾巴在水面上轻轻一点,又立即飞向空中。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蜻蜓是一种益虫,有人做过统计,一只蜻蜓一生中可以吃掉个2000多只蚊虫,为人类除害做出不小的贡献、我们一定要爱护蜻蜓,不要捕捉它们。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5.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课外搜集与积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课外搜集与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同学们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二、(2022·全国·三年级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麻雀

冯骥才

这是群精明的家伙。

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为“老家贼”。它们几千年来生活在人间,精明成了它们(必备必需)的本领。你看,所有的麻雀不都是这样吗?春去秋来的候鸟黄莺儿,每每经过城市就有一批成了人们晚间酒桌上的一碟新鲜的佳肴,麻雀却在人间活下来。

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锋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有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阴谋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间的透明的网,等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敢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温暖)。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风雨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长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它们从来不肯在金丝笼里美餐一顿精米细食,也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尖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第二天早上,它已经伸直腿,闭上眼死掉了。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家畜)。

6.填空。

“贼”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偷东西的人;②做大坏事的人;③邪的,不正派的。“贼头贼脑”中的“贼”应选第_____种解释。

7.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画“√”。

8.画线句子是句,将它改为陈述句是:

9.用“”画出文中一个过渡句。

10.根据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大多数鸟儿”的生活指的是_________;“麻雀”的生活指的是

11.“麻雀的精明”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多选)

A.有可驯服性B.心眼儿多

C.时时提防人D.筑巢的地方又高又远又险

12.文章用“‖”分成了两个部分,写出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答案】

6.③

7.必备锐利圈套勇气温饱家禽

8.反问你看,所有的麻雀都是这样

9.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10.被人圈养在笼中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

11.BCD

12.介绍麻雀的精明。介绍麻雀的不可驯服性。

【解析】

6.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字词解释。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字词解释相关方面的知识。

贼头贼脑,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举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出自《镜花缘》。

“贼”的意思是“邪的,不正派的”。

7.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选词填空。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选词填空相关方面的知识。

必备,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必须具备。

必需,汉语词语,意思为非有不可的;不能少的。

锐利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锋利的,尖锐的,尖而快的(刃锋等)。或比喻[眼光、言辞等]尖锐、犀利。

锋利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一指兵器、工具等尖而薄;二指言论、文笔等尖锐。

阴谋,汉语词汇,意思是指即引导对方犯大家公认的错误,方法是基于事实的谎言,一般为贬义词。

圈套,汉语词汇。指的是引诱人受骗上当、受害的计谋;诱捕动物用的装置。

勇敢,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

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温饱,汉语词语,意思是衣暖食饱的生活。

温暖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天气温暖;使感到温暖;温存。近义词为暖和,温暖。反义词为寒冷,冰寒。

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一般为雉科和鸭科动物,如鸡、鸭、鹅、鹌鹑等,也有其他科的鸟类如火鸡、鸽和各种鸣禽的。

家畜,人类为经济等目的驯养的兽类,如猪、牛、羊、马、骆驼、猫、狗等。

8.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相关方面的知识。

反问句变为陈述句,首先注意陈述成分的变换,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需要去掉“怎么”“难道”“吗”等词,句尾问号改为句号。

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过渡句。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过渡句相关方面的知识。

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它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10.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大多数鸟儿都习惯了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风雨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长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

从以下语句:①它们贼头贼脑,似乎心眼儿极多,北方人称它们为“老家贼”。

②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锋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

③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山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它们不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概括段落层意。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积累概括段落层意相关方面的知识。

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部分:说明麻雀如何精明。第二部分:说明麻雀具有不可驯服性。

三、(2021·全国·三年级单元测试)课外欣赏。

植物中的化妆大师

①在植物界,一些植物为了生存,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以免被动物吃掉。其中最为成功的,要数石块植物。

②石块植物生活在非洲南部及西南部的荒漠上,那里有许多沙石。石块植物为了适应这里的环境,把自己变得像石块一样矮小肥胖。没开花的时候,它们简直就像一块块、一堆堆半埋在沙土里的碎石块或鹅卵石,颜色有灰绿色的、棕黄色的,有的像雨花石,有的像花岗岩碎块,不亲手摸一摸,确实真假难辨。

③石块植物还是个爱美的家伙,每年春季,它终于耐不住寂寞,也要开花了。每天中午,鲜艳夺目的花从“石缝”里绽放,有黄的、白的,还有玫瑰色的,就像酒盅一样大小。这个时候的荒漠,像是盖上了一床巨大的花毯。但当干旱季节来临时,石块植物又加入到真正的石块当中,使荒漠一片凄凉。

④在荒漠里,肥厚多肉的植物往往是动物难得的食物,口渴了要吃它们,肚子饿了也要吃它们。石块植物能够贮存充足的水分,但它们学会了模拟石块的形状和颜色,往往很难被发现。那些饥肠辘辘的动物在寻找食物时,通常会把它们当成硌牙的小石头。

1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改变服饰、装束,以另一种面貌出现,使别人认不出自己来。()

(2)分不出真假。(___)

(3)腹中无食,辘辘作响。形容极端饥饿的样子。(___)

14.从第③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并画上“﹏﹏﹏”。

15.石块植物生活在___;石块植物的样子是___;石块植物的花像

样大小,开花季节是在___________。

16.石块植物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的原因是()

A.为了使自己漂亮。

B.为了生存,以免被动物吃掉。

【答案】

13.乔装打扮真假难辨饥肠辘辘

14.这个时候的荒漠,像是盖上一床巨大的花毯。

15.非洲南部及西南部干早的荒漠上碎石块或鹅卵石酒盅春季

16.B

【解析】

1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

乔装打扮意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

真假难辨指真假难以分辨清楚。

饥肠辘辘意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14.本题考查比喻句。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这个时候的荒漠(本体),像(比喻词)是盖上了一床巨大的花毯(喻体)。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原文②③段中有答案。

16.本题考查寻找观点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由原文“但它们学会了模拟石块的形状和颜色,很难被发现,那些饥肠辘的动物在寻找食物时,往往会把它们当成硌(gè)牙的小石头。”可得答案选B

四、(2021·全国·三年级单元测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植物的睡眠

你可知道,植物也需要睡眠?

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些小羽片就会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眠的典型。

有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着紫色小花、长着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在白天有阳光时,它们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都张开着,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准备睡觉。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

。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夜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才因此得名“睡莲”。

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则垂下头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更有趣的是,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觉,夜晚开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

1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打“√”。

(1)合欢树的叶子一到夜幕降临时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这不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

(2)红三叶草和花生的叶子一到傍晚就闭合,这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

(3)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这些植物也会睡觉。()

(4)晚香玉的花虽然在夜晚开放,但格外芳香,这是为了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

18.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恰当的过渡句填在第④段的横线处。

A.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B.娇柔艳丽的花朵也需要睡眠

C.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的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

19.用“﹏”在文中画出描写睡莲“昼醒夜睡”特点的语句。

20.借助关键句概括第⑤段的段意。

21.最后一段中的加点字“它”具体指___________。

【答案】

17.(3)√(4)√

18.C

19.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水莲花……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20.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

21.植物睡眠

【分析】

17.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细读文章第二自然段可知:合欢树的叶子一到夜幕降临时,就成对成对地折合关闭。这是植物睡眠的典型现象。故①②错,其他③④说法都对。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恰当的安排,上文二三自然段写的是植物的叶子有睡眠现象,下文四五自然段写的是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所以联系上下文,恰当的过渡句应是C选项,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要睡眠。

19.本题考查读文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细读文章第四自然段可知描写睡莲“昼醒夜睡”特点的语句是:例如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第⑤段的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也是这段的段意,即是:花的种类不同,其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细读本段可知,“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呢!”句中的“它”具体指“植物睡眠”。

五、(2021·全国·三年级单元测试)快乐阅读。

隧蜂门卫(节选)

法布尔

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

三年前,当它还是个花季少女时,它单枪匹马地拼命干活儿,累得精疲力竭。现在,它的卵巢已经萎缩,它该休息了。不,“休息”一词在此运用不当。它还在干活儿,它在为这个家尽自己的最后力量。它已经不能再生儿育女,便当上了看门人。它为自己家人开门关门,把陌生人拒之门外。

谨慎多疑的山羊羔从门缝望出去,对狼说道:“让我看看你的爪子,不然我就不开门。”隧蜂外婆同样谨慎多疑,它也要对来者说:“让我瞧瞧你的隧蜂黄爪子,不然就不让你进来。”如果被认为并非自家人,谁也甭想进得洞来。

我们就来看看。一只蚂蚁路过洞穴附近。蚂蚁是个厚颜无耻的亡命徒,它很想知道洞底下为何有蜜的甜香味飘上来。隧蜂看门人脖子一扭,意思是说:“滚开,不然要你的命!”通常,这种威吓的动作就足够了。蚂蚁见状赶紧走开。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把它赶跑之后,隧蜂看门人便立刻回到哨位,继续站岗放哨。

22.解释词语。

(1)精疲力竭:

(2)拒之门外:

23.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段意。

24.根据文章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隧蜂门卫的地位很高,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

(2)隧蜂门卫是一个拼命干活的花季少女。()

(3)隧蜂门卫老了,没人喜欢它了,只能当门卫。()

(4)隧蜂门卫是很凶狠的。___()

25.隧蜂门卫是怎样对付厚颜无耻的亡命徒蚂蚁的?

26.文中“隧蜂门卫”指的是谁?你从它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

22.形容极度疲乏。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

23.隧蜂外婆谨慎多疑

24.√×××

25.先是恐吓它,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

26.文中“隧蜂门卫”指的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我从它身上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分析】

22.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拒之门外:拒:拒绝。把人挡在门外,不让其进入,形容拒绝协商或共事。

2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由文中“隧蜂外婆同样谨慎多疑”,“让我瞧瞧你的隧蜂黄爪子,不然就不让你进来。”可知,本段讲述的是隧蜂外婆谨慎多疑。

24.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1)由文中“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可知,隧蜂门卫的地位很高,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选项正确。

(2)由文中“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可知,隧蜂门卫已不是一个花季少女。选项错误。

(3)文中没有提到“没人喜欢它了”,隧蜂门卫是为这个家尽自己的最后力量。选项错误。

(4)阅读文章可知,隧蜂门卫是很多疑,不是自家人不让进门,并没有提到凶狠。选项错误。

25.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由文中“这种威吓的动作就足够了。蚂蚁见状赶紧走开。”“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可知,隧蜂门卫对付厚颜无耻的亡命徒蚂蚁先是恐吓它,如果它赖着不走,隧蜂看门人便会飞出洞来,向那大胆狂徒扑过去,推搡它,驱赶它。

26.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由文中“在洞口站岗放哨看门守屋的这只隧蜂比其他的隧蜂年岁大。它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在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可知,文中“隧蜂门卫”指的是这个住宅的建造者,是现在正忙着采集花粉的隧蜂姐妹们的妈妈,是现在还是幼虫的隧蜂们的外婆。从文中它老了却还在为这个家尽自己的最后力量,可以从它身上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2020·全国·三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文房四宝

古代人写字主要用毛笔,用毛笔离不开墨、纸和砚(yàn)台、他们把笔墨纸砚叫作“文房四宝”。以前、全国有很多地方出产这几样东西,以安徽的产品最为出名。古代的文人、画家如果得到安徽的笔墨纸现、就会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安徽的“文房四宝”是:宣纸、徽墨、宣笔、歙(shè)砚。

安徽泾(jīng)县是宣纸的故乡。泾县在古代属宣州管辖(xiá),所出产的纸就叫宣纸。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被人们称为“纸中之王”。

徽墨有很多品种。它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畅、能分出浓淡层次。徽墨做得也很精美,上面刻着山水花草图案,是难得的工艺品。

学宣笔和宣纸一样,也是泾县出产,它以选料严格、精工制作著称。

用来制歙砚的材料很稀有,镌刻时很不容易。一块歙砚。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才能制成,所以显得来之不易、异常珍贵。

27.短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主要是绕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

28.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填在横线上。

①好像得到极珍费的宝物。________

②得到它非不容易。________

③喜爱得舍不得放下。________

29.“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这句话中的“一年时间”说明________;“一百多年”说明________。

30.根据短文中的介绍,纸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徽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宣纸制作精美,是难得的工艺品。()

②歙砚珍贵的原因是材料稀有,制作不易。()

③安徽泾县是宣笔和宣纸的故乡。()

【答案】

27.62

28.如获至宝来之不易爱不释手

29.造纸时间长宣纸工序多

30.又白又光又薄很结实不会变色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能分出浓淡层次

31.×√√

【解析】

2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语段的分析,结合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出,短文总共有6个自然段,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分析出是围绕第2自然段来写的。全文主要是写“安徽的“文房四宝”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

28.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解释写出合适的词语,仔细每个解释的内容,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注意词语要从原文中寻找,同时要和释义相对应即可。

2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被人们称为纸中之王。”所以这句话中的“一年时间”说明造纸时间长,“一百多年”说明宣纸工序多。

30.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短文的内容“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以及“徽墨有很多品种。它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畅、能分出浓淡层次。徽墨做得也很精美,上面刻着山水花草图案,是难得的工艺品。”可以得出纸的特点是又白又光、又薄很结实、不会变色。徽墨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能分出浓淡层次。

31.本题考查的是判断原文的内容,仔细分析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本句话的说法是错误的,宣纸制作精美,并不是工艺品,是“纸中之王”。

(2)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3)本句话的说法是正确的。

七、(2021·全国·三年级单元测试)快乐阅读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

①植物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情感。

②各种植物都能凭着良好的视觉,辨别各种波段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