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综合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综合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论者称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师。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B.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C.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D.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B.垂拱,即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后多用以颂扬封建帝王的无为而治。
C.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多为嫡长子。
D.致仕,即交还官职,退休。类似意思的词语还有“乞骸骨”“丁忧”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篇选文中魏征提出“十思”,角度各有不同,意在提醒太宗从各个方面进行观照,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魏征此文善用大量排比、对句,骈句之间又穿插长短散句,骈散结合,既具有整齐美感,又能错落变化,音韵顿挫,节奏铿锵。
C.房玄龄待人宽厚,胸襟宽阔,富有才识,审定的法令宽容公平;为人方面不苛责他人,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被人赞誉为良相。
D.房玄龄为国效力,夙兴夜寐,尽忠职守,深受太宗信赖与赏识,可谓股肱之臣。官运顺达,从为官之日起,未尝有过被贬之事,可谓为官之典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
(唐)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①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土恩。
季布er5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注】①请缨:出自《汉书·终军传》:“(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②季布:楚汉时人,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着称。
5.本诗多处运用了典故,有些典故最终演化为成语,请写出本诗中蕴含的两个成语。
6.后人认为魏征此诗雄浑古朴的气势注人南朝的绮丽工整之中,一扫六朝以宋柔靡轻艳之风的积弊。请从用词、用句、用典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本诗“雄浑工整相融”的特点。
三、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两句,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2)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句写出了经过长途跋涉、两人终得一见的情景。而“_____”句巧妙地表现了牛郎织女临别时的依恋和怅惘,表达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复杂心情。
(3)杜牧指出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句子是“_____,____”。
四、选择题
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震之以威怒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人君当神器之重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膏泽斯民
C.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欲强聒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见察____________或见恕也
B.廊腰缦回____________缦立远视
C.族秦者秦也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D.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函谷举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长:生长。B.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固:使……稳固。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对待。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
1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等
D.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五、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六朝古都建康的变迁。要求:不超过50个字。
公元589年,隋灭了陈,统一全国。隋文帝下令将六朝古都建康(今南京)的城邑和宫殿全部毁掉,改为耕地,以免被人占领继续称帝。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将建康、同夏、秣陵三县并入江宁,废临沂、丹阳、湖熟三县,属地也并入江宁,建康被降到了般州县的地位。此时的王谢显族早已败落,秦淮河也失去了往昔的流光溢彩。不久,隋为唐所灭,连年的战乱把六朝的古迹摧毁得所剩无几,原本繁华的都城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垣残瓦的景象。乌衣巷的高府华第遍地野草,焦土昏鸦,一片荒凉。
六、小阅读-课外
16.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昆曲表演亦歌亦舞。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舞蹈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也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发现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
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七、小阅读-课内
17.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8.如何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第3段的结构?
19.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20.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和司马光关于变法的这场论争?
21.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3.王安石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八、选择类
2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统治,管理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___________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喜庆,福禄
D.能克终者盖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克:能够
25.下列句子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____________休:喜庆,福禄
B.夫在殷忧____________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简:挑选,选拔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则修文德以来之
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吾其还也
C.振之以威怒____________以其无礼于晋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于反覆不宜卤莽
C.故今具道所以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8.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B.夫在殷忧殷:深
C.董之以言行董:督察D.简能而任之简:简单,简练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闻求木之长者②役聪明之耳目
B.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必竭诚以待下
C.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②虽董之以严刑
D.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而况于明哲乎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九、填空题
31.塞源(____________)载舟(____________)夫在殷忧(____________)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浚其泉源(____________)黜恶(____________)谗邪(____________)戒奢以俭(____________)谬赏(____________)壅蔽(____________)弘兹九德(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D3.D4.(1)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这九种品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
(2)等到当时的太子将发动叛乱,太宗召见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穿上道士的衣服,秘密地将他们带入内室谋划商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国家长期任用,一旦突然没有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两手。你如果精力不衰,就不要辞让此职,如果自己感觉精力衰弱,再另奏明。
“无良相”,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
“若筋力不衰”是假设的情况,“无烦此让”是假设情况对应的结果,之间要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类似意思的词语还有……‘丁忧’”错误,“丁忧”,指遭到父母之丧,并不指退休。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未尝有过被贬之事”错误,从原文“坐事,除名徙上郡”可知,房玄龄曾因犯事被革职。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弘”,光大,发扬;“简”,通“拣”,挑选,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有能力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第二句中,“及”,等到;“有变”,发动叛乱,发动政变;“召”,召见;衣,名词动用,穿;“潜”,暗地里,秘密地,偷偷地,私下。
参考译文: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房玄龄,齐州临淄县人。起初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官迁居上郡。唐太宗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求珍宝,惟独房玄龄先收人才,送他们到幕府,如有善于谋划的文臣和武艺高强的猛将,就暗中与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多次提升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李建成因房玄龄与杜如晦是太宗的亲信,非常憎恨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二人的坏话,因此他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就召见房玄龄与杜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家服装,暗中进入太宗住处商议。等到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入春宫当了皇太子,就提升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省长官。贞观三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梁国公,实际封赐的食邑为一千三百户。房玄龄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以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他明了熟悉公文事务,又用文辞修饰,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总是按照才能的高低或功绩的大小来录用或奖励,不嫌弃出身低微的人。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贞观十三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又晋官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管修撰国史。房玄龄又以年纪老迈,请求辞官,太宗派使者对玄龄说:“国家长期任用,一旦突然没有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两手。你如果精力不衰,就不要辞让此职,如果自己感觉精力衰弱,再另奏明。”房玄龄才停止自己的请求。太宗又经常想到开创帝业的艰难和房玄龄辅佐自己创业的功劳,就写了一篇《威凤赋》来比喻自己,将它赐给了房玄龄,由此可看出太宗对房玄龄的称赞与信赖到如此程度。
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
5.逐鹿中原、投笔从戎、终军请缨、季布一诺(一诺于金)。6.①使用“中原“关门”“千里”等词展现了宏大的气势(或“纵横”“慷慨”“不惮”等词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②句式整齐,如“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既显工整,又可看出诗人报效国家的意志与决心。③运用了多个典故,以历史人物为榜样,表现了魏征在政治上的过人才识及心忧时世、勇担重任、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分析】
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成语知识的识记;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平时所积累的成语进行解读。
“中原初逐鹿”有成语逐鹿中原;“投笔事戎轩”有成语投笔从戎;“请缨系南粤”有成语终军请缨;“季布无二诺”有千金一诺的成语。
6.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理解分析;根据题干提示的风格及角度,在原文中分条寻找对应的词句,加以合理阐述即可。
用词上,诗人多采取豪迈雄壮的词语,如“中原”“纵横”“慷慨”“千里”等,描写景象上可说广阔至天下四野,情感上则豪迈纵横,因而“雄浑古朴”;
用句上,“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些句子运用对偶手法,十分工整;而“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这些句子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天子的感恩,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心;
用典很多,如“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写自己报国之情,以及对国家忠贞不二,一诺千金的豪气。
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银汉迢迢暗度忍顾鹊桥归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繁”“寡”“迢”“鹊”“至”。
8.B
【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本题中,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以严刑”状语后置。译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
A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为:做国君的人,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
B项,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为:用声威震慑他们。
C项,定语后置句。“重、大”是“神器、域中”的定语后置了。译为: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
故选B。
9.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B项,均为连词,来。
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故选B。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见: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示施动者对自己怎么样,翻译成“我”。
B.缦:萦绕/久,长时间(站立)。
C.族:名词作动词,灭族/名词作动词,灭族。
D.举:施行/攻占,这里指被攻占。
故选C。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B.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C.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D.弘:使动用法,使……光大。
故选C。
12.D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而已”,古今意思相同,罢了。
B项,“苟且”,古今意思相同,指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C项,“邪说”,古今意思相同,有严重危害性的不正当的议论。
D项,“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古义应为:回复,回信;现代汉语,“反复”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古今意思不同。
故选D。
13.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D项,“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大意是“即使想多做一番解释,终究一定不会得到你的理解”,可见“强:加强”解释错误,根据语境,“强”应该“有余”“频繁”“多次”;“强聒”译为“频繁地称说”。
故选D。
14.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读懂文章内容是关键,要结合课文的注释,联系语境,翻译文章大意;其次,是要简单地梳理行文层次,尤其要理清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
D项,“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法错误。第二段是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故选D。
15.建康在隋时城邑和宫殿被毁,降级为一般州县;唐时六朝古迹全被摧毁,连乌衣巷都只剩一片荒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上述语段主要记述了建康的变迁,从时间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建康在隋朝时的变化,其城邑和宫殿被毁,改为耕地,后又被并人江宁,降级为一般州县。第二部分,写唐朝时建康的变化,战乱把六朝古迹摧毁,连著名的乌衣巷都成为荒凉之地。由此可以看出,需要概括的内容集中在隋朝时建康的变化和唐朝时建康的变化,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16.①举例论证,举《牡丹亭》里《游园》一出的例子,证明昆曲舞蹈的动作和姿势重在对称。②对比论证,将平剧与昆曲表演的动作和姿势进行对比,突出昆曲表演动作跟姿势过于繁复。
【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文章列举了《牡丹亭》里的《游园》、《国剧身段谱》、《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等,证明昆曲舞蹈的动作和姿势重在对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②文章把平剧与昆剧进行对比进行论证。平剧演员很少有动作;昆曲表演亦歌亦舞,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7.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分析“盘庚之迁”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使用这一例子的作用。
“盘庚之迁”是说盘庚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他的这一决定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但盘庚没有改变主意,最终完成了迁都计划,而且历史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由此可知,“怨诽之多”并非评定事情正误的唯一标准。
作者在文中说“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原因是“度义而后动”,这说明只要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确的话,就不会因为他人的毁谤而放弃决定,王安石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是说自己也要像盘庚一样,不会放弃变法的决心。
18.第三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层,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这一现状。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第二层,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19.第一段: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全文。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
第二段,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20.(1)王安石和司马光,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理不让。可是两人的争斗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所以他们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而不是人身诋毁。
(2)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3)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固然体现了司马光的保守思想,但是,他的反对并不是毫无道理,司马光通过编写《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知,他看到了王安石变法脱离实际的弊端,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太过于超前,不符合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从二者争论的立场和目的来看,二人之争为君子之争。结合《答司马谏议论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分析,王安石积极推动变法,司马光极力反对变法,二人的立场截然相反,针锋相对,寸理不让。结合《答司马谏议论书》中“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等内容分析,两人的争斗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所以他们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而不是人身诋毁。
从争论对后世的影响角度分析,二人之争这对变法,且《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据理力争,寸步不让,“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就阐述了王安石变法的初衷和实质,本文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二人的争斗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分析,二人的争论围绕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曾指责王安石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固然体现了司马光的保守思想,但是,他的反对并不是毫无道理,司马光通过编写《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知,他看到了王安石变法脱离实际的弊端。后来王安石变法废止,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太过于超前,不符合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也证明司马光的反对是有道理的。
21.①陈述意见具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②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安排条款具有序列性。“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④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法特点的能力。
(1)陈述意见的针对性。
这篇奏疏是给皇帝的,写作上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2)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3)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4)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
22.①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解读。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其次要将文章内容及观点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
本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结合社会现实,可从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创业后如何守成,为政者如何自警等角度加以联系作答。
23.(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文多处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主要在课文第三段中有所体现。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
②“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正义感。
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2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A.“牧”的意思是“养,修养,约束”。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舞蹈简单易学高效课程设计
- 设计幼儿园教育课程设计
- 衢州餐饮加盟合同范例
- 假离婚协议书的特点与风险3篇
- 团建公司兼职合同范例
- 二手房产买卖合同模版3篇
- 光伏行业劳动合同模板3篇
- 商铺营业转让合同3篇
- 仔猪买卖合同范本3篇
- 地合同闲置分析3篇
- 《班主任工作常规》课件
- 初中英语期末考试方法与技巧课件
-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试题-第一学期实践考查卷 粤教版 含答案
- 油烟管道清洗服务承诺书
- 卷积神经网络讲义课件
- 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期末复习题
- 考研快题系列一(城市滨水广场绿地设计)
- HTML5CSS3 教案及教学设计合并
- 青岛版六三二年级上册数学乘加乘减解决问题1课件
- 汽车机械基础课件第五单元机械传动任务二 链传动
- 电子课件机械基础(第六版)完全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