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2022-2023高一年级下期半期考语文科试题参考答案
1.D
A.①“莫”同“暮”,“莫春”即“暮春”;②“颁”同“斑”,花白。
B.①“盖”同“盍”,怎么;②“刑”通“型”,做榜样。
C.①“涂”同“途”,路途;②“共”同“供”,供给。
D.①无通假字;②“罔:同“网”,陷害。
2.A
A.①“中国”,古义:中原;今义:中华民族;②“踌躇满志”,古今同义,从容自得的样子,
B.①“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很、非常。
C.①“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②“行为”,古义:行动因为。今义:行为举止。
D.①“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
②“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C“当”,主持、掌握。
4.B例句与A.、C、D均为名词作动词,B.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封地(边境)。
5.A①②宾语前置句;③⑥⑦状语后置句;⑤⑧被动句;④省略句;⑨判断句。
6.D“东向即坐在东面”错误,“东向”是面向东而坐,坐在西面。
7.C由材料二“这些乡音源源不断地向皖江两岸流淌、聚集,经过解放前150年的孕育,终于酿成一个具有哀怨缠绵、婉转悠扬的抒情风格的剧种即黄梅戏”可知,是乡音经过孕育,形成黄梅戏的抒情风格,张冠李戴。
8.B由材料一“积极研究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会越来越成为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知,选项混淆了未然与已然,“将会”而非“已成为”。
9.D
10.第一段提出了文章观点“作为如今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发展艺术特点的形成是学习借鉴的结果”,引出下文。
第二段介绍了黄梅戏的来历与发展,但由于受到语言、题材和演出地区等方面的局限,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第三、四段提出黄梅戏的传承者在形体语言和声光电新技术创新运用上,作出了很多努力与突破,促进了黄梅戏艺术发展。
第五段承接上文,提出黄梅戏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要理顺经济效益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权衡。
11.【答案】DD.“不能设置悬念”表述错误,顺叙同样可设置悬念,比如当马害怕时,这时就已经有了悬念,为什么马会惊恐等。
12.①营造出恐怖紧张的氛围。②设置悬念,暗示将有异常的情况发生。③用反衬手法突出了杨子荣打虎的英勇形象。
13.示例:①末段写杨子荣听到说话声后,经过“一阵激烈的思索”判断出对方是威虎山的匪徒,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却并不让人感到神秘。②杨子荣“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想着,他哼开了小曲,蹓蹓跶跶”体现他紧张而不怯懦。③杨子荣确定匪徒身份后“对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突出了他的临危不惧和英勇胆识,让人感受到他的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
14.B“诚如公言”,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CD。“过失”作“甚惊”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
15.B对房玄龄的观点没有加以否定,只是认为现在“创业难”的阶段已过去。故选B。
16.(1)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2)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
17.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
参考译文:
(一)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人和越人结成一体。傲视别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二)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做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外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做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但是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的话。”
18.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理解错误,诗歌首联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书卷多情”将书卷赋予了人的情态,多情的老朋友一般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19.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优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选择两点即可)
【19题详解】
首联“书卷多情似敌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无论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该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读书人的阅读乐趣,把书当作老朋友一样亲切相处,所以从早到晚,读书不倦。
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作者运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该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所能领略的。
20.(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___________(2)夫子哂之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____________(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1.D第一空,“反映”意义有:①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②把情况或意见等向上级报告;③哲学范畴,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思想的过程和结果;④心理学范畴,指动物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机能,如动物能凭一定的声音、气味寻找食物等。“折射”指:①光线、无线电波、声波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也指在同种介质中,由于介质本身不均匀而使光线、无线电波、声波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②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根据挖空句后文“自古以来探索浩瀚苍穹的雄心壮志”可知,其表现的并非是客观事物,应选“折射”。
第二空,“成绩斐然”形容人很有成就,成绩突出。“捷报频传”指胜利的消息不断地传来。根据后文“短短几十年,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成果”可知应是“捷报频传”。
第三空,“羁绊”指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牵制。“桎梏”原指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的东西。前者褒贬皆可,后者多用于贬义。根据前文“甩掉‘卡脖子’”可知,应选“桎梏”。
第四空,“空谷足音”指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铿锵足音”指有节奏而响亮的脚步声。根据前文“必将不断回响中国逐梦的”可知,应选“铿锵足音”。
22.B原句共有三处错误:
第一处,语序不当。“太空中183天的生活”定语语序不当,改为“183天的太空生活”。
第二处,搭配不当。“刷新了……时间”搭配不当,在“时间”后加上“的纪录”。
第三处,语序不当。“刷新记录”是现实结果,“为中国的太空逐梦之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则是其深刻意义,应是先讲现实在论述意义,改为“刷新了……的纪录,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3.C“打卡下班”在句中表示特殊含义。
A.此处的“拿来”引号的用法属于着重论述的对象;B.“传世经典”,引号是表示讽刺否定的作用;C.表示特殊含义;D.“牛市”和“熊市”的引号,也表示特定称谓。
24.①.其中的“学”和“习”都含有“行”(或:“实践”)的意思②.更强调“行”(或:后者)③.“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能力。
作答时,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第①处,结合后面内容“‘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实践’的意思”分析可知,“学”和“习”都含有“行”的意思;
第②处,“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分析可知,孔子更强调“行”;
第③处,结合南宋的朱熹的名言分析,“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
作文【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二元主题材料作文。
材料首先解释书法用笔方式——方笔与圆笔的特点。方笔: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棱角分明、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圆润灵活、给人通达圆融之感。再引用项穆则在《书法雅言》的名言,最后总结书法需将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能达到书法的妙境。
其实,不止书法领域,往大处想一想,方与圆其实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命题。天圆地方也是“天人合一”的一种注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推崇“天圆地方”原则,就是对这种宇宙观的一种特殊注解。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要青年人思考,如何把中国的圆方互容,儒道互补的哲学,用在为人处世上,到达人生高妙的境界。如此一来,我们就要对对立的“方与圆”作一番化实为虚的辩证思考,进行引申理解。
在为人处世的角度,“方”既可以理解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没有方,圆流于圆滑,没有圆佐,方亦易失于刚直。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
那么如何“处理和谐”呢?如何在“方”与“圆”中达到一种平衡呢?那就要方中有圆,圆中存方,方方圆圆,方圆相济。将方”与“圆”有机地结合,大致可作如下演绎:一、“大方小圆”。即:大是大非讲原则,小是小非讲风格;二、“内方外圆”。即:待人接物要“柔中寓刚,圆中有方”;三、“已方人圆”。即:对自己方,对别人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时方时圆”。即:从具体情况出发,该方时方,该圆时圆。
在行文时,倘若还能进一步思考,方圆相容,如何避免成为见风使舵的“两性人”,则更显思维的深度。
【参考立意】
1.“方”的境界与“圆”的智慧。
2.为人处世应外圆内方。
3.方圆之间,智慧人生。
【优秀标题】
做方正之人,行变通之事
本方正做人,以圆滑处事
方立做人之基,圆辅人生之道
以圆处事显智慧,以方为本记初心
以方书做人之本,以圆立处世之道
安身立命需方正,做事处世要圆滑
方正为根耀四方,圆滑为叶四海达
秉方正筑立人之基,持圆滑行处世之本
【优秀分论点】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以方正之心,牢筑人生之基,善自身。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以圆滑处世之道,把握人生机遇,行于世。
方正之心行稳致远成千里之功,圆滑处世把握机遇成辉煌之业,以奋斗之姿与盛世中华共赴热爱!
——《方正做人善其身,圆滑处事行于世》
本方正之心,坚守内心底线,吾辈青年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心中正道。
圆处世之道,灵活面对困境。吾辈青年应懂灵活,知变通,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问题。
本方正之心,圆处世之道。吾辈青年应有方的内心,圆的行为,助力中国腾飞。
——《本方正之心,圆处世之道》
秉方正筑立人之基,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不忘初心。
持圆滑行处世之本,方能随机应变,见微知著。
方正与圆滑齐飞,方有心之本色,成栋梁之才。
——《秉方正筑立人之基,持圆滑行处世之本》
无规矩不成方圆,吾辈青年当坚守底线,存规矩于心,于方矩中做人。
投机取巧不可取,吾辈青年当变通处世,于圆规上行事,方能行稳致远。
吾辈青年唯有规矩存于心,圆滑去行事,方能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于方矩中做人,以圆规上行事》
以方奠定做人之本,我辈青年当立场坚定,不为外界所迷惑。
以圆学习处世之道,我辈青年当懂得变通,摒弃死板的方法。
我辈青年当以方正做船,以平滑为帆,乘时代之风,抵达理想彼岸。
——《以方奠定做人之本,以圆学习处世之道》
观心底,吾辈青年应正确认识自我,以自我之方,现做人之根本。
望窗外,吾辈青年应眼界开阔,以变通之心,成处世之圆。
看未来,吾辈青年应方圆结合,踔厉奋发,做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以自我之方,成处世之圆》
【优秀范文】
以方束己,以圆处世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引申到为人处世上,但如若以方束己,以圆处世,即可做到两者兼得。吾辈青年当以规矩严格纳束自己,为人端正,对人宽容,处世圆滑。
以方为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TR 63502:2024 EN Guidelines for parameters measurement of HVDC transmission line
- 2025-2030年中国铅锌行业十三五投资分析及发展风险评估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针织面料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酵母核糖核酸市场运行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速溶固体饮料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豆腐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血液透析机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脱咖啡因绿茶市场发展策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美白护肤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上海市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农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专家讲座
- 《自主创新对于钢结构发展的重要性》2400字
- 食品采购与进货台账
- GB/T 24353-2022风险管理指南
- GB/T 6284-2006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 GB/T 3003-2017耐火纤维及制品
- GB/T 22080-2016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GB/T 13915-2013冲压件角度公差
- 制药工程导论课件
- 瑜伽师地论(完美排版全一百卷)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