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菁华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郴州市菁华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姓名:班级:准考证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菜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阔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端写“我”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既体现了我的革命工作警觉,又为黄新特殊党费的出现设置了特殊场景。

B.白匪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严肃果断地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C.“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结尾处魏政委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因为他意识到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托付缴党费,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作了铺垫。

C.“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从一个农村女党员特有的身份出发,调动生活细节和突发危机,表现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选材构思不落俗套。

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说用细节刻画黄新人物形象时三次写到眼睛的动作,请简要分析其心理状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公父文伯:姓公父,名歜,鲁国大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B.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C.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D.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的“事”指侍奉,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事”含义相同。

B.“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的“朝”指在早晨,与《苏武传》中“人生如朝露”的“朝”含义相同。

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后来也泛指黑夜。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胡不自安”的“安”指安逸,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含义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居高位的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就去拜见母亲,以示敬奉,说明他是一位崇尚礼数、深明孝道的贤人。

B.公父文伯之母驳斥儿子的说法,不留情面,语锋尖锐,表现出公父文伯之母这位贵族妇女对治国安邦之道的见解和忧国忧民的胸襟。

C.公父文伯之母认为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会决定百姓的品德,只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

D.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颇为相似。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4分)

(2)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4分)

作为鲁国大夫之母,公父文伯之母坚持亲手织绩,她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述。(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

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找不到像王令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16.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2)苏轼《赤壁赋》中通过写动物和人物的反应或感受,侧面写箫声的语句是:“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象,进而说“___”,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终于,我被领到一块牌子前,上面①写着三个大字——梅雨潭。哦,那个久藏在心底的绿!

就着山势,左弯右绕,沿高高的石阶攀登,窄窄的山隙挤过来。眼前出现岔路口,两路都有人,只管跟定前面的步履。最后跟进一个洞里,洞里黑黑的。后进的人告诉我,此洞有三个通道,一个顺高处的裂缝爬上去可到山顶;一个直通深潭的暗道;右边的一个,可于明处走到终点。

转过来,上一高台,一池碧绿就在眼前!近一个世纪了,梅雨潭②在这里等着,似乎不曾改变,真的是绿得深沉,绿得纯粹。

一圈人围着,看着,都噤了声,就同梅雨潭静静地待在一起,化在一起。回过神来往上走,看到石穹门,那是一幅画框,将潭③进千古的美谈。又看到梅雨亭,这座明代建筑,八方来风,传来的都是关于梅雨潭的故事。

为什么叫梅雨潭?“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这是清代潘耒的解释;“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是朱自清的释。若看了通元洞那里刻的“四时梅雨”,你就明白,这梅雨潭,④是诗的化身。

渐渐的,眼前便虚幻起来,落下来的水成了慢镜头,它落在潭里,一滴,又一滴,凉凉的,直落到心里去。镜头上摇,层层叠叠的石崖上,瀑水溅花,溅成了岚烟雾霭,带有一股清香,氤氲升腾。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B.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9.选出文段对应词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①②③④

A.居然就框竟然

B.赫然还收竟然

C.居然就收全然

D.赫然还框全然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一滴又一滴,凉凉的,落在潭里,也落到我的心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JLH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前不久公布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②将现代化铁路强国的辉煌蓝图汇聚为普通中国人的出行梦想。③根据新蓝图,④到2035年,我国将率先建立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⑤我们将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网,⑥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⑦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⑧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⑨50多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9月8日在“抓住数字机遇,共谋合作发展”国际研讨会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题为《坚守多边主义倡导公平正义携手合作共赢》主旨讲话,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主要内容包括:积极维护全球供应链的开放、安全和稳定;反对利用信息技术破坏他国关键基础设施或窃取重要数据;采取措施防范制止利用信息技术侵害个人信息,反对滥用信息技术从事针对他国的大规模监控;要求企业尊重当地法律,不得强制要求本国企业将境外数据存储在境内;未经他国允许不得直接向企业或个人调取境外数据。王毅强调,希望这一倡议能为制定数字安全全球规则提供蓝本。这一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被称赞为“正确”“务实”“有吸引力”“反映了各国共同关切”。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立言,多用寓意。他曾以“鱼水”起譬:“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意为:泉水干涸后,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它们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润湿,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样的场景最难能可贵。但是,这种被困处境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们,不如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条江、那片湖。

相濡以沫,精神高尚;相忘江湖,生命开阔。值此你校成人礼大会来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认为真正的成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或者其他?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郴州市菁华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1.A

【解析】:

“菜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原文说“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菜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是他的著作使人们从“相信诗画同质”到明白诗画不同质,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C

【解析】:

A项,“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比较。

B材料一最后一段“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诗中有画”是从“空间”角度出发,沈括的质疑是从“时间”角度出发。

3.D

【解析】:

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ABC“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说的是画诗相得益彰,并非“诗画异质”;

D项“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表现时间上的静止的某一点,“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正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

4.

①材料一,按照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然后探讨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最后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

②材料二,首先提出我国古代也有画诗不同质的类似观点,接着论述莱辛的议论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最后引用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5.

①材料中阐述了“诗画异质”的观点:绘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而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因此动作不宜于画。

②“手挥五弦易”是因为对于画家来说,运笔作画,表现“手挥五弦”一瞬间的物态和景象并不难;

③“目送归鸿难”是因为“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和运用的能力。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特点进行答题。答题时既要明确概括、引用材料中关于诗画异质的观点,也要结合顾恺之言论中两种画面的特质进行分析说明。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意谓“一边目送鸿雁飞去,一边双手拂动琴弦”,可见都含有动作,而材料二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由此可看出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

6.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项是对小说情节开端部分的作用的分析,既有表现人物的作用,又有情节展开层面的作用,表述准确。B项“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表述错误,原文中“我”只是怕连累了黄新。C项是对小说语言的内涵分析,“听妈妈的话”在特殊的场景出现,既是说给孩子听,也是对“我”的警示。D项是对结尾情节留白处的分析,回应了小说标题,又升华了小说主题。

7.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A项从小说情节线索设题,“咸菜”与标题的“党费”相关,情节围绕此来展开也就顺理成章。B项是对小说细节描写的分析,题干选择了一处富有意味的细节,既展现人物又与情节密切关联,表述准确。C项中小说“我”的叙述视角,属于有限视角,题干表述错误。D项是对小说艺术特色的整体评价,小说以生活细节为主,又设置了突发危机,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题干表述准确。

8.①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黄新的孩子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小说不惜笔墨地叙写与其相关的情节,足见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地位。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需要理解其作为小说人物的独特形象特征,对小说主要人物能够起到怎样的烘托或对比作用,对小说情节能够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对小说主题能够起到怎样的明示或暗示作用。黄新的孩子参与的情节,主要有开端处的吃咸菜、发展高潮处的母女情深以及结尾处的“我”带孩子上山,展现的是条件的艰辛、母亲的精神和革命的传承。

9.①孩子吃腌豆角,她“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②“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③最后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6分,每点2分)

【解析】《党费》一文,从艺术特征上看,最突出的是刻画人物时多处使用的细节描写。本题从眼睛的动作入手,分析鉴赏文中三处眼睛的动作所展现的心理状态,是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体现。三次写到眼睛的动作,也是小说中主要人物黄新的性格发展过程。从“瞅”、“望”到“盯”,不同情节中的细节刻画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10.A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

“天子”作主语,“朝”作谓语,“大采”作状语修饰“朝”,“日”作宾语,故“大采朝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C。

“瘠土之民”作主语,“莫不向义”作谓语,故“瘠土之民莫不向义”中间不能停顿;且“逸也”和“劳也”是一种对应的情况,因此就出现了“沃土之民不材”与“瘠土之民莫不向义”的对应关系,故应在“材”“义”“也”后分别停顿,排除D。故选A。

1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一般实词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事”,侍奉。句意: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侍奉)母亲吧?

“事”,侍奉。句意: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B.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朝”,早晨。句意: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

“朝”,早晨。句意:人的一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

C.“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息”可知,此处的“晦”与“明”相对,意为天黑。

D.含义不相同,说法正确。

“安”,安逸。句意: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

“安”,安稳,安全。句意:无论处于多大的狂风骤雨,都安稳得像是山一样。故选C。

1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只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理解错误。原文相关语句为“夫民劳则思,……劳也”,可知,作者想要表述的是客观世界的限制性会激发人们突破现实、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忽视主观能动性。故选C。

13.【答案】(1)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2)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处”,定居;“劳”,使……劳作;“王”,称王。

(2)“是”,这,指代公父文伯松懈的态度;“承”,承担;“绝嗣”,绝后。

14.【答案】文伯之母如此做法,是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文伯之母以自己的行为警戒儿子: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贪欲最终会葬送前程乃至生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原文文伯之母说的第一段话中“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是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可知文伯之母认为贪图安逸会触发人们内心的贪欲。

(2)根据文伯之母说的第二段话中“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可知,文伯之母是想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希望自己做高官的儿子也能做到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要谨记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

(3)根据文伯之母说的第二段话中“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意思是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可知,贪欲最终会葬送儿子的前程乃至生命,所以才希望用自己的言行来警醒他。

参考译文:

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去看望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放线,文伯说:“象我公父歜这样的人家还要主母亲自放线,这恐怕会让季孙恼怒。他会觉得我公父歜不愿意孝敬母亲吧?”

他的母亲叹了一口气说:“鲁国要灭亡了吧?让你这样的顽童充数做官却不把做官之道讲给你听?坐下来,我讲给你听。过去圣贤的国王为老百姓安置居所,选择贫瘠之地让百姓定居下来,使百姓劳作,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够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要劳作才会思考,要思考才能(找到)改善生活(的好办法);闲散安逸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人们过度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产生邪念。居住在沃土之地的百姓劳动水平不高,是因为过度享乐啊。居住在贫瘠土地上的百姓,没有不讲道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啊。因此天子穿着五彩花纹的衣服隆重地祭祀太阳,让三公九卿,熟习知悉农业生产,中午考察政务,交代百官要做的事务。京都县邑各级官员在牧、相的领导下,安排事务使百姓得到治理。天子穿着三采花纹的衣服祭祀月亮,和太史、司载详细记录天象;日落便督促嫔妃们,让她们清洁并准备好禘祭、郊祭的各种谷物及器皿,然后才休息。诸侯们清早听取天子布置事务和训导,白天完成他们所负责的日常政务,傍晚反复检查有关典章和法规,夜晚警告众官,告诫他们不要过度享乐,然后才休息。卿大夫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与属僚商量处理政务,傍晚梳理一遍当天的事务,夜晚处理他的家事,然后才休息。贵族青年清早接受早课,白天讲习所学知识,傍晚复习,夜晚反省自己有无过错直到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然后才休息。从平民以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一天懈怠的。

“王后亲自编织冠冕上用来系瑱的黑色丝带,公侯的夫人还要编织系于颌下的帽带以及覆盖帽子的装饰品。卿的妻子做腰带,所有贵妇人都要亲自做祭祀服装。各种士人的妻子,还要做朝服。普通百姓,都要给丈夫做衣服穿。春分之后祭祀土地接着开始耕种,冬季祭祀时献上谷物和牲畜,男女(都在冬祭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事功),有过失就要避开不能参加祭祀。这是上古传下来的制度!君王操心,小人出力,这是先王的遗训啊。自上而下,谁敢挖空心思偷懒呢?如今我守了寡,你又做官,早晚做事,尚且担心丢弃了祖宗的基业。倘若懈怠懒惰,那怎么躲避得了罪责呢!我希望你早晚提醒我说:‘一定不要废弃先人的传统。’你今天却说:‘为什么不自己图安逸啊?’以你这样的态度承担君王的官职,我恐怕你父亲穆伯要绝后了啊。”

仲尼听说这件事后说:“弟子们记住,季家的老夫人不图安逸!”

A(“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曲解文意,“想”,看似“遥想”,实为怅望和思念。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有以诗代祭的意思。)

高耸的庐山正对着书桌,滔滔湓水流进酒杯。回忆了诗人和朋友相聚读书饮酒的场景。运用夸张和想象,流露出豪情逸兴,气势壮阔。

17.(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8.B(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的转变;C表示话语的中断;D表示声音的延长。)

19.D

20.①“一滴,又一滴”,突出水滴之慢,照应前面的“慢镜头”;改后句将二句连缀在一起,与“慢镜头”不甚相符。②原句突出了作者对落水慢慢感受的过程,而改后句感受的过程不具体。(4分,每点2分)

21.(l)语句:②;修改为:。将普通中国人的出行梦想汇聚为现代化铁路强国的辉煌蓝图”;

(2)语句:④;修改为:“到2035年,我国将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3)语句:⑧;修改为:“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4)语句:⑨;修改为:“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每处1分)

22.示例:9月8日,中方提出了《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希望为制定数字安全全球规则提供蓝本,国际社会点赞中国《全球数据安全倡议》。(5分)

23.写作(60分)

【答案】例文:

跳出桎梏迎新生,逍遥江湖莫相忘

庄子善喻:“泉涸,鱼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