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_第1页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_第2页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_第3页
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大规模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塑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既是一次特大自然灾害,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公共危机。从危机事件的分类来说,这是一场产生全球范围内舆论效应的自然危机,具备了大规模公共危机的所有特点。

之所以将危机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从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危机主要包括了核心行为与舆论反应两个部分。地震这场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其主要影响也是这两方面的。核心行为是抗震救灾活动,而舆论反应则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灾难报道是西方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灾难报道作为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构成了特殊时期国家形象塑造的主要舆论环境之一。各种类型的灾难,如墨西哥大地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印度洋海啸等,一方面“会影响外界对这个国家安全性与可靠度的认知,会影响人们对这个国家居住、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这个国家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度,国家形象与危机之间的关系也会显现出来。

根据学者DouglasBelle的研究,西方媒体对国外自然灾难危机的关注点按显著程度排序,分别是伤亡人数、救援效果、危害程度及可能对所谓民主自由产生影响的程度。这些同样构成了此次汶川地震后西方媒体报道的焦点。据不完全整理,西方媒体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描述。首先,伤亡数字是各个西方媒体滚动报道的焦点,尤其在灾后第三天,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之后,不少西方媒体将地震报道放到了头版;其次,部分主流西方媒体关注了中国政府及时反应,迅速调集解放军抗震救灾的行动,多数媒体对于此次中国政府的反应速度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再次,更多的西方媒体也都讨论了此次地震后,中国公众对灾区民众、对政府决策的舆论支持,以及在哀悼日当天中国人的一致表现;第四,有不少西方媒体从此次地震后中国媒体的报道入手,讨论中国的新闻自由问题。

灾后2周时间的报道,从两个层面比较完整地勾画了此次地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一方面是政府行动力较为高效、信息较以往公开;另一方面是民众的国家认同(NationalIdentify)程度空前高涨。例如,《纽约时报》在评论版罕有地就此次中国“哀悼日”进行了评述,发表了在清华大学执教的访问学者DanielA.Bell的评论“China’sClassDivide”,对此次地震后中国年轻一代的国家认同感给予了正面描述。尽管文字中仍然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语境变化的复杂情感,但是文中依然说:“这次地震事件的积极因素在于它可能改变一种广泛的荒谬看法,那就是中国青年一代是物欲横流和自私的。”

以《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为例,在5・12地震后2周内发表了51篇报道,包括特稿、评论、消息和通讯社稿件。初步统计,包括正面报道15篇,负面报道4篇,中性报道32篇。如果对比在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之后2周内同一家媒体的报道,就会发现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别。尽管两次危机的性质完全不同,一次是人为危机,一次是自然危机,但是灾后西方媒体报道的巨大反差,仍然说明不同的危机处理,也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不同的效果。

此次地震后2周时间中,西方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较之2008年的以往时期,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对西方媒体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形象在灾害危机中往往不是孤立和宏观的,也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文化形象等种类。由于危机的特殊性,在危机中政府承担了危机管理的主体,公众对政府行为有一定的期望值和满意度,因此,国家形象可以被分解为几个方面的形象,包括政府形象、公众形象、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等。同时,在危机中由于多数媒体更重视故事性和冲突性,我们所讨论的国家形象宏观命题,会在灾难危机中被分解为多种个体性的表达。因此,大规模公共危机既对国家形象构成挑战,同时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而就此次汶川地震来看,塑造国家形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政府形象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政府反应速度和信息公开程度。大多数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同时起因具有免责性,但由于任何危机总是伴随着社会群体高度亢奋和信息的高度需求,因此政府形象主要取决于救灾速度和对信息的公开程度。在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中,因为布什政府迟迟没有对灾区采取直接行动,导致灾情恶化和蔓延,美国媒体对布什政府的形象给予负面的报道。布什的支持率一度跌到40%~45%,而在将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进行对比之后,学者也发现,丽塔飓风后布什政府的一系列措施赢得了民心,71%的民众对其救灾措施表示支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反应速度,实际上是灾后国家形象危机的重要化解方法。

其次是对于公共舆论和民众形象的塑造。长期以来,西方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与政府形象之间关系含混不清,甚至许多时候出现将政府形象与国家形象画等号的情况。而此次地震后,我国的公共舆论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媒体也采取特刊、直播等方式全面反映灾区情况,反映公众对于灾区的各种支持。这对于一贯以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框架来看待中国的西方媒体,不啻为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维度。

维护公共舆论和塑造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