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工作案例_第1页
小学数学工作案例_第2页
小学数学工作案例_第3页
小学数学工作案例_第4页
小学数学工作案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工作案例小学数学工作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展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教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30,"成功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成功者为"凯旋队";。"成功队";服

不服气

"成功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教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成功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如今成功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教师走到成功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如今咱们落后,但教师决定参加"成功

队";,欢送吗

成功队:欢送!

师:如今把教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成功者是"成功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成功队有5次拍球时机,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拟,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程度呢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理论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严密联络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重,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学要联络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络了生活实际,学生平时喜欢的体育活动为例子,进展分析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本案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产生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些都是学生生活里有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讨论、争论起来就更有兴趣。

二、是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理论。学生或许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让学生经历学习的体验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质量。比方这节课,重要的不是平均数的含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统计的

过程,而不是一来就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在上课时创设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然后通过解决"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能不能比出两个队的排球程度呢";让学生去去发现,在比拟时学生认识到必须求出平均数才能比拟出谁最好,从而引出怎样求平均数!

【相关文章】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教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终究是什么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

[案例2]"圆周长的一半等于半圆的周长";。判断错误。可是,究

竟什么是半圆呢

[案例3]"0";一直是整数而非自然数,为这,教师和学生们都没少费脑筋,可如今"0";也参加了自然数的行列;"5个3是多少

[案例4]9月1日,我去随班听课。先是听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小数乘法的意义。教师花了很大力气去让学生搞清:4x5是表示5个4相加是多少或4的5倍是多少,4x0.5是表示4的非常之五是多少,4x1.5是表示4的1.5倍是多少。有些学生还是有些糊涂,教师便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非常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更糊涂了。第二节课去听六年级数学课,正好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又出现了上述情形,只不过把小数换成了分数。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倍";的概念,终究是什么

袁振国教授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历。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

二、是形式,还是本质

[案例5]一年级数学课上,教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又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8只鸟。";右边图上也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旁边有3只鸟,只不过这3只鸟的头的方向是远离树。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了3只,还剩5只。";在一切进展的很顺利之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出的算式也是"5+3=8";。教师很不快乐:"难道你没看见小鸟飞的方向吗

[案例6]教过?三角形认识?的教师都知道,在这节课上我们第一个要煞费苦心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为了"围成";与"组成";,我们往往要花去很长的时间,并常常为此设计而津津乐道。反思一下,假设我们不去区别"组成";与"围成";,或者说不把"围成";突出来讲,学生难道就会把"没有连接在一起的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看成是三角形吗

为什么学生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小明身高1.5厘米";等数学笑话

三、是封闭,还是开放

[案例7]48x53怎样计算

4848

x53x53

202424

1212

4040

20

2544

2544

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

[案例8]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从复习平均分开始,然后逐渐地引导学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数步步为营,一层一层地引导下来。假设我们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们自己随意写一个分数,然后联络生活实际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