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4页
鲁京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含解析岳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与交通、通讯的变化[学科指导意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eq\b\lc\{(\a\vs4\al\co1(①西式服饰传入,引起服装变革。,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③清政府不得不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2)民国期间eq\b\lc\{(\a\vs4\al\co1(①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②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如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习俗(1)“断发”运动eq\b\lc\{(\a\vs4\al\co1(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②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除陋习。))(2)eq\a\vs4\al(不缠足,运动)eq\b\lc\{(\a\vs4\al\co1(①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②维新派倡导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康有为与康广仁,创立“不缠足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3.传媒(1)报刊eq\b\lc\{(\a\vs4\al\co1(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报纸成为抢手货。,③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申报》。,④《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⑤“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绣像小说》《小说林》《月月小说》和,《新小说》。,⑥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⑦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eq\b\lc\{(\a\vs4\al\co1(①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②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③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④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4.礼仪(1)日常礼仪: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近代婚姻: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3)丧葬礼仪: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礼仪引起国人注目。(4)影响eq\b\lc\{(\a\vs4\al\co1(①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②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落后。))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019·日照模拟)如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2)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3)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2.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1.(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2.(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答案C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核心论点:“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2018·海南单科,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可知,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1近代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清误区本题为史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误区,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考法2近现代中国婚姻习俗变迁的趋势及原因【考题2】(2018·云南三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择偶标准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本人成分、政治面貌学历职业籍贯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示例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eq\a\vs4\al(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以及政治面貌影响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信息2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个人的能力等等。★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结合表格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考点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一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1)铁路eq\b\lc\{(\a\vs4\al\co1(①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3)航空: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2.通讯的发展(1)邮政eq\b\lc\{(\a\vs4\al\co1(①清朝后期:1896年,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②民国时期:1913年裁撤驿站,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的“客邮”。))(2)电报电信eq\b\lc\{(\a\vs4\al\co1(①清朝后期: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②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观。))3.意义(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近代交通业的发展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知识点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1)过程eq\b\lc\{(\a\vs4\al\co1(①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②1978年,经济取得很大进步,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列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2)意义eq\b\lc\{(\a\vs4\al\co1(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3)目标eq\b\lc\{(\a\vs4\al\co1(①提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②定位: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2)过程eq\b\lc\{(\a\vs4\al\co1(①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②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③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特点eq\b\lc\{(\a\vs4\al\co1(①道路多样,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经商。,②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北京城市群等。))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条件:社会、科教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2)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提倡。4.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时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进取观念、终身学习等日益为大多数中国人接受。(2)生活方式时尚①穿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②居住方面: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开始追求居住的品位、情趣等,出现了“装修热”。(3)语言时尚:新生语言、外来语言、港台语言、地方方言等逐渐融合,丰富多彩。【图示记忆】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构图解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漫画解史】网络的负面影响虎(网)口救子信息提取:互联网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019·河南濮阳模拟)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解析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2.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1.(2018·江苏单科,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项正确。答案D2.(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通讯手段发生巨大变化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推动中国服饰改革D.社会风俗体现出中西合璧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而非通讯工具,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变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西社会风俗的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B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现代交通的现代化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核心论点: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权受控于帝国主义;自建铁路发展艰难;但铁路交通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文化;促进了思想观念更新;引发了社会变革运动,推动着近代化发展进程。(2019·山东莱芜模拟)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筹划修建铁路,改变了以前的落后封建思想,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巨大优势冲击了传统观念,A项符合题意。答案A考法1近代交通的发展变化【考题1】(2019·海口模拟)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答案A『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以城市人力车的发展变化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抓关键“1874年”人力车引入中国,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说明近代中国交通发展极其缓慢。★清误区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仍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考法2近现代中国的交通成就【考题2】(2019·山西晋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2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6028440260202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摘编自《中国铁路史》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摘编自“凤凰读书网”(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2)依据材料二,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答案(1)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发展极不平衡。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创新技术;爱国奉献。『eq\a\vs4\al(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的发展概况。从纵向看,得出全世界的铁路建设均发展迅速;从横向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信息2材料二论述了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历程。信息“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思路点拨表格型材料是历史高考的常见题型,正确解读表格,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解读表格一般分两步:一看标题,掌握表格核心主旨;二看两个对比,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第(1)问中有关世界铁路发展特点的“成因”,从两点分析:第一点,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殖民扩张掠夺的影响角度分析;第二点,从各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注意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东莱芜测试)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解析“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表明,在废止缠足这个问题上看法不一致,说明思想观念新旧冲突,故C项正确。答案C2.(2017·江苏单科,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的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D项正确;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A项错误;“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排除B项;C项题意无法体现。答案D3.(2019·湖南永州模拟)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这说明()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B.“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C.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解析据材料“1917年,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习俗的近代化,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答案A4.(2018·江苏南京三模)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女权运动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移风易俗,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变化,故B项正确。答案B5.(2019·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下图是2018年春节出现的科技进步新玩法。据此可知()A.当前的旧年俗交织新风尚B.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C.互联网方便人民经济生活D.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解析新玩法中“支付宝”、“电子红包”属新风尚,“福”“除夕”、“拜年”为旧年俗,故A项正确。“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对经济生活的体现不充分,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6.(2019·天一大联考)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这说明当时()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解析据材料“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得出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故C项正确。答案C7.(2018·山师附中三模)观察如图漫画,它()A.揭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B.反映了英法争夺中国的尖锐矛盾C.刺激晚清朝廷掀起了洋务运动D.促进了以救亡为主题的民族觉醒解析材料中这幅漫画体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D正确。答案D8.(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解析“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是由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答案B9.(2018·河南洛阳三县联考)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解析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期,正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答案A10.(2018·重庆名校联盟3月联考题)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B.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解析由“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可知,都属于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B项正确。答案B11.(2019·山东淄博部分学校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解析因为甲午战争激发了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战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5·江苏单科,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解析材料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体现了当时的上海民众贫穷并遭受侮辱的现状,故C项正确;图片中体现不出“民族工商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与图片反映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富裕与贫穷对比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8·山东德州检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