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第1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第2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第3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第4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一:?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例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教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观察臆想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展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

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

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

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

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络,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天圆地方〞、到后来的观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再到用事实论证“麦哲伦环球航行道路图〞、最后的科学证明“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些什么呢?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通过人类探究地球形状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但地球的真正形状虽是一个球体,但现代科学进一步发现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那么球体。

【设计说明】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课堂活动2记数字──理解地球的大小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准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绘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幅员来说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外表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活动:算一算,你能否自己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一算赤道周长和地球外表积?〔圆的周长公式L=2πR,球的外表积公式S=4πR2〕

【设计说明】

重在描绘地球大小才能的培养,并学会描绘相关事物。

补充:经过准确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异同宏大的地球相比是微缺乏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非常规那么的球体。假设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看地球模型──研究地球

展示教学地球仪

提问: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小结:1.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

2.

篇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

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

备课时间:2022.3.5上课时间:2022.3.8

教学思路

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根底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承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考虑,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讲授和自主比拟一下实际的效果。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五带划分的分界限、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经纬仪、有关课程课件〔自制〕、学案〔根底知识〕、练习题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出示中考说明的考试范围,叮嘱学生把四册课本准备好。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道路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宏大的锅。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方:

①海遥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展了屡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展的环球探险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宏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如今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好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外表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终究有多大?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外表积5.1亿平法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考虑,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答复〕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方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下面来复习本节课的重点--纬线和经线。

板书:三、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考虑并答复。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过渡:大家按照刚刚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答复。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四、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答复。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答复。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一样的纬线呢?〔学生考虑并答复〕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教师引导提问:假设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最为适宜?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教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假设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

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教师引导: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宜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限?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因为这个经线圈大局部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防止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答复〕

教师稳固总结此课。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作业:印发的第一章第一节的练习题。

篇三: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高城中心学校:王玲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理解地球仪的根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才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通过讨论,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难点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对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的方法和理解地理课学习内容有很大作用。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通过和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来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上这堂课时,还要重视地图和地球仪的使用,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好地理,必需要重视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将地理知识化难为易,轻松的学习地理。

学情分析

对于刚学习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今正对地理这一学科充满了好奇,我们在这一堂课中在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地理知识的奥秘,从而培养长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风光图片,学生观看,教师导入: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她是如此美丽而又神奇,我们应该保护这个家园,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对地球有个根本的认识,今天,我们就开始来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

二、教师呈现预习目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文。

〔1〕地球的是什么形状的?

〔2〕人类从古至今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4〕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5〕认识地球的大小〔从以下三个方面: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地球的外表积〕

〔6〕理解地球仪的根本知识〔定义、特点、作用〕

三、小组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配合多媒体讲解。

〔1〕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那么的球体.

〔2〕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3〕1.站的高看的远

2.麦哲伦航线

3.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的拍摄的地球照片

〔4〕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究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考虑、擅长总结、勇于理论,这样才能发现真理,获得成功。

〔5〕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外表积是5.1亿平方千米

〔6〕地球仪的简介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