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试卷总结_第1页
地理必修一试卷总结_第2页
地理必修一试卷总结_第3页
地理必修一试卷总结_第4页
地理必修一试卷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必修一试卷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备注:图片当中太阳系八大行星不包含冥王星〕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星。

小行星带:在火木星之间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天体:行星;人造天体:空间站〕:以物质存在,存在于地球之外的外太空。

2、地球自身条件:

a.平安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同向,同面

b.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间隔适中

c.地球具有适宜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d.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从内到外〕太阳活动黑子周期是11年。

光球——黑子〔人类肉眼可见〕

色球——耀斑

日冕——太阳风

3、太阳活动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带电粒子,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4)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圈互相平行〕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长度一样〕

纬度:赤道是0度,像南北两极至90°

经度:本初子午线〔0°〕向东至180°为东经,向西至180°为西经〔其中东西半球的分界限是20°w------160°E〕

一、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假设是俯视图那么是南顺北逆如下列图:〕

自转时间:一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太阳日:24小时

自转速度:角速度是除南北两极外都是15°/时,线速度是:赤道向两极递减

自转的影响:

a.昼夜更替:晨线:白天变成黑夜;昏线:黑夜变成白天

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经线都是早上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线都是晚上18点

b.地方时:

1.同一经度上,地方时一样:东早西晚

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间计算方法:东加西减

4.引起日期变化的有两条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0时经线

如下列图:

180°经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C.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

南左北右

二.地球的公转:

a.昼夜长短与直射点的挪动〔黄赤交角的存在:23°26′〕:

1、计算一天的白昼时间:日落—日出=昼长,其中中午12点平分昼长

2、太阳高度角变化:

变化情况:

随纬度变化: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冬至日,由南〔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

同一地区:离太阳直射点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夏至日最大,冬至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冬至日最大,夏至日最小

3、四季划分:

春天:3,4,5月,夏天:6,7,8月,秋天9,10,11月;冬天:12,1,2月

4、五带的划分:

0°-23°26′——热带;23°26′-66°34′——南〔北〕温带;66°34′-90°——南〔北〕寒带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内外部圈层的过度地带〕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4〕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作用:削弱,保温作用:

削弱:吸收,反射与散射

保温:大气的逆辐射,即大气产生的大气辐射将其中很大局部热量还返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越强

二、热力环流: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热胀冷缩〕

1、常见的集中热力环流:

图示中②是夜晚的海陆风,③是城市热岛效应,④是山谷风

三、大气的程度运动:

程度气压梯度力与等压面垂直;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1、程度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a、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图上面积一样情况下,等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b、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相交,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

c、风的偏转方向南左北右

〔备注:要画风向先画出程度气压梯度力,然后再判断南北半球,再考虑是近地面还是高空〕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低纬圈,中纬圈,高纬圈〕,七个气压带,风带

〔要求;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对应的位置,可以画出环流的方向以及风的方向〕

3、气压带与风带的挪动:随太阳直射点挪动而挪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形成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7月份形成亚洲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

2、以下列图是东亚季风图〔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

1月份季风图〔日本,北京吹西北季风,东南亚,南亚吹东北季风〕

7月份季风图〔日本,北京吹东南季风,东南亚,南亚吹西南季风〕

〔要求:可以根据风向判断是哪个季节的季风,懂得季风的名称〕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构造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拟平安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间隔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响〔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消费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构造:指太阳的大气构造,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程度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假设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假设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挪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如今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如今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假设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假设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防止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限,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限,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构造

一、地球的外部构造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构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根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外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根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拟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泼,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宏大的褶皱山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详细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局部吸收比拟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展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程度气压差是大气程度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程度运动—--风

高空风:在程度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程度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程度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挪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挪动而挪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存〔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存〔阿留申低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络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展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互相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展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拟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拟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络、互相制约和互相浸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开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局部,与其他要素互相联络和互相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可以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根底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潮湿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泼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上下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沉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沉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篇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地理必修I笔记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构造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拟平安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间隔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响〔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局部;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

消费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构造:指太阳的大气构造,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根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程度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假设黄赤交角变大,热带

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假设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

回归挪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

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

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

值出如今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如今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

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

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

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假设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

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假设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

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0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防止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线重合;在日

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限,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限,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构造

一、地球的外部构造: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

过程就是地壳物质

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

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2.2地球外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根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拟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泼,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

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

撞时形成宏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详细表现,火山爆发常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