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夏商时期,王的重臣多出自诸侯,他们是各地宗族势力的代表,形成了“国有共主,而政归于四方”的局面。周初则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周王所分封的诸侯来自王室、功臣、先代贵族,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这一变化()A.扩大了大一统国家的规模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D.推动了“天下为家”时代的到来2.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这些人却无一老死于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秦灭六国后,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些举措()A.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 B.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

C.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 D.使贵族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3.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4.北宋《神童诗》里有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据此判断,下列对宋代科举制解读正确的是()A.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B.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C.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 D.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5.明朝中后期,内阁因拥有票拟权而权威渐重,但是内阁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如内阁首辅严嵩、张居正,均需讨好宦官方能长期秉政。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君主专制日益衰落 B.首辅成为合法宰相 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内阁仍需服从君权6.1843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的进口税率,绝大多数纺织产品(含半成品和原料)的税率下降到5.56%~6.95%的水平,较之前的税率下降幅度为五成至八成。这一调整()A.增加了清政府的关税收入 B.顺应了贸易自由化的潮流

C.利于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 D.缘于对不平等条约的执行7.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 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 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8.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这一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9.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如:观点一,认为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显示下层民众抗击侵略军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气概,用事实击灭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受传统夷夏思想的影响,主观上是一次保家卫国的自觉战斗,只能发生于英军侵略肆虐的地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这两种观点()A.结论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 B.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

C.基于对立角度的主观化解读 D.观点二的论证违背历史真实10.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庄严宣称:“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在抗战期间,该报始终将号召团结抗战,开展政治理论宣传,增强民主意识作为其宣传主要内容。《新华日报》的发行()A.消除了国共两党分歧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唤起了全民抗战意识 D.使中共掌握抗战话语领导权11.明代正德年间《姑苏志》中记载当地“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于岁暮,凡风云肠雨之变,潦旱丰歉之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农业生产注重了精耕细作 B.理学观念渗透到生产实践

C.农学发展有一定神秘色彩 D.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12.如图是我国瓷器珍品《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露面仅8分钟就被一神秘买家以折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走,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该瓷罐烧制时间应该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汉朝13.洪武四年(1371年),京师南京城内人烟稠密,连廓栉比。城内的旅店,一榻之室,月钱即高达数千。商人货物到京无处存放,政府盖了几十楹“塌房”,专存商货。这反映了明初()A.经济重心南移得以完成 B.私营商业居主导地位

C.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商业和城市经济繁荣14.有古代思想家认为工商之民“拥千金可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此致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意在强调()A.抑商政策有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土壤 B.工商业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过分重农存在经济迟滞发展的隐患 D.商人致富实质上违背儒学等级秩序15.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 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16.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17.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此思想()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18.宋代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分别在异族强权和腐朽政治势力面前,展现出浩然正气,铮铮风骨。这反映出()A.程朱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被弱化

C.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意识 D.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19.王阳明认为:“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在这里,他把孔子置于与“庸常”民众同等的地位。王阳明这一言论()A.旨在颠覆孔子的形象 B.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揭示了天理的客观性20.有学者指出,黄宗羲不具有卢梭式的民主思想。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可见,该学者()A.否定了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B.批评了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念的排斥

C.强调了黄宗羲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D.认识到士大夫阶层躬行实践的重要性21.宋代,在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同时,造船技术上也出现了很多创新成就,如:船坞使用滑道下水法;先造船模,再按比例放大造船;附有小船、可升降舵、密封隔舱的万石船;船头包铁皮、横尖锥的破冰船;等等。这些技术的进步()A.说明手工生产的专业化 B.反映了对外政策的变化

C.得益于私营作坊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2.如图是唐代张旭所书《古诗四帖》。该作品反映的书法形式()

A.书写气象突出灵动写意 B.文字结构强调谨严整饬

C.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 D.技法以内敛含蓄著称23.北宋时,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南宋初期诗歌创作则更强烈地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A.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民族关系错综复杂

C.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 D.程朱理学影响广泛24.明代小说家热衷于塑造心地仁慈、品行端正,求财有道的商人形象。在他们的笔下,只有这样的商贾才能发家致富,甚至可以得到上天的垂青;反之,则在商场上一败涂地,即使发了财也无福消受。据此可知,明代小说()A.受重利轻义思想影响深刻 B.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表现出极强的虚构性特征 D.加强了对百姓的思想控制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地方治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前期实行海禁政策,不许百姓私自下海,只允许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从国外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沿海闽粤地区,人多地少,百姓以海为生,为了生计和谋求财富,便走上了下海走私的道路。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在此之前,明朝政府已允许外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到广东贸易。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区并未开放。——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材料二自明中叶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而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于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取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夏商时期,王的重臣多出自诸侯”“国有共主,而政归于四方”可知,夏商时期,王的重臣与诸侯多是各地宗族势力的代表,王作为共主对王畿之外的地区控制能力有限,而周初诸侯则是周王根据统治的需要进行的分封,对诸侯和地方的控制明显比前代增强,B项正确;

大一统国家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排除C项;

夏王朝时已经实现了“天下为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这些人却无一老死于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秦灭六国后,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可知,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可知削弱贵族势力,“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说明打破世袭制,实行官僚政治,根据“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分析,这一地方行政体系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

“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秦朝官员无独立自主权,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会出现决策失误,排除B项;

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系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但不能说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秦朝政治统治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解析】A.材料未能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皇帝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故B项正确。

C.避讳只是表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排除;

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选官途径问题,不能判断科举制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选拔程序问题,排除B项;

材料并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可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解析】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因而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但是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D项正确;

明朝内阁的设置及权力的变化、宦官权力的变化,均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A项;

内阁一直是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B项;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内阁,要求学生结合内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内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D【解析】A.清政府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并非增加了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故A项错误;

B.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并非顺应了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故B项错误;

C.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并非利于提高民族产业竞争力,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1843年,清政府开始实施新的进口税率,绝大多数纺织产品(含半成品和原料)的税率下降到5.56%~6.95%的水平,较之前的税率下降幅度为五成至八成。”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材料现象缘于不平等条约的执行,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解析】A.首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故A项错误;

B.材料反映的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冲突,与资本输出无关,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可知,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这本质上反映了列强在华利益争夺的加剧,故C项正确;

D.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利益并非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让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从而“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的是义和团运动,B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排除A项;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义和团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对于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站在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该观点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另一种观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没有站在国家利益角度,纯粹是民众受传统夷夏观影响下的自发行为,两种观点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认识,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故B项正确;

材料中两种史学观点的结论没有自相矛盾,观点一的结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的结论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自发行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故排除A;

材料中两种观点并不是站在对立角度,观点一站在中华民族整体角度,观点二站在传统夷夏观角度,故排除C;

观点二的论证基本符合史实,当时我国民众的抗击侵略行为大多是自发行为,并未有上升到国家整体利益角度,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历史研究方法,依据题干两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抗战期间,该报始终将号召团结抗战,开展政治理论宣传,增强民主意识作为其宣传主要内容。”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积极宣传、鼓动民众抗战,有利于唤起民众的抗战意识,C项正确;

“消除了国共两党分歧”表述有误,国共两党受阶级立场差异的影响,分歧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

“中共掌握抗战话语领导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材料并未强调抗战话语领导权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农既专力,其用心自精,占测气候,详密多验。由元旦至于岁暮,凡风云肠雨之变,潦旱丰歉之兆,趋避弛张之宜,咸有口诀韵语,汇类极繁”可知,反映的是农业生产重视气象观测,即根据天气安排农业生产,这体现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

“理学观念渗透到生产实践”与题干信息不符,无法得出理学观念和生产实践的关系,排除B项;

“农学发展有一定神秘色彩”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

“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反映的是生产力提高的影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青花瓷瓶”并结合所学可知,青花是中国瓷器制造技术中的一种工艺手法,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出现成熟青花,我国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属于青花瓷器珍品,是元代所作,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制陶和制瓷成为两个独立的部门,我国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属于青花瓷器珍品,而原始青花于唐宋初见端倪,尚未成熟,排除A项;

原始青花于唐宋初见端倪,尚未成熟,而我国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属于青花瓷器珍品,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虽然出现了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而材料强调的是“青花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明朝初年,南京城人口稠密,商旅众多,政府修建塌房,专存商货,反映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得以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不能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解析】材料“拥千金可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此致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的大致意思为有千金的的人家可以比得上一个都会的封君,有巨万家财的富翁便能同国君一样的享乐,这导致马车分不出贵贱,服饰看不出等级差异,可见该思想家强调重农抑商,认为商人致富实质上违背儒学等级秩序,D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了某个古代思想家的观点,无法得出抑商政策有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土壤,排除A项;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抑制商业的发展,并非工商业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排除B项;

材料末体现过分重农存在经济迟滞发展的隐患,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影响,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可知,由允许四口通商到只留广州一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A项正确;

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朝贡贸易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清对外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对外政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

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B项错误;

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同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思想的主张,然后找出其共同之处即可知道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相同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故B正确。

古代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故A错误。

据材料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不是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而是强调要突破其局限,故C错误。

董仲舒的思想仍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分别在异族强权和腐朽政治势力面前,展现出浩然正气,铮铮风骨。”可知这些文人士大夫纷纷注重气节和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项正确;

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分别在异族强权和腐朽政治势力面前,展现出浩然正气,铮铮风骨”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程朱理学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反映出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被强化,并非弱化,排除B项;

材料仅涉及个别人的观点,无法得出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社会共识”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王阳明把孔子与普通民众置于同等的地位,天理在人的心中,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并未颠覆孔子的形象,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明清时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未削弱,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并不具备客观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解析】A.材料只是指出了黄宗羲思想的局限之处,并未否定其思想的进步性,排除;

B.材料不涉及黄宗羲对西方启蒙理论的排除,排除;

C.根据“作为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不仅直接参与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运作,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对传统伦理纲常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体现了黄宗羲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正确;

D.材料不涉及士大夫的躬行实践,排除。

2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在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同时,造船技术上也出现了很多创新成就,如:船坞使用滑道下水法;先造船模,再按比例放大造船;附有小船、可升降舵、密封隔舱的万石船;船头包铁皮、横尖锥的破冰船”可知,宋代造船技术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有利于进行远洋航行,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不能代表手工生产的专业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

材料未说明这些技术是得益于私营作坊的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草书突出灵动写意,A正确;

B是楷书,排除;

C是行书,排除;

草书并不内敛,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时,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南宋初期诗歌创作则更强烈地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可知诗歌创作由北宋时期的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到南宋时期的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南宋时期,失去大片领土,偏安南方,而且长期无法收回故土,这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忧患意识,所以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C项正确;

北宋时期文学艺术已经出现世俗化趋势,排除A项;

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局势的变化,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