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阴阳学说-课件_第1页
第02章阴阳学说-课件_第2页
第02章阴阳学说-课件_第3页
第02章阴阳学说-课件_第4页
第02章阴阳学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章阴阳学说ppt课件

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古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说明: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自己的反面。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最初含义很朴素,是指日月的向背而言。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2、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属性的划分

(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现象作为划分的对象;(2)以日光的向与背为参照,以事物和现象双方不同的功能属性、运动趋势、位置、发展状态为依据,以水火之特性作为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3)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属性特征从事物运动变化看阳

活动的沉静的功能的物质的亢奋的抑郁的

阴阳学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从事物属性看

阴天火男地水女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阴阳的基本特征(属性归类):阳

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明亮的

无形的

兴奋的

相对静止的

内收的

下降的

寒凉的

晦暗的

有形的

抑制的

★事物的阴阳属性: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分,不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定即不可反称。相对性: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无穷可分性:《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2.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是对立和矛盾的。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男与女等3.互根互用是指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如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男的也就无所谓女。4.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如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只是量的变化5.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如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是质的变化。阴阳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源泉和根本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

互为胜负。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疾病产生。)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消长平衡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与制约相关形式

此长彼亦长与互用相连

此消彼亦消相互转化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机理与形式:极、重、甚是事物的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件。

渐变突变

阴阳的相互转化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对立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运动的形式

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阴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学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说

结果“阴平阳秘”。(相互的动态的

平衡)基

互根互用———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本

阴消阳长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内

阳消阴长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由阴转阳形(促)成事物的转化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消长—在一定的限度内

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阳的阴阳的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永远处于运动之中一阴一阳谓之道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内经》“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2.概括生理功能物质是属于阴,功能属于阳;气为阳,血为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阐明病理变化阴阳的偏盛和偏衰,“阴阳失调”。4.指导疾病诊断表、热、实属于阳;里、虚、寒属于阴5.指导疾病治疗阴病用阳药,阳病用阴药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表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肺手足三阳经阴里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手足三阴经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降、入(阴)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病理变化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实热证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阴胜则寒——实寒证阳虚则寒——虚寒证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阴虚则热——虚热证阳损及阴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损及阳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阴阳偏胜正常范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邪偏盛阴邪偏盛阳邪偏盛阴邪偏盛阴液受伤功能受损阴阳偏衰及阴阳互损物质亏损功能下降正常范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阴阳互损阴阳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转化用于疾病的诊断阳

色泽

鲜明

晦暗

声息

高亢宏亮

低微无力

症状

热、燥、动

寒、润、静

脉象

数、浮、大、洪、滑

迟、沉、小、细、

病变部位

表、外、上

里、内、下

其它

……

……

总之,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脉症分阴阳

望闻问切

色泽晦暗语声低微无蜷卧静默尺去者阴力,少言而沉身寒喜暖迟者沉

静,呼吸微弱涩细小

色泽鲜明语声高亢宏躁动不安寸至者阳亮,多言而躁身热恶热数者浮动,呼吸有力大洪滑声高气粗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者泻之)实热证——热者寒之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温、热——阳

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