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道路设计说明_第1页
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道路设计说明_第2页
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道路设计说明_第3页
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道路设计说明_第4页
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道路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道路设计说明图号:DL-02第2页共8页道路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地点及设计内容项目名称:茅坦村示范社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建管辖单位:项目建设性质:村内道路升级改造设计内容:道路路面及部分排水设施设计2、工程概况及设计内容本工程位于黄埔区萝岗街道茅坦村。道路实施范围为社区连接开创大道的三段主要出入道路。其分别为斗岗西街、岭头路、岭福路。斗岗西街为现状道路,道路长度约为135.1米,宽度8米。路面面层结构为混凝土板块。路面面层结构基本无病害,仅局部板块有角禺裂缝。本次设计拟对路面进行加铺沥青处理。岭头路为现状道路,道路长度约为441。2米。现状道路为石粉面层。表面坑洼较为明显,本次设计对路面结构层进行增设。岭福路为现状道路。道路属于村房屋间的通道,道路长度约为472米,宽度5~6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面层。道路有局部的板块病害,本次拟对其破损的板块进行更换处理。在本次综合治理的改造中,拟对三条道路进行路面的整治。另外对村内连接建筑周边的巷道进行破损路面的修复处理。连同项目的景观治理部分,综合提升茅坦居住区的景观及道路功能更效果。岭福路二、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1、设计依据:(1)工程设计合同;(2)现状1:500地形图(3)其他自行收集的资料。(4)其他相关资料及工作会议纪要2、设计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执行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DGJ08-96-2001/J10099-2001)(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D30-2004)(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13)《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6)国家现行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标准。三道路总体工程设计1、技术标准:道路类别:社区配套道路,设计行车速度20km/h;设计年限:15年。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荷载:BZZ-100坐标系统:广州市城建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广州市城建高程系统。2、平面设计斗岗西街:为现状道路本次不对道路平面进行任何调整岭头路:现状道路路基及两侧建筑均为现状,本次设计,以现状道路的线形拟合进行处理,因平面多处地方受限,故并不对现状道路的线形做大的处理,仅局部微调。岭福路:为现状道路,实施内容为路面增修,道路平面不做任何调整。3、纵断面设计斗岗西街:为现状道路,本次按沥青等厚度加铺处理。不对道路纵断面进行调整。岭头路:现状道路路基及两侧建筑均为现状,本次设计中,并不对道路进行大的纵断面调整,仅根据现状道路的标高及两侧建筑物入口的高度进行控制。道路竖向设置基本按现状道路定出,局部排水困难的高差路段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坡,并根据现状建筑物的高差进行纵断面的坡度调整。在利于行车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周边现状建筑物的影响。岭福路:为现状道路,实施内容为路面增修,道路纵断面不做任何调整。4、横断面设计斗岗西街:为现状道路,本次按沥青等厚度加铺处理。不对道路横断面进行调整。岭头路:道路按照新的道路断面进行实施。0.5米侧绿化带+8米机动车道+2米人行道。 岭福路:为现状道路,实施内容为路面增修,道路纵断面不做任何调整。5、路面结构设计(1)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加铺)上面层:细粒改性沥青砼(AC-13C)4cm下面层:中粒沥青砼(AC-20C)6cm经整治的既有的水泥混凝土板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混凝土面层之间及沥青混凝土各面层之间设置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采用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3),用量宜为0.3~0.6L/㎡,透层和粘层沥青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要求,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路面加铺沥青前对既有混凝土面板进行刨除平均2cm的面层处理,以保证混凝土面板的没有松散和碎块剥落。刨面厚度可以根据现场的标高和调坡来具体确定,但冼刨厚度不宜超过4cm。另外加铺前必须对既有混凝土板块的纵缝横缝采用沥青胶泥进行填缝、并对局部裂缝进行封堵。(2)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55cm上面层:细粒改性沥青砼(AC-13C)4cm下面层:中粒沥青砼(AC-20C)6cm基层:5.0%水泥石屑稳定层25cm底基层:4.0%水泥石屑稳定层20cm(3)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整治面层:钢筋混凝土路面板22cm(抗弯拉强度>4.5MPa)既有基层6、路缘石侧石采用花岗岩侧石(50x15x35cm)。四、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本工程仅对破损的路面基层进行修复,具体修复位置以现场确定。1)、施工之前测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并根据施工时的气候条件确定施工时的含水量。2)、压实工序应在初凝以前完成,压实厚度一次以15~20厘米为宜。3)、拌和、摊铺:可采用现场拌和法施工、机械拌和人工拌和均可。边拌边加水,必须使混合料和水泥充分拌和均匀,然后进行摊铺,摊铺时,其厚度必须均匀一致,同时应符合纵横断面的要求,松铺厚度宜试铺决定。4)、碾压:混合料摊铺后要进行平整,然后压实。碾压时先用轻型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过程中注意找平,及时铲高补低,填补处要翻松料,重新压实成整体,最后,用中型或重型压路机碾压直到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为止。5)、水泥稳定基层达到强度后应对基层表面进行回弹模量的测量。6)、基层集料要求:水泥稳定类基层及底基层,其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JTJ014-97表5.1.4的规定水泥稳定类材料集料的级配范围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限基层10088~9957~7729~4917~358~220~7<28<9底基层10093~9874~8949~6929~5218~388~220~7<28<9注:集料中含用塑性指数的土时,小于0.0075mm水泥稳定层的配合比设计,根据七天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七天抗压强度应到设计要求,根据这一标准,确定施工水泥实际用量,基层的压实度应达到98%,基层施工应采用集中拌和,摊铺机摊铺的工艺,底基层也宜用集中拌和,以保证质量。7)、其它注意事项a)分层施工时,在施工上层之前应先洒水湿润底层。b)避免雨天施工。c)成型后,必须及时洒水养护,每天洒水,洒水次数以表面湿润为准。d)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从加水泥拌和到压实成型大约延迟时间(包括干拌时间)不应超过3小时。e)碾压时不得加震碾压。f)养护时除洒水车养护通行外,其他车辆不得通行。8)、未尽事宜详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六、混凝土路面设计1、混凝土路面材料要求路面宜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用做路面和桥面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下表粗集料级配范围的要求。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31.5mm。水泥砼路面粗集料级配范围类型级配方筛孔尺寸(mm)2.364.759.5016.019.026.531.53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合成级配4.75~1695~10085~10040~600~104.75~1995~10085~9560~7530~450~504.75~26.595~10090~10070~9050~7025~400~504.75~31.595~10090~10075~9060~7540~6020~350~50粒级4.75~9.595~10080~1000~1509.5~1695~10080~1000~1509.5~1995~10085~10040~600~15016~26.595~10055~7025~400~10016~31.595~10085~10055~7025~400~100细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路面宜使用河砂,其硅质含量不宜低于25%,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³,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的集料不应低于Ⅱ水泥砼面板用天然砂宜为中砂,也可使用细度模数在2.0~3.5之间的砂。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细集料级配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水泥砼路面细集料级配范围砂分级方筛孔尺寸(mm)0.150.300.601.182.364.75累计筛余(以质量计)(%)粗砂90~10080~9571~8535~655~350~10中砂90~10070~9241~7010~500~250~10细砂90~10055~8516~400~250~150~10水应采用人或牲畜的饮用水,遇有可疑水源时,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试验鉴定。2、路面病害的技术处理方法1、破碎板块凿除破碎板,浇筑新水泥混凝土板,先将改板四周全部锯缝,在不破坏相邻板块的前提下将该板块的凿除。如发现该处基层强度不足,应先进行基层处治,用掺入早强剂的C15素混凝土浇筑,厚度为10~12厘米,在处治好基层后,重新浇筑C35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20~26厘米,面层和原混凝土路面板齐平。重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板必须设置传力杆和拉杆,原有的传力杆要检查,有缺陷修复或者切除,另设新的传力杆,纵向施工缝设拉杆。2、横向、纵向开裂的水泥混凝土板局部修补(1)对于宽度小于3mm的轻微裂缝,可采取扩缝灌浆。顺着裂缝扩宽成1.5~2.0cm的沟槽,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确定,最大深度不得超过2/3板厚。清除混凝土碎屑,吹净灰尘后,填入粒径0.3~0.6cm的清洁石屑。将选用的改性沥青油混合均匀后,灌入扩缝内。灌缝材料固话后,达到通车强度,即可开放交通。(2)对于宽度大于3mm小于10mm的中等裂缝,可采取跟换现有混凝土板块的局部重新浇筑混凝土的方法。旧水泥混凝土板横向、纵向开裂的,裂缝外125厘米画与板块垂直的边线,用切割机械切开边缝。凿除破损部分。(3)对于宽度大于10mm的中等裂缝,采取跟换现有混凝土整块板块重新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将路面横向或纵向裂缝做在路面板块全部凿除,清除面板和基层的夹层,重新浇筑此块混凝土板块。重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板必须设置传力杆和拉杆,原有的传力杆要检查,有缺陷修复或者切除,另设新的传力杆,纵向施工缝设拉杆。3、角隅部分开裂的水泥混凝土板局部修补(1)对于角隅上有宽度小于3mm的轻微裂缝,可采取扩缝灌浆。处理方法同前裂缝处理方法。(2)对于角隅上有宽度大于3mm中等以上的裂缝,可采取凿除现有混凝土板块的角隅部分重新浇筑混凝土的方法。板角断裂应按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切割直角边超出裂缝20cm以上。切缝后,凿除破损部分时,应凿成规则的垂直面,对原有钢筋不应切断,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也要保留20~30cm长的钢筋头,且长短交错。原有滑动传力杆,如果有缺陷应予以更换并在新老混凝土之间加设传力杆,传力杆间距控制在30cm。对局部基层不良时,可采用C15号浇筑基层。与原有路面板的接缝面,应涂刷沥青,如果是胀缝,应设置接缝板。现浇混凝土,与老混凝土面板之间的接缝应切出宽3mm深4mm的接缝槽,用热熔改性沥青油灌缝。待混凝土达到强度,即可开放交通。4、错台错台的处理方法有磨平法和填补法两种,可按照错台的轻重程度选定。(1)板块之间错台高度大于1厘米时,应将错台下沉板凿除2~3厘米深,修补长度按错台高度除以坡度(1%)计算。凿除面应清除杂物灰尘之后浇筑聚合物细石混凝土。(2)板块之间错台高度小于1厘米时,可采用磨平机或人工磨平,从错台最高点开始向四周扩展,边磨边用三米直尺找平,直到相邻两块板平齐为止,磨平后,接缝内应将杂物清除干净,并吹净灰尘,及时将嵌缝料填入。5、接缝病害的处理现状混凝土板纵缝、横缝无填料,原填料缝丧失、老化,或接缝内被砂、石、土等填塞的。挖出旧填缝料,用钢丝刷缝壁,用压缩空气吹净缝内杂物(水、胶物、土杂草、油脂、杂物等)。纵缝、横缝缩缝及施工缝接缝采用热熔改性沥青油灌缝。胀缝清缝后,缝下部填塞聚氨酯硬泡沫厚2cm,高18厘米;上部用热熔改性沥青油灌缝高7cm。6、坑洞(1)对于个别的坑洞,应清除洞内杂物,用水泥砂浆等材料填充。(2)对于较多坑洞且连成一片的,应采用薄层贴补方法进行修补:切割面积的图形边线,应与路中心线平行或者垂直。切割的深度,应在6cm以上,并将切割面内的光滑面凿毛。应清除槽内的混凝土碎屑,混凝土拌合物填入槽内,振捣密实,并保持与混凝土面板齐平。喷洒养护剂养生,待混凝土达到通车强度,即可开放交通。8、拱起板端拱起但路面完好时,应根据板块拱起高度程度,计算要切除部分板块的长度,先将拱起板块两侧附近1~2条横缝切宽,待应力充分释放后切除拱起端,逐渐将板块恢复原位,在缝隙和其他接缝内清缝,并用热熔改性沥青油灌缝。七、沥青混凝土加铺路面设计 本工程为沥青面层加铺罩面,需对既有混凝土板块既有病害做一定处理。针对本工程中的既有混凝土板块,主要病害为面层磨损和局部裂缝,另外也有部分有局部采用沥青填补的部分。针对次情况,在加铺前先对存在的局部裂缝用沥青胶泥灌缝、对局部沥青填补和磨损露石的板块进行冼刨平整。在处理后再进行沥青面层施工。(1)沥青道路沥青及基质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标号为70号,其各项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2.1-2中1-4气候区的规定。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JTGF40-2004)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气候分区1-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15℃延度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不小于180T0625闪点不小于(℃)260T060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密度(15℃实测纪录T0603溶解度(三氧乙烯)不小于(%)99.5T0607老化试验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6T0605残留延度15℃不小于15T0605(2)改性沥青上面层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可外购。改性沥青各项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6.2中Ⅰ-D级的规定。聚合物改性沥青的主要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BS(I-D)测试方法(JTJ052-2000)针入度25℃,100g,5s(0.1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Ps·s)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弹性恢复25℃(%)75T0662老化试验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09或T0610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延度5℃,不小于15T0605(3)粗集料上面层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粗集料采用二次反击破碎的花岗岩,应接近正方体,洁净、无风化软石、无杂质、相对干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上面层下面层石料压碎值(≤)%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2.62.5T0304吸水率(≤)%2.03.0T0304坚固性(≤)%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其中粒径大于9.5mm(≤)其中颗粒小雨9.5mm(≤)%151218181520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T0310软石含量(≤)%35T0320下面层粗集料采用花岗岩等石料,指标应符合符合《广东省公路路面典型结构应用技术指南》的要求。(4)细集料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最小t/m32.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最大%12T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最大%3T0333砂当量最小%60(宜控制在70%以上)T0334亚甲蓝值最大g/kg25.0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最小s30T0345(5)矿粉a.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保持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b.对于上面层沥青混合料,为了增强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原则上填料应采用消石灰或325号、425号水泥以代替部分矿粉,替代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报监理工程师批准,严禁将回收粉作为填料加入到沥青混合料中。在有条件地区优先采用消石灰代替部分矿粉,掺量为2%~3%。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的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密度最小t/m32.5T0352含水量最大%1T0103烘干法粒径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3(6)沥青混合料密级配沥青混合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件击实次数双面各75马歇尔稳定度MS(kN)≥8流值(FL)(mm)1.5~4.0空隙率(VV)(%)3~6沥青饱和度(VFA)(%)55~85矿料间隙率(VMA)(%)≥10动稳定度(DS),(60℃,0.7MPa)次≥2800浸水试验残留强度(%)≥85冻融劈裂残留强度(%)≥8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10℃,50mm≥2500渗水系数(ml/min)≤120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应符合《广东省公路路面典型结构应用技术指南》表7.3的要求。沥青混合料水稳性指标:要求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不低于4级(改性沥青要求不低于5级),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不低于80%(改性沥青要求不低于85%),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不低于75%(改性沥青要求不低于80%)。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指标︰混合料动稳定度不低于1000次/mm(改性沥青要求不低于2800次/mm)。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必须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3.3-1之要求。级配类型通过下面筛孔(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比(%)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10090~10068~8538~6824~5015~3810~287~205~154~8AC-1610090~10070~9260~8034~6220~4813~369~267~185~144~8AC-2010090~10074~9262~82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大面积施工前,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设计检验三个阶段进行,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其它未尽事宜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执行。4.3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1)沥青路面施工必须复合国家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定。(2)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3)沥青面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两层沥青层的施工间隙中不得进行任何有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工作。中央带、绿化带、路肩加固、边坡防护、护栏标志牌、路缘石等有可能因开挖或回填工作造成路面污染的工序应尽量安排在路基和基层施工过程中同步进行,并在沥青层下面层施工前完成。(4)施工单位应按规范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安全。沥青拌合厂应具备防火设施,排职和施工液体石油沥青的全过程严禁烟火。(5)路面施工前应对路基工程、构造物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进行检查,基层质量不复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6)沥青路面用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取样进行质量检验,井评定合格后方可进行使用,严禁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查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选购沥青时,应查明其原油种类及炼油工艺,沥青出厂均应附有质量检验单,施工单位在购货后进行试验确认。(7)设计未见未详尽之处请遵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相关规定、要求执行。八、路缘石施工1)、路缘石侧石、压条采用花岗岩。2)、路缘石侧石在道路转弯弧线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单块路侧石的长度,施工时必须圆顺。侧石安装具体按以下要求执行:(1)侧石与混凝土路面施工顺序要求:铺砌侧石基础—>安装侧石—>浇筑侧石砼后座—>待后座砼达一定强度后回填侧石后土方—>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2)根据设计要求的标高直线段每20m放一个标准标高点,曲线段每5m放一个标准标高点。(3)垫层铺设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施工,确保安装侧石的稳定。(4)侧石必须按设计图纸施工混凝土后座,确保坚实,保证侧、平石的稳定。(5)侧石安装以侧入式排水口为中心向两边安装。(6)侧石安装要求平顺,接缝处理要细致,并做勾缝处理。(7)侧石之间需构制约8mm宽的水泥缝,先把侧石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并用水润湿,然后按设计要求的砂浆灌缝填实勾平,用弯面彻压成凹形,深度为5mm,填缝料着颜色最好与侧石颜色一致,达到整齐美观。侧石勾缝施工应先在两侧石用贴纸保护,待施工完毕后撕去,以避免勾缝材料污染侧石,提高细部效果。(8)遇小半径道路时,需增加小半径侧石,以保持道路线形顺畅。九、交通设施设计本工程交通设施设计主要为交通标线。1)道路标线(1)道路标线涂料采用环保反光热熔涂料涂划(道路边缘线、中心双实线、导向车道线、导流线)。标线涂料应符合国标GB5768-2009及"T280-1995"(路面标线涂料)、"GN47-1989"道路标线漆(常温型)、道路标线漆(热塑型)的有关规定。车道的划分见图中标注(线中至线中标注)。道路平面宽度不规则的路段原则按车道平均分配划线。(车道尺寸与虚线间距单位为米,标线、导向箭头和路面文字的厚度为2mm)。(2)敷设标线的路面表面应清洁干燥,在水泥砼或旧沥青路面敷设标线时需要预涂底油。2)交通标志(1)标志颜色以国标为准,指示、指路标志一般道路采用篮底白色图案,快速路采用绿底白色图案。文字指示标志中中英文字大小为2:1。(2)标志面板反光材料采用二级反光膜。以3mm厚铝板做底板,铝板底部采用10cm铝滑槽加固。(3)标志的支持方式a.单立杆:单立杆主要支持小型标志。因支持牌面大小的不同,单立杆有所区别,支持1.5平方米以上的单立杆用Φ89mm钢管制作,支持1.5平方米以下的单立杆采用Φ76mm的钢管制作。(4)材料的防锈处理各类交通设施标志的杆件、螺栓、螺母均应进行热镀锌处理,立柱、杆件等的钻孔、冲孔和车间焊接,应在钢材进行表面防腐处理之前完成。热镀锌干燥后,杆件再喷涂银灰色的环氧富锌漆3度。为防盗需要螺栓安装完毕应点焊。九、盖板涵设计在本设计岭头路中段位置,有一处开口连接。西南侧的学校用地,现状为一搭板跨水沟,现在拟对进行拆除重建设盖板涵。现状水沟宽度为5米。深度为2.8米。现新建1-5m断面宽度6米的盖板涵,两侧设置混凝土护栏。1)、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