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苏轼在《论养士》一文中认为“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说法有误的是A.三代“学在官府”,由太学生而为官B.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C.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D.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可以看出三代“学在官府”,但是这一时期太学还未产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客卿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表述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者担任,表述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两宋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表述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势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①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

②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④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可以得出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①③B项正确;“杜绝”表述绝对,南北分卷出现在明朝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3.北宋中期,政府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向国家纳粟救灾的富户授予官职,但多为监主簿、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B.抑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赈济制度 D.官僚体系以出身为选拔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纳粟补官不如科考出身的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说明当时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纳粟补官”不享有特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商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赈济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唐朝科举中允许士子向主考官自荐。宋朝选官考试实行了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对于世家子弟的应试者更加严格管控,甚至还要加试。由此可见,宋代科举A.注重选拔最优秀人才 B.防范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更加强调公平与竞争 D.旨在防止考场徇私舞弊【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朝科举中允许士子向主考官自荐。宋朝选官考试实行了糊名、锁院、誊录等制度”,可以看出科举制发展到宋代,通过糊名等措施来尽可能保证录取的公平,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晚上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更加公平公正,未涉及防范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项;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考场的纪律,“防止”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A项正确;“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选拔“最优秀官吏”并非自由投考、差额录用展示的科举制的优势,排除C项;科举考试不能准确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6.东汉后期,同一年被察举为官的人会形成“同岁”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成熟 B.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下降C.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 D.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可知这种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会造成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当时选官制度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不是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7.明清之际,多数中国知识阶层认为耶稣会传入的西方科学只是《周髀算经》的补缺、完璧之用。甚至连徐光启也在上奏崇祯的《历书总目表》中抛出“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的论断。这反映出当时A.古代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闭关锁国思想的根深蒂固C.借传播西学倡导回归国学 D.抵制西学成为社会的共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多数中国知识阶层受到古代科举制度导向的影响,重视四书五经,轻视自然科学,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A项正确;B项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借助西学传播国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抵制西学是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8.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统合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1)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2)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二,“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一、单选题1.东晋时期,士族门阀与皇室“共天下”一以贯之;进入南朝以后,各政权纷纷采取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推此可推知,南朝时A.选官权被士族把持 B.军功成为选官的依据C.科举制已开始萌芽 D.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门阀把持政权的工具。依据材料可知,南朝以后,各政权采取“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士执兵柄”等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士族垄断选官权的局面,说明九品中正制受到冲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时,打破了士族把持选官权的局面,A项说法与材料现象相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军功,而且九品中正制以门第族望为选官依据,排除B项;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以考试成绩来选官,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表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原因是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A.世卿世禄制的影响 B.察举制的完善C.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材料图表信息体现了从隋朝开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入仕的机会,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主要推行于汉朝,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门子弟很少有入仕的机会,排除C项。故选D项。3.唐玄宗时,有官员希图将赏赐给其女婿的官位换成进士科名,玄宗答应后通知礼部给进士及第。礼部将此事禀报宰相,宰相认为“明经、进士,国家取材之地。若圣恩优异,差可与官,今以及第与之,将何以劝?”结果只好作罢。由此可见,唐代科举A.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 B.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C.有利于限制君主专权 D.促进了尚学风气形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进士必须是经过考试获取,不然皇帝也不能随便赐予他人,说明唐代科举注重取士用人的信度,B项正确;材料和“削弱了门阀世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君权,排除C项;“尚学风气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A.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 B.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C.西汉的选官标准特别重门第 D.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沽名钓誉,权贵垄断,引发社会风气的败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选官渠道多样,排除B项;西汉时期的察举制重视的品行,排除C项;察举制的作用是双方面的,排除D项。故选A项。5.《汉书·循吏传》载:宣帝时,王成为胶东相,“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黄霸为颍川郡守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代对地方治理的重视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C.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 D.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朝廷大力褒奖在地方治理中表现出色的官员,提倡安置流民、发展生产等做法,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定,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地方财政收入对国家的贡献,排除A项;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农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6.据《晋书》记载:“元康末,(霍)原与王褒等俱以贤良征,(朝廷派人)累下州郡,以礼发遣,(霍原等)皆不到(朝廷赴任)。”该记载折射出当时A.世家大族把持着选官大权 B.传统的礼乐制度面临崩溃C.九品中正制实施存在障碍 D.读书人为做官而沽名钓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时期,霍原等都以贤良被朝廷征召,但都辞而不就,说明九品中正制实施存在障碍,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实施存在障碍,未体现世家大族把持着选官大权,排除A项;传统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崩溃,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明代在中央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厂卫系统,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巡按御史和督抚制度作为监察机构,相互补充,纵横交错。这说明当时A.重视官员选拔 B.监察制度较完备C.监察效率提高 D.官场冗员繁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监察制度。材料叙述了明代的中央和地方监察系统及机构,各机构纵横交错,相互补充,突出展现了监察制度完备的特征,B项正确;重视官员选拔体现在选官制度上,而非监察制度上,排除A项;制度完备、机构遍布并不能保证监察效率持续提高,明朝初期确实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后期受冗员繁杂等因素影响,反而效率低下,排除C项;监察机构的大规模设立确实容易导致机构臃肿和冗员的弊端,但材料没有直接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结合所学从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和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等方面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2)依据材料“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结合所学从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等方面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一、单选题1.(2022·湖北·高考真题)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2.(2022·湖北·高考真题)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4.(2021·全国·高考真题)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然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5.(2020·全国·高考真题)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6.(2019·浙江·高考真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二、材料分析题7.(2020·江苏·高考真题)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